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戏曲儿童化接受的策略研究

2016-04-20赵丽敏

大观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统戏曲策略

摘要:新世纪以来,传统戏曲面临传承危机,其儿童化接受被提上日程,如何有效地促进传统戏曲在儿童中的传承传播,从而获得可持续性的长足发展。该文从剧情剧目、戏曲精华、戏曲元素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策略。

关键词:传统戏曲;儿童化接受;策略

新世纪以来,传统戏曲面临传承危机,其儿童化接受被提上日程,如何有效地促进传统戏曲在儿童中的传承传播,从而获得可持续性的长足发展,显得越来越急迫和关键。其途径有二,一是让儿童学会欣赏传统戏曲,二是让儿童身体力行,参与其中。学者们的研究多侧重于前者。对于后者,研究者少之又少。其实,儿童参与戏曲表演本身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因为儿童天生都喜欢表演,戏曲的表演属性为它的儿童化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无可否认,传统戏曲的复杂性又使其儿童化接受举步维艰。传统戏曲历来是为成人创作的,其内容到形式体现着鲜明的成人化色彩,这为儿童的参与造成了诸多不便。

一、以儿童接受为出发点,革新传统戏曲剧情剧目

要实现传统戏曲的儿童化接受,激发儿童学习戏曲的热情,首要的是对传统戏曲剧情剧目进行革新,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的戏曲故事。

(一)戏曲主题

主题是故事的灵魂,一个对儿童充满吸引力、感染力的戏曲故事,必然要有积极而鲜明的主题。“爱与美”是儿童文学的永恒母题,它适用于各个时代的儿童。传统戏曲要得到儿童的接受,要体现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实现,必须借助丰富感人的故事向儿童传达“爱与美”,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引导与支持;同时,传统戏曲以自身新颖活泼的艺术形式使儿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故事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获得直观感受与教育,排除了诸多被动教化的可能性。

(二)戏曲选材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创作给儿童的戏曲故事,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的题材内容。

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众多,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剧目来自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老少皆宜。知名芝加哥艺术总监 Charlotte Chorpennin曾说:“假使儿童能认识戏中的角色来,会增加欣赏的趣味。”显然,这些故事是传统戏曲儿童化接受的首要题材来源,对它们的改编可以消解戏曲艺术对儿童的陌生化效应,激发儿童欣赏戏曲的心理兴味;同时,这些故事所蕴含的的奇幻性、想象力等艺术元素及人物成长的道德关照等主题的表达对儿童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启发性。同时,国外的经典童话故事也可以作为传统戏曲儿童化接受中的素材来源,但需要在故事上做跨文化的创意改编,与不同于原著的诠释,以适应中国传统戏曲的整体的民族文化格调。而中国现当代丰富的儿童文学资源也是戏曲儿童化接受中的重要题材库,其中鲜活的人物、故事更为符合当下儿童的时代精神需求,也更容易与当下儿童的心灵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三)语言

传统戏曲要融入当代儿童的生活中,必然要对戏曲的剧本语言进行革新,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能力的儿童化语言。传统戏曲的角色语言主要是唱念,其语言充满了诗性化、韵律化,如《西厢记》中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尽管韵律和谐动听,但语言过于精炼而诗化,很难为儿童理解和接受,不仅不适合儿童欣赏,更给儿童的参与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创作给儿童的戏曲语言必须浅显易懂,口语化,能让儿童入耳即化。同时,借用大量的重叠、押韵、反复等手法组织语言,增加语言的韵律之美,并选择富于画面感、色彩感和动作感的词语和句子,增强儿童对戏曲语言的感知与接受。当然,对戏曲语言的革新并不是全盘否定,在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戏曲中“合辙押韵、上下对仗,五言、七言绝句”等语言形式可继续保留不变,要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语言独特艺术之美,它的诗、词、曲的表达方式是独一无二的。

二、以儿童为中心,继承民族传统戏曲之精华

探索传统戏曲的儿童化接受,实际上也是在探索民族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创作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戏曲,要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前提下,挖掘契合现代儿童心理需求的优良的传统戏曲艺术特质,使之能够发扬传承。

(一)民族化的戏曲音乐

所谓“戏是体,曲是魂”。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经典曲牌音乐,这些音乐曲调优美、旋律动听,同时在戏曲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成功塑造及舞台环境气氛的渲染等方面有重要的衬托作用,因此堪称是民族音乐的瑰宝。很多音乐人也不断地把这一艺术与时代流行因素相结合,旧曲填新词,创作出来富于极富民族色彩音乐经典,如《说唱脸谱》等。传统戏曲要以传统民族音乐为根基,善于继承民族音乐精华,创造性地运用民族音乐“依曲填词”的创作技巧,从富于儿童化色彩的戏曲故事的剧情和人物性格出发,选择曲调,使其旋律发展与人物唱词的语气氛围相吻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物情感的发挥与表达。

(二)程式化的表演元素

中国传统戏曲在表演上具有极强的程式化特点,这使得戏曲表演有规律可循,有固定的套路作为依据。这种程式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传统戏曲的民族化风格,是传统戏曲的强棒,是精华。而戏曲程式最重要的特征是规范性、模拟化、假定性和夸张性,这与儿童喜欢猎奇,喜欢模仿的天性相契合,为传统戏曲的儿童化接受提供了基础。如传统京戏中演员的“亮相”(观众可在此“叫好”),能够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增强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三)写意的舞美设计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以写意而著称,所谓写意,即非写实,也就是说戏曲舞台布景并非实实在在的设置,而是虚拟安排的。这致使舞台演出的布景比较简单、空灵,对于儿童,容易设计和操作,也携带方便,可以随时演出,不受限制;同时,它呈现出的写意、空灵与留白,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参与与欣赏的过程中,想象力也在同步翱翔;此外,舞台背景的简约性也更能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角色的表演和故事情节之上,“景全在演员身上”,更能便于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演进。

三、以儿童为本位,全面简化和调整传统戏曲元素

传统戏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传统戏曲的儿童化接受不是依靠简单的灌输完成的,而是要在以儿童为本位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效传承。由于儿童的先天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如音色纯净但音域略窄,好奇心强但不易持久,注意力不易集中等,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审美兴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促进戏曲的儿童化接受,必然需要对传统戏曲的表演元素进行符合儿童需求的简化与调整。如故事安排要结构单纯,线索明晰,情节生动又极富故事性;演员配置要更合理化,更有利于儿童个体及群体的积极参与;舞台表演的动作要比一般的戏曲动作更加突出,更为夸张,同时要对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动作进行适度的简化,降低程式化表演的难度;舞台布景道具要更加简约、漂亮、美观,既方便操作又利于儿童的审美兴趣;演员的服装、化妆等也要适当简化,突出其创意性,卡通性等。

参考文献:

[1]骆正.儿童戏与成人戏[J].中国戏剧, 1992,(11).

[2]居其宏.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3]林萍.黎锦晖儿童歌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卢莉.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当代的接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赵丽敏(1979- ),女,郑州师范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化。

猜你喜欢

传统戏曲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浅析传统戏曲服装特征及艺术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发展探析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