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师角色的困惑与重构

2016-04-16陈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品笔者教育

陈飞

(连江县琯头中学,福建连江350501)

论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师角色的困惑与重构

陈飞

(连江县琯头中学,福建连江350501)

思品课成了当前农村学生厌学的重灾区。如何使厌学学生走出这一困境,这就需要思品课教师重构教师角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言传身教,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农村中学;思品教师;教师角色重构

当前,思品课成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厌学的重灾区。据笔者调查,80%农村学生讨厌思想品德课程。笔者认为学生厌倦思品课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将会使思品课教师课堂教学陷入困境,如何认识和评价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厌学学生走出这一困境,这就需要思品课教师重构教师角色,走出教育教学“困境”。

一、农村中学思品课教师教学困惑及其原因

近几年来,很多学生对学习思品课学无动力,思想上不重视,上课不听,作业也不完成,没有志向,没有学习目标,耽误了学业,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影响了课堂教学;有人认为现在已是开卷考了,只要翻翻书、抄抄课本就行了。上课何必认真,思品课上与不上又有何区别呢?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学习思品学科更无用,认为思品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单调、枯燥,与现实生活不太符合。因此,学生当中对思品课感兴趣的,真的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和概括了。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自信心不足,经受不住挫折,常常对自己学好思品科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学生的厌学行为和表现严重影响思品课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容易让教师的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让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已实施这么多年,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众多学生厌倦思品课?究其原因,首先,思品科在开卷、等级考试之后,思品课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大大降低,导致部分教师不愿精心备课,敷衍了事,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效果也随之打了折扣,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厌学思品科的心理,特别是某些思品课教师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没有与时俱进,仍停留于传统课堂。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课堂满堂灌。个别思品课教师本身的素养也并不高,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上课应付了事,学生为学而学,厌烦欲睡。让学生感到思品课的内容是空洞的、枯燥乏味的,对所学内容提不起一点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其次,家庭的负面因素。如家长认为读书读多了也没用,浪费钱,错误的价值观会使孩子对未来要走的道路作出错误的判断。另外,社会上网吧等诱惑太多,一些农村学生被错误的社会价值观诱惑,厌恶学习,更厌恶每天宣讲品德和价值的思想品德学科。

那么,怎样使厌学学生正确认识思品课程、爱上思品课程呢?笔者认为重构思品课教师角色是关键。

二、重构思品课教师角色,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一)从“权威者、仲裁者”到“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转变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权威,而自己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教师垄断了“传道、授业、解惑”权,同时他(她)还是评判学生行为的仲裁者,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师生间的正常交往,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思品课教师走下权威者和仲裁者的神坛,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1]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可以大胆地向教师的学问挑战,质疑教师的观点;学生是教师的朋友,可以和教师分享快乐,向教师倾诉烦恼。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

八年级(3)班小明同学,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每一次提问他,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地站起来,尔后,沉默不语,但笔者从不责骂他。有一次笔者正引导学生分析人教版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男生·女生》中案例:“我悄悄地喜欢上邻班的一个男生,他的一切都吸引着我,一想起他,既甜蜜,又自责.......我这是怎么啦?这正常吗?问:你能帮她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笔者首先鼓励小明回答,没想到,他也愿意站起来回答,而且回答的准确、到位,令笔者和全班同学颇感惊讶。笔者趁机接着说:“咱俩握握手吧,祝贺你回答得很好。”握完手,他脸上更是透露出喜悦的表情。从此以后,小明同学的学习态度彻底发生了改变。通过这件事让笔者充分体会到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重要性,不仅能使学生乐学、好学,逐渐告别厌学心态,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与老师心相印、情相容,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二)从“灌输式教育”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品课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人教版思品教材中的“主题探究”“实践评价”等板块,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如在组织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三单元“关注校园周边文化,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探究活动时,笔者就采取如下步骤: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以购书、看电影、体育运动、上网等项文化消费为调查的重点。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校园周边的书店、电影院、艺体馆、网吧的数量;(2)每一项文化消费人群中学生所占的比重,学生每月的消费额;(3)文化营业场所是否有违法或违规行为;等等。调查结束后,每个小组写出一份调查报告,然后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向全校同学宣传,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增强辨别力,而且也是一次难得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因此,“主题探究”“实践评价”活动改变了简单告知对与错的形式,走向师生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告别厌学状态。

(三)从“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转变

改变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以往思品课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思想、品行、情感、价值以及能力的开发、引导。学习成绩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思品课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是否能够正确发挥,还依赖于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思品课教师要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途径切实提高公民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创造出最优的教育效益。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乐学、善学,转变厌学心理,开拓进取,而且也是学生立足于现代社会并发展自己所必需的。[3]

(四)从只关注“课堂教学”向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转变

对初中学生而言,思品学科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没有固定、统一的学习内容,可选择的内容十分宽广,可以与思品学科学习的内容有关,可以是一些时政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思品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会精诚合作,学会与人沟通,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内容时,就组织学生开展《中学生用水情况调查》研究性学习。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上网、走访、调查等途径搜集材料,了解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学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用水现象,提出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建议,明白保护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必将促进改变某些学生的厌学心态,促进学生乐学、勤学。

(五)从“单纯说教”到“言传身教”的转变

心理学专家王尔东说过,“简单的说教就是口头讲道理,所起的效果只是停留在对方的意识层面,这样的方法无疑是隔靴搔痒。”教师动辄对问题学生进行简单灌输、说教无疑存在弊端。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症结,教师再温柔地对学生讲道理,都无济于事,甚至招致学生的反感,效果也适得其反。正人先正己,教师要为人师表,让自己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得体的言行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4]如七年级(2)班有一名父母因意外事故死亡的学生,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上非常困难,笔者出于同情,常将一些生活用品送给他,很多学生见此,纷纷效仿,将一些可以用的学习用品送给这位家境贫困的同学。教师在不经意中,培养了学生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由于教师的因势利导,校园内助人为乐的现象越来越多了。总的来说,要实现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思品课教师不但要“说教”更要“言传身教”,要热心善事,让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传扬。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实效性。

总之,要让厌学学生爱上思品课,教师就必须重构自身角色,从灌输者、说教者向帮助者、引导者转变,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才会乐学、会学,实现良好的身心发展。

[1]冯莉.论教师在新课改下的角色重构[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4).

[2]周民伟.浅谈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3]陈飞.树立科学的学生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福建教育学院科研处主编.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学术年会教育分论坛暨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教师论坛论文汇编[C].福州:福建教育学院,2015.

[4]李志惠.论教师角色的反思与重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G451

A

1673-9884(2016)12-0006-03

2016-12-08

陈飞(1969-),男,福建连江人,连江县琯头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思品笔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