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

2016-04-14何成战

大众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动画广西

何成战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

何成战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广西地理及气候等多种条件,形成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利用当前的数字化条件,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展示与研究,有助于广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章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发展,结合展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可利用性,研究数字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经验。希望通过资料整理,能够给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数据采集;传播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定义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既“那些被各个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遗产依据其物质的物理属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多山、潮湿、温带植被分布以及各民族杂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文背景,造就了广西人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流传于广西广大范围内,被老百姓传承、认可和接受的,具有深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广西人民精神生活、生活经验以及手工技艺等独具魅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当前的大数据数字化技术条件下,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既利用那些二维三维图像、3D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的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以数字化存储的形式进行保存、展示,是创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路径。

1 数据采集保存的数字化类别和方法

1.1 数字摄影、摄像和数字录音

我国对一些民谣、歌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中国刚建国不久就进行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比如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的原声录音,就是通过信号采集实现了永久的传承。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保存已经抛弃了传统录像带、照片和磁带等的记录媒介,转而采用数字摄影、摄像和数字录音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和保存。这样做的有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影的传播速度更快,是传统摄影、摄像所无法比拟的;二是数据信息品质更高,采集自由度更高,提升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同时后期编辑更加简单易行。

1.2 激光扫描仪数据采集

就激光扫描仪的本身的特性来看,是利用光电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采取扫描的方式将图形或图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工作模式。以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角度来看,该系统属于键盘、鼠标之后的第三代输入设备。可以针对绘画、书籍、图形图案等平面非物质文化生成二维图像,既激光二维扫描;针对手工艺等的数据采集生成三维模型,既三维扫描。

1.2.1 二维扫描仪的应用

二维扫描仪主要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那些绘画艺术、书籍以及各类图形图案进行数据采集。一般的二维扫描仪针对扫描对象进行强光照射,利用反射的光学感应原理,接收信号并传输到模数转换器,由模数转换器生成计算机信号,通过程序驱动终端设备,呈现高精度数据二维图像。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利用计算机终端输出设备进行广泛的传播,甚至能够在原有文化遗产作品上进行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手段。

1.2.2 三维扫描仪的应用

广西丰富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将其形成具有一定规范、规程的传承模式,采用3D扫描仪能够很好的再现手工艺人精湛的艺术表演。但由于激光会对一些珍贵文化遗产带来伤害,所以只能应用在特定领域。

1.3 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

动作捕捉技术是通过对被捕捉物体周边设置数字摄像头,或被捕捉者带有跟踪器或标记,由此进行相对空间位置和运动轨迹的及时捕捉,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采用光学式捕捉方式,还是利用机械式或电磁式等,都是动作记性数字化信息采集。比如,一些舞蹈可以利用该技术很好的再现。那些来自于民间,带有浓郁宗教特征、文化特征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该技术能够很好的表现非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2 资料整理和修复的数字化应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整理和分类,对那些已经产生损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的修复,以此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全面的传承和传播。

2.1 图形处理、修复和还原技术

针对数据采集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可以将图形处理、修复和还原技术的应用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那些无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直接利用图像批处理软件进行大小、色彩和计算机文件格式的整理;针对不同类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批量更名软件进行目录的合并与分离,使得数据信息归类更为精准合理。

第二类是针对那些已经有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该种处理方式有很多,比如流行的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等,就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其工作原则是尽可能的利用软件各项功能,修旧如旧的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全貌。一些刺绣图案、绘画作品等都可以应用这一方式进行处理。

2.2 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

数字动画技术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二维数字动画技术,另一种是三维数字动画技术。两种方法因其成本的不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各有优点。

二维数字动画技术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形成完整的一系列景物画面,通过连续播放形成物体连续运动的效果。Flash, TOOBBOOM等都是二维动画产生的计算机技术软件。该方法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团体、个人可以充分利用。

三维数字动画包含立体材料动画和三维软件制作的动画。其需要完整的动画制作与输出技术。在前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采集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角色和场景的设定,按照三维数字动画的剧本,针对分镜头脚本进行设计,通过软件建模、动画制作等流程,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制作工艺和流程以及文化特性等的动态展示。比如,源自于壮族部落时代祭祀性活动的“歌圩”,就通过借鉴我国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牵头,由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动漫教师李耀缨带队,历时 8个月时间,将经典川剧折子戏《秋江》进行的动画制作。最终以原生态的动画表现形式,用传统水墨画风格实现了浓郁川剧味道经典折子戏的再现与传播。

2.3 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

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是构建一个虚拟音乐厅或虚拟剧场等基础上,聚集音乐、诗歌、故事、戏剧等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为主的采集与传播技术。该虚拟环境能够实现对音乐、故事等的自动编排和导演。受众则可以亲身参与到导演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更具效力。

数字化舞蹈编排和声音驱动技术是当前针对舞蹈类进行动作和声音等的数字化采集形成的动作库和音频库,最终实现智能舞蹈编排系统。

上述两项技术能够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开发传播。但当前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两种技术的应用还非常少。全国范围内比较典型的是浙江大学研究开发的“编钟乐舞系统”,该系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动作捕获实现重点动画动态,最终产出了具有楚文化背景和特点的舞蹈环境的历史再现。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3.1 信息展示传播方式和方法

通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采集,通过制作相应的媒体传播形式后,就要有具体的展示平台进行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当前的大数据技术条件来看,展示平台主要有数据库、网站、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等。

3.2 数据库

数据库类似于传统文献资料的保存模式,是针对数字化采集和处理、修复、展示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存储以及整理分类的全过程信息系统。从当前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构建状况来看,2014年广西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行了全国性的招标工作。这既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好的开始,也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正确的建设方向。国内较为成功的数据资料库建设是2012年广东音像出版社收录制作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盘,并公开发行。其中收录了春季、昆曲、云锦、古琴等中国最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形成的数据库将以更为长久的方式精确保存和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广西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3.3 网站

当前中国网络信息时代的网站建设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重要的是网站发展模式下的内容、互动以及客户体验度问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展示,广西已经拥有了基于实体博物馆的网站和没有实体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基于实体博物馆的的网站。该类网站以广西壮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代表。该网站主要对系统的实体文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州实体博物馆为新闻和信息放送基点,形成了文化遗产政府信息等的各类资料内容。网站开通了与客户的互动点击留言区域,增强博物馆的宣传和介绍。整体而言,广西该类网站注重藏品展示、博物馆功能介绍、新闻资讯、展览信息发布、学术成果发布、接受反馈意见等。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程度不够。

没有实体博物馆的虚拟网站。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型网站,当前在广西还没有成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纯以名录的形式进行宣传,受众只是似是而非了解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目,对其内蕴的文化背景、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缺乏系统的认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也有一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其它非专业性网站引入非物质文化接口,形成网站的一项内容进行展示,但效果不显著。

3.4 数字虚拟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类似于当前全国各个高校开展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模式,数字虚拟博物馆是以大数据技术条件为依托,形成基于参观导向的数字虚拟博物馆建设。我国当前具有典型意义是故宫博物院数字虚拟博物馆建设。这是由故宫博物院与IBM合作开发的一个成功项目。针对故宫博物院展品、文化等进行3D展示和历史再现。

基于游客的应用是,无论游客身处故宫何处,只要下载安装了故宫数字虚拟博物馆APP,通过APP的各个展示窗口可以随时观看以视频、声音、文字展示的故宫博物院文化介绍。同时,利用虚拟漫游技术,游客不但能够身临其境的观看建筑、皇家生活场景,了解文物、人物、图案等的介绍,还可以跟随虚拟导游参与到皇家生活中的斗蟋蟀、围棋等文化活动中,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进一步提升虚拟博物馆建设后的用户体验度,在该虚拟博物馆游客之间可以形成互动,游客与故宫博物院可以形成互动,多维度的互动形式形成了游客丰富的线上线下体验,堪称我国文化传播媒介应用的典范。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和传播的展望

4.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的展望

以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中大有可为。

比如,侗族侗款制度下的各类民族歌谣。而款词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凡侗族的婚丧礼仪、社会制度、社会文化、道德、生活观念等等都包含其中。保留挖掘和继承这些款词,具有研究侗族民族思维形态、发展历史、民族适应过程等诸多价值。而通过前述的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就能够很好的以数字化形式保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能够向更多的人传播。其技术条件相对成熟,技术投入相对较低的优势,能够以点带面的开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播的全面工作。

4.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传播展望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充分和深度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等。因此,建立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数据库、展示平台是宣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工作。以广西壮族自治州博物馆网站为基础,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接口,深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逐步形成具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类似于故宫博物院开发的虚拟博物馆,向受众展示更为全面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了好的传播平台,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要符合网络信息生成和扩散的规律。因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借鉴专业门户网站的传播机制与技术手段,借助于旅游资源开发的绿色经济优势,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政府牵头的广泛参与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宣传的基点,构筑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展示活动开发等,最终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价值,形成数字化继承与传播的良性互动。

5 总结

智慧的广西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广西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西人民精神智慧和生活经验的文明遗存被充分的展示出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继承和展示这些文化,不但能够大力促进广西旅游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同时能够使广西人民的独特风貌全景式的展示在人类面前。借助于当前的数字化技术优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更为长久的保存,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能够提升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更深入的了解广西。数字化技术更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提供了快速、高效、可行的抢救和挖掘手段。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与传播的历史机遇和不可逆性,重新整理和开发广西特色文化,将广西文化推向世界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为广西文化带来更为深刻的历史发展机遇。

[1] 王赛兰.基于三维全景交互系统的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75,123.

[2] 安晓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1-135, 160.

[3] 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240-242,263.

[4] 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6):185-190.

[5] 杨晓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媒体作用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7):125-128.

[6] 汪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J].包装工程,2012(12):76-79.

[7] 贾秀清,王珏.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 118-121.

[8] 王建明,王树斌,陈仕品.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1(8):51-53.

Digital display media research on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uangxi var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sing the current digital condition,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appear with more breadth and depth of research, and contribute to the spread of Guangxi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impressions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vailability,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n the digital display metho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ring certain significa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display; data collection; dissemination

G265;TN919

A

1008-1151(2016)07-0010-03

2016-06-13

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三江程阳风雨桥数字化复原研究”(LX2014527);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广西文物影像信息采集与数字化构建”(KY2015LX669)。

何成战(1974-),男,广西桂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动画广西
与文化遗产相遇
做个动画给你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广西尼的呀
我是动画迷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