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然朗读指导

2016-04-17谢素兰南靖县高新园区中心小学福建南靖3636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晏子语气感情

谢素兰(南靖县高新园区中心小学,福建 南靖 363600)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然朗读指导

谢素兰
(南靖县高新园区中心小学,福建 南靖363600)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创设有效的情景,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朗读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油然生情,学生朗读才能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朗读;自然

朗读,特别是有感情朗读是品味语文,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纵观当下的朗读教学,“拿腔捏调”“矫情做作”的现象还真不少。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到:“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如何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自然地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感情,使其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自然之情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文本的意思还没领会教师就辅以朗读技巧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朗读时只能“拿腔捏调”“矫情做作”。其实,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对文字的感悟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浸入文本,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品味出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含,朗读时才能“口诵其声,心唯其意”,才能自然有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式的表达,甚至小小的标点符号等。如《慈母情深》中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品味:

1.品关键词。那些能概括事物特点、抒发人物情感的词都是关键词。关键词就像打开品味语言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什么?”比如上面句子中“直起来”“转过身”“眼神疲惫”就是关键词。从这些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由于长时间弯着腰、盯着针头辛苦劳作,时间长强度大导致母亲动作缓慢,眼神疲惫。儿子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肯定又感动又难受。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朗读时自然就会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2.品句式。在上句中“我的母亲”重复出现了三次,这并非是拖沓冗长,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教师可以把句子改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学生很快就发现三个“我的母亲”的连续出现,更体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而且这种感情是越来越强烈,朗读时语气也应逐渐增强。排比句、倒装句、反问句等都具有强调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这些特殊的句式与一般的陈述句式进行对比、品读、发现,从而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意蕴。

3.品标点。品味相同标点在不同的地方所起的不同作用,或者不同的标点在相同的地方所起的不同作用,在帮助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会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朗读这段话时,往往把“我的母亲”读成了高昂的语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的母亲”后面是句号,为什么不用感叹号?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心情后,就会发现作者其实并不是在直接赞颂母亲,而是看到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劳地工作,油然而生的一种难受、感激、崇敬交织的复杂心情,语调不应该是高昂的,而是深沉的。学生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能读得自然有情。

二、尊重个性朗读,展现自然之美

“朗读是需要带着一定的感情的。但是,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丰富的、多元的,有时又是模糊的,是只可意会的,往往不能用一致的腔调或情感来加以表现。”[1]可是,课堂上常听到教师要求学生带什么感情用什么语气来读,结果是学生“表情僵硬”“千人一腔”。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气质、思维视角、生活经历等因素不同,决定了他们对文本的情感和意境的解读也不相同,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处理也会各不相同。教师应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朗读时才能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笔者是这样指导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第三自然段中晏子的话的:

师:文中只说“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没告诉我们晏子用什么语气说,你觉得晏子说话时会是什么语气?为什么?

生:我觉得晏子的语气是严肃认真的。因为他是齐国的使臣,代表的是齐国,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这可不是小事。(读得严肃认真)

生:我觉得晏子会用生气的语气。因为楚国是大国,齐国也是大国,两国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楚王却让他钻狗洞,太欺负人了。(读得有点生气)

生:我认为是不卑不亢。因为晏子知道楚王是故意刁难他,会生气,但他想到自己是齐国的使臣,要维护使臣的形象,要维护齐国的尊严,自己得不卑不亢。(用不卑不亢的语气读)

生:我认为是诙谐的语气。因为晏子的机智、能言善辩是出了名的,楚王这样为难晏子,未免太小瞧晏子了!(用诙谐的语气读)

……

“教师千万不要试图用同一模式去铸造千差万别的学生,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无拘无束的思想,不要以自己的形象去塑造学生的形象。”[2]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作为衡量学生朗读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还有不同的读法吗?”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朗读时才能情真意切,才会自然。当然,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偏差时,教师应及时指出、纠正。

三、创设共鸣情景,感悟自然之韵

“读者胸有境,入境始为亲”。要使学生的朗读真正到位,还须要教师努力创设有效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运用播放图片、录音、视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也可以安排表演、巧设悬念、激情引读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景,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油然生情,朗读时才能入文入画、入情入境,才不会“拿腔捏调”“矫情做作”。

片断一: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音乐凄婉感人)

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情谊真是“比山高,比海深”啊!他们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啊!站台上,他们紧紧地拥抱着,难舍难分地倾诉——(师指课题:再见了,亲人!)

生:再见了,亲人!(感情非常热烈)

师:上了火车,志愿军们挤在车窗前,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感情更热烈)

师:列车缓缓的启动了,志愿军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出示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看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生:(齐朗读最后三段,语气平淡)

师:志愿军为什么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生:因为志愿军舍不得离开朝鲜人民。

师:是的,志愿军非常舍不得离开朝鲜人民。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他们难舍难分的心情,可以把“亲人”“亲爱的土地”“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读重音。

生:(齐朗读最后三段,语气还是平淡)

师:难舍难分表达得还不够,听我读,(师范读)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语气有点夸张生硬,听的学生有的笑出了声)

“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3]以上两位教师同样是引导学生朗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方法不同,效果也迥异。第一位教师没有模式化的解读,而是借助多媒体再现情景渲染气氛,以及通过自身丰富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学生如身临其境,朗读自然又有情;第二位教师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分析、解读、范读,但学生始终无法进入情景,甚至发笑,根本没有体会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的深厚情谊。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是叶圣陶先生对有自然朗读最贴切的解说。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们是传承母语的使者,倡导自然的朗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拒绝矫情做作,让学生自然地朗读,使其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

[1]丁良桂.让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6).

[2]冯卫东.情景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晏子语气感情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晏子不辱使命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晏子使楚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