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世说新语序跋看其审美风格

2016-04-19王平

蒲松龄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序跋世说新语

王平

摘要:《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备受历代文人喜爱,宋代黄伯思、汪藻、董弅、陆游、高似孙、刘应登,明代袁褧、杨慎,清代王士禛、沈岩、孙毓修、周心如、李调元等都为其撰写了序跋或题词。这些序跋、题词涉及到《世说新语》的名称、版本、传播、思想及审美风格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写人状物、人物语言、名士风貌三个方面论述了《世说新语》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世说新语;序跋;审美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隋书·经籍志》小说家类著录八卷,作《世说》,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又《世说》十卷,梁刘孝标注 [1] 679-680 。《旧唐书·经籍志》小说家类著录八卷,刘义庆撰;《续世说》十卷,刘孝标撰 [2] 1378 。《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刘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3] 1002 。《世说新语》至宋代已亡佚,《宋史·艺文志》所著录“刘义庆《世说新语》三卷” [4] 3473 ,乃宋人晏殊所整理删并。《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按照内容分为36个门类。其中德行、方正、雅量、豪爽、任诞、简傲、假谲、俭啬、忿狷、谗险、尤悔等当属于品行一类,言语、政事、文学、识鉴、捷悟、巧艺等当属于能力一类,赏誉、规箴、排调、轻诋、黜免等当属于行动一类。《世说新语》备受历代文人喜爱,宋代黄伯思、汪藻、董弅、陆游、高似孙、刘应登,明代袁褧、杨慎,清代王士禛、沈岩、孙毓修、周心如、李调元等都为其撰写了序跋或题词。这些序跋、题词涉及到《世说新语》的名称、版本、传播、思想及审美风格等多方面的问题。关于《世说新语》的名称、版本、传播、思想,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故本文集中论述《世说新语》的审美风格。

一、“清微简远,居然玄胜”

宋代学者黄伯思《东观馀论》卷下《跋〈世说新语〉后》云:“《世说》名肇刘向,六十七篇中已有此目,其书今亡。宋临川王因录汉末至江左名士佳语,亦谓之《世说》。梁豫州刑狱参军刘峻注为十卷,采摭舛午处,大抵多就正之,与裴启《玉林》近,出入皆清言林囿也。” [5] 260

另一位宋代文人刘应登《世说新语序》曰:“晋人乐旷多奇情,故其言语文章,别是一色,《世说》可睹已。说为晋作,及于汉魏者,其余耳。虽典雅不如左氏《国语》,驰骛不如诸《国策》,而清微简远,居然玄胜。概举如卫虎渡江,安石教儿,机锋似沉,滑稽又冷,类入人梦思,有味有情,咽之愈多,嚼之不见。盖于时诸公,剸以一言半句,为终身之目,未若后来人士,俛焉下笔,始定名价。临川善述,更自高简有法。反正之评,戾实之载,岂不或有?亦当颂之,使与诸书并行也。晚后浅俗,索解人正不可得。呜呼!人言江左清谈遗事,槃槃一老,出其游戏余力,尚足办此百万之敌,兹非谈之宗欤?抑吾取其文,而非论其人也。” [5] 264-265

黄伯思所说“清言林囿”, 刘应登所说“清微简远,居然玄胜”,都道出了《世说新语》写人状物的审美风格。刘应登特别列举了“卫虎渡江”“安石教儿”两例,指出其给人以“机锋似沉,滑稽又冷,类入人梦思,有味有情,咽之愈多,嚼之不见”的审美感受。

“卫虎渡江”见于《世说新语·言语》类:“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6] 94 卫洗马即卫玠,字叔宝,任太子洗马。《太平御览》卷489引《晋中兴书》曰:“卫玠兄璪,时为散骑侍郎,内侍怀帝。玠以天下将乱,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宝而去也。玠启喻深至,为门户大计,母涕泣从之。临别,玠谓璪曰:‘在三之义,人之所重,今可谓致身授命之日,兄其勉之。乃扶将老母,转至豫章。而洛城失守,璪没焉。” [7] 卫玠南行渡江到豫章郡,是不得已之举。此后转徙流亡,生死未卜,所以与兄有生人作死别之语。面对茫茫大江,家国之忧,身世之感,千头万绪,纷至沓来,所以面容憔悴,神情凄惨,并对左右人道出了内心的忧伤。此则虽然篇幅短小,但确实给人以“有味有情”的感受。

“安石教儿”见于《世说新语·文学》类:“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6] 235 《诗经·小雅·采薇》是受到历代人们赞赏的名篇,尤其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被认为是成功运用比兴手法的范例。“遏”是谢安之侄谢玄的小名,谢玄认为《诗经》中这两句最好,本来无可非议。但谢安却认为“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偏有雅人深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出自《诗经·大雅·抑》,意为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要及时宣告。谢玄以艺术性为评判依据,谢安则以政治性为标准,两人角度不同,遂有不同见解。寥寥数语,刻画出了谢安时刻不忘对后辈进行政治教育的良苦用心。

刘应登在《序》中又说“于时诸公,剸以一言半句,为终身之目,未若后来人士,俛焉下笔,始定名价。临川善述,更自高简有法”。《世说新语》的确把握住了当时文人名士的心态,“以一言半句”,即可“为终身之目”,表现出“高简有法”的风格。

《世说新语·赏誉》类有大量品评人物的名句,如第一则:“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6] 413 陈仲举即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受到其奖誉者,被称为“登龙门”。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东汉人,官至泰山太守。《汝南先贤传》曰:“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天姿聪朗,高峙岳立,非陈仲举、黄叔度之俦则不交也。仲举尝叹曰:‘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也。为泰山太守,甚有惠政。” [6] 413 陈仲举赞誉其“真治国之器”,如宝剑中之“干将”,这一简短评价,确定了周乘的名价。

第二则:“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6] 415 语言更为简练。李元礼即李膺,《李氏家传》曰:“膺岳峙渊清,峻貌贵重。华夏称曰:‘颍川李府君,頵頵如玉山。汝南陈仲举,轩轩若千里马。南阳朱公叔,飂飂如行松柏之下。” [6] 415 将李元礼形容为挺拔的松树下呼啸而过的疾风,新鲜而又生动。

第十则:“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6] 423 山巨源即山涛,顾恺之画赞曰:“涛无所标明,淳深渊默,人莫见其际,而其器亦入道。故见者莫能称谓,而服其伟量。” [6] 423 所谓“璞玉浑金”,指末经雕琢的玉和未经提炼的金,比喻本质真纯质朴。只知其为宝物,但不知该取个什么名字。以此表现山涛的魅力,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再如第12则:“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6] 424 山公即山涛。阮咸字仲容,陈留人,阮籍之侄。据《名士传》称,阮咸“任达不拘,当世皆怪其所为。及与之处,少嗜欲,哀乐至到,过绝于人,然后皆忘其向议” [6] 424 。山涛认为阮咸纯洁真挚,没有私欲,任何事物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竭力向朝廷推荐,但晋武帝始终不用。就是因为其“清真寡欲”“任达不拘”“多违礼度”,为统治者所不容。

第16则:“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6] 428 王戎,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太尉指王衍,字夷甫。《名士传》曰:“夷甫天形奇特,明秀若神。” [6] 428 神姿即风姿。高彻指高雅清澈。瑶林琼树,都是美玉。风尘指世俗社会。王戎夸赞太尉王衍的风度仪态高雅清澈,好象晶莹的玉树,自然是尘世之外的人物。寥寥数语,道出了王衍的外貌与气质。

二、“简约玄澹,尔雅有韵”

明人袁褧《刻世说新语序》曰:

尝考载记所述晋人话言,简约玄澹,尔雅有韵。世言江左善清谈,今阅《新语》,信乎其言之也。临川撰为此书,采掇综叙,明畅不繁;孝标所注,能收录诸家小史,分释其义。……因叹昔人论司马氏之祚亡于清谈,斯言也无乃过甚矣乎!竹林之俦,希慕沂乐;兰亭之集,咏歌尧风。陶荆州之勤敏,谢东山之恬镇;解《庄》《易》则辅嗣、平叔擅其宗,析梵言则道林、法深领其乘。或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风旨各殊,人有兴托。王茂弘、祖士雅之流,才通气峻,心翼王室,又斑斑载诸册简,是可非之者哉!《诗》不云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余以琅琊王之渡江,诸贤弘赞之力为多,非强说也。夫诸晤言,率遇藻裁,遂为终身品目。故类以标格相高,玄虚成习,一时雅尚,有东京厨俊之流风焉。然旷达拓落,滥觞莫拯,取讥世教,抚卷惜之,此于诸贤不无遗憾焉耳矣。[5] 265-266

袁褧认为《世说新语》“所述晋人话言,简约玄澹,尔雅有韵”,指出了《世说新语》人物语言的审美风格。明代学者胡应麟也有类似论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8] 285 《世说新语》“言语”“文学”类中的人物对话便集中表现出了上述特征。如“言语”类第3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6] 265-266

孔文举即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后被曹操借故杀害。李元礼即李膺,时任司隶校尉,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位高权重。前去拜访者皆为有地位的上层名流或中表亲戚。年仅十岁的孔融跟随父亲来到洛阳,他只身一人去拜访李膺,称是李膺的亲戚。李膺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膺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十分尴尬。孔融的机敏应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其父必有其子,孔融的两个儿子也聪敏异常。第5则写道:“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6] 58 八九岁的孩子便能够以“覆巢之下,复有完卵”比喻政治的残酷无情,让人感叹不已。

与此相似的还有第43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 105 这位杨家九岁的孩子聪明机敏,面对孔君平的调侃,应答如流,又不失礼。

再如第10则:“刘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 [6] 70 刘公幹即刘桢,字公幹,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曾随侍曹操的儿子曹丕,在一次宴会上,曹丕让夫人甄氏出来拜客,座上客人多拜伏在地,独独刘桢平视,这就是“以失敬罹罪”。《文士传》曰:“桢性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坐平视甄夫人,配输作部,使磨石。武帝至尚方观作者,见桢匡坐正色磨石。武帝问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对曰:‘石出荆山悬岩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帝顾左右大笑,即日赦之。” [6] 70 看来刘桢获罪一事,应发生在曹操当权之时,而非曹丕即帝位之后。刘桢说“网目不疏”,实际是委婉地讥讽了曹魏统治者法网过密。

第20则:“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6] 82 荀绰《冀州记》曰:“奋字武秋,高平人,魏太尉宠之孙也。性清平有识,自吏部郎出为冀州刺史。”《晋诸公赞》曰:“奋体量清雅,有曾祖宠之风,迁尚书令,为荀顗所害。” [6] 82 满奋害怕风吹,琉璃屏透明,满奋误以为不能挡风。晋武帝笑他太紧张了,他回答说自己是“吴牛喘月”。因为水牛生活在江淮间,南方天气炎热,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满奋以此为己解嘲,幽默而典雅。

第31则:“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6] 92 西晋未年战乱不断,中原人士相率过江避难。“过江诸人”即指这些南渡的士族官员。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他们在新亭前的草地上聚会饮酒。武城侯周顗不禁感叹道:“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众人闻言,相视而泣。只有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悲愤地说道:“大家应该为朝廷齐心合力,收复中原,哪里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呢!”楚囚即楚国的囚犯,据《左传·成公九年》载:一个楚囚弹琴时奏南方乐调,表示不忘故旧。后来借指处境虽然窘迫,但依然不忘故国。周顗与王导同为朝廷高官,通过两人的话语,表现出了他们境界的高下。

“文学”类中人物对话更为玄妙,如第8则:“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6] 199 王辅嗣即王弼,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裴徽字文季,官至冀州刺史。《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引《辂别传》曰:“冀州裴使君才理清明,能释玄虚。每论《易》及老、庄之道,未尝不注精于严、瞿之徒也。” [9] 608 王弼对老、庄亦有精湛的研究,陈澧《东塾读书记》十六曰:“辅嗣谈老、庄,而以圣人加于老、庄之上。然其所言圣人体无,则仍是老、庄之学也。犹后儒谈禅学而以圣人加于佛之上,然其所言圣学,则仍是禅学也。” [6] 199 王弼与裴徽讨论的“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范畴。《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0] 113 “无”就是道,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从“无”产生出始初的物质,这就是“有”,然后进一步产生万物。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学说,主张“无”是万物的本体,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本体的。可是“无”是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可认识的神秘的精神性实体,是“不得而知”的,所以不可以训。

第15则:“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 [6] 204 刘孝标注引《晋阳秋》曰:“庾敳字子嵩,颍川人,侍中峻第三子。恢廓有度量,自谓是老、庄之徒。曰:‘昔未读此书,意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仕至豫州长史。” [6] 204-205 这位庾敳不愧是老、庄之徒,从未读过《庄子》,仅仅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便断言和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同。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魏晋名士的自信风度。

第18则:“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6] 207 刘孝标注引《名士传》曰:“阮修字宣子,陈留尉氏人。好老、易,能言理。不喜见俗人,时误相逢,即舍去。傲然无营,家无儋石之储,晏如也。琅邪王处仲为鸿胪卿,谓曰:‘鸿胪丞差有禄,卿常无食,能作不?修曰:‘为复可耳。遂为鸿胪丞、太子洗马。”可见阮修是一位清心寡欲之人,他以模棱两可的“将无同”三字,巧妙地回答了道家与儒家异同的复杂问题,博得了太尉王夷甫的赞赏,被辟为掾。当卫玠调侃他时,他回答得更为巧妙,两人遂结为朋友。“将无同”三字,表现出了晋人语度舒缓的风格。

第23则:“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 [6] 214 殷中军即殷浩,任中军将军。“理”,指玄学义理。东晋以后,玄学和佛学趋于合流,所以殷浩看了佛经后,说道:“玄理也应当在这里面。”殷浩用几个字就说明了魏晋玄学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第31则:“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闲。左右进食,冷而复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 [6] 219-220 孙安国即孙盛,与殷浩并负盛名。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曰:“孙盛善理义。时中军将军殷浩擅名一时,能与剧谈相抗者,唯盛而已。” [6] 220 两人辩论,废寝忘餐,互不相让,以至于互相攻击为“强口马”“决鼻牛”,生动鲜活地刻画出了魏晋名士的风貌。

三、“旷达拓落,滥觞莫拯”

明人袁褧《刻世说新语序》还特意指出了《世说新语》刻画魏晋名士精神风貌的审美风格:“故类以标格相高,玄虚成习,一时雅尚,有东京厨俊之流风焉。然旷达拓落,滥觞莫拯,取讥世教,抚卷惜之,此于诸贤不无遗憾焉耳矣。” [5] 266 所谓“旷达拓落,滥觞莫拯”,是指魏晋名士托怀玄胜,崇尚道家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以至于疏放玄虚,鄙薄节信。

《世说新语》“任诞”类写了许多名士的怪诞言行,如第47则“王徽之访戴安道”:“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6] 760 刘孝标注引《中兴书》曰:“徽之任性放达,弃官东归,居山阴也。” [6] 760 看来这应当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以王徽之的“任性放达”象征着当时文人对适意而行、摆脱拘束的向往和追求。

《世说新语》写了很多嗜酒、纵酒之事,文学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便因善饮而得名:“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6] 727 这七位名士在饮酒方面可谓别具一格,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6] 728 。就是在这重丧期间,他经常喝醉。友人来吊唁,他既不哭,也不还礼。“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6] 730 当他听说步兵校尉厨中“贮酒数百斛”时,便要求担任这一官职。“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6] 731 他在酒醉之后,常常眠于邻居美妇之侧,别人也不计较。所有这一切,都在于说明阮籍是一位“不率常礼”之人。

刘伶是又一个饮酒的典型:“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6] 729-730 因为他饮酒太过,其妻好心劝他戒酒,结果他以祝祷为由,再次痛饮而醉。有时他纵酒过度,类似癫狂:“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6] 731 他曾作《酒德颂》说:“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竹林七贤”之外,嗜酒如命者还有很多。刘公荣饮酒不择酒伴:“刘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共饮而醉。” [6] 730 张翰把饮酒看得比身后名还重:“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酒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6] 739-740 张季鹰即张翰,字季鹰,江东吴郡人,曾任大司马东曹椽,不久弃官。“周伯仁风德雅重,深达危乱。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同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 [6] 744 这位“风德雅重”的周伯仁,深知国家的危乱,但他“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毕世茂因饮酒而废职,他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6] 740毕茂世即毕卓,字茂世,曾任吏部郎,常饮酒废职。又如“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6] 734 姓阮这一族的人都能喝酒,阮仲容来到族人中聚会,就不再用普通的杯子倒酒喝,而用大酒瓮装酒,大家坐成个圆圈,面对面大喝一番。当时有一群猪也来喝酒,他们径直把浮面一层酒舀掉,就又一道喝起来。

当时的名士如此嗜酒,原因何在?有人认为饮酒是成为名士的必备条件之一,如“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6] 764 王孝伯即王恭,字孝伯,曾任兖、青二州刺史,读书少,不熟悉用兵。笃信佛教,在东晋未年的战乱中被杀。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有人认为饮酒可以将人引入胜地,如“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箸胜地。” [6] 760 王卫军即王荟,任会稽内史,进号镇军将军,死后赠卫将军。有人认为饮酒可以疏远自己,忘掉自己,如“王光禄云:‘酒,正使人人自远。” [6] 749 “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 [6] 737

有人认为饮酒可以使人的形与神更加亲近,如“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6] 763王佛大即王忱,字佛大,也叫王大。性嗜酒,一饮连日不醒,结果因喝酒而死。但说的最为透彻的还是他:“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6] 763 由此可见,名士们饮酒是一种聊作解脱的无可奈何之举,饮酒已经成为一种带有象征意味的形式。《世说新语》刻画的这一个个饮酒者的形象,象征着当时文人的苦闷心态。

参考文献:

[1]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旧唐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新唐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宋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太平御览(影印《四部丛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9]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On the Esthetic Style of Shi Shuo Xin Yu Reflected

in it's Preface and Postscript

WANG 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News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As a masterpiece of Story Depicting Humanity,Shi Shuo Xin Yu was popular with literati in the past dynasties,such as Huang Bosi,Wang Zao,Dong Fen,Lu You,Gao Sisun,Liu Yingdeng in Song dynasty,Yuan Jiong,Yang Shen in

Ming dynasty,and Wang Shizhen,Shen Yan,Sun Yuxiu,Zhou Xinru,Li Diaoyuan in Qing dynasty. They all have written a Preface and postscript or inscription for it. These Preface and postscripts or inscriptions relate to the name,the book version,the spread of the book, the thoughts and the esthetic style of the book.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sthetic style of Shi Shuo Xin Yu from three areas,including Portrayal,peculiar language of character and celebrities style.

Key words: Shi Shuo Xin Yu;Preface and postscript;Esthetic Style

(责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序跋世说新语
《潜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拓宽言语之路敞亮乡土之心
——《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注译》评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
邹著序跋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