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动态生成  实施有效引导

2016-04-17张建发晋江青阳街道教育办福建晋江36220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平角小棒杯子

张建发(晋江青阳街道教育办,福建 晋江 362201)



关注动态生成实施有效引导

张建发
(晋江青阳街道教育办,福建 晋江3622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各种复杂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成,实施有效引导。当学生各执已见时,不当裁判而当向导;当学生超前生成时,因势利导、调整跟进;当学生信息杂乱呈现时,捕捉筛选、化杂为序;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包容接纳、指引利用。

关注生成;当好向导;调整跟进;化杂为序;指引利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处理“师”与“生”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学生应该关注,但教师仍是不可替代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一、当学生各执已见时----不当裁判而当向导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使之更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这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前提。当学生的思维与想法过于分散时,教师如何引导?

案例1:《图形中的规律》

出示情景图:6个独立的三角形和6个连接排列的三角形,问:“摆独立的三角形,摆一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让学生发现小棒的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再问:“摆连接的三角形,摆一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10个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学生有的说11根,有的说13根,有的说21根……“谁说的对呢?有什么好办法?这里面是否也隐藏着什么规律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同时出现独立排列和连接排列的三角形,在唤起学生相关知识经验的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思考:连接排列的三角形由几根小棒围成?个数比较少的时候,学生还可以用眼睛去数,个数一多,实物的凭借功能就不够用了,只能展开空间想象。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想法:是11根、13根、还是21根?这时教师所做的不是评价,不是裁判,而是向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算出不管摆几个这样连接的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接着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抽象归纳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的关系。通过“辩—思—辨”,达成“以理服人”。这样一导,使各抒已见有了渲泄口;这样一导,使数学学习有了突破口。

二、当学生超前生成时——因势利导调整跟进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的背景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出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教学进程不同步,而且往往是高于、快于所预想的,即“超前生成。”[1]这时,教师该如何捕捉、筛选、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调控?

案例2:《旋转与角》

教学预设是让学生自主地旋转手中的活动角,复习、唤醒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然后再进一步探索新知。但反馈时,有好几个学生却不想就此停下,仍固执地举着手。教师顺机一问:“是不是还有不同形状的角呢?”原来有学生摆出了平角和周角。教师请两个学生上台分别旋转活动角,展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并将它们分别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它们是不是角?是什么角?”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看法不一。

生1:因为它们也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2:(问生1)那个平角它的顶点在哪里?(生1上前指出平角的顶点)

生3:(问生1)平角这边是有一个顶点,但是周角就没有这个顶点了。(另一名学生上前指出了周角的顶点)

生4:老师,那个周角只有一条边啊?

生5反驳:它的两条边重叠起来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边。……

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第一次旋转活动角的过程,让学生复习已有的锐角、直角、钝角等知识,了解学生的活动经验,再通过再一次旋转活动角,指导学生认识新的角,在运动变化中深化角的认识。然而,学生在第一次玩活动角的过程中已然摆出了平角和周角,是面对还是逃避这一超前生成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将思维集中于知识的“焦点”:“这个图形是不是角?”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通过生生的对话,师生的对话,通过聚焦、观察、辨析,学生对于“平角的顶点在哪?周角的另一条边在哪?”等核心问题有了深入的交流,学生既获得对新知的理性认识,又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超前生成经此一导,就成了活的资源,成了全体学生共同的资源,成了学生自我提升的资源。

三、当学生信息杂乱呈现时——捕捉筛选清理思路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观察、发现是各异的,这些反馈的信息有些反映的是数学本质,有些是非数学本质,还有些是错误的认识。面对纷繁多样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交流,从而推进教学进程?

案例3:《生活中的负数》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数据准确地记录下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1)足球比赛,中国队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2)学校三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四年级转走了18名同学。(3)小明的妈妈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在巡视、倾听中收集信息,并在投影仪上分别展示典型信息。先反馈第一种记录法(只用数据3、2等表示),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虽然简炼但无法准确地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反馈第二种记录法﹙文字+数据:进3、丢2等﹚。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可以准确地表达信息,但比较麻烦;最后反馈第三种记录法:﹙正、负号加数据:+3、-2等﹚,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特点和好处,然后引入“正数和负数”。

教师首先请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然后通过巡视、倾听、收集、分类,发现学生有单纯的数据、文字加数据、图标或符号加数据等三种表示形式。反馈前,教师敏锐地捕捉,对各种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反馈时,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重点的信息,按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有层次地进行反馈:先是单纯的数据(无法加以识别),接着是文字加数据(可以识别但不够简便),最后才是符号加数据(既可以识别又简便)。交流中,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数学思考:“能把信息表达清楚吗?”“够简便吗?”让学生在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数学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表面到深化。这样引导,化繁为简、化杂为序,使学生的学习摆脱零乱而变得有条理、有层次。

四、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包容接纳指引利用

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学生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课堂最本真的状态。[2]在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应有的态度是什么?如何引导利用?

案例4:《体积与容积》

教师让同学拿出自己喝水的杯子。小组合作、探究:谁的杯子装水多?

生1:(上台演示、介绍)我们把第一个杯子装满水,然后倒入第二个杯子,第二个杯子水装满了,而第一个杯子中还剩一些水,所以我们认为第一个杯子装水多。

生2:我们把同样多的水装入两个杯子中,再把它们分别倒入两个量杯中。

师(及时捕捉、提醒其他同学):他们说倒进去的是同样多的水。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3:我反对,既然是放入同样多的水,倒来倒去比较不出大小。

师(及时引导):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4:我们可以把两杯同样多的水倒入这两个杯子,看谁的水面高?

生5:我们把两个杯子都装满水,再倒入两个量杯中,看哪个量杯的水面高,哪个杯子装水就多。

师(问刚才在台上演示的学生):你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你能不能重新演示一遍?

在学生提出质问“我反对,既然是同样多的水,倒来倒去也比较不出大小时”,教师轻轻一导“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学生从这一错误中,找出了进行杯子容积大小比较的核心要素:“要比较的不是水是不是一样多,而是杯子是不是一样大”,并就此提出修改方案供学生选择。教师没有简单地终止学生的实验,而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根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再次进行操作,并取得成功。在错误发生时的导,不是为了宣判,而是为了发展;这一导中,尽含了包容;这一导中,尽含了指引。把错误的资源进行“二次利用”,从而为教学服务。

[1]包先兴.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J].中小学课程辅导,2014(9).

[2]肖金燕,黄丽雪.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J].新课堂:数学版,2012(5).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平角小棒杯子
杯子里有什么
余角、补角与对顶角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突显分类,建构体系
巧移小棒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