APP下载

活检钳不同预清洗方法的清洗质量评价

2016-04-25周桂琴,宋瑰琦,谢少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年3期



活检钳不同预清洗方法的清洗质量评价

Evaluation on cleaning quality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pre-cleaning of biopsy forceps

周桂琴(ZHOU Gui-qin),宋瑰琦(SONG Gui-qi),谢少清(XIE Shao-qing),徐瑞芸(XU Rui-yun), 范恒梅(FAN Heng-mei),张亮(ZHANG Liang)

(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230001)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Hefei 230001,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活检钳3种不同预清洗方法的清洗质量。方法选择2014年5—8月某院使用后的宫颈活检钳(180件次),随机分为A、B、C 组,每组60件次。A组对明显可见污染物进行预冲洗,B组浸泡于1∶500超浓缩酶液5 min,C组浸泡于1∶500超浓缩酶液5 min,并在水面下反复开合活检钳至少10次,同时对齿缝、沟槽处进行刷洗。3组不同预清洗后的活检钳均采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潜血试验及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测。结果采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60.00%、63.33%、80.00%;采用潜血试验进行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35.00%、50.00%、75.00%;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均显示 C组器械合格率高于A、B组(均P<0.05)。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95.00%、98.33%、100.0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0,P=0.167)。A、B、C组不同清洗质量检测方法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活检钳类器械机械清洗前酶液浸泡,手工预清洗时配合反复开合手柄能明显提高清洗质量;目测结合潜血试验是较为理想的清洗质量检测方法。

[关键词]活检钳; 清洗方法; 预清洗; 清洗质量; 潜血试验; ATP生物荧光检测

活检钳是采集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或疾病诊断的重要器械,特点是结构复杂、形状特殊、沟槽及齿缝狭小且不能拆卸,极易隐藏和黏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给清洗消毒工作带来极大难度。极微量的含病毒血液(0.0004 mL)即具有传染性[1],使用清洗、消毒不彻底沾有血迹的医疗器械极易造成疾病传播,如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为探讨不同预清洗方法对此类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宫颈活检钳为研究对象,对采用不同预清洗方法清洗后的器械进行五倍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潜血试验、ATP生物荧光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抽取2014年5—8月某院阴道镜手术使用后的宫颈活检钳,对每周二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阴道镜手术使用后的宫颈活检钳随机分为A、B、C 组。连续观察3~4个月,总样本量180件次,每组60件次。

1.2仪器及材料超浓缩酶清洁剂、碱性清洗液、润滑剂、软毛刷、全自动多舱清洗消毒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STF卡)、五倍带光源放大镜、杰力试纸、ATP生物荧光检测仪、ATP生物荧光检测试剂棒。

1.3清洗方法每组宫颈活检钳使用后均在流动水下进行冲洗,剔除明显生锈的器械,轻度生锈的器械首先进行除锈。A组只对明显可见污染物进行预冲洗,B组浸泡于1∶500超浓缩酶液5 min,C组浸泡于1∶500 超浓缩酶液5 min,在水面下反复开合活检钳至少10次,同时对齿缝、沟槽处进行刷洗。3种不同预清洗后的活检钳装载于同一标准不锈钢清洗篮筐中,将活检钳咬口打开至最大,并避免重叠过多,置于全自动多舱清洗消毒器,选择器械程序清洗。为保证清洗消毒器清洗效果,避免活检钳装载位置不同对清洗质量的影响,在装载篮筐前后及中间放置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STF卡),清洗结束首先检查STF卡,STF卡上“测试泥”图案由红色变透明白色,为合格,此批次活检钳纳入清洗质量检测样本范围,进行3种不同方法清洗质量的检测。

1.4清洗效果判断方法1带光源放大镜目测:使用五倍带光源放大镜目测观察活检钳表面、齿缝和沟槽处,无明显血渍、污渍、锈迹,清洁光亮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方法2潜血试验:杰力试纸检测法。在活检钳咬口处滴1滴无菌注射水,开合活检钳数次,使无菌注射水进入齿缝处,待数秒后用杰力试纸蘸取,根据试纸变色情况判断器械是否残留血迹,试纸不变色为阴性,试纸变为绿色为阳性[2]。方法3 ATP生物荧光检测:用ATP生物荧光测试管中专用棉拭子擦拭活检钳齿缝、沟槽较难清洗部位,取样后将拭子放回测试管中,快速挤下裂解液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测定相对光单位值(RLU),设备自动计算给出最终结果,读取数据并记录[3],RLU≤45为合格,RLU>45为不合格。为避免同一部位采样顺序先后差异,造成清洗质量检测结果的偏差,检测前确定活检钳左侧用杰力试纸检测清洗质量,器械右侧用ATP生物荧光测试法检测,检测时戴无菌手套。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及χ2分割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预清洗方法宫颈活检钳清洗质量比较使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进行清洗质量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60.00%、63.33%、80.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9,P=0.043);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器械合格率高于A、B组。使用潜血试验进行清洗质量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35.00%、50.00%、75.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88,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器械合格率高于A、B组。使用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95.00%、98.33%、100.0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0,P=0.167)。

2.2不同清洗质量检测方法合格率比较A、B、C组不同清洗质量检测方法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宫颈活检钳不同的预清洗及检测方法清洗合格率比较

3讨论

传统观念认为活检钳类器械结构单一,不存在清洗难点,可以直接进行机械清洗。清洗机的超声波清洗步骤能将手工不能清除的有机物清除干净[4]。基于以上观点确定了A组活检钳的预处理清洗方式。研究[5]表明,对使用后>12 h的器械直接机械清洗不可取,需经过保湿处理(即含酶清洗剂浸泡)再进行机械清洗,才能达到清洁目的。本科接收的活检钳使用后放置时间>12 h,也未进行湿式保存,所以B组器械预处理清洗方式确定为活检钳酶液浸泡5 min再进行机械清洗。C组活检钳预处理清洗方式将清洗质量控制放在机械清洗之前,本组3种清洗质量检测方法结果均显示C组合格率高于A、B组,与李冬凤等[6]研究结果一致。机械清洗虽能提高清洗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但在机械清洗前充分了解器械结构,对不同种类器械进行个性化的手工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五倍光源放大镜检测器械清洗合格率A组为60.00%,B组63.33%,C组80.00%,不合格主要原因为缝隙处有少量污渍。因为宫颈活检钳沟槽、缝隙多,且不能拆卸,上下活检夹片之间存在潜在管腔,属于复杂、精密器械。普通清洗方法用流动水冲洗,因自来水压力低,仅能去除器械表面血渍、污渍,不能及时冲掉缝隙、沟槽内污物,特别是潜在管腔内污渍、血渍,清洗质量合格率低[7]。附着在活检钳沟槽、缝隙内的有机物不能被彻底清洗干净,会形成一层生物膜,阻止灭菌因子的穿透,导致灭菌失败[8]。同时,残留的有机物能破坏器械表面的保护层,导致器械锈蚀,缩短器械使用寿命。污染器械未能在2 h内清洗,残留污物形成的生物膜,超声波清洗也不能很好地清除污物[9]。而器械存在的潜在管腔常常是清洗的盲区。不用酶液浸泡或单纯酶液浸泡后采用全自动机械清洗消毒器清洗时,潜在管腔中的干涸污染物也不能完全去除。本研究C组活检钳在清洗前加用酶液浸泡,配合在水面下手动反复开合手柄至少10次,同时对齿缝、沟槽处进行刷洗,通过机械力的作用松解上下活检夹片间潜在管腔中的污染物,利用大小合适的毛刷对沟槽、缝隙充分刷洗,清洗质量明显优于A、B组,说明对活检钳类存在潜在管腔的器械,机械清洗前酶液浸泡、手工刷洗时配合反复开合手柄的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10.3-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标准》中规定: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日常/定期监测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但在实际工作中,手术器械形状各异、结构复杂,目测难以实现全面监测清洗质量,同时存在人为判断差异过大,主观性强,仅适用于日常一般平面类器械的质量检测;对于结构复杂、难以清洗的器械,潜血试验可作为补充检测方法[10]。杰力试纸检测方法十分灵敏,可检测出5 mg/L以上的血清含量,操作方便、快捷,1 min内就能根据试纸变色情况判断结果,对血源性污染物具有检测意义,且检测试纸成本较低,适用于CSCD清洗质量的日常检测,尤其是对有无血源性污染物残留做定性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是通过细胞内ATP与荧光素酶反应发光原理,通过光照值的测量,从而达到监控被测物体微生物污染和有机物(如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物等)残留的程度[11]。本研究中A、B、C组采用五倍光源放大镜检测清洗质量合格率分别为60.00%、63.33%、80.00%,不合格主要原因为不能拆卸的缝隙有锈迹污染物;采用潜血试验检测的合格率分别为35.00%、50.00%、75.00%,与手工预清洗过程中毛刷不能进入潜在管腔、超声清洗尚不能完全去除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有关,同时也表明潜在管腔为此类器械的清洗难点。赵文颖等[12]研究表明,ATP生物荧光检测法能够有效用于管腔器械清洗效果检测,但本研究中A、B、C组活检钳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的清洗质量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该型号ATP生物荧光检测棉拭子只能涂擦活检钳潜在管腔外表面,不能直接进入潜在管腔进行涂擦采样有关。通过本研究发现,对活检钳类存在潜在管腔的器械,包装前日常清洗质量检测,器械外表面可以采用目测的方法,但对潜在管腔等目测难以发现的部位的清洗质量检测,潜血试验是较为经济、快速、理想的检测方法。

[参 考 文 献]

[1]钱晓红, 金新红.人工流产吸引管不同清洗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2):181-182.

[2]秦洁, 韦秀佳.不同摆放方法对鼻窥器清洗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8(5):1866-1867.

[3]常香远, 汪道新.应用ATP生物荧光法监测宫腔吸管清洗质量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4):903-904.

[4]李素英, 黄晶, 周树丽, 等.ATP生物荧光监测法对两种腔镜器械清洗方法的效果评价[J].北京医学, 2013, 35(3):197-199.

[5]周珊.保湿对使用后不同时段清洗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3, 12(5):392-393.

[6]李冬凤, 纪馥芳, 袁璇, 等.两种医疗器械清洗方法的质量控制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 29(2):188-189.

[7]吕永杰, 韩平平, 赵云霞.管腔类手术器械预清洗不同方法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16):2452-2453.

[8]陈培琴, 郭惜珍, 黄旭华, 等.手术器械清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18):2806-2807.

[9]韩文珍.手术器械清洗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8, 14(2):188-189.

[10] 林秋霞, 谢碧娴, 林爱惜.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29):17-18.

[11] 易滨, 刘军, 王芳, 等.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相关性基础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2):81-85.

[12] 赵文颖, 孙立新, 刘素哲.消毒供应中心管腔器械清洗效果监测[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125-126.

(本文编辑:陈玉华)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638(2016)03-0204-03

DOI: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7

[作者简介]周桂琴(1971-),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器械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研究。[通信作者]宋瑰琦E-mail:744738330@qq.com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科技厅年度重点计划课题(1301043023)

[收稿日期]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