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探讨

2016-04-16王茂涛

关键词:起点逻辑危机

郑 凯,王茂涛

(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探讨

郑 凯,王茂涛*

(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对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探讨,关乎企业危机管理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我们从逻辑起点探讨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企业危机管理逻辑起点的几种可能性,并最终阐述了以治理为企业危机管理逻辑起点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优势。

逻辑起点;企业危机管理;治理;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4.25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危机管理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R.B.Lake和I.Mouton提出的,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被认为是危机管理史上的转折点,自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危机管理进入了管理领域,而公认的现代危机管理是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强生的泰诺胶囊事件为标志的。迄今为止,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西方理论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已经相当成熟。然而,我们不禁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企业危机管理?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危机管理?贯穿企业危机管理的主线又是什么?其实,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要回答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目前为止,综观学者们关于管理学的研究,对于逻辑起点的探讨甚少,而对于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的探讨更是屈指可数。

一、逻辑起点及其探讨的必要性

何谓逻辑起点?逻辑是研究推理的,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我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性质:一是一致性,即对于本学科的研究的最起始的范畴和最终的归宿是一致统一的;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要立足于抽象的人,为实现全面发展的人,以及自我实现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系统性,逻辑起点一旦确定,是以这个逻辑起点为主线贯穿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开展相关研究的,并且使该学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三是概括性,第二个特性系统性就决定了逻辑起点不会是学科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对于学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出该学科的初始起点和最终的价值去向。

学者曾峻在《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论析——公共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之一》中认为“客观性和逻辑性是对理论的两条基本要求,客观性反映的是理论和现实的一致程度,逻辑性反映的是构成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原理之间的严密性和关联度”。对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弄清楚企业危机管理始于何地,归于何方,企业危机管理这门学科是否真正立足于客观现实,同时对客观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围绕逻辑起点这个中心点,更好地指导广大学者开展研究,促进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关于企业危机管理逻辑起点的几种观点

危机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开始进入管理学领域,综观企业危机管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们认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目的取向而提出的。美国著名国民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 20世纪 70年代说过一句话“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是在现行游戏规则内提高其利润。而对于企业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弊端,则最终由法律和法院来负责解决”。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面出现的。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丁长清学者考证,我国最早使用“市场经济”一词是在1928年7月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这比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1969年)中使用这个词整整早了40年。不同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益的经济形态,而作为市场经济细胞存在的企业,根据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当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由此可知,企业的最初的出现时基于成本节约的目的,而利润=收入—成本,只有成本节约了,企业的利润才能提高。作为市场中生存的个体,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市场条件,如果企业不能够很好地协调这些关系和要素,便有可能导致企业爆发危机。结合国外学者对于“危机”的定义,其中,认同率和引用率最高的是荷兰学者罗森塔尔,即“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企业危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破坏性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威胁,从而对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风险管理

以风险管理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企业危机管理的问题取向而提出的。风险与危机两个概念既有区别也有交叉之处,风险有主动风险和被动风险,危机一般都为被动危机,所以一般来说,风险的范围是大于危机所涵盖的范围的。企业存在社于会的动态环境中,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双重风险,看似平稳有效,实际上其中隐藏着不易察觉的风险源,这些风险源也许暂时很小,不会产生足够大的破坏性,而一旦任其发展,隐性的风险就会变成显性的危机,此时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类似于物理学上“熵”的概念,不断积聚中有一天会爆发,提出企业需要进行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危机仍处在隐性阶段时就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和解决。基于对企业危机管理这一逻辑起点的考量,国外学者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中应当重视预警机制的建立,华中科技大学的佘廉也提出了企业预警管理理论和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他认为危机的本质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稳定或突变同企业经营的顺态或逆态这两对客观现象交互并且周期性地作用于企业有机体的结果,他总结出企业逆境现象主要表现为经营失利、管理波动、管理行为失效,这三个方面最终会作用于企业,导致企业危机的产生。以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有助于企业提高危机预警意识、构建企业预警管理体制,但是企业危机管理不仅仅是对危机爆发前的预警管理,还包括危机爆发后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善后机制。

(三)生命周期

以生命周期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企业危机管理的过程取向提出的。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国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海尔瑞在 1959年首先提出可以用生物学中“生命周期”的概念来看待企业,认为企业发展也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格雷纳在 1972年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随后,学者们相继开展了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以及阶段特征的研究。奎因和卡梅隆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集合、正规化及精细化四个阶段;爱迪思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五个阶段,后又进一步细化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及死亡期十个阶段。自此,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开始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接踵爆发的企业危机使学者们认识到对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应该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危机从其爆发到解决进行阶段化研究和管理,更好地了解企业危机各个生命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imon.A.Booth提出的企业危机管理的生命周其伦。但是,以生命周期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显然忽略了不同类型的危机发生发展的独特性,也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危机都要依次经过危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同时,这一逻辑起点是从操作层面来探讨企业危机管理的,缺乏普适性。

(四)系统理论

以系统理论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企业危机管理的方法论去向提出的。系统论,是有关系统的全部理论和方法,学术界公认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首先明确提出的。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美国学者Robert O.Keohance和J.S.Nye(1971)曾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社会越来越开放,企业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个体,必然要与进行内外部资源、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学者李晓翔、谢阳群认为企业是一组资源和关联的集合,关联包括内部关联和外部关联;同时,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自身对环境也具有相应的能动反应性,这就决定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组织能力,如果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增长速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或者企业不能从外部环境有效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和能量,这时企业系统的功能就会出现紊乱,便会发生局部或内部危机。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企业危机发生的本质是企业自身不能顺利地处理好内外部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系统失序的情况,而企业危机管理就是要调整这种失序和紊乱的状态,协调各方资源,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使企业系统恢复均衡状态。根据 Richard Coren关于系统进化的观点:“系统结构在相互作用中变得相当复杂,当达到一个阀值时,一种新式的组织行为就会出现。”企业危机管理就是在复杂的系统变迁中,处理好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自我修缮和改进,如果处理不当,危机就会破坏组织的结构,出现“新式的组织行为”。我们认为,将系统理论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清楚的说明了企业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企业危机管理最终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前所述,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出发点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一观点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而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缺少推广性。

(五)利益博弈

以利益博弈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企业危机管理的公关取向提出的。企业一旦发生危机,带来的必定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变化,而企业要做的就是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诉求,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一过程也即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采用何种公关手段,如何采用这种手段,需要企业危机管理的智慧。特别是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已经进入 Web2.0时代的当今社会,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与传统媒体不可同日而语,与之相对应,企业危机管理的反应速度和公关技巧也要相应提高。我们认为,将利益博弈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考虑了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最终的变量—利益相关者者,这种观点认为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此种观点显然着眼点在于基于危机爆发后甚至是善后步骤中,但是企业危机管理不仅仅在于事后处理,还有危机爆发前的预警管理和检测系统,而且时候处理也不仅只有公关这一项内容,所以这一逻辑起点是片面的。

三、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治理

“治理”一词最早来源于公共管理领域。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一词,可以追溯到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掌舵”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和方式,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有关的宪法或法律执行问题,或者指管理利害关系不同的多种特定机构或行业。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不是同义语,他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首先起源于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1992年,世界银行又再次以《治理与发展》为年度报告的主题。之后,这一概念又出现在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机构和组织的文件当中,治理理念逐渐成为主流。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社会领域,为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逻辑起点的可能性分析

“治理”一词源于公共管理领域,西方的治理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命题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将本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引入企业危机管理中,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是因为我们认为,“治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主体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是管理者中心论,强调的是管理者的管制和命令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企业中的其他成员只需要负责服从和执行。正如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所阐述的,工人是经济人,不需要关注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尊重方面的需求,只需要为他们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动作安排,他们只需要听从指挥,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学者们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应用于公司管理中,一切以行政命令为准,来实现公司的管理;与“管理”不同,“治理”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者自身甚至于组织自身并不是治理的唯一主体,“治理”鼓励更广泛的主体,如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公民乃至舆论媒体的加入;

第二,方式不同:“管理”理论崇尚管理者中心论,核心层的作用被夸大,因此在管理实践中,权利运行的方向是自上而下单一向度的,所有的指令也是逐级下达,层级特点明显,并且十分注重管理机构的作用,一切的管理行为按照机构职能和机构章程来执行,缺乏弹性;但是在“治理”实践中,权利运行不是单纯的控制与统治,而是与“管理”相对的自下而上的,鼓励企业自身、消费者群体、社会组织以及媒体等共同参与,企业畅通意见和建议表达渠道,“治理”致力于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化的、动态性的柔性公司结构。

(二)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逻辑起点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机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现代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在于此,而且是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组织,企业危机的爆发也是同样的道理。将治理理论应用于企业危机管理中,利用治理理论中的多方共同管理理念进行企业危机管理是必要的。

第一,基于价值动因。企业危机管理就不再仅仅是危机爆发前对危机防患于未然,在危机爆发后转危为机,而是将更多的利益主体纳入其价值实现当中,追求共同的利益。众所周知,企业危机爆发,企业自身是最先受到影响和冲击的,但是企业危机所波及的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小则影响整个行业,如三鹿“毒奶粉”事件,大则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如大众“排气门”危机,影响的是“德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如前所述,公司治理旨在构建一个拥有广泛参与性、良好互动性以及开放性的组织结构,这一点与企业危机管理的最终归宿是契合的,企业在治理理念下,广开言路,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构建综合治理、总体协调的组织结构,才能及时地发现危机,化危机为转机。

第二,基于危机特征动因。企业危机本身、发生的原因具有不确定性及复杂性,企业危机的发展态势也具有动态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进行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出现了所谓的“有限企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更多主体的加入,共同参与企业危机的管理才能更好的预防和化解危机。

(三)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逻辑起点的优势分析

我们将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因为在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引入治理理论,将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且将治理理念融入企业危机管理之中,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大有裨益。

第一,将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有助于避免企业刺激反应式的被动模式。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体制强调企业中应当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事实上,官僚制的本质就是理性化、非人格化和制度化。这一理论在企业危机管理中,体现为在企业危机爆发时,危机处理措施由企业管理者统一安排,统一指挥协调,企业应对危机所需的人、财、物资源也大多依靠企业自己,所以这种企业管理模式较为僵化刻板,一切以行政命令为纲,而企业高层管理者由于时间、经历以及认识上局限性,在企业危机爆发前往往很难及时识别,在危机爆发后也有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的时候。企业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对于企业危机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企业应对危机时的处置措施都是依据管理者的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会错失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相反,在治理体制下,多方相关利益者会参与公司管理中,形成共同管理、协同监督、相互依存的关系,奥利弗·E·威廉姆森从经济学视角阐释了关于治理的观点,他认为治理关注的是各种形式的合约风险的鉴别。解释和缓解,它用于评估各种备择组织模式的功效,目标是通过治理机制实现良好机制。显而易见,这句话说明企业在治理体制下,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隐藏风险,使之不至显化为企业危机,通过不同组织的参与,来实现企业的良性运行,避免了企业应激式的危机处理方法,使企业陷于被动的危机处理状态。

第二,将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有助于企业重视预警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危机管理重视企业危机爆发后的处理阶段和危机善后阶段,而对危机预警较少关注,相应地,企业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预警体系,这就造成了在危机爆发后,企业往往措手不及。在治理体制之下,权力运行不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上下互动的模式,多方利益主体会参与其中,建立信任、合作、充满互动的良性关系,企业危机爆发前的征兆将360度展现在治理模式之下。同时,在治理模式下,企业要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那么仅仅依靠危机爆发后的“急中生智”是不足的,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预警机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平衡关系。

第三,将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有助于构建常态与应急系统相结合的网格化治理结构。很多企业对企业危机的认识存在误区:即认为企业危机管理只是在企业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才需要管理,即使企业内部建立了危机预警机制,也大多形同虚设。我们认为,企业危机管理不等于“应急管理”,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也应当设置常态化的危机监测和管理部门,同时抛弃点对点、点面结合的危机管理模式,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危机管理机制,致力于构建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企业危机预警的共同治理。

第四,将治理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逻辑起点有助于创造资源互补、风险共担的应对环境。企业危机的爆发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而企业处理危机往往短时间内需要合适的人、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作为保障,仅仅依靠一个企业自身的储备恐怕难以很好地转危为机。但是在治理体制之下,政府、消费者、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的参与必然能够很快地聚集处理危机所需的资源,营造共同承担风险、化解危机的良好局面。

[1]龙兴海.“利益最大化”的伦理审视[J].道德与文明,1999(5):19-20.

[2]曾峻.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论析——公共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之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149-152.

[3]吴志成.西方治理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4(6):63-65.

[4]金裕吉.从科层治理到网络治理:治理理论完整框架探寻[J].现代财经,2004(8):45-46.

[5]计湘婷.管理学逻辑起点的探寻与论证[J].商业研究,2004(12):37-38.

[6]李杰,熊英子.刍议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J].电子商务,2004(35):64-65.

[7]胡祥.近年来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25-28.

[8]潘国锦.企业公关危机理论与方法初探[J].管理研究,2005(7):46-47.

[9]黄华,彭向刚.西方治理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困境[D].吉林大学,2006:25-31.

[10]万友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伦理解读[J].求索,2006(1):165-166.

[11]周越,徐继红.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及相关观点诠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7-18.

[12]李晓翔,谢阳群.危机管理的本质:从系统的角度[J].情报杂志,2006(11):26-27.

[13]曹现强.公共性的现代回归:从统治到治理——对治理理论的一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9-20.

[14]姜士伟.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公共事务[J].理论探讨,2007(5):149-150.

[15]何维达,郑世林,王慎蓉.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7):46-48.

[16]张颖,郑世林,何维达.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J].生产力研究,2008(14):142-143.

[17]黄昌富,陈才华.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危机管理研究[J].管理纵横,2010(6):37.

[18]余金刚.对公共治理理论的政治学解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4):42-43.

[19]何玲玲.企业公共关系状况的研究——以伊利公司为例[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2011(4):65-66.

[20]张浩,李科凤,候汉坡,张红华.互联网企业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机制[J].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2012(2):67-68.

D035.29

A

1004-4310(2016)04-0109-05

2016-04-07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不满宣泄型集群行为研究”。

郑凯(1991-),女,安徽桐城人,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危机管理;王茂涛(1973-),男,安徽无为人,阜阳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危机管理,集群行为,冲突管理。

猜你喜欢

起点逻辑危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我的“新”起点
“危机”中的自信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