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誉大家 书法老有成——苏洵《致提举监丞帖》

2016-04-21□李

老年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苏洵书坛苏轼

□李 佳



文章誉大家书法老有成——苏洵《致提举监丞帖》

□李佳

《三字经》有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讲述的是苏轼之父苏洵,读书起步虽晚,却终能成一代大儒,鼓励人们不要由于年龄的缘故而放弃努力。在宋代文坛上,苏洵的地位及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不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且在“唐宋八大家”中亦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世传为美谈。苏轼在宋代书坛之所以能独领风骚,自然也离不开其父的影响。明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曾言:“蜀人不能书,元间轼以字画名世,其实滥觞于老泉。”诚为的论。

苏洵早年读书较为懈怠,然自视甚高,常轻视同辈中人,直至乡试落榜方才大悟,复观往昔留存之作,叹为谬文,遂付之一炬,并由此发奋。或许是他的政论言辞过于激烈,又少了几分运气,他累试不第。不过,他终究还是幸运的。在48岁那年,苏洵听从好友的建议,带着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走出眉山,到京师拜谒当时的文豪欧阳修。而欧阳修认为,他的文章直可与汉代的贾谊相颉颃,苦读20载的苏洵从此轰动文坛,苏轼、苏辙兄弟也于次年同中进士。可就在此时,他却称病婉拒了宋仁宗召他入舍人院考试的美意。这表明,他似乎在知天命之年已经看淡了士人最看重的功名,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释、道思想带给他的变化,洒脱与闲逸的生活才是他真正向往的。与父亲相比,苏轼的人生则大为不同——其年少得志,半生坎坷,可政治上的压抑无奈、生活上的苦寒困顿都没能改变他优游宽阔的文人胸襟。禅意散发于他们的各类作品之中,无论诗文,无论书法,佛理似乎成了两人排解精神苦楚的最好良药。这一点,在他们身上又是惊人地相似。

纵观宋代书坛,苏洵并不以擅书名世,流传书作也仅有寥寥几通信札。然披览其书,实逸笔绝尘,大有可观之处。现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致提举监丞帖》略作赏析。此作为行草书,纸本,纵35.3厘米,横53.2厘米,无纪年,《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通篇秀逸洒落,气韵生动,虽为普通信札,却极富作品的表现力。行笔于圆厚果敢中寓温润古秀之雅趣,转折多取圆势,尤其铺锋处现朴茂丰腴之态,中截沉劲苍浑而不失骨力。如第三行的“感”、第六行的“者”“畏”等字,颇具颜鲁公风神,其笔势畅达温婉又有时代风尚,意趣与杨凝式、李建中诸家一脉相承。在字态的营造上,苏洵亦是匠心独运。字形多呈纵势,气格虽不大,但放眼全局,其顾盼生姿、疏密有致的变化增强了各字之间的整体性,犹如一首悠扬明快的乐曲,随着低回婉转的节奏娓娓道出心声。北宋“尚意”书风,由苏、黄、米三家推至高潮,在“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或“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呐喊中,蕴含了对古法“不破不立”的创作态度以及对个性的崇尚。但这种新风尚的确立,丝毫不会影响此前各种经典模式的艺术价值。因为,只要是不违背“自然”这一艺术行为准则的作品,就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风格史上也没有绝对的新旧之分。苏洵作书,没有一味地模仿,更不见鼓努为力、逞强炫技的俗笔。他所表露出的,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笔墨心声与悠远静谧的人文情怀。这种超然脱俗、温雅出韵的风姿,也正是他高逸人格的体现。

但由于个性的不足,苏洵很难成为一流的书法大家。不过我始终认为,对于书法艺术的关注,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声名远播的艺术巨擘,更应该把艺术触角延伸到各类人物,并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以较为平和的心态来赏析他们少有“机心”的作品,体味他们的闲适与自然。因为,只要你用心,就必然会在这些“字以人传”的艺术作品中有新的发现。

《致提举监丞帖》 北宋·苏洵 纸本 35.3cm×53.2cm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散文,尤擅政论。工书,擅行草,《宋史》有传,著有《嘉集》二十卷。

《关羽擒将图》 明·商喜 绢本重彩 200cm×237cm

猜你喜欢

苏洵书坛苏轼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从善如流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