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6-04-17潘秀玲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古田3522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事物习作能力

潘秀玲(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 古田 352200)



习作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潘秀玲
(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 古田352200)

学生的日常经历是习作的重要取材对象,因此培养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采用创设情境、设置活动、教师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炼就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慧眼,乐于发现和表达,由此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中年级:观察能力;习作: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是中年级习作训练的重要标准,也是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中年级习作,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汲取生活经验、获得习作题材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笔者在《习作教学有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中,以“观察”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开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习惯,从而炼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做了一些探索。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培养观察兴趣,唤起习作热情

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反映周围事物、表达学生所见所感的,而“观察是写作的前提,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手段,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第一步”[1],因此,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利用兴趣为学生的观察引路,是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诱导并唤起学生习作热情的重要一环。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以下教学途径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生活常见的猜谜语、盲人摸象、官打捉贼、捉迷藏、填鸭子、传话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是他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把这些学生们所熟悉的游戏巧妙地运用于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热情将大大提高。因此,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孩子们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孩子们便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可以说,为习作训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让学生玩“猜猜他是谁”游戏时,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特征描述:她留着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总喜欢穿着一身运动服,走起路来似一阵风,说起话来嗓门特别粗,同学们都喊她“假小子”。很快就有学生猜出她是谁,此时教师提示:他猜得准是因为他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板书:特点)那么这位同学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有的说人物的外貌特点,有的说人物的语言特点,有的说人物的动作神态特点,还有说是人物性格上的特点,以及人物的品质特征。教师在学生作答时相机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性格、品质等。由于说的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把平时的观察所得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们在“猜一猜,说一说”的游戏过程中,激发了观察的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炼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捕捉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尽可能地捕捉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引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如:“道德讲堂”“地震演练”“诗歌朗诵会”“感恩励志报告会”“学校运动会”“六一”联欢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美丽一小”的征文比赛活动。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的印象,举行了一次亲子摄影作品展比赛,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校园的一景拍摄。要求完成作品后,每个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在班队会上介绍。学生热情高涨,马上行动起来。他们和家长们背上相机,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选景点,定角度,按快门……俨然像一个个小小摄影师。学生在与家长交流、选景和拍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观察。

二、教给观察方法,锤炼书面语言

小学生年纪尚小,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差,观察事物不够细致、认真,缺乏判断辨别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性,利用各种有效方式,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具体可参考如下方法:

1.观察目的要明确

观察要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对景物、人物和事物的局部或全部进行观察。如指导学生写《记一次XX的活动》之前,笔者先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官打捉贼”游戏活动,观察前,要求学生根据以前游戏的印象说一说时,没想到他们要么说上一两句就说不下去了,要么半天说不到点子,可见,他们以前的观察是模糊、无意识的,甚至并没有经过观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审清题意入手,强调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参加活动,避免学生观察时的随意性,学生就有了自己真切的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观察内容抓重点

“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把目光锁定在观察对象身上;但事物又不是孤立的,因此观察不能狭隘地停留在一事一物上,如果隔断了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事物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背景’,自身也就难以清晰地凸现出来”[2],那么,如何抓住重点进行观察呢?首先,在学生对观察的事物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总体把握、了解的基础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仔细地观察。观察时应抓住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如观察植物时,植物的哪一部分令你一眼难忘,是根?是茎?是叶?还是花果?是哪一部分就抓住其中特点仔细观察。桃花在阳光中绽开笑脸,自然是花最美;柳枝在风中随风舞蹈,自然是枝叶最动人……总之,做到观察时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写作时才能做到描述具体、主次分明、惟妙惟肖。

3.观察过程有顺序

确定观察重点之后,就要开始观察事物各个部分的样子。进行部分细致观察时,一定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有条不紊,否则给人的印象就像打结的麻绳,理也理不清。如:观察人物时,先总体观察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给人的总体印象,然后仔细观察长相。观察时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发型、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牙齿、耳朵一顺而下;观察静物,先观察它的大小、总体的形状和颜色,再分部分按一定顺序做细致地观察。如:游览了家乡的玉田公园后,让学生按自己浏览的顺序观察。这样,学生在学会有序观察的过程中,对事物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因此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语言也得到了锤炼。

三、养成观察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正如皮亚杰说的“儿童看到、听到的新事物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因此,在培养学生兴趣、教给观察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观察要坚持

观察是习作的第一道工序,没有观察就无法取得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习作。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坚持观察的习惯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观察到的人和事、景和物写下来。如:在学校的兰花圃里,让学生观察兰花的叶子、花的生长方式、花瓣、花托以及兰花独特的花香;遇见一个陌生人,要注意观察他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一次天气的骤变,让学生写出刮风、下雨时的景象;举办完学校运动会,让学生挥笔描写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事例……这样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要有心

生活就像万花筒,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一次难忘的旅行,一节生动的公开课,彩虹、山川等美妙的自然景观……都是五彩缤纷的习作材料,可以将之运用于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周围的景和物,这样日积月累,习以为常以后,学生就能够随时拿起笔描写自己身边的事物,良好的观察习惯便养成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也被唤起了,从而把积累的写作素材转化成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只有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方法,并使之成为一种观察习惯,才能炼就一双敏锐的慧眼,才能使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并在习作中表达个人所见所感,写出既有生活气息又灵动活泼的好文章,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把观察和表达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刘媛媛.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4(6).

[2]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事物习作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美好的事物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习作展示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