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生成理论评介

2016-04-21□白

现代语文 2016年6期

□白 雪



功能生成理论评介

□白 雪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功能生成理论,并在配价的组织模式、层次上,将其与生成语法(以最简方案为代表)的相关部分作一对比,分析其中的共性与区别,以加深对不同分析方法的了解。

关键词:功能生成描述 依存语法 生成

功能生成描述(Functional Generative Description,以下简称FGD)是Charles大学的形式与计算语言研究小组提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在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 Its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一书集中提出后,斯卡尔等人又在多篇论文中对其进行了发展。并将其作为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捷克语大型语料库标注工程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他们在继续发展布拉格学派功能主义传统的同时,采纳依存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倾向。

本文将简要介绍功能生成理论,并在配价的组织模式、层次上,将其与生成语法(以最简方案为代表)的相关部分作一对比,分析其中的共性与区别,以加深对不同分析方法的了解。

一、FGD理论介绍

FGD理论的核心在于运用依存语法(dependency syntax)来分析句子的深层结构(underlying/deep structure)。FGD中,深层结构用TR(tectogrammatical representation)来反映。TR是一个表示依存关系的树模型。见图1:

(1)My younger brother arrived there yesterday.

(1')(My)Poss(younger)Restr(brother)Act arrived(Dir there)(Temp yesterday)

在TR中,树的边缘(edge)表示依存关系。节点是携带表示有词汇、语法范畴信息的复杂标签(图1省略了一些语法信息,如:若完整标记brother,还应该有Singular、Definite等信息。由于这些信息与依存语法关系不大,因此,此处从略。)FGD分析词语间的依存关系只作用于实词(autosemantic lexical unit),因此,TR中功能词语(function word)并不占据节点。因为它们不能被句子中的其他成分自由修饰,因此将它们与实词并列在同等地位是不合适的,是以TR中将其并入相关实词,作为其标签信息的一部分。如:冠词、介词与名词相关,助动词、连词与动词有关。

TR中,纵向枝杈的多少由依存关系决定,横向词语的先后顺序则由话题——焦点连接(Topic-Focus Articulation,以下简称TFA)决定。TFA理论是斯卡尔小组对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Sgall (1986)中对这一理论有详细论述。他们在继承费尔巴斯等人的交际动态值(CD)理论的同时,力求为话题、焦点的判定寻求一些形式上的标记,并确实提出了一些原则、设想。①

二、配价

由图1可以看出,动词占据句子最核心的位置,TR树图中的根(root)都由限定动词充当。动词之下的一层都是动词的依存成分(补足语)。这些成分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论元(argument)或称内部参与者(inner participant),一类是附加语(adjunct)或称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自由修饰成分(modification)。名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同样存在配价关系,如由图1可以看出,“my”和“younger”依存于名词“brother”。但由于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的属性决定了句子的面貌,因此动词配价的研究是FGD理论的重点。

论元和附加语在表现上有以下两点差别:

1.论元一定要与一定类型的动词相联系,而附加语往往可以用于任何句子中。比如,时间、地点成分作为环境成分几乎是可以出现在所有句子中的;而与事成分只能与部分动词相联系。

2.一句话中,相对于一个动词,一个论元成分只能出现一次并且必须出现一次,而附加语的出现往往比较自由。即论元是动词的必有的或称强制性(obligatory)补充成分(complementation)。

一成分是否是强制性的,可以通过对话测试来验证。在句子表层,有些成分往往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被省略成分是必有的强制性的,那么当在对话中被问及的时候,必须予以回答,否则对话将不能连贯。如例(2)、例(3)

例(3)A:Jerry arrives tomorrow. A:Jerry arrives tomorrow. B:Where to? B:Why?A:I don’t kown. A:I don’t kown.例(2)

很明显,对话(2)不连贯,对话(3)连贯,这说明,终点成分对于“arrive”来说是一个必有论元,而原因只是自由修饰成分,并不是必有的。

三、论元与自由修饰语的类别

FGD中,区分了五类论元成分,并将其与深层句法位置作了简单对应。见下表:

论元 深层句法位置 例句Actor/Bearer (underlying)subject Jim runs./Jim heard the bell. Objective/Patient Direct object to elect chairman/to destroy a house Addressee Indirect object to give Mary a book Effect Second object② to elect somebody as chairman Origin Second object to make a canoe out of a log

一个动词的配价成分总是这些论元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下是书中给出的几个动词配价框架(valency frame)。

③Addr ObjoDir-3 change V ActoObjoor Effogive V ActoAddroObjoread V ActoAddr Obj bring V Acto

自由修饰语包含的种类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时间(Temporal,包括时刻、时长、起止时间等等),方式(Manner)、程度(Extend)、根据/标准(Criterion),方法/工具(Means)、受益者(Benefit)、原因(Cause)、结果(Result)等等。例句从简。

名词补足成分中也有内部参与者④和自由修饰语之分。如表材料(Material)/部分(Partitive)的词“two baskets of sth.”和表特性(Identity)的词“the river Danube”;“the notion of operator”属于内部参与者;表领属(Possession)的“my table”,表性质(Restrictive)的“rich man”等的成分属于自由修饰语。

大多数情况下,动词的论元是必有的,自由修饰语是可选的,但也并非没有例外。有的成分虽然属于自由修饰语,但对于某类动词来说,它却是必须的,否则,含有该动词的句子就不完整。如:动词“behave”总要求修饰语“Manner”出现,否则不成立。

(4)She behaved like a child.

*She behaved.

配价框架是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向表层结构投射(projective)的基础。

FGD理论在确定配价的过程中,首先是将语义角色按照一般与动词的搭配情况分成了必有和自由两类,然后在分析具体动词时,如果能与动词共现的语义角色属于必有一类,它就是配价成分,否则是自由修饰语。也就是说,是否“必有”,并不是某个动词的属性。这就使它所确立的配价框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价到底是什么性质始终没有说清,是必有?是可有+必有?比如:上面例子中“read”的配价框架“read V Acto Addr Obj.”它的意义是“Addr”和“Obj”在表层可以删除。必有论元如果在表层结构中不出现,在问话后就必然要回答,但“Addr、obj”成分完全可以用“I don’t know”来回答。这说明,它们对于“read”来说并不是必有的。为什么要将它们放在配价框架内部呢?“Addr”对于“read”来说更像一个受益者的角色,这对于很多动词来说,在实际运用中都可以衍生出这样一个成分。如果将它列入“read”的配价框架,那么“read”和“give”的区别显示的就不明显了,虽然FGD中也标出了,对于“give”而言,“Addr”是必有成分。我始终感觉,“read”中的“Addr”成分并不是动词本身的属性,而是句子带来的。

从上面所举的FGD配价框架中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价的数目并不能准确表示句子中所能出现的必有成分最多的情况。如“bring”,句子中“Addr”和“Dir-3”并不能分别占据两个位置。这说明,“价”的分析应该是分层次的。即应该区分能与动词共现的名词位置共有几个,再看各个位置上能够出现的语义角色有哪些。“FGD”中也注意到了论元与认知角色(cognitive role 语义角色)不一一对应的情况。在分析论元“Act”时,它的认知角色可以是施事(Agentive)、感事(Experience)等。具体是什么认知角色根据动词的不同而不同。相对于一个动词来说,“Act”论元位置的认知角色还是一定的。但对于同一个动词的某一个论元位置可以出现哪些认知角色,“FGD”里并没有分层讨论。

“FGD”对论元角色不分层的处理方法,与捷克语自身形态作用强于语序作用的语法特点有关,而对中文而言,指明不同论元角色的层次性则对于语法现象的说明相当重要。如:动词“切”,可以指“我切肉”,也可以指“我切丝”,一个是受事、一个是方式,两者占据同一个论元位置,不能共现于动词后面。在需要将两者共现在一句话中的时候,只能将受事提前(或用“把”字句,或置于句首),这里就体现出汉语区分论元位置和认知角色层次对于语言现象分析的重要作用。

四、“FGD”中的深层主语分析与最简方案论元结构的对比

“FGD”认为深层主语都是论元Actor/Bearer。它可以对应于不同的认知角色,如:自主的施事见例(5);感事见例(6);无活动性的主体“theme”见例(7)。

(5)Jim chased the rabbit.

(6)Jim feels cold.

(7)The door opens into the garden.

这些认知角色包含于一个论元,它们的地位是相等的。而“Actor”与其他几类论元是并列的,在树图上属于同一层级。

这一深层结构的组成形式与最简方案中论元结构的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最简方案把语言分为句法、概念、语用能力三个系统。其中概念系统是一个以题元角色为基本概念的语义系统。句法系统由词库和计算系统组成。词库不仅含有词项特征的集合,还含有一个由句法系统和概念系统共同决定的论元结构。乔姆斯基将Larson(1988)提出的用于解决双宾结构的“vp-shell”理论加以扩展,将所有动词都包括进了这一系统。如下图

图(8)

这一结构中,论元与论元之间体现了很强的层级性,它们与动词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与动词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域内论元,它的题元角色由动词直接指派。域内论元可以而且必须出现在动词的最大投射之内,通常的位置就是域内论元1,如果同时有两个论元的话,则按题元等级的高低排列,等级高的占域内论元1的位置,低的占域内论元2的位置。域内论元的出现是无条件的、强制性的,尽管有时没有语音实现。域外论元与动词的关系比较松散,其题元角色不是动词赋予的,而是整个VP赋予的。⑤

域内论元所包含的题元角色有感事、受事、与事、方位。域外论元包括施事和工具两种角色,二者都有使成性。概念系统还把题元角色组织成如下一个题元等级:施事>工具>感事>受事>与事>方位。当同时有两个题元角色出现在域内论元的时候,则按这个顺序分派位置。

按照这一体系,例(5)~(7)的论元结构,如下:

例(7)

例(6)

例(5)

由这样的论元结构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例(5)和例(6)中的“Jim”并不处在一个层次上,一个是有使动性的施事角色,一个是非自主的感事。比将它们笼统地归为Actor一个单位要清楚。况且,“actor、patient、origin”等本来就是指语义角色,这里又将“Agent/Experiencer/Theme”等都归到“actor”一类,使其指称不明确。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具体动词来确定“actor”这个论元的语义角色到底是“Agent”还是“Experiencer”等等,进而选择合适的名词性成分。最重要的一点,这种论元结构直观反映出了动词的不同类别。例(5)一类论元结构的动词一般都是自主的、具有一定使动意义的动词;例(6)一类论元结构的动词一般是心理感知动词;例(7)一类论元结构的动词是非宾格动词,它们所表示的动作都是非自主的。

这种动词论元结构的差异,往往与概念世界的事件性、事态性、动作性相关,在不同语言间存在着广泛的共性,因此结合论元结构层次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考察,可以寻找到概念意义解读中更多的共性元素,而无需对每个句子都进行一次论元认知角色的重新认定。

综上所述,功能生成描述主要关注语言信息结构与语言表层结构的关系,在捷克语等形态标记丰富的语言中,命题内谓词与论元的关系已通过形态标记标明,语序所承担的功能主要偏重于焦点话题的表达,因此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对于语序的决定作用显著。但对于语序相对固定的语言来讲,功能生成语法将动词所有补足成分放在同一平面的做法会给很多语法现象的解释带来困难,如在汉语中,语序很大程度上仍承担着概念功能,谓词与论元间的关系仍需通过语序解读,在这一过程中,论元角色的层次性对于语序的选择与决定作用明显,语序首先需要满足概念功能的表达。功能生成语法将论元结构、认知角色与信息结构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语言现象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角度,但如何与汉语相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参见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 Its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P(207-242).

②见于Syntax in Functional Generative Description.Second object含义不明。

③含有下标o的成分,表示在表层结构中,该论元成分不可删除,未加注下标o的是可以删除的。

④Argument只相对于动词而言,对于名词,FGD中只用inner participant.

⑤详细证明见Larson,1988.

参考文献:

[1]Petr Sgall,Eva Hajicova,and Jarmila Panevova.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 Its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M].Berlin:Springer,1986.

[2]Eva Hajicova.Dependency-Based Underlying-Structure Tagging of a Very Large Czech Corpus[J].T.A.L.,2000,(1).

[3]Sgall,Petr(ed.).Contributions to Functional Syntax,Semantics,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M].Philadelphia,PA:J.Benjamins Pub.Co.,1984.

[4]Petr Sgall.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Syntax in Generativ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NY: 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1969.

[5]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当代语言学,1994,(1).

[6]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3).

[7]钱军.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白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