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2016-04-18孟祥花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孟祥花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孟祥花

【摘要】目的 探讨末梢血采血法与静脉血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需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分别采用静脉与末梢血采血法采集所有患者血液,及时行血常规检测。结果 静脉血采血法测的血红蛋白浓度(HGB)、白细胞计数(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末梢血,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尽量采用静脉采血法,以保证检测结果客观性与准确性,其可为临床诊断疾病与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采血方法;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

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 116400

人体血液主要由血浆、细胞因子及血细胞构成。血常规检查可显示血液中细胞形态与数量变化情况,便于临床诊断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功能异常、贫血以及感染等,为临床最常见且最基础的检验项目,其检验内容为红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开展血常规检查时主要采末梢血与静脉血,其中末梢血采集最普遍,因疼痛感轻且操作便利,患者接受度高。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细胞计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采血方式也发生变化。经临床实践证实[1-2],静脉血相较于末梢血检测结果更加准确与客观。本研究就末梢血采血法与静脉血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需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65例,年龄18~72岁,平均(41± 10)岁。采集140例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血液。

1.2 采血方法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分别采用静脉与末梢血采血法采集所有患者血液。静脉采血通过真空法采集静脉血,并置于真空采血管中,充分混匀;末梢采血法采集手指末梢血标本,置于加有抗凝剂的子弹头中,充分混匀。标本采集后均需做明确标记,及时行血常规检测。采用库尔特血常规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包对血标本进行检测,并开展日常质控、维护以及保养,确保仪器稳定性后开展操作,需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流程。

1.3 参考标准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为(4.0~

10.0)×109/L;红细胞比容(Hct)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5%;血小板计数(PLT)为(100~ 300)×109/L;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0~5.0)×1012/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为82~9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为27~33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36%(320~360 g/L);血红蛋白浓度(HGB)男性为120~160 g/L,女性110~140 g/L。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采血方法的MCV、MCHC、MC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血采血法测的HGB、WBC均明显低于末梢血末梢血,PLT、Hct、RBC均明显高于末梢血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两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s)

采血方法 例数 HGB(g/L) PLT(×109/L) Hct(%)  MCV(fL)末梢血  140  102±24  211±35  38±10  84±10静脉血  140  93±3  228±36  44±13  84±9 t值    4.719  7.145  3.041  0.465 P值     <0.05   <0.05   <0.05   >0.05采血方法 例数 MCHC(g/L) MCH(pg) RBC(×1012/L) WBC(×109/L)末梢血  140  308±19  27±5  3.6±1.0  6.5±1.5静脉血  140  308±20  27±4  3.8±1.2  5.4±1.2 t值    0.752  0.688  3.415  4.763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当前,医院开展最频繁与最常见的检测项目为血常规检验,不仅便于医师早期发现患者症状,还便于科学诊断病情。而不同采血方法与采集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密切相关。目前,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主要包括末梢血采集与静脉血采集两种。末梢血采集主要是对患者耳垂后末梢血或手指末梢血稀释后开展血常规检查,若为白血病或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对其血液组分变化予以密切监测,需多次反复抽血以开展血常规检测。末梢血采集方法疼痛感轻,且采血速度快,可减少患者反复多次穿刺不适感与痛苦,故而易被患者接受。此外,末梢血采血法操作简易,特别适应于儿童,因其血管细,且易哭闹,难以开展静脉血采集,故而多应用末梢血采集。末梢血采血法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易,临床接受度高,但其易受到多种以下因素影响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异常:①血液温度:当末梢血温度处于较低水平时,其溶血发生率较高,致使检测值偏低,对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②出血速度:采集末梢血时易受出血速度影响,若速度较慢,则可延长采血时间,较费力。③多次挤压:末梢血液采集多为毛细血管血液,其血液循环差,较少出血,出血不畅,为确保血液量充足通常需对采血位置予以反复挤压,致使其他组织成分混入血液标本中,导致血小板凝集速度加快进而稀释标本[3],减少血小板计数。且挤压会使白细胞出现暂时性升高,静脉血采血法测的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末梢血,与林湘蔚[4]研究结果相近。④受机体自身血液情况影响,末梢血通常难以将全身血液情况准确反映出来,易导致漏诊误诊。

静脉血为临床目前主要采血方法,相较于末梢采血其主要优势如下:①血液分析仪需要较大数量的血液标本,其多少会影响检测结果,需采集足够血液标本,且可反复穿刺,具有较强重复性。②血液中含有成分较多,受采血部位影响,末梢血采集血液成分复杂,主要为组织液、细胞内液以及毛细血管血混合成分[5],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而静脉血采集法较少被外界物质干扰,血液有较高纯度,可准确反映血液成分变化情况。③静脉血采集位置通常为肘部前静脉,受环境影响少,相较于末梢血其血小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成分更稳定,可客观真实反映患者全身血液循环状况。④末梢血采集完成后通常需放置于普通抗凝试管中,放置时间延长后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假性降低,而静脉血采集主要应用真空抗凝试管,可保持血小板数量的稳定性。因此,除受患者机体特征影响,必须采用末梢血采血方法外,临床多采用静脉血采血法开展血常规检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采血法测的Hb、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末梢血,PLT、Hct、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末梢血。提示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尽量采用静脉采血法,以保证检测结果客观性与准确性,其可为临床诊断疾病与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等.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6):85-86.

[2] 张严乐,王晋蕊.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4(15):42-43.

[3] 何昭霞,李灵,陈杰,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504-1506.

[4] 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70-171.

[5] 张增明.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5,6(20):139-140.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92

猜你喜欢

血常规检验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探究
血涂片复检工作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及应用价值对照研究
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支原体肺炎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照研究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