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翻译文化因素分析——以2014年、2015年网络流行语翻译为例

2016-04-13霍文华茹雪

关键词:流行语语言文化

霍文华,茹雪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翻译文化因素分析——以2014年、2015年网络流行语翻译为例

霍文华,茹雪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大众的语言表达方式,引起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网络语言在给人们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一些困惑。结合网络流行语与读者反应论的文化关联,对比2014年、2015年中英文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文化特点,对网络流行语翻译的文化因素进行阐释,总结并提出网络流行语翻译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网络流行语;翻译运用;文化因素

网络流行语是指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具有发酵功能并往往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1]。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那部分语言,它包含两种特殊内涵:首先,网络流行语因为使用于网络,所以它是网络上某个特定时期的某种流行的抽象的人、物、事件的载体,同时网络流行语还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其次,网络流行语因为源于网络,它的运用表达方式会与人们日常的语言表达体系完全不同,这种不同是特定网络时期广大网民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个人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于根元先生的《网络语言概说》和刘海燕女士的《网络语言》堪称网络流行语言研究的两部代表作。书中详细列举了网络语言的类别,同时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等内容。整体而言,早期对流行语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现如今研究深度与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2]。纵观2014年与2015年的网络流行词,我们不难发现同比数量增多,网络自造词的数量增长比重最高。根据统计数字,在2014年网络流行语中,网络自造词语占网络流行语的69.7%,这些自造词语多来自微博、贴吧、豆瓣网等自媒体[1]。2015年统计的网络流行语前十位中主要是吐槽类的流行语,多表达出人们的负面情绪。在2014年和2015年,中英文网络流行语在互动中形成了“四化”,即语言碎片化、吐槽普遍化、内涵动态化和态度多元化。网络流行语因要便于网民打字书写而选词简洁、表现力强,每字每词都非常直接、高效地表达出网民的真实感受。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是网络大众,因而形成内涵动态化。网络中不再只是吐槽、一吐为快、语言攻击及语言暴力等特点,多元化的态度得以出现并流行,网络态度呈现多元化。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语言学词汇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也日益受到当下语言研究者的关注。早在2004年就有学者指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交际,而翻译在完成不同语言的交际中充当了桥梁。在流行语翻译过程中须三思而后行,社会生活的丰富和科技发达的时代能催生出新鲜活泼的汉语语言词汇,不了解网络流行语就会落后,由于信息渠道的不同和教育程度的差异,解读流行语需要一定的手段进行语义解码”[3]。网络流行语的各种特征都要求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者对这些新兴词汇要有准确的理解能力,对翻译要有很强的驾驭与运用能力。

二、读者反应论与网络流行语翻译的文化关联

读者反应论是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源于对传统翻译理论发起挑战的文学批评理论,作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读者反应论认为:除非文本有读者阅读,否则文本并不存在[4]。读者反应论将读者反应作为翻译的主要目的与意义。无论译者要向读者转达何种含义,读者都会根据翻译文本得出自己的理解,赋予翻译文本新的内涵。不难看出,读者反应论将重点放在了读者的身上,因为读者是翻译文本意思的最终来源。奈达翻译理论的两大核心是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强调读者的反应便是动态对等。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交际,重中之重便是看人们在阅读著作或倾听译文时从中理解到了什么。评价一篇文本翻译的好坏标准,不应只是停留在对比语法类别、语汇意义及修辞手段的层面上[5],而应首先考虑接受者会对译文作何反应。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感受,考虑到译本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认可与接受程度。不同的读者来自不同的环境背景,因此想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在翻译时就必须把读者相应的文化背景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这样译者才能将原文的意思、宗旨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也只有做到这一点,译者翻译的文本才能将原作发扬光大,才能称得上佳作。

因为网络使用者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兴趣点等大相径庭,网络流行语的语法使用没有什么固定的风格和套路,而且随着不同使用者的个人化演绎,又会产生不同的词性和使用方法。因此,如果深入分析各种网络流行语的起源、使用、变化、再使用、再变化,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语用学意义。语言工作者及研究者只有积极主动地了解网络流行语,才能丰富完善不断更新的语言体系。简而言之,翻译英汉网络流行语其实就是翻译中英文的文化给对方国家的读者,使读者的反应与网络流行语出处的真实含义相一致。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的互译,而不是简单的汉英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译者在对两种语言进行翻译转换时,特别是汉译英时,要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句对句、词对词的一一对应,而是要给出两种文化之间转换的韵味。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流行语文化颇具难度,译者的最高目标便是跨越文化障碍,为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达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而不懈努力,使其能欣赏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风采,并认可接受[6]。

三、2014年、2015年中英文网络流行语文化特点在翻译中的体现

(一)直译解读网络流行语隐喻、戏仿的文化特点

网民将大众媒体中的情景以隐晦或者夸大的方式用于网络语言之中,形成了网络流行语隐喻、戏仿的文化特色。隐喻是指“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7]。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有隐喻之意,而电视、电影等公共媒体的文化源头造就了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剧增。“也是醉了!Are you kiddingme?”被称为神回复。但是鲜有人知这句神回复竟然出自金庸《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大侠。令狐冲最爱开玩笑,最讨厌别人阿谀奉承。他这样讽刺那些谄媚他的人:“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谄媚样,可就浑身难受,摇摇晃晃几欲醉倒。”这种神回复被网友缩写成了“也是醉了”,而英文是“Are you kiddingme?”也是刚刚好,只是与原句中丰富的隐喻内涵相比稍显随意,但是对于不明出处的阅读者来说意思的吻合度刚刚好,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都有所体现。戏仿是在传统的模仿说的基础上,更加带有一种戏谑性[8]。网民以夸张的方式将电视、电影中的情节、桥段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展现出来,风趣幽默,新鲜感十足。“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Ijustwant tobeaquietand handsome man.”出自于迷你剧《万万想不到》,其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了孙悟空后,就总爱说一句口头禅“我还是想安静地当一个美男子”。观众一听到这句就会明白这句的意义。因为唐僧的扮演者“叫兽易小星”很二,很闹,做美男子是因为他长得太丑了。所以,广大网民就用“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这句话来调侃长得丑又很傻的人。“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Ijustwant tobe a quietand handsomeman.”这句话的翻译马马虎虎,但是如果借助合理的上下文,相信英文读者能够读懂。这里的直译会显得有些突兀,如果换成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会更为合理,更能完美体现戏仿的文化特色。英文流行语的mimimi一词也是来自电影。mimimi是一个感叹词,它来自于动画片《马达加斯加》。这部电影中的主角都是动物,而可爱的毛茸茸的动物幼崽们就被称为mimimi。影片上映之后,大批以mimimi命名的各种萌宠的视频和照片纷纷出现在国内外的各大网站,而mimimi更成为萌宠的代名词。中国网民直接将mimimi使用于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之中,无疑也是直接的拿来主义,这种拿来主义可以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两方面来理解。

(二)直译解读亚文化特征网络流行语所体现的社会正能量

亚文化作为社会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通常指那些在特定的整体文化中不属于主流和正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9]。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义亚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会有存在于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网络环境使得各种文化交融混合形成亚文化的网络文化。网民通过结构建构,以创造性的、游戏化的、娱乐化的方式挑战了主流文化的权威,并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力。但是近两年的网络亚文化环境中正能量文化层出不穷。“且行且珍惜。It is to be cherished.”是2014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这种正能量的直译直接明了,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该流行语的含义。正能量文化也在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两方面得到充分展现。牛津词典每年都会公布英语的年度词,2014年的年度词是动词vape。vape指使用电子烟或类似电子烟的装置进行类似吸烟的行为,可以直译为汉语“吸电子烟”。vape一词成为英语的年度词体现了社会中的正能量,也就是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对健康的要求以及对于法律规范的尊重,那么直译成“吸电子烟”可以恰当地表达原词的含义,四字中文对四字母英文基本上体现了读者反应论中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我们”来源:李晨范冰冰微博名词,成为亲密爱人的称谓,英文“bae”也是英文网络流行语中对亲密爱人的昵称。有的人说该词是baby的缩写,也有的解释成是before anyone else(在任何人之前)的首字母,无论如何这个称谓都是意指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三个字母书写方便,和中文网络流行语“我们”一样不仅简短好用,还都能体现出社会中的正能量。

(三)直译解读话语狂欢模式下网络流行语的多元文化

在巴赫金看来,欧洲中世纪的狂欢节是人们用一种轻松的、狂欢的过节形式来取代被法律条文、清规戒律所规定的日常生活结构和生活秩序,这种狂欢式关系追求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自由自在、亲切随意的接触”[10]。那么网络流行语无疑是网民的话语狂欢。在这种狂欢模式之中,英语的许多网络流行语出自最近的社会政治事件,而这种社会政治事件从来不会是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来源,这也体现了英汉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近两年的英语网络流行语budtender一词就是很好的例证。budtender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医疗用途的大麻店工作人员(大麻的卖家)。在美国,各州的大麻销售陆续合法化,该词的点击使用率剧增并成为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词。直译“大麻卖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清楚直接地表达了该词的含义,体现了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的原则。indyref是近两年英国的网络流行语。这个词是Scotland’s failed referendum to declare indepen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苏格兰未能从英国宣布独立)的缩写。2014年苏格兰人想要脱离大不列颠王国争取独立,但是在9月的公投中并没有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从而未能获得成功,该网络流行语也是英国重大历史事件的体现。其直译“苏格兰未能从英国宣布独立”意思表达很准确,形式上的对等要归功于中文本身强大的词义表达内涵和书写优势。两句直译较充分地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狂欢模式。汉语网络用语多元化的特征使得广告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来源,“那么问题来了。So thequestion is……”这句网络流行语最早来自于蓝翔技校的电视广告。而随后的网络流行要归功于一位叫张乐的网易评论区会员,张乐故意在一个新闻之后的跟帖上多次发表留言。每条留言都很长,让人读起来有些烦,但是长长的留言故事之后都是同样的结尾句“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到底哪家强?”读到这里大多数网友都会大跌眼镜,大呼上当。该帖子被广泛转载之后成为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蓝翔技校也因此火了一把。这句话的直译比较到位,文字之后的省略号运用恰到好处,可见只要关注读者反应,将原目的语文化对等地转换出来,各文化背景的读者都会受益匪浅。

四、读者反应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文化因素翻译中的几点思考

2015年网络流行语中不文明用语出现频率达到史上最高值,这种现象是从未有过的。据统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多为B站和暴漫,还有一些是某些网络大V的微博。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使用频率之高、流行程度之广,无疑让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文化环境忧心忡忡。读者反应论强调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将此作为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纵观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翻译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基本就是直译,把汉语流行语直译成英文,反之亦然。直译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翻译都要直译。脱离了流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单纯地直译就会产生误解、曲解甚至无解。为了化解直译所产生的问题,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对直译加以适当的说明,这样能让读者反应更佳。最好的例证就是“No zuo,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汉语在英语中找不到任何的匹配词语表达方式,所以就以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式收入了英语词典。稍微的改译而非改意也是不错的方式。“我书读的少,你可别骗我”“Don’t takeadvantageofmy illiteracy.”从汉语字面上,中国人会觉得读书少与文盲不是一回事,但是读书少在英语中翻译成illiteracy,对于英文文化背景来说刚刚好。鉴于语言的继承性,传统的翻译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因为汉语和英语网络流行语的差异性多于相似性,所以在选取相应的英译策略时要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中国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是基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应遵循能使文化传播和交流得到最大发挥的原则,采取归化翻译法,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适当选择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得到读者的充分理解。汉语网络流行语实时地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把这些流行语准确地翻译成西方读者所能接受的地道的英语,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五、结语

更好地了解网络流行语,更充分地认知网络流行语,更准确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丰富语言文化多样性、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走向世界,显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速。中西文化交流成为促使中国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动态因素。因此,在不同文化领域,网络流行语应在语用学的视域下进行翻译研究与实践,这样才有可能将翻译研究引入更高的层次,并在翻译过程中精准地表达并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与文化特色。只有立足于网络流行语所产生的平民大众网络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翻译网络流行语。我们既要将大众的中国网络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播出去,也要更好地了解原汁原味的外国网络流行文化。

[1]孙婧.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J].网络传播,2015(2):97-98.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3]陈浙云.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网络流行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4]张向京.流行语翻译中的三个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4(1):41-44.

[5]Zhou,Xinlu.A Reader-Response Perspective[M]. Tianjin:Tianjin NormalUniversity,2006:1.

[6]刘琳.从读者反应论看中文歌词英译[J].语言研究,2010(2):173-175.

[7]Ge,Shuyi.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Vogue Word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M].Wuhan:CentralChina NormalUniversity,2011:17.

[8]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3.

[9]斯利坦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59.

[10]谢新洲,周锡生.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3.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A Case Study of Network Buzzwords in 2014 and 2015

Huo W enhua1,Ru Xue2
(1.Department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2.CollegeofEducation and Technology,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Since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s become a common and popular way of communication,language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begun to study them.With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s,network popular languages bring not only fresh feelings but also troubles in communications.With Nida’s readers’response theory as theoretical basis,this research has don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ranslations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2014 and 2015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studied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s of popular network languages.Meanwhile,ithas proposed some idea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and English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s culturally.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s;translation practice;culturalelements

G20

A

1674-5450(2016)04-0129-04

2015-02-08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5DB383);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166204)

霍文华,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赵践 责任校对:张立新】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是刀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