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

2016-04-14赵荣辉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

●赵荣辉

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

●赵荣辉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一个老面孔,我们既熟悉又陌生,人们对它若即若离,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虽然它存在着,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轻视劳动、误用劳动、有劳无教等现象依然存在,致使劳动教育受到冷落。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内隐着丰富的教化价值。劳动教育是“教育真谛的体现、本真劳动的显现、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只有将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真正纳入具体教育实践,切实融入学生的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最终体现教育的主旨。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劳动;教育

中国曾经注重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但是一种代表马克思主义合理思想的主张,而且,这种主张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实践。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学校曾经以不同形式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实验,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加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这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合乎逻辑的现象,广泛开展的生产劳动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外,在教育思想上,则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误用。当时,在思想上,没有认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将科学与生产劳动混淆在一起,抹煞了科学的独立性。同时,将劳动看作一切,劳动代替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劳动代替了其他一切的教化方式,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不否认劳动教育的确存在着,但是,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仍然占据着主导,通过与客观世界接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体力劳动正渐渐地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劳动被误解为简单地动动手,误用为赏罚的手段以及误读为低下的活动。劳动自身所蕴含的教育性遭到了忽视,劳动没有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这一切均反映了人们对待劳动教育正当性的迷惑。基于此,作为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把握学生劳动的实质,从而,走进劳动教育,尊重劳动教育以及理解劳动教育,最终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一、教育真谛的体现

教育的主旨是人类灵魂的改善,是铸造人类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卢梭认为:“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1]因而,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学生灵魂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潜能的开发,知识的传递以及技能的训练,更是对学生的精神的化育。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整体教育作用的发挥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劳动教育体现着整体教育的主旨,劳动教育的精神即是教育精神的展现。

而学生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不受动物式的欲求和环境的束缚,他是向世界开放的,并且拥有世界。教育引导学生不仅“看”世界,而且用语言“说”世界,用思想“思”世界,用行动“造”世界,而且能够反思这一切。所以,学生才能够拥有历史和未来,学生也因此能够回忆历史和展望未来。学生作为人将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因为,“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2]自我的对象化以及对象的自我化,在二者的互动中,学生建构着自我的精神世界。“对象化是精神的自身力量的客观表现,人借助精神,不仅能把环境扩展为存在的境域,并且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产品,他不仅能理解——解释世界,还能够理解自身的精神的表现形式。由于精神的对象化,人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现实,付诸于行动。”[3]那么,作为自我与对象中间环节的劳动,无疑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对象化,有助于学生从“自然存在”走向“文化化”走向“精神存在”,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学生作为人的本质以及他的独特性,高于人们所说的理智能力和筛选能力,即使人们在量上随意的、甚至把理智能力和筛选能力无限制的提高,它们也仍然不能达到人之为人的本质。使学生仅仅成为人的东西,不是生命的一个新等级,不只是生命、心理这一表现形式的一个等级,这种事实性的东西不可能归结为人作为事物本身的最高本源。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精神,他的精神将在历史、文化、社会的关系中形成。人类精神文明也将在人类历史中形成,它是总体的,所以,教育在它内在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以及开发潜能,而且也培育学生的精神,引导学生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才是教育的根本。因而,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必将有助于化育儿童的精神,完成教育的这一神圣使命。

在化育学生精神的过程中,教育本身如果希望学生能够得到幸福,它就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去谋求幸福,而是培养他准备从事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理性和传授给他一定范围的知识,教育也要培育学生从事劳动的信念和对劳动的热情,它要使学生能为自我找到生活中的劳动,而且还要使他燃起从事严肃劳动的强烈渴望。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他的生活就既不可能是有意义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对劳动的需求,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是学生天生就有的,然而这种需求可以变得异常强烈,也可以逐渐减弱下去,这就要看客观情况如何,而且特别要看学生受到的是些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劳动能否成为促进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的一种方式,外在的教化引导至关重要,那么,劳动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无疑对于将学生引向劳动世界,从而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有着积极的助益。

在学生趋向幸福生活的历程中,教育要通过劳动,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生活的真谛。那么,如何去理解幸福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呢?学生必须回到感性的、现实的以及流动的生活情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真正地指导学生的生活,真正地化育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4]所以,化育人的灵魂的教育,即是引导学生作自我主人的教育,其有助于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实现自我精神的全面成长。那么,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通过将学生引入劳动世界,使学生的精神与客观世界发生碰撞,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变革和生长。因此,教育要想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幸福生活,就必须将学生带入劳动世界,就必须引导他们理解劳动、理解生活、理解自我,就必须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以丰富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从校园走向自然,从懒散走向劳动,从精神走向实践。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把劳动作为教育资源审视与利用,挖掘劳动潜藏的教化价值,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的时代课题与责任。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劳动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才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远离劳动必然造成人的退化,导致社会的倒退,造成文明的丧失。教育是为意义生活,为生命幸福,为永恒精神执着追寻的历程。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探讨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从而使劳动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塑造幸福生命的路径,使劳动成为促进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二、本真劳动的显现

传统的劳动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主张将劳动作为手段,从外部对学生施加影响。但是,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参与的劳动自身所蕴含的教化价值却没有获得应有地挖掘。学生劳动是劳动教育实施的核心环节,因而,对本真劳动的教化价值必须进行深入地挖掘。劳动可以成为学生生活的伙伴,成为学生建构自我幸福生活的历程,成为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地成长的方式。在把握劳动意涵的基础上,将学生引入劳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地成长,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主旨,有助于体现教育自身的价值。

现代社会鲜明的特点是让人渐渐地远离了与自然接触的劳动。时至今日,各式现代化的机器取代着人的劳动,甚至一些家庭中的家务活也被社会化的家政服务所代劳。条件的改善让我们逐渐地远离了劳动。学生可能成为劳动失忆的一代,他们对劳动没有感情、没有感觉、没有感触。一个不懂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人将无法良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其必将被时代所遗弃。劳动是学生的存在方式,是学生的本性需要,是学生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因此,劳动教育必须回归劳动世界,挖掘劳动本身所蕴含的教化价值。只有这样,劳动的教育性才能很好地得以体现,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才能切实地得以实现,优秀的人才才能真正地诞生。

本真劳动是学生的必然选择。学生的劳动有时不是一种游戏,也不是一种消遣,它具有严肃而又艰苦的一面。只有充分地意识到达到生活中的这种或那种目的的必要性,才能使学生负起作为任何真正劳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的那个重担。卢梭主张:“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还是富,是强或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5]劳动是学生的责任,通过劳动学生获得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学生不劳动将无法真正地存在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必将被社会所遗弃。因而,教育者必须启蒙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投身于广阔的劳动世界之中。正如卢梭所讲:“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6]同时,高尔基也曾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劳动作为学生的发展方式,可以与其它教化方式紧密相联,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所以,劳动完全成了学生的本性需求,也成了学生在地球上生活的需要。劳动有助于强壮学生的身体,涵养学生的道德,完善学生的智力以及创造学生的幸福生活。因此,劳动教育就是要挖掘劳动自身所蕴含的教化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活动之中,从而,培育学生独立探究、独立发现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劳动教育就是要赋予学生广阔的劳动空间,给予学生自由地展现自我精神世界的平台,这有助于学生独立去探索,独立去追问以及独立去选择,从而,培育学生的韧性,锻造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养育学生良好的精神生活。

本真劳动是连接学生与外部客观世界的良好媒介。劳动体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这双重关系同时也是彼此规定。“一方面,人给予事物意义,从而构成他的环境;另一方面,他的环境又是它存在的基础。换言之,若无人给予世界意义,世界将是无;若无世界,人也将是无。它们互为条件,共生共存。事物的意义是由事物和人共同决定的。反过来,人的意义也是由人和事物共同决定的。”[7]因此,通过劳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外部的客观世界相互地碰撞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着自我心灵的外在化。因而,劳动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学生的自我产生的活动,另一方面,它是学生的有目的的认识外部世界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可以使自我获得一种普遍性,最终,成为类的存在物。学生的这种普遍性表现为,学生不仅把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作为自己享用的精神食粮,而且把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无机的身体。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性去塑造自然界,实现自然的人化。这就是说,学生的本质力量的提高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以及处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而不是狭隘地局限在自我观念的范围内。因而,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媒介,将学生与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通过具有教育性的劳动,学生充实着自我的类特性,丰富着自我的精神生活。

本真劳动有助于展开学生的生命世界。劳动作为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作为沟通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媒介,有助于学生展示自我的生命世界。劳动作为学生的生命本质,即学生是将自我的精神本身作为对象来加以生产的存在物,劳动就是这种丰富精神的活动。既然如此,劳动就理应成为学生自身的目的,成为学生生命本身的目的,而不应该成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劳动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力趋向注意、审慎、记忆等思维的构成要素,并且使学生确信劳动的性质及其所加工的对象中,即是所要求的真理之所在。故利用劳动,可以探寻真理,可以养成思考力,可以体验快乐。在劳动中,通过劳动,能够涵养学生的理智、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培植学生的良心,从而,逐步地拓展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走向未来的良善生活做好精神上的启蒙。因而,劳动可以成为促进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的重要方式,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方式。所以,在劳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生命意义的获得,有助于学生生命世界的展开。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主体在遭遇客体的过程中,成为并拥抱了自己。

三、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

劳动能够拓展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无限可能性。离开了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人也就没有了精神。离开人与世界的交往,精神的运动也就不可能。因此,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脱离不开现实生活世界,必然依托于丰富的客观世界。那么,通过何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广阔的客观世界,去探寻世界的秘密呢。劳动作为学生的发展方式,无疑有助于学生深入现实的生活世界。在这一历程之中,学生将体验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实现自我与现实客观世界的有机融合,进而拓展自我精神的无限可能性,这有助于推动学生的生理与精神相统一,这是完整的人所不可分割的两面。“人的生理或精神物质[精神实在]并非没有联系,它们不只是两分离的领域或者分离的层次,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它们各个以另一个为目的,彼此制约对方。因此,人的许多生理属性的分类,应该有别于动物,因为它们必须与精神实在共存。”[8]那么,学生作为未成熟的人,如何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呢?劳动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则是很好地磨砺学生身心状态的平台。劳动是学生现实存在的社会本原;是学生社会活动的本质规定。因为,学生自身存在着精神性发展的潜力,也存在着精神发展的外在的资源与空间,因而,劳动有助于开发或者培育这种精神的资源。劳动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生气勃勃的内在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可剥夺、继承和收买。在肯定劳动是学生的特质和精神生活之必需的同时,劳动是自由的劳动,是有别于牲口和棍棒逼迫下的奴役性的劳动。不自由的劳动不仅不能涵养学生的精神,反而会把学生降低到畜牲的地位。对自由劳动的需求是学生天生就有的,但是,这种天生的需求既可以被不断强化,也可以逐渐地减弱。劳动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自由劳动的需求。劳动教育不仅发展学生的理智和传授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且也可以在学生身上燃起对自由劳动的渴望。如果劳动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去追求物质生活,那么,它就不可能完成自我的使命,它将无法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幸福的生活,必将把学生引入歧途,致使学生的精神畸形地发展。因而,劳动教育必须深入地挖掘劳动自身所隐含的教化价值,从而,实现整体教育对于塑造自由的、无畏的以及精神饱满的人的理想。

在拓展学生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劳动必须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相结合。学生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劳动,劳动不是唯一。只有当学生同样能享受到其他的快乐,能接触文化珍品和精神财富,即享受散文、诗歌、音乐、绘画、闲暇之乐时,劳动的快乐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由于这些精神财富,提高了、充实了以及丰富了学生高尚的灵魂,从而,也使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创造之乐、建设之乐以及劳动之乐。因此,在结合学生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前提下,我们要这样来理解劳动:一切乐境,都可以由劳动创造;一切苦境,都可以由劳动驱除。劳动使学生变得快乐,使学生的心灵变得开朗。劳动永远是劳动教育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贯注到它里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因此,劳动如果要想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其必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劳动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培育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能培育学生初步的公民义务感,所以,劳动可以成为促进学生的精神良好地成长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只有将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相联系,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以促进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总之,劳动教育要有终极的追求,要有对生命的关怀,要有对人性的彰显。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应当创造的地方。劳动教育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境况,要放眼未来,着眼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幸福生活,着眼于构筑学生的生命意义。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会彰显它所应有的特质,体现它所应有的意蕴,获得它所应有的意义。

总之,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必须以培育学生的精神为主旨。劳动不是外在的强迫手段,劳动自身即是目的。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呈现着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劳动教育将通过挖掘劳动自身所蕴含的道德性、教育性以及精神性,从而突显自我的正当性。劳动教育必须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是无限的存在,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成长的状态。劳动将伴随学生精神成长的旅程,在探寻的路上,劳动将为学生的精神健康地成长注入无限的活力,这是学生的精神全面地成长的需要,这是劳动教育精神的达成,这是教育真谛的显现。

注释:

①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劳动教育;本文的劳动强调的是精神与身体相结合的、动手的、体力性劳动。我们强调作为身体活动的劳动,但并不否认劳动的精神性。内在的精神活动与外在的身体活动不可分离,二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5][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263,276.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97.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7]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2.

[8][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04-205.

(责任编辑:曾庆伟)

赵荣辉/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职业、劳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YJRC12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