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人文评价”的三个途径

2016-04-17吴冬凤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武平364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人文教材

吴冬凤(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武平 364300)



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人文评价”的三个途径

吴冬凤
(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武平364300)

本文围绕“以文立人”的中心论点,从“教材处理:自然渗透人文评价;课堂教学:智慧运用人文评价;课外活动:巧妙融入人文评价”三个方面作了具体阐释。

以文立人;人文评价;教材;课堂;课外

“以文立人”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语文课就是实现“语文立人”使命的过程。钱理群先生说:“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同时,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1]“立言”是语文教育的特殊性,“立人”是教育的普遍性。

“人文评价”体现出“以文立人”的思想,其核心表现在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教学中,人文评价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我价值。那么,如何在“以文立人”中实现人文评价,发挥人文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呢?笔者从教材处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三方面入手,作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教材处理:自然渗透人文评价

著名学者王开岭说:“在古代,语文课就是人生课,一门教儿童‘做人’的课。它里面盛放的是人的故事,是自然与伦理道德,情感美学与理想人格……”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源。我们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工具性价值,还要兼顾它的人文性价值。

钱理群先生认为,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会、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1]因此,在教材处理中,教师除了关注对文本知识进行掌握,还应挖掘文本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因素。例如,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流露出作者对爱护尊重残疾伙伴的儿童队员们的赞扬之情,对有腿疾的博莱克在检阅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尊自强个性品质的称赞。教学中,教师敏锐地意识到,本班也有位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便以此为契机,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学们,学校广播操比赛即将举行,陈某斌同学(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的随班就读学生)要不要参加,大家有什么建议?”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同学的关爱之情。教师欣慰地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同学们对陈某斌同学的关爱与信任,他一定会铭记在心,相信他也会像文中的博莱克一样为班级赢得掌声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评价,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再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试想一下,当你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夺得冠军时;当你用辛勤的汗水获得‘全优生’奖状时;当你从校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杯时;当你获得学习进步奖章时,你们会怎么做?……”在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充分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你们何等地珍惜!可居里夫人却把自己倾注了无数心血,甚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荣誉看得那么不足为奇,这就是淡泊名利的美!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称赞道:‘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样,教师不只关注了教材的内容,而且超越了教材,关注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倾注了人文关怀,引发了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为抓手,巧妙融入人文教育,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习得知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课堂教学:智慧运用人文评价

钱理群先生认为,在语文教育中是不能空谈“立人”的,是不能脱离“立言”谈“立人”的,反之亦然,也不能脱离“立人”谈“立言”。所谓“立言”,就是“言语表现”;所谓“立人”,就是培养具有健全言语人格的人。这个目标应当是坚定不移的。[1]“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多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这就要求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时,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顺学而导,设计了拓展性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当学生说到“妈妈,每当我身体不适时,总是看到您那着急的眼神;每当我成绩退步时,您鼓励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您的鼓励是我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师相机点评:“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之恩要铭记。”当学生说到“妈妈,我曾讨厌过您,我学钢琴时,只要指法错了,您就大发雷霆,如今我终于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不然我怎么能获得钢琴演奏一等奖呢!”,教师满含赞许:“我为你骄傲,相信妈妈听到你的心声,心里一定特别温暖,特别感动!”当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想答却答不上时,教师的一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窘困,使之豁然开朗。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师生其乐融融,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听到的是学生的欢声笑语,学生们也一定能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以上可以看出,充满智慧的人文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提供力量的泉源,带给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这样的评价语才能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

三、课外活动:巧妙融入人文评价

“立人论”是钱理群先生语文教育观中最有分量的部分。他认为,言说的背后是一种生命灵性的感悟。所谓“生命的灵性”,是“活生生”的,不是僵死的;是生命“独特性”的体现,不是“共性”的。[1]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古诗词诵读、演讲赛、辩论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语文课外活动充满“生命灵性”。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交流会上,一位女生这样说:“曹文轩的《草房子》魔力般地吸引了我,书中的主人公桑桑特别令我敬佩,当他得知自己生命垂危,毫无希望的时候,他没有抱怨、没有暴躁,甚至他还不顾虚弱至极的身体,带着柳柳去看城,实现了妹妹想看城的愿望,而后自己却晕倒在城墙上……”教师由衷地称赞:“你不仅读懂了故事,还读懂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之美!谢谢你!”这样的点评是对学生最好的回应。又如在《一件令人气愤的事》的课外写作中,有一位男生这样描述:“谁让他叫我‘矮胖墩’,不就是嘲笑我吗?谁会喜欢这样的外号?要不然我怎么会和他打架呢?难道他就没有错吗?”教师不忘疏导:“你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会找嘲笑你的同学进行沟通的,相信你跟他也一定会握手言和的,因为宰相肚里能撑船嘛!”这些评价交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纠纷的解决,它更是帮助学生在生命成长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助跳板”,从而塑造学生自信自励的健康人格。

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通过人文评价,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肯定,适时点拨,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想努力成为一个“阅读之星”“小小作家”“朗读能手”“演讲之星”“国学少年”“最佳辩手”“故事大王”“小小编剧”……在这种个性张扬且凸显出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才能完成从“奴性”到“人性”的转化,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3]于是,教育就可以起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最佳效果。

总之,评价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教学机智,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修炼。让我们谨记: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以“以文立人”为理念导向,以“智慧人文评价”为主要手段,以“激励学生自主发展”为实施要义,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完美蜕变。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左小文)

本文系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人文评价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AS151437,福建教育学院资助)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人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课外活动类作文
人文绍兴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