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民脱离土地的原因

2016-04-20梁晓芳罗维梅秦保阳

2016年7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

梁晓芳罗维梅秦保阳

摘 要:农民脱离土地是我国各种制度不断革新开化,社会分工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推行城镇化建设,适应改革开放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来自制度的,有来自产业分工结构的,还有来自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冲击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厘清农民脱离土地的原因将会为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脱离土地;原因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表示:“农民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土地是农民生计的根本,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动力所在,因此农民脱离土地的问题值得关注。引起农民脱离土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农民脱离土地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工商业,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因而需要在经济发展变化的进程中来分析其原因。

一、制度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国策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由于分工不发达,形成了以农业为经济结构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农民只有依靠土地才能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样的经济结构,对维护封建制度起了重大作用。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如管仲说:“故省刑之要,在禁文朽,文朽不禁,民乃淫”。意在说明,减少刑法的关键是禁止奢侈品生产制造,否则百姓就会做出出格的事。封建制度中的各种道德伦理,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在农民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有严格的户籍限制、等级限定。

自近代列强入侵以来,封建社会的体制逐渐互解,资本主义在中国就有了更为合适的发展空间,人们逐渐认识到工商业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物质财富增长,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积极意义。曾主张学习先进的科技以抵御西方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工业及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公有制的大背景下,在不断实践中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逐步发展完善,第二,三产业逐渐地、依次地获得较大发展,成果显著,世界瞩目。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充分发挥也必不可少,可见私有趋势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国家领土范围里的大量资源是属于国有资源的。除公共事业所需,在满足国家使用规划且不破坏生态之前提下,我国国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土地作为国有资源之一种,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分为国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单位及个人对土地只具使用权不具所有权。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即土地承包权,虽可以买卖,但其所有权不得变更,仍属国有。

在实际中,我国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方式曾一度受到严格限制,农村集体不能直接的与市场发生土地交易,这就严格限制了农村土地使用权,农民依靠土地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只能更多的依靠农产品交易来实现。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还不足够发达,农村的个体农户只能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传统劳作,这样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产量低,劳动力成本高,经济收益低。在整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变迁、社会制度开明的背景下,在没有限制农民从业自由的情况下,农村农民,尤其是那些个体农户,放弃土地上的刀耕火种,奔向其他领域是可以预见的。

二、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本化

城镇化是农村变为城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或二、三产业向城镇转移、聚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农村逐渐变为城镇的过程。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超50%,2012达到53.5%,增长幅度与2011年持平,2013全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人口超过千万,到2014年城镇化率仍保持在上升。

城镇化总是伴随着人与物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甚至部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这自然也是一个农民脱离土地的过程;物的城镇化,最基本的表现是土地的城镇化,而土地的资本化是土地城镇的重要方式。土地不能资本化,城镇化无从进行。

土地资本化,是一个土地变成资本的过程,由金融机构介入,土地以土地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的形式实现了土地财产权利的流通,从而能产生新的获益方式。我国城镇化原则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政府主导的模式,以土地国有化为依托,通过征地用作城镇化建设的各类基础需求,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充足的条件,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收益,而在征收农民土地、宅基地过程中,通常是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甚至演变成悲剧。另一种模式是由农村自主的城镇化,也就是农民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商品化和资本化,使土地所能产生的级差收益留在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而使农村分享到这个过程中发展带来的丰厚成果。然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使用性质受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主导了地方土地资源的配置。大量优质耕地的非农化,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许多农民在这种城镇化模式下,其利益不免受到损伤,被迫脱离土地。

三、 分工发达使二、三产业发挥了对农民劳动力的容纳能力

建国后,发展重工业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为发展工业,农业上作了重大让步和牺牲,工农业上的“剪刀差”不容小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了30年的时间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自2000年起,我国工业与服务业在GDP占比中此消彼长,我国进入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时期,如今已是以服务业为重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工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呈现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类型的经济结构。每一产业的发展繁荣,与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聚集于此并驾齐驱。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推进,二、三产业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乡镇企业恰好容纳不下农村大量劳动力,于是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中去。大约与此同步,一大批新兴城镇迅速崛起,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顿时,一股“民工潮”向城镇袭来。二、三产业的发展,既能解决农民脱离土地的生存需求,又促使了农民脱离土地,反过来支持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取得成效,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首超第二产业,2015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1.6%。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农民非农化,自然是一个离开土地的过程。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传统农业的衰退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是一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以工促农,以科技武装农业,进行现代化管理提升农业。农业现代化要体现农业科学性、市场性、集约性等特点,要求改变农业经营的粗放、个体经营的状况,走高产、优质、低耕、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对于农业现代化,生活于当代社会的人们都可能有所见闻,那些可以长在水管里、或者挂在墙上的白菜,空中结南瓜、盆里养蔬菜,瓜果蔬菜所赖以生存的土壤被各种水管、墙体、立柱及搭建于空中的廊架所取而代之,体现了高产、低耗、高效、科技的特色。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也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转基因食品随处可见、农药化肥施用后的忧虑、激素催化的顾虑、保鲜手段上的危害等问题逐渐令人质疑现代农业的可靠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村合作社、农场品行业协会、农民经济技术研究会等一系列各式各样的产业化组织随之而出,预示着农业现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然而在这样一个产业链中,企业控制产业的现象也在加快步伐,居于垄断地位,获取了大量利润,农民在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地带,无法保证他们收获应有的劳动果实。

农业现代化中的问题也是复杂的,农民素质偏低,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受支配地位,充当了配角,甚至被排斥在外。现在农业代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冲击传统农业,从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农业的地位,由于农民没有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配者和受益者,甚至被排斥在外,依靠低效、低收入、高难度的传统农业模式维持生计的农民,便逐渐放弃农业生产,土地出现闲置抛荒。

五、其他原因

农民脱离土地的因素很多,除了以上探讨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比如人们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因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不断变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隔绝状态不复存在,这样的社会存在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并对人们的社会意识起作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地位,不再局限在某一地域、某一环境下或其中的某一方面。随着社会制度越加走向开明,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了相应的尊重和保护,下层民众真正感受到开明的曙光,社会逐渐形成了可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实条件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人们的利益诉求随之发生改变,有了更多精神诉求,比如追求平等、讲究活的尊严体面、追求自我实现,而这些追求都有了现实的土壤。对农民而言,从事传统农业收益低、难度大、既不体面又不能满足更多的诉求,一个农民在土地上辛苦一辈子,可能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子孙后代离开土地,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土地自然就闲置不用了。

农民脱离土地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高度,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解决好我国农民脱离土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M].人民出版社1956.

[2] 刘化军.论马克思群众主体观[J].学术探索,2014,(6).

[3] 彭昱.城市过程中的土地资本化与产业结构转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4,(8).

[4] 王悦.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民工问题的新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6).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