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疑难“残题”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2016-04-14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新曹小学仇存玉陶亚萍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5期
关键词:疑难小朋友能力

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新曹小学 仇存玉 陶亚萍



巧用疑难“残题”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新曹小学 仇存玉 陶亚萍

【案 例】

课堂中解困克挫教学片段

一天,某中心小学上课前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市教研室主任。主任茶也顾不上喝一口,直奔课表,要听随堂课。校领导头一嗡,心想完了,没有特别准备,而暗访被抽中的青年教师,只有一些投影片,别无其它特别的现代多媒体教学,心着实又是一凉,心里再细一算计,这个班除了有农村小孩惧怕城里领导听课外,平时课堂发言也不怎么踊跃。今天这一困难怎么克服,开头如何才能一炮打响。校领导心里盘算之间,上课开始了。

片段一: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个个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师:小朋友听仔细了:“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土。”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春笋。(课前小朋友都读过这篇课文,老师靠船下篙,因此大部分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了出来。)

师:对了,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瞧,笋娃娃也来到我们班级,它正笑着对你们说呢:小朋友,你们想了解我吗?想的话那就捧起你们的书读一读课文吧。(出示粉笔在硬纸板上画的笋娃娃,贴在课题旁。)

生:咦咦……嘿嘿……真好玩……(简单而有趣的谜语,简洁而明了的画,使学生忘了恐惧,好奇地,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课堂开头的一炮走红,校领导满是欢喜,可心刚平波又起,他们的心再次揪了起来——

片段二:

师: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用心,下面老师想看看小朋友们读得怎么样?(出示生字卡片)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了,我就让他当老师领着大家读。

大家方兴未艾,个个兴致勃勃,小手举得老高老高。

师:刘名你来读。(出示字卡“唤”。)

生:huài。(可能读书间突然想起后面听课的领导,有些紧张。)

师:刘名小朋友,请你不要紧张,看准字上的拼音,再试一次。

生:hàn。(小脸紧张得通红。)

师:不要紧,我们大家一起帮帮刘名小朋友好吗?

生:huàn、huàn。

师:刘名,你读一读。

刘生:huàn。

师:声音再大一点,让小朋友们都听见。

刘生:huàn。(声音大了点。)

师:你领着大家读两遍。

刘生:huàn、huàn。(声音更大了。)

青年教师在解决教学中遇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教学机智,校领导深感满意。交流会上教者也显得有点兴奋,本来读卡片时我是想请一位优等生,但情急之中竟乱喊,喊了这位后进生,后进生也没想到关键时请他出马,他又激动又害怕,读错了。我本想纠正一下即过,但我忽又想到不如破釜沉舟,要想方设法,启发他,帮助他,没想到居然成功了。只是遗憾的是后面的教学环节时间有点匆忙。“教研室主任更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我们教学来说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得到发展。新课标说得明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中遇到挫折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为了搞形式,摆花架子,匆忙带过,必须以此为契机,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启 示】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及其市教研室主任的评价,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南宋大学者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习不可无疑,倘若教者能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因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提出问题,及时解答疑问,则能使学生有所获,最终学而无疑,得到发展。教学中的疑、解疑方法如此的重要,不竟又使我们进一步得到启示: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巧设残题,能像棋坛摆残棋那样“摆残题”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再有目的、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设疑,那么我们不仅能达到摆残棋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的效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勇攀高峰的信心,促进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设想不妨在教学中——设疑“明码标价”摆残题。

【策 略】

巧用教学中的疑难“残题”促进每位学生能力的发展。

1.充分利用课堂的疑难,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的代替。建构主义学习观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和在主动获取外部信息的过程中,肯定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对于这些疑难,此时我们不是害怕、回避,而应该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地充分利用疑难,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帮助每一位疑难学生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疑难成为学生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江苏省新曹小学不管是什么学科,教学时,总是先让学生把要学的课程先疏通一遍,然后就每一个有疑难的学生逐一点拨、启发,让学生再思考,直至所有学生都弄懂,真正做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再者,上面所列举的青年教师的教学片段二,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她在学生读错生字的情况下,并没有大声训斥或老师匆匆纠错带过,而是利用学生这一疑难鼓励学生再试读,失败后让大家帮助他,再让他读,更可贵的是老师最后仍让该生当小老师领读,使该学生不仅读准了字音,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建立了战胜学习挫折的自信心,真可谓是一石数鸟,一举多得。

2.引发学生产生疑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和探究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发展,就要设法使学生产生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我们可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引发学生产生疑,促进其发展。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一改那种人们先讲课文后归纳写作特点的传统教法。他以小组间朗读竞赛为手段,有意的找出每组较后进的两学生为选手,让各组感到困难,诱使全班的同学都为本组的两位同学出主意——如何才能把句子读顺,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准确地表现出来,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更能使学生摆脱了盲从、迷信权威的学习心态,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

3.巧设“残题”,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攻关能力的发展。陈献章曰: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我们在充分利用、引发学生疑问的基础上,再设“残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残题”,使学生产生小疑、中疑、大疑,并激发不同层次在攻克本层次疑问的基础上再努力攻克高一层次的疑问,使每一层的学生都获得长进,至少是小进,乃至中进,甚至大进。设残题要注意时机。如:课堂伊始设计残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新课程的欲望,像前面案例中列举的片断一,设置一段谜语,由学生来猜谜,揭开谜底;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残题”,譬如文科中拓展阅读,出示课外阅读课文后,告诉学生,课外阅读课文虽与所学课文类型相近,但难度稍大一些,激发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去学习新课文;理科中提高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或条件相同问题不同、问题相同条件不同的题目,激励学生去解答它;更可在课堂的结束设置“残题”。例如:文科可设置读写、补写作文或社会实践性题目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理科可摘录以往同学的所做的错题、难题或课外资料的典型题目,激发学生去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位教师是这样结尾的,他说:“同学们,我昨晚遇到这样一道题目,竟然半天都没想出来,遇到了挫折,今天想来拜同学为师,谁想出来,谁就是我的老师。此时,下课钟声响了,但谁也没有离开座位……”当然,“残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是问答式的;也可是半完成状态的;可补充条件(开头);也可补充问题(结尾);还可补充过程的;可一题求多种答案;也可一种答案多种解法。“残题”出现的时机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堂在外;还可以摆“残题”擂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磨练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为未来科学改观奠定基础。

4.整合“疑难”促进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能力与思维等能力的同步发展。所谓的整合残题,是指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将教学中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与信育革命,它可变单一息技术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引入,无疑是一次教的文字的呈现为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画面呈现,它可再现古代的生活、展现未来的情景融入现代时代信息,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在今天的教学中却呈现了一些偏差,一些示范课,包括一些大的观摩课,教学内容过程全部变成程序化教学体。老师只是点点鼠标,学生真正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多媒体课件程序结束,课堂教学也就结束,黑板上师生不写一个字,即使有学生质疑问题,也是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形式而已,生怕程序教学不得完成。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特别是教学中,师生的疑难问题探讨互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呢?我们认为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问题的设计等输入多媒体,每一个过程都应该留有时间让学生学习、吸收、讨论、质疑问题,在座位上、黑板上,动手动脑,在小组间、台前动口动手,包括电脑操作,使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每一位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利用意识、能力与思维等能力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疑难小朋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