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2016-04-18林燕敏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中成药不良反应

林燕敏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林燕敏

【摘要】目的 探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年龄患者不良反应分布情况、累及部位及临床表现、引发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剂型及相关药物进行统计。结果 ≥61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51~60岁及≤10岁患者;84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累及皮肤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胃肠道;引发患者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剂型中,注射剂所占比例最高。结论 中成药不良反应好发于大于51岁及小于10岁患者,主要累及皮肤,且以注射剂最多见,临床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中成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不良反应;中成药;合理用药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18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均完整者,排除给予其他西医药物治疗、过敏体质、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3~72岁,平均(41±3)岁,疾病类型:消化系统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循环系统疾病16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例,皮肤疾病10例,其他5例。

1.2 研究方法 对8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年龄患者不良反应分布情况、累及部位及临床表现、引发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剂型及相关药物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分布情况 ≥61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51~60岁及≤10岁患者,见表1。

2.2 不良反应累及部位及临床表现分析 84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累及皮肤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胃肠道,见表2。

表1 不同年龄患者不良反应分布情况

表2 84例患者不良反应累及部位及临床表现分析

2.3 出现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剂型及相关药物 引发患者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剂型中,注射剂所占比例最高,见表3。

3 讨论

3.1 中成药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中≥51岁及≤10岁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患者机体功能退化或发育不完善、免疫力较差有关。本研究84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累及皮肤所占比例最高,提示中成药对患者皮肤损伤最为明显。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引发患者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剂型中,注射剂所占比例最高,相关药物包括参麦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喜炎平注射液等。有学者认为[2],由于中成药注射剂通常由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给药,起效时间短,生物利用度高,因此更易出现不良反应。而外用药物因有效成分吸收较少,作用机制不明显,发生不良反应较少。

表3 8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剂型及相关药物

3.2 引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3.2.1 药物自身因素 药物存在两重性,部分中成药含毒性成分,如川乌、朱砂、细辛等,若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引发不良反应,导致机体出现异常。另外,如果中药药材被化肥、农药污染,也可导致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

3.2.2 不合理用药 由于中成药毒副作用较小,部分患者误认为其不会引发不良反应,在用药中剂量未严格按照要求,随意增加药量或长期服用某类药物,如含有关木通等药物,长期或超量服用,可对肝肾造成损伤。

3.2.3 辨证不准确 在中成药使用中,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治。在临床中,由于辨证不准确,未能对症下药,对于寒热虚实未明确分辨,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3.2.4 中西药配伍不当 中西药联合应用已广泛用于临床,其可有效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但中药中含有较多天然药物成分,与西药联合,其药理作用复杂;且部分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如碘化钠与朱砂安神丸等不能同时运用。中西药配伍不当,也是造成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3.2.5 生产工艺不完善 本研究中,因中成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临床中对于注射剂具有较高要求,在满足制剂一般要求基础上,还需符合安全、澄明、无菌、等渗及稳定等要求,任何环节不符合要求,均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中成注射剂通常成分较复杂,质量标准可控性较差,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6 个体差异 特异体质患者在使用中成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如老年人及儿童对药物耐受性较差,而妇女孕期对较多药物敏感。同时,中成药所含蛋白质等成分具有产生过敏质的基础,少数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后也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3.3 合理用药 在临床治疗中,医师需严格按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及《药物不良反应通告》[4]等相关规定用药,同时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治疗中,根据“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中医理论用药。应充分了解患者年龄、病史、身体状况,选择正确剂型,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同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剂型及剂量进行及时调整,严禁随意延长用药时间或无节制增加药物剂量。在治疗过程中,医师需严格遵守用药禁忌,目前,虽然部分中成药用药禁忌尚未明确,但较多中药配伍禁忌已被证实[5],如黄芩、砂仁、木香可抑制胃肠道蠕动;服用含有人参成分的中成药患者不宜食用萝卜等。定期进行相关规范学习及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并充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及临床药师制度,建立中成药临床使用监测机制[6]。

综上所述,中成药不良反应好发于大于51岁及小于10岁患者,主要累及皮肤,且以注射剂最多见,临床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中成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程晟.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9(3):153-156.

[2] 杜海涛,司延斌,庄洁,等.我院125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17(10):96-98.

[3] 邹美南,陈军,索娟,等.我院3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6):55-56.

[4] 康伟珍.32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8(z1):23-24.

[5] 张建民.86份中成药说明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2,9(3):159-161.

[6] 郭朝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药前沿, 2013,12(35):255-256.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年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作者简介:林燕敏(1986-),本科学历,药师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具有成本低、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及安全性较高等优势,临床价值已受到普遍认可。但随着新剂型及新品种中成药的不断出现,关于不良反应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患者健康及生命质量具有较大影响,需引起重视。有学者认为,完善相关制度,严格遵循用药规范,合理使用中成药,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而对中成药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对促进其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就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09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中成药不良反应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治疗失眠常用中成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