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之美与学校美育的仪式实现*

2016-04-14张志坤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美育仪式校园

● 张志坤

仪式之美与学校美育的仪式实现*

● 张志坤

审美是个人生命发展的核心素养,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领域。仪式活动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活动,有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它可以成为学校美育资源的重要补充。仪式教育不仅能表达学校的教育性诉求,更重要的是它潜在地传递了美育所期待的“审美性”,同时也是学校丰富学生生命之美的重要教育路径。

仪式、美育、生命发展、审美素养

重新发现美育之“美”、之“重要”,是现代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鲜明诉求,也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研究的聚焦点之一。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但对于个人的生命成长至关重要,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相对单一,且常常被“窄化”和“误解”,比如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如何将美育这一育人目标细化为学校教育中具体的育人行动”,表达出最质朴的教育实践需要。这里我们希望确证,作为学校常规活动的仪式活动正是一种重要的美育资源。校园仪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陶养的重要活动形式,它承载了大量审美的元素,而当我们视其是一种重要的美育资源时,它便会得以规范与优化,成为提升学校美育的强劲动力。

一、仪式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目前,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学习、技能提高以及体能与体魄的锻炼都已经被学校所重视,但是美育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理想的审美教育是全面的、立体的,应充分挖掘艺术课程、活动、文化与环境、教师风范等诸多已经“在场”的美育资源。其中,仪式活动作为学校常规而重要的教育形态,从常规的上下课仪式,到升国旗仪式、开学(毕业)典礼,再到各种颁奖典礼、纪念活动,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以美育人”的意识与行动。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仪式教育的价值更多被限定在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上,其美育功能尚未被很好的认识。因此,我们亟待发现和挖掘仪式活动的美育力量。

仪式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一种活动,它伴随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论其起源,仪式大致起源于人的三种需要,第一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需要,第二是构建群体秩序的需要,第三是处理个人生命(生活)困惑的需要。仪式是伴随着人类生命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活动,从仪式的诞生开始,这类活动就伴有一定的神秘性和艺术性,而审美特性是仪式活动重要的构成,仪式是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仪式活动的审美特性源于人类对美的理解和模仿,格罗塞认为,“在许多不同的装饰形式中,已足够指示美的原则来…就是节奏和对称,对称是随顺身体性质的,节奏是随顺饰品性质的。”[1]他指出,审美冲动是普遍人性的组成部分,与人类同时出现,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文化中。

由此不难看出,仪式活动与人的审美性之间有着更为原初的连接,只是仪式活动进入学校场域后,它的审美性被长久地隐匿在“教育性”之下——人们在更多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学校仪式中的“规矩”而非“美”。而事实上,仪式活动中有着如此丰富的审美元素:一个仪式除了严谨的程序之外,还要配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包括时间、场地、器具、言语、声音、服饰、手势、表演等等,这些仪式元素、活动内容、支持条件除了满足仪式的指向性功能之外,都要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从而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所指,蒙上神秘的面纱,具有超人的力量。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仪式就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参加仪式的人们,自然会受到仪式活动美的影响和熏陶,产生情感与心灵的对话与触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重视仪式教育是丰富学校美育内涵的一种创新性教育发现。为此,我们呼吁加强对学校仪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那么,仪式教育是什么呢?仪式教育可以理解为运用仪式活动有目的地对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活动课程、师生素养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实践。对于学生的素养影响来说,仪式教育可以从身体、情感、精神等多方面进行生命整体的陶养和滋润。对于许多教育实践者来说,我们可以从认识校园仪式的美之体现和理解校园仪式的实践原则,来走近相对陌生的“仪式教育”。

二、校园仪式中蕴含丰富的审美资源

校园仪式是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内的仪式活动,比如升国旗仪式、开学(毕业)典礼、颁奖仪式、各种活动的启动仪式、募捐活动、签名仪式等等。这些活动之所以被归纳为仪式活动,源于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仪式的特殊性。校园仪式活动在结构、内容和精神层面都具有丰富的审美韵味与价值。

(一)校园仪式养成学生的秩序感和节奏感

校园仪式主要是由相关老师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相对会比较完整,且具有良好的结构。从审美角度来说,完整且有序的结构便蕴含着美。博厄斯认为,“定型的动作,连续的声调,或一定的形态,这些本身就会形成一定的标准,用来形容它的完善亦即它的美的程度。”[2]所谓的尽善尽美,完整与美好总是相应相生的。在结构完整的校园仪式中,学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着一些隐性的“秩序”和“节奏”。这其间,是仪式活动中的“模仿”机制在发挥动力作用。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审美能力起源于人类对对象的模仿,当仪式的参与者,即学生参加校园仪式的时候,会受到仪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的影响,进而从自身模仿地产生完整、秩序感等规范意识。相对于松散的日常生活,仪式活动因为结构相对完整而富于节奏感,完满的仪式过程会给学生的童年成长记忆留下痕迹,重要的仪式活动重复出现,便会沉淀为孩子富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

(二)校园仪式让学生在审美经历中发展情感

校园仪式的内容都是和学校教育相关的,都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目的。校园仪式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质量高的仪式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其内容也是经过选择与编排的,无论是讲话还是节目,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performance)。经过精心策划的仪式内容不仅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还可以满足个人的生理和情感的需求。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对声、形、色的追求,按生理学来说,都是感觉和感官的印象,各种感官的印象合并起来,形成对特殊的情调的追求,成为美感的材料。这种生理上的感官印象与其他影响一起形成了人的审美力。一个常态的人,应当对声、色、型的调和有浓厚的情感反应。[3]诸如在开学典礼等校园仪式中,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亲身感受仪式实体的所在,学生之间会产生共同的审美体验,并借助身体、语言等交流形式,形成共处“当下”的情感共同体。校园仪式所提供的审美经历和仪式过程,尤其会不断内化学生的集体观念,丰满学生对集体的确认和情感。

(三)校园仪式让学生感知意志美和象征美

校园仪式虽然不同于宗教仪式,但是同样具有超越世俗的神圣性,这也正是仪式活动本身的特征与意涵。人的精神成长是需要深刻身体行动和强大情感体验为基础的。精神的磨练与成长具有超越性和持久性,仪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姿态中感知到“意志美”。校园仪式活动与其他活动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更符合学生的自然属性,释放他们内心的能量,形成一种动态的人际关系,或竞争、或合作,并充满愉悦感。而仪式活动更具有象征意义,往往是借助符号、手势、表演等形式,寓意更为重要、深远的意旨或者价值,并常常借助学生思考与想象的方式,构建或者强化某种价值观,为生命的超越与升华创造可能。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仪式所表达的“象征美”。不断感受这种“象征美”会影响人的意识和行动,比如升国旗仪式,颁奖仪式等,这些校园仪式活动会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形成不断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行动;再如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仪式会强化学生的组织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追求团结与奋进的成长节奏。

三、校园仪式将拓新学校的美育实践

校园仪式是一种重要的美育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需要在认识仪式本身特征与功能的基础上,澄清校园仪式的具体实践理路,从明晰属性到活动设计与反思,有效实现校园仪式对美育的补充与创新。

(一)重视校园仪式自身的属性是推进美育实践的前提

校园仪式作为仪式在学校场域的特殊表现,除了具备学校一般活动的教育属性之外,还具备仪式本身的一些特殊属性,而这些特殊属性能否得到体现是借助仪式活动推进学校美育实践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仪式自身的属性若得以充分彰显,仪式教育的美育实践就已经“发生”了。

首先,强化校园仪式的“神圣性”。学校中的仪式要体现出教育的神圣性,仪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世俗”的平庸与乏味,促进师生产生尊重、热爱、向往,甚至敬畏等彰显生命之高尚的珍贵情感。我们当下有太多学校的仪式活动过于随意和“日常”,遮蔽了“神圣性”这一仪式活动的首要属性。一般而言,学校应该是社区的文化中心,是散发着时代文明和进步芳香的思想圣地。学校教育担负着一个地区儿童整体发展、人口素质提升的使命,学校这面精神旗帜是否高高飘扬,是否能够引领周围民众崇尚知识与文化是学校具有存在价值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建设需要具体的活动予以支撑,而学校的这种“精神旗帜”的角色,需要借助仪式这种独特的活动加以构建。仪式教育的“神圣性”,是学校生命教育的独特之处,不仅能表达学校的教育性诉求,更重要的是它潜在地传递了美育所期待的“审美性”。倘若学校充斥着一定数量的走过场式的仪式活动,则不仅会破坏仪式本身的存在价值,还会让学生对学校教育生活心生厌倦,抵消热爱之情,消损内在生命的活泼与感动。

第二,凸显校园仪式的文化性。仪式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和产物,具有一定的人文气息,并彰显着历史与时代的色彩。校园仪式的文化性不仅体现在学校自身文化的仪式性彰显,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校园仪式更是国家、民族文化的表现。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重新受到重视之后,一些传统礼仪在校园落地生根。最新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①中,重点强调了“文化基础”作为三大方面之一,文化是学生发展的根与魂。通过仪式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更是一个有效的体验教育方式。随着中国教育的开放与国际化发展,我们不仅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外国的文化也在学校活动中嫁接开花,比如,一些学校会在“国际理解”的理念下,开展“外国节日文化嘉年华”的主题活动,整个活动就是一个让学生们了解外国文化的另类的仪式。另外,我们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时候也不应该把传统仪式不加改造的“穿越式”地直接再现,也不能对外来文化不加甄别的盲目引进。校园仪式的文化属性正是仪式美育的基础和方向,美育的文化内涵是学生生命之美绽放的精神内核。

第三,积极发挥校园仪式的模仿(mimesis)功能。模仿是“人的条件conditio humana”[4],它使人成为人变为可能。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自身模仿能力的支持。从早期人类依靠“装死”逃避危险,到人们依靠生产劳动获得自身发展的整个文明进步过程,模仿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人们试图借助仪式活动进行与自然、与社会的对话和控制的过程中,也都是内在地运用模仿的方式。模仿不单单是依照一个榜样进行学习,而且还表现为受场的影响和个体间相互的影响,校园仪式活动之所以能够影响学生和教师,在于仪式参与者在仪式中模仿学习,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影响。

第四,充分利用校园仪式的表演性。仪式的核心要素是身体的参与,身体的活动是仪式进行的外在体现。身体的参与可以通过仪式参加者的手势、姿势、行动,甚至还包括服饰、器具、布景等身体的延伸部分。身体在仪式中是运动的,是表演的。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仪式中的身体活动都是有讲究的,都是具有特殊意义指代的,类似于舞台剧中的身体展现一样,这种仪式的表演性,从审美角度看,更加清晰与凸显。仪式中所有的语言、声音、色彩等等都是经过设计与选择的,都是充满意涵的象征性表现。校园仪式也具有这种表演性,这种属性不但可以将校园仪式区别于其他的教育活动,更加凸显了校园仪式的戏剧化特点,是仪式美的直接体现。

第五,充分发挥校园仪式的游戏性。一般而言,仪式是相对稳定的,这难免会让许多人认为仪式都是刻板的、保守的,而事实上,仪式也具有发展性和变化性。在仪式相对稳定的结构中,激发变化与发展的动力源于仪式的“游戏性(playful)”。我们可以从庆典类仪式活动直接感受到仪式的热烈与跃动——即便是升旗仪式这样的庄严的仪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灵动的地方,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升国旗仪式,一群身着各个民族服装的孩子们护送着国旗入场,然后是一个小姑娘,甜美地唱着“歌唱祖国”。这种形式非但没有减损仪式的神圣性,反而大大提升了升旗仪式的节奏感,给人们以惊喜的感觉,感受到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激发出更多的爱国热情。这种形式上的变换正是仪式游戏性的体现,当然这里的游戏性不同于娱乐或者玩耍,它是仪式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积极的力量。校园仪式应该充分挖掘游戏性,在丰富学校仪式的同时,提升仪式活动的儿童性、创新性与生命性。

(二)完善和丰富校园仪式内容和形式,凸显其美育价值

校园仪式种类众多,承载的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仪式的美育,我们需要在仪式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一些调整和完善。

1.校园仪式需要良好的结构

从功能实现的角度来看仪式美育的实现,首先要保证仪式结构的完整和合理,不可随意缩减和调整。比如,以一年级入学仪式为例,有些学校把一年级入学仪式只做成了一次性完成的开学典礼,其美育功能很可能会因此受到减损。从仪式研究的角度看,入学仪式作为一种通过仪式表征了个体从幼年迈向童年、从非制度化生活向制度化生活的过渡。因此事实上,学生入学应是一个大链条的活动,而不应是在一两个小时内就完成的过场。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入学季”的概念,将入学时间延长为一周甚至更长。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入学仪式属于通过仪式(或者称为过渡仪式),即“rites de passage”,阿诺德·范·杰内普将通过仪式定义为“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具体而言,通过仪式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分离(separation)阶段、边缘(margin)【或者称作阈限 (limen)阶段】阶段,以及聚合(aggregation)阶段。[5]按照三阶段观点,一个完整的入学仪式应该包含分离、阈限、聚合三个组成部分或结构特征。通常情况下,一个开学典礼作为入学仪式在结构上是欠缺的,它更多地实现了聚合这一个阶段,即新同学成为学校大家庭的一员。第一阶段是让学生离开原来的幼儿园,或者家庭,进入学校这个新环境,无论从空间还是从关系上与原来的环境进行“分离”(主要体现在身体与心理等方面):第二阶段是在学校进行适应性教育、体验与训练,类似于我们的入学教育;第三个阶段才是隆重的开学典礼。由此例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校园仪式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恰当的结构设计与实施,会较好地展现校园仪式所内在特有的“神圣性”“文化性”“模仿性”“表演性”“游戏性”,进而让沉浸在仪式活动中的学生通过身体体验经历一个完整、深刻又不乏活泼的审美过程。

2.校园仪式的形式与内容可进行审美化处理

仪式的美一方面体现在意义的深刻与影响的宽广,这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一种宏大的美;另一方面,仪式的美也表现在内容、形式与氛围等要素的艺术的美,这是一种外显的美,是一种具体的美。当我们开始关心校园仪式的美育功能时,我们势必会反过来用“美的眼睛”进一步审美化处理校园仪式的形式与内容。我们继续以入学仪式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优化仪式活动的内容。在入学典礼仪式中,它的内容组成除了一些致辞、讲话之外,还应该加入一些能够表达儿童身份转变的象征性仪式环节,这是嵌套在大仪式中的“小仪式”。如我们可以采用“开笔礼”“朱砂启智礼”等传统仪礼,这些仪式在完成儿童角色转换的同时,增添了仪式的文化意涵。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学生们的文艺节目,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在仪式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仪式的节奏与色彩,这也正是仪式“游戏性”属性的体现。

其次必须注重形式上的美。形式之美是仪式的内在要求,形式的美以人的参与为核心,其抓手是人的身体。因此在开学典礼上,所有仪式参与者要从举手投足之处、言语歌唱之时体现出仪式需要的规格和韵味,比如参加典礼的领导与嘉宾要注重仪态与手势的正式与庄重,讲话致辞要表现出热情与希望。在服装、道具的设计与选用上,要符合人物角色需要,体现出舞台感。在场景、环境的构建上,要适合人物活动与情境需要,彰显沉浸感。

最后还应当重视对氛围的美化。仪式活动的氛围不是“物理场”,而是一种情感与精神生成、对话与升华的“能量场”,仪式的教育之美更加集中地体现在仪式参与者在仪式中的情感共鸣、精神洗礼和生命超越。美化仪式活动的氛围需要把握几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有始有终,过程清晰、顺畅,整个活动自成一体。(2)一致性原则,每个仪式活动都有较为专一的目的与功能,不能在一个校园仪式中嵌入多个教育指向。(3)象征性原则,每个仪式从表面上看就是一系列的操作、行为、活动,但是背后都有一定的隐喻,“仪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了象征的隐喻性陈述”[6]。(4)艺术性原则,动人心弦的仪式一定艺术性极高,所以校园仪式能够实现教育影响最大化,就需要从每一个仪式细节入手,精益求精。

审美是保障和提高人的生活品味和生命质量的重要素养,美育是实现审美能力提升的有效教育手段。我们相信,美的仪式定会实现美的教育。学校通过仪式活动开展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我们需要重视仪式教育,努力挖掘仪式中的美育资源,不断丰富美育理念与美育实践的思考维度与行动场域。

注释:

①参见《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正式发布》,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2016年9月13日。

[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7.

[2]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

[3]海力波.美之文化与文化之美——人类学时域下的审美与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7.

[4]Gunter Gebauer,Christoph Wulf,Mimes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pl.

[5]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23.

[6]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M].黄建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4-95.

(责任编辑:曾庆伟)

张志坤/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命教育、仪式教育、道德教育

*本研究成果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娱乐文化对6-15岁儿童道德品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DEA14026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美育仪式校园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美育教师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