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2016-04-16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浮生六记林语堂

林 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12)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林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12)

[摘 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浮生六记》是林语堂最优秀的译作之一。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指出翻译主体的研究应该逐渐深入,有必要关注影响译作形成的语言之外的所有因素。具体可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探讨译者的人生态度、性格气质、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主观因素与译者文本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译者主体性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浮生六记》是林语堂最优秀的译作之一,前后易稿十余次,可见其对这本译作的钟爱和重视。林语堂是第一位将此书英译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1936年林语堂的英文版《浮生六记》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及《西风》月刊,之后又正式出版了汉英对照单行本,获得国外读者的一致好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林语堂翻译家的身份。目前,研究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学术论文,多数是以微观方面语言范畴的规定性研究展开的,内容涵盖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策略、文言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而在宏观方面的翻译外部研究较少。在翻译研究已经呈现历史性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侧重点不再只是语言层面的探究、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而是开始关注影响译作形成的语言之外的所有因素。本文考察影响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诸多因素,具体可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考查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对译者文本选择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因素重点探究译者的人生态度、性格气质、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主观因素对译者文本选择的影响。

一、外部环境因素

译者选择翻译文本时,必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他所处时代及外部环境的操控。林语堂选择《浮生六记》为英译文本也与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1915年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倡导新文学的主张,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这一阶段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王哲甫在其1933年出版的著作《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中有如下阐述:“中国的新文学尚在幼稚时期,没有雄宏伟大的作品可资借镜,所以翻译外国的作品,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一种重要工作”[1]。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翻译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众多著名的作家、思想家、翻译家都积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林语堂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将不同主题的外文书籍翻译成中文,先后翻译了罗素夫人的《女子与知识》(1928年)、萧伯纳的《卖花女》(1929年)、与张友松合作从英语转译的俄国奥格约夫中篇小说《新俄学生日记》(1929年)等多部作品。

1935年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出现重大转向,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文创作以及汉译英的工作中,主要向西方世界普及中国经典文化,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对中国文化的回归成就了林语堂的后半生,他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俗化了介绍给世界,对传播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翻译转向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方学者为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必然转向他们所熟悉的文化传统以外的东方世界去寻找出路。”[2]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就是其中的代表。她的文学创作轨迹折射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文明、传统文化的需求。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熟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并且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这些都为她能成功地将中国文化用英文介绍给西方世界打下了基础。1931年她的小说《大地》问世,塑造了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她凭借该小说获得1932年的普利策奖和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及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译介是接受并欢迎的。林语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革趋势,决心效仿赛珍珠用英文创作一部作品,向西方世界介绍原滋原味的中国。

而此时,有很深中国情结的赛珍珠想创作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赛珍珠在中国虽然生活了40年,并翻译过《水浒传》,但是她仍然觉得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还不透彻、理解还不深刻,想找一位合适的地道中国人来写。林语堂恰巧和赛珍珠谈及自己很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说一说自己对中国的实感。这与赛珍珠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立刻达成共识,林语堂接下写作任务,成为这本书的特约撰稿人[3]。赛珍珠邀请林语堂创作此书,看中的正是他的英文水平和对中西文化的了解。1934年,林语堂开始用英文书写小说《吾国与吾民》。1935年完成书稿,同年9月在美国出版发行,到年底时已连印了七版,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林语堂的这部英文著作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自此享誉欧美文坛,这直接促成了他决心将《浮生六记》这部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和生活哲学的著作翻译成英文,让更多的西方读者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译者的主体性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对译者地位的看法是原语作者具有权威性和无可辩驳性,居中心地位,而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遮蔽,出现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事实上,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怎样努力隐藏自己,尽量做到不被读者发现,但是译者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性格气质、文化取向、美学品味等诸多主观因素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里所指的影响包括对译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主要探讨对译本选择的影响。

译者对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主体性,这是翻译批评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理解、阐释、重建和后续生命中具有主体性。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尽量使译者的视域与原语文本的视域趋于不断的融合。

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主观因素直接影响其选择英译《浮生六记》。可以说,《浮生六记》原语文本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与林语堂所提倡的正相印合。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浮生”二字典出李白的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共分六卷,现只存四卷。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卷四《浪游记快》。后两卷即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则已缺失。本书体裁特别,不仅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在故事中还穿插谈论闲情逸趣、生活艺术、山水景色、文艺评论等。

沈复在卷二《闲情记趣》中有一段笔墨描写了其和妻子芸娘二人借住在书画家朋友鲁半舫的家“萧爽楼”一年半的时光。芸善治烹庖,寻常的瓜蔬鱼虾,一经她手,“便有意外味”。沈复好客,一批爱好书画、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欢萧爽楼的清幽脱尘,常来此相聚、品诗论画。芸娘有时“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而朋友们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就这样“良辰美景,不放轻过”[4]。作者用清新真率的文字,对这般无拘无束、烟火神仙般日子的描述,让读者透过其中感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高雅性情与生活趣味。

而这正是林语堂欣赏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具体来说,从林语堂的英文著作《生活的艺术》中,可对他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美学趣味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告诉人们品茗、行酒令、观山、玩水、看云、鉴石、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他在书中指出“悠闲产生自一种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气质。这种爱悠闲的性情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最后又由一种人生哲学——大体上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它为合理近情的态度”。他认为“大自然的景色、声音、气息和味道,与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之间,是有着一种完美的,几乎是神秘的协调的”[5]。《生活的艺术》中所体现的林语堂旷怀豁达、遣兴陶情、热爱自然、追求真美的人生态度以及浪漫高雅的的生活方式与《浮生六记》所展现的相契合。

林语堂选择《浮生六记》作为译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他对该作品的喜爱,同时希望向西方读者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浮生六记》中,沈复用流畅生动的笔调描绘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与芸娘的婚姻爱情、闲情逸趣、山水游历等。其字里行间展现出的沈复本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处世哲学、性格气质等亦是林语堂本人所欣赏推崇的。沈复与芸娘这对夫妇,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生活简朴,锦衣玉食并非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于他们而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4]。他们是最平凡的人,在那个时代并无特别的建树,只是安逸自得过着他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欣赏世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与知心好友观山游水、品茶赏画。生活中洋溢着夫妇对美的感知与鉴赏,体现出优雅的生活之美。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享受自然美、艺术美,恬淡自适、充满情趣,正是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所主张的“艺术地生活”,体现了林语堂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浮生六记》中夫妇二人泛舟太湖、柳荫垂钓、湖边赏月、相伴出游的画面,令林语堂羡慕不已。他还突发奇想要与他们相伴同游、品茶聊天。夫妇二人纯洁烂漫、不受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向往自然山水的生活态度,与林语堂所提倡的“以闲适为格调”的生活品味相契合。

另外,就写作风格而言,林语堂深受性灵流派的影响。“性灵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诗歌评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性灵学说的代表人物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评论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艺术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抒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1934年林语堂创办《人间世》半月刊,提倡性灵文学。《浮生六记》堪称性灵文学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与林语堂所积极倡导的文风宜“清淡”“隽永”“甘美”的主张高度契合,其“性灵”“闲适”的写作风格正是林语堂所倍加推崇的。

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译者序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的女人?……我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在他们之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4]使林语堂“发愿”将《浮生六记》“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

总之,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处事哲学、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主观因素直接影响其选择英译《浮生六记》。

三、结语

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受外部环境因素与译者主体性因素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主体性,这是翻译批评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性格气质、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主观因素与译者原语文本的选择密切相关。早年留学欧美的林语堂,深谙中西文化的差异。他英译的《浮生六记》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以清新的东方气息,为西方文化带来了一股清风。书中传达的中国人的生活观,使西方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看到另一个与其不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 [M] .上海:上海书店,1996.

[2]刘岩.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4]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英文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练秀明)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Demonstrated i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LIN Wei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u 350012,China)

Key words:Lin Yutang;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bstract:Lin Yutang is a renowne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linguist and translator.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his excellent English transl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y,the article researches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suggests a deepening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and analyses al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besides the language,namely external factors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actors.The article final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or’s character,life attitude and aesthetic taste on the choice of source text.

* 收稿日期:2016-05-1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研究”(JAS150924)。

作者简介:林崴(1981—),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6)03-0076-05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浮生六记林语堂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浮生六记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