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南新事——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少先队工作点睛

2016-04-13

辅导员 2016年7期
关键词:菜园少先队队员

特邀记者陆 宁



城南新事——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少先队工作点睛

特邀记者陆宁

光荣榜:

邓颖超同志曾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位女教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数学教育家钟善基、文坛巨匠林海音以及多位两院院士从这里走出;现任校长颜凤岺1994年获首届“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殊荣;现任大队辅导员何骏飞2015年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少工委委员、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少先队大队曾荣获“全国

红旗大队”“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称号。

当时间的指针从1912年转向2016年,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这所拥有辉煌历史和锦绣成就的百年老校,依然堪称京城基础教育的翘楚。今天,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镜头,寻找实验一小校园里的“城南新事”……

颜凤岺校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当歌曲《送别》的旋律响起,我们的脑海总会定格在《城南旧事》的电影画面中。

电影《城南旧事》改编自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它既是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坐落在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北侧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就是林海音笔下的童年学堂。这所古色古香的百年老校,前身是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自1912年成立以来,培养了包括科学家钱学森、教育家钟善基、作家林海音以及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众多颇有建树的精英,而他们也成为实验一小教育工作者杏坛耕耘的累累硕果。

“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走进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史馆,迎面墙壁上镶嵌的这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该办学目标由学校创设者兼首任校长、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亲自设立,延绵百年,影响深远。纵观学校百年历史,始终不变的是历代实验一小教育工作者心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由此而形成的实验创新精神。实验一小的少先队工作也始终秉承这一教育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先,引领潮头,成为首都少先队事业的一面旗帜。

1985年,邓颖超同志来到学校参加活动。

清明节,队员们站少年先锋岗。

站岗新事·在“少年先锋岗”向邓奶奶致敬

“我作为老教师,因革命事业的需要在校时间虽然不长,但始终惦记着我曾经作为实验一小的教师并引以为荣。就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也未曾忘却。解放后,我虽因工作关系不能常回学校,但每当我驱车路过南新华街时,总是要打开车窗看一眼学校……党和国家在困难的情况下,抽出巨额资金为咱们重建了新校舍。虽然我为新校奠基铲了第一掀土,还没来得及看一眼新校舍的面貌,但我希望大家要好好保护她,珍惜她,她是用人民的血汗钱盖起来的……”

1992年3月,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前夕,邓颖超同志以学校第一位女教师的名义给全体教职员工和同学们写了这封800余字的贺信。

实验一小师生缘何与邓颖超同志有着如此深厚的情谊?她与这所学校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时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四”运动时期。当时学校主任郑际唐到天津女师招聘教师,天津女师拿出毕业生名单让郑主任挑选,郑主任说不用挑,就要“五四”去北京的那个女学生。她就是邓颖超。虽然只在学校当过一年教师,但邓颖超同志始终关心学校的发展,解放后曾多次到学校看望师生,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邓奶奶”。

1992年9月5日是实验一小建校80周年纪念日。3月,学校请邓奶奶题词,可此时老人已经病卧在床。邓颖超同志担心自己的身体支撑不到校庆时,就写了那封饱含情谊的信。

1994年1月20日,“邓颖超同志半身铜像”在校园的“松竹梅园”里落成。从此,每年清明节,“少年先锋岗”的队员都会来到这个象征着红色传承的革命教育基地,轻轻擦拭铜像上的尘土,为邓奶奶献上千纸鹤;开展“向邓奶奶说句悄悄话”活动,汇报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胸前佩戴红领巾,向前辈致敬,向先锋学习,从小学立志,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

队室新事·在“丫丫学步城”迈出人生第一步

队室是少先队辅导员和小干部工作、学习的场所,是向少先队员进行组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展示少先队工作成果和荣誉的地方。

实验一小校长颜凤岺对队室的功能和作用有着独特的理解:少先队的政治启蒙教育比较抽象,所以,队室要突显队味,形象化,有历史感,体现少先队组织属性,还要让孩子们喜欢,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为此,他亲自设计队室,把学校教学楼里一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小空间,打造成了具有时空穿越效果、立体而互动、童趣盎然的红色教育阵地。队室的别名叫“丫丫学步城”,寓意队员们在队组织的引领下,迈出人生第一步。这个被队员们称作“红色梦幻”的队室已成为了学校少先队的一张特色名片。

队室的每处设计都别具匠心,每个道具都凝聚心血。最吸引孩子们的是“时空隧道”展区。它借助透视镜原理,让队员们通过“观望眼”,观看讲述革命小英雄的故事影片,与潘冬子、海娃等少年英雄相识,品读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萌生对少先队组织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在“历史足迹”展区,一条弯曲的小路上铺设着石子,草鞋、红缨枪这些物件,形象地记录和展示了我国少年儿童运动的历史,也生动地诠释出“我们要沿着先辈的足迹跟党走”的含义。站在队室里,脚下是“历史足迹”,抬头是“闪耀星空”。队室的天花板上,是一个由天文馆工作人员帮助设计的7 月1日建党纪念日当晚的“星空图”。星空中,北斗星遥对党旗,寓意着少先队是党创立的儿童组织,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茁壮成长。同时,党、团、队三面旗帜悬挂在队室里,以形象化的方式将其含义和内在联系烙印在队员们的记忆中。而电子设备的引入,更增添了队室体验式实践的乐趣。队员们借助复读机学唱队歌,通过电脑视频检查队礼姿势、学系红领巾,用大头贴机器拍下戴上红领巾后的第一张照片。

队室将少先队的历史具象化、立体化,更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每年“六一”节前,一年级同学队前教育的最后一站就是队室。在这里,检验孩子们学习少先队知识的成果,激发他们对少先队组织的向往。六年级队员离校的最后一课也是在队室。在这里,表达他们对母校的深情厚谊,述说在少先队组织中的收获和成长。

队课新事·在“乐学小队”自主学习

实验一小始终走在全国课改的前列。近年来,学校构建了“新实验课程”体系,并将少先队活动课纳入其中。颜凤岺校长认为:在以课程为主的学校生活中,少先队活动具有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它的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优势应该涵盖并影响所有的课程。

为此,从2015年3月始,学校倡导在中队创建一种新型的学习型组织——“乐学小队”。“乐学小队”坚持“小队活跃,全队皆活”的原则,将少先队的组织教育、自主教育融入队员们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乐学小队”队队有名称、有标志、有规章、有分工、有活动、有评价。有些“乐学小队”还建立了自己的“乐学微信”,队员们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帮助、提醒、点赞。

六年级队员处于一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个性心理日渐成熟,独立和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中学生活既期待又畏惧。于是,六(4)中队辅导员谢娣带领队员们以热播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为蓝本,设计开展了《奔跑吧,12岁》少先队活动。活动课之前,各“乐学小队”分头行动,寻找小学和初中生活的差异,表达对团组织的期待和向往:“正能量小队”通过聆听初中数学课,研究初中、小学教材的异同;“时光小队”参加了一次团组织生活,提前了解了共青团;“奇迹小队”采访了初一年级班主任,收获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在最后的“小领巾换大领巾”环节中,队员们庄重地摘下红领巾,小心翼翼地叠好,之后,双手举起大红领巾,那一刻,他们感到自己的肩头又多了一份责任。

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许多孩子沉溺其中,催生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低头一族”“拇指一族”比比皆是。针对这种现象,中队辅导员谢娣老师又带领“乐学小队”的队员以《21天,远离电子产品》为主题开展活动,以此指导队员们规范、合理、健康地使用电子产品。这个活动充满时代感、接地气,贴近队员的生活,因此深受欢迎。“乐学小队”还开展了《减负后的生活》《和月课表交朋友》《乐学小队最乐学》等活动,使队员们的学习更加自主、自觉。

实验一小还打破学科界限,以少先队组织形式,创设了多彩的校园节日,比如体现少先队民主生活的“彩虹节”,施展音乐才能的“博乐节”,展示体育成果的“悦动节”,还有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妙节”……队员们在自主的节日活动中培养美好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以课程建设为主,以组织教育为基,引导队员们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对国家、社会、个人、自然的正确认识,为树立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这是实验一小“生活教人,文化育人”办学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劳动新事·在“青青菜园”体验生命成长

实验一小位于首都的黄金地带。2008年,在颜凤岺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在寸土寸金的校园里,开垦出了一方菜园。春天,这里有绿油油的韭菜苗;夏天,这里有高挺的嫩芹菜;秋天,这里铺满了白薯的绿秧子;冬天,越冬的小菠菜绿得显眼……春夏秋冬,这里永远生机盎然。队员们为这个开在校园里的菜园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青青菜园”,并在菜园旁边的长廊里,为每种农作物做了展示牌,介绍植物的生长知识。在这片劳动实践阵地里,队员们根据蔬菜的特性,开展不同时令的活动,认养菜地中的小苗,帮助菜园师傅浇灌小苗、除虫、除草,学习种菜技能,记录科学观察日记,关注生命,感受生长,善待万物,培养劳动、责任、感恩意识和向善情怀。

每到金秋十月,“青青菜园”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节”。队员们走进菜园,亲手拔出一个个大萝卜,把收割的菠菜送到食堂制作“菠菜大餐”。队员们不仅收获到了各种蔬菜,还收获了成长:没有人私自踏进菜园采摘,逐渐养成了诚信意识;“粒粒皆辛苦”活动让队员们看到了普通劳动者身上的美好品质;“少年科学院”农作物小课题研究,提高了队员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每天上下学,队员们都会经过这片“青青菜园”和“植物知识长廊”。寒来暑往,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关注,从简单的喜爱到深入的探究,队员们在“青青菜园”里,体验到了“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的道理。

队员在青青菜园感受生命的成长

服务新事·在“好习惯助理站”崇德扬善

每周一至周四的早上7点30分和中午12点,是学校大队部“好习惯助理站”的开放时间,这个位于教学楼一层的少先队阵地,通过“借用学习用品、温馨生活提示、失物招领”三大服务项目,为队员们送去贴心的帮助。

“如果你忘了带学习用具,我们会帮你解决燃眉之急;如果你有了烦恼,我们会做你的倾听者……当然,我们更希望你在得到帮助的同时,也能为别人尽点义务……”说起“好习惯助理站”的职能,少先队大队部的小干部们娓娓道来。

“好习惯助理站”成立以来,校园里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风气,队员们遇到困难,总会到这里寻求帮助。同时,“好习惯助理站”也成为了诚信考验场。每当借阅物品时,借阅人都会认真填写借阅信息,用完后及时归还;无人时,队员们也不会私自进入助理站……可以说,这个小小的助理站已然成为崇德扬善、自我管理、品德培养的大舞台,队员们在这里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帮助他人、怎样获得他人的支持。

队伍新事·辅导员家族传帮带

“辅导员工作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在这本无字书上,我得以尝试、磨炼、创造。”颜凤岺校长说起自己的教育生涯时,总是感慨辅导员岗位给予他的养份。

早在1994年,颜凤岺就被评为

首届“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从“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到“北京市十佳辅导员标兵”,从“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到“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颜凤岺说自己是辅导员中的幸运儿,因为“这个岗位上的一切荣誉几乎都给了我”。

除了校长颜凤岺,现任学校领导都有过做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党委书记李跃曾任北京市宣武区少工委主任,副校长郭雪莉曾任大队辅导员,车海英曾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刘颖曾获“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可以说,实验一小优良的少先队工作传统,为辅导员队伍的日益强大提供了动力源泉。

如今,少先队的接力棒传到了大队辅导员何骏飞的手中。在2015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少代会上,身为“70后”的她被推选为第七届全国少工委委员、全国少工委副主任。一名普通的大队辅导员被推选为全国少工委副主任,这是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少先队工作务实创新的具体举措,也是了解基层需求、倾听基层意见的新渠道。“摆在我面前的是更大的挑战,我将加倍努力,创新实践,把基层辅导员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及时反映和传递,勇于担当,尽职尽责。”提起履职感受,何骏飞如是说。

2013年建队日,李源潮同志在“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和少先队工作者座谈会”上讲话时曾指出:“少先队教育要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形成少先队发展依托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用好少先队的局面。”在实验一小,记者对这一要求有了更深的体会。少先队教育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在他们人生启蒙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少先队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人的社会性、自主性发展;要尊重学校的育人规律,以课程为核心,与其他教育要素相互联系,共同实现为队员全面发展服务的目标。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一片沃土,少年儿童则是开在沃土中的朵朵鲜花,少先队组织是灿烂的阳光,为他们的生命成长提供养料,为他们的人生导航。

如今,实验一小以跨世纪的历史积淀、优良的少先队工作传统、创新的少先队活动阵地、极具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为我们展现出百年老校的新活力。虽然“城南旧事”早已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城南新事”却更值得我们品读和借鉴。

(特邀编辑柯英责任编辑李沧海)

猜你喜欢

菜园少先队队员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小小菜园有惊喜
疯狂大菜园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我家的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