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生命在场”作文 提升习作感染力

2016-04-17谢招敏福州市达明小学福建福州350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写作文言语生命

谢招敏(福州市达明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写“生命在场”作文 提升习作感染力

谢招敏
(福州市达明小学,福建 福州350000)

“生命化教学”区别于“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它不是一种教育观念,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生命在场”的作文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中,应该把每一个小学生当作生命个体来对待,帮助其寻找到最合宜的言语生命的存在与表现方式,实现其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要让小学生从作文内容、作文语言、作文方法三方面入手去学写“生命在场”的作文,提升其习作的感染力。

生命;生命在场;内容;语言;方法

纵观小学生作文,广被诟病的不外乎“假大空”诸症,但一直以来却没有寻找到什么“灵丹妙药”,所以也没什么办法根除。为什么小学生的作文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病怏怏”的“成人化”的倾向?是因为小学作文教学丢失了小学生应有的“生命的气息”,小学生作文中“生命不在场”。教师应该把小学生当作个体生命来对待,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完整的丰富的唯一的生命,都内在地蕴含着更加健全发展的可能。而个体生命的“生命特性”是“言语生命”,言语生命有其内在的言语冲动、言语欲求、言语动机、言语潜能、言语天赋、言语人格……[1]作文教学活动就是顺应小学生天性,唤醒这种言语生命,表现这种生命的价值。那么,该如何让小学生用“生命在场”去写作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小学生作文内容、作文语言、作文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作文内容:应表现小学生“自我生命(生活感悟)”和“另一种生命”状态

小学生作文写什么,一直是学生苦恼,教师和家长束手无策的一个致命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作文也苦于无内容可写。有人说,小学生缺少生活,可是小学生不一直都在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么,为何生活中没有他们想写的素材?有人说,小学生缺乏范例,于是教师和家长让他们看了许多作文选,有那么多文章可以效仿,为何也收效甚微?其实,这都是对作文内容缺乏正确认识和胡乱实践的体现。其实小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而且最应该表现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1.小学生作文首先应该要表现的是“自我生命的状态”

小学生写作文,得心应手的是表现自己生活的本来样貌,这就是所谓的“写实作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他(她)自己的生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都可以写下来,因为这些都是如此的真实,都是“自我的生命的状态”。教师发现,小学生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生活,可每每提笔作文,却都茫然不知所措,仿佛在他们的生命中都不曾出现过什么似的。为什么会这样?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和对生活缺乏敏感是主要症结。用叶黎明教授的话说,就是“越是琐碎平常的生活,学生越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过于熟悉而造成的熟视无睹”。[2]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要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专注的观察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永远的好奇心,还有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比如,必要时可以把“生活”搬到作文课堂上,“写作游戏”不就是课堂上十分钟前刚刚发生的生活吗?让小学生写下来就言之有物,精彩纷呈。进行类似这样的训练,小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并且在作文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到那时,小学生就会发觉,写作文很自然,描述自己的生命状态就可以了,而这种状态,平日里已经都在体验了,不是吗?

2.小学生作文也应该表现“另一种生命状态”

小学生作文“无米下炊”,除了不知道在作文中如何表现“自己的生命状态”外,还缘于不懂得在作文中还可以表现“另一种生命状态”。这“另一种生命状态”,就是自己想象到的人物(乃至生物、事物)的生命状态。用新课标的说法,就是让小学生写“想象作文”。鲍尔吉·原野指出“写作让人活两辈子”,要告诉学生,意思是:写作文,记录和表现自己的生命状态,这是多么真实和值得回味的一辈子;写作文,创作那么多不是真实的自己的“人物”,演绎和呈现不同于自己的生命的故事,这又是多么让人激动和深思的“另一辈子”啊。告诉小学生还存在这样的一片写作新天地,还有这么多内容值得他们去写,这很重要。要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写作文的人,会发现内心出现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走过去,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从而鼓励与激发小学生写想象作文的欲望。而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特别是诗意的想象力,是技术性的问题,比较好解决,只需告诉他们——这些能力有助于帮助自己表现“另一种生命状态”——就可以了。

二、作文语言:厚积薄发、巧妙运用的语言才有“生命的活力”

现在小学生作文中语言运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值得关注。一部分小学生,作文中词句运用极为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语言的“生命气息”。另一部分小学生,作文中则是堆砌好词好句,大量运用成语诗词,形成言不达意的“怪胎生命”现象。这样看来,老师、家长一直强调的积累成语、诗词的做法,是要辩证看待的。这些好词佳句积累得多固然好,但是在一篇作文中运用得太多、运用得不当却不是好事。网络上曾经流传一篇用百个成语写成的小学生作文,几乎不堪卒读。老舍先生就认为“成语是语言的硬块”,不宜多用。我们在鼓励小学生“厚积”的同时,更要强调“薄发”,强调“巧妙的运用”,因为这样运用的语言才有“生命的活力”。

1.恰当引用的名言佳句有“生命的活力”

在作文中得体地运用一些名言佳句,会让文章的文化含金量得到提升,显得小作者有学问。教师要巧妙地鼓励小学生,学会引用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引用,也就是指出出处(诗人、著作题目)的引用;另一种是间接引用,也就是不说出出处(不知道或故意不说)的引用。这样,小学生运用名言佳句就非常自如。比如,小明在晨跑,一个老爷爷问他“小朋友,你为什么起早跑步啊?”小明既可以说“老爷爷,生命在于运动啊”,也可以说“老爷爷,英国学者培根说了——生命在于运动啊!”小学生恰当、自然地引用好词佳句,可以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少。

2.妙手点化的诗词警句有“生命的活力”.

小学生在引用词句的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想改动其中的一两个字词,一两处地方。这是一种用词造句方面的进步,能够把“语言的硬块”敲碎了融入自己的作文,多么难得。这是一种言语生命的冲动。比如,对成语“深恶痛绝”,有的小学生写道:“对这种坏现象,我们不仅深恶,而且非常痛绝。”又比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点化。有小学生写道“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是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的点化。这样运用好词佳句,颇有点石成金之妙,使作文富有文采。

3.自我创新的亮点语言有“生命的活力”

在词句的运用上,引用和点化运用多了,小学生就有了自我创作的冲动。他们也想凭借自己之力,写出有水平的亮点语句。这就是一种更高级的言语生命的活动了。比如,有小学生写道:“父爱是我隐形的翅膀”,言简意赅,颇有格言的力量;有的小学生写道:“从哪里摔到,就从哪里爬起来”,语义相反,妙语出彩。这些语言,完全是小学生自我对文字的巧妙组合运用的结晶,抒发了对生命的体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作文方法:为小学生所接受的方法才是“有生命”的方法

回顾小学作文的教学改革之路,在对待“作文方法”上,颇让人费解。在应试教育时代,教师对小学生是传授作文方法的,但面对那些深奥的概念和艰深的繁复练习,小学生没什么胃口;后来进入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不允许讲授作文方法了,面对“模模糊糊一大片”的作文之路,小学生也无所适从。虽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怎样的作文方法学习才是有生命力的呢?笔者认为,接地气的、为小学生所接受的作文方法最有生命力。

1.“有生命”的文体写法应该“形象化”

作文的文体很多。就算对小学生而言,课内课外,接触得也不少。如果教师对小学生讲解不同文体的特征,他们不一定爱听,更不一定记得住、分得清。笔者建议,让小学生形象化地认识每一种文体特征,他们会很喜欢。比如,笔者会用“一个人和一条路”打比方对孩子们介绍六种不同的文体:一个人走在路上——这是“散文(记叙文)”,因为它平平常常又如此真实;一个人戴着面具走在路上——这是“剧本”,因为它需要表演;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被推到水里去——这是“小说”,因为它兼有“人物、环境、情节”三元素;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被弹到月亮上面去——这是“诗歌”,因为它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一个人走在路上,身后鲜花盛开——这是“童话”,因为它体现了真善美的原则;一个人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却说这是酒窝大道——这是“寓言”,因为它体现了“小故事大道理”。小学生记住了这些形象化的文体写法,就会发自生命的自觉地在习作中去表现这些文体的特征。

2.“有生命”的修辞手法应该流淌在“故事”中

小学生作文,免不了要用上一些作文修辞手法。除了常见的比喻、拟人、排比,也许还有更多吸引他们的手法,如回文、顶针、转类等。对他们讲定义、说特征,当然是下策。笔者发现,把手法用故事包装起来是个好方法。比如,讲夸张,可以这么说:小红和小东去小明家玩,回到班上后,对同学们的描述却不相同。小红说:“小明的家宫殿那么大,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都迷路了。”小东却说:“哪里,小明的家火柴盒那么大,我根本挤不进去。”小学生于是知道了:两位同学用的手法是夸张,一个是“扩大夸张”,一个是“缩小夸张”。而且,夸张是带有感情色彩的。给孩子们要学习的修辞手法找个或编个故事吧,孩子们会喜欢的,因为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何况涓涓流淌在他们生命中的故事让他们不知不觉间掌握了一种手法呢。

3.“有生命”的篇章技法应该植根于“文本”之中

笔者发现凭空授予的行文技法总是有点唐突,而让技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存在,并且让小学生去寻找、发现,却充满了趣味性。比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组课文《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天使在歌唱》时,让学生在学文当中、在对比当中,从文本中找出“意料之外的结局”的结尾技法,就让小学生印象深刻,并在作文中纷纷模仿。笔者还常常在学生习作课上,将找来的范文进行改头换面,将一些篇章技法(如开篇、铺垫、过渡、点染、照应等)潜藏在范文之中,尽量做到不露痕迹。然后在孩子们赏读时,让他们寻找篇章技法,再挖掘出来明示给他们,为他们制造一种“生命的顿悟”。这样,这种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作文技法会深受小学生认可,并融入他们的作文生命。

综上所述,让小学生学写“生命在场”的作文,完全可以从作文内容、作文语言、作文方法三方面入手,去释放生命的本真,去彰显“生命的魅力”,去涂抹“生命的色彩”,写出生动真实的作文。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左小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FJJK5-33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写作文言语生命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写作文等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