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取良好教学策略 让教学学习“动”起来

2016-04-17连荣军长泰县林墩中心小学福建长泰36390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平均数倍数正方形

连荣军(长泰县林墩中心小学,福建 长泰 363903)



采取良好教学策略 让教学学习“动”起来

连荣军
(长泰县林墩中心小学,福建 长泰36390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捕捉学生学习状况,创设良好学习过程,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学习中充分活跃起来,自觉融入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创设;情景;实践;探索;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关注、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良好教学策略,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出来,让学生在教学学习中“动”起来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

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它直接影响到数学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兴趣是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内部动机,推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因此,只有把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而情景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所以,教师要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学习研究的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教学时,教师要巧妙搭桥,以疑激趣,让学生在“愤”和“悱”的状态下,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例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时,课前教师先让学生背诵3的乘法口诀,再举出大于30的3的倍数。学生热情高涨,踊跃举出了很多3的倍数的一、二位数。教师不失时机问“同学们能再举出3的倍数的三位数吗?”在教师鼓励下,学生陆陆续续举出几个数后,教师故意皱皱眉头说:“大家说得太慢了,我可以一口气说出一大堆3的倍数来。”接着,边板书边说:“159、195、492、942、924、429……这些都是3的倍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验证无误后,脑中随即闪现“3的倍数一定有什么特点,这些数一定有什么规律,不然老师不会那么快写出那么多个3的倍数”的念头,心理产生一种急于探索新知的迫切感。如此一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关注、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主动、大胆、尽情地去探究,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二、注重操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能力不是靠教师传授形成的,而是在经历“观察、操作、实践、反思等”的学习活动中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探索的空间条件,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创造”知识,并在发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正方形、长方形》教学时,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用直尺量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怎么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量一量、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折一折、剪一剪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深刻理解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一样,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知道两种图形边的特点后,让学生拿出长度一样的四根小棒,看可以围成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只能围成正方形。那么六根小棒呢?八根小棒呢?又能围成什么图形……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新知识理解深刻,而且手与脑结合起来,于是沉浸在参与探索的乐趣之中。当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活”起来,“动”起来,就能从操作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

总之,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操作的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不仅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参与学习过程,而且要让学生眼耳口协调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课堂气氛呈现出生机勃勃,全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动”起来。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

“学贵有疑,学贵质疑”。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问难,是主动探索的一种表现,学习兴趣的体现,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和迷信“权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随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诱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问题”时,出示问题:一个小组有7个人,他们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40千克、35千克和34千克,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按“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来解答。但笔者不满足现状,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质疑问难,有的学生就认为求出总数较麻烦,并提出可以以30为基数,再加上多余数之和的平均数求出结果,列式为“30+(9+6+8+7+10+5+4)÷7”。教师就此给以高度评价:这位同学的思维有独特性。同时再鼓励学生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学生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又想出了三种创新解法:(1)以大数为基数,减去相差数之和的平均数。(2)以最小数为基数,加上相差数之和的平均数。(3)选择中间数作为基数,移多补少,确定平均数。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四、加强互动评价,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

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别,生活背景差异,知识层次悬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策略各异,在探索同一个数学问题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让有想法的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析思考,捕捉他人思维亮点;而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适时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师生互动评价,教学才能相长。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经历“猜测-观察-比较”的学习过程,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反馈时,一个学生高高举手急切地说:“老师!书中讲的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说,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接着教师就以“两种表述,表达的意思一样吗?”的问题,在黑板上出示四组等式:4/6=4×2/6×2=8/12;4/6=4÷2/6÷2=2/3;4/6=4×0.5/6× 0.5=2/3;4/6=4÷0.5/6÷0.5=8/12。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两种说法都可以。”有的同学反驳说:“虽然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乘几或除以几不一定是扩大或缩小几倍了。比如:4×0.5的商不是扩大而是缩小,而4÷0.5的商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一个同学紧接着说“对呀!像一个数乘1或者除以1,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结果还是原数。”……这样精彩的对话,达到以说促思的效果,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书上的说法更准确。如此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争辩,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吝言辞地给予真诚的鼓励。如:对于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可以给予这样的赞赏:“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很佩服你!”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可以给予这样的鼓励:“别急,再想想,你一定能行!”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课堂,不应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单纯的知识传递。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交流互动,思维才能得以飞扬,灵感才能得到激发。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精彩纷呈。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平均数倍数正方形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倍数魔法
不一样的平均数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