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的卢”故事及其叙事功能

2016-04-13

关键词:刘表三国演义刘备

蔡 美 云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三国演义》中的“的卢”故事及其叙事功能

蔡 美 云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的卢马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却承载了比较特殊的叙事功能,作者利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关键性的情节,借此生发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马跃檀溪”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渲染了刘备“真天子”的神奇,凸显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作者还充分利用了的卢“妨主”的故事,借此对刘备、刘表、徐庶等形象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 的卢马; 情节; 主题; 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匹马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匹是吕布、关羽的战马“赤兔”,另一匹就是刘备的坐骑“的卢”。“的卢”确实是刘备的坐骑,这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已有记载,在民间也有不少关于它的传说,文人笔下也有不少咏颂它的诗篇,《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加工、改造,让“的卢”承担了较为重要的叙事功能,不仅使情节更为生动,也使内容更为丰富。本文拟就此略作剖析。

一、 “的卢”故事与情节生发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小说的基础是故事,而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情。”福斯特所说的“故事”其实是指小说的“素材”,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文学有机体”[1]222-224,但当小说家按照小说艺术特性将素材提炼组织后,素材就被文学化,进而成为艺术化的情节。“的卢”的故事即如此,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提炼,将故事紧紧织入一个个事件,从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体现了重要的叙事意义。

从第三十四回出场到第六十三回被射死,的卢马故事主要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

1.赵云夺马

的卢马初次亮相是在第三十四回。的卢本是刘表手下张武的坐骑,张武和陈孙共谋造反,刘备带兵前去讨伐。两军阵前,刘备望见张武所骑之马“极其雄俊”,不由赞叹一声“此必千里马也”[2]426。赵云闻言,立刻挺枪而出,刺死了张武,把马给刘备带了回来。这匹马就是“的卢”。这是对的卢的首次描写,展示给读者的一方面是马的“雄俊”,另一方面则是刘备的识马和赵云的神勇,因此,的卢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马跃檀溪”

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因为立嗣之事得罪了刘表的妻子蔡夫人,蔡夫人与其弟蔡瑁相商,邀请刘备到襄阳城外赴宴,准备借机将他除掉。宴会上伊籍密报刘备,刘备大惊,慌忙骑马逃走。接着小说中有了这样一段描写:

却说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湘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近矣,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2]433

蔡瑁追到溪边,目睹这神奇的一幕,感叹地说:“是何神助也”,只能无功而返。这就是著名的“马跃檀溪”故事。

3.的卢“妨主”

第三十五回写徐庶与刘备相遇,徐庶一见到的卢就告诉刘备,的卢“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并建议刘备“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勃然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2]443这使徐庶大为感动,因此,认定刘备是仁德之人,决意为之效力。在这里,的卢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是徐庶考验刘备的一个道具,同时也是考验刘备品行的试金石。

4.被射身亡

的卢马最后的亮相是在第六十三回,刘备率部争夺西川,在攻打雒城时庞统坐骑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2]778,为了显示对庞统的器重,刘备将自己珍爱的宝马的卢换给庞统,却被张任误认庞统是刘备,“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庞统“连人带马”竟死于乱箭之下。的卢再一次扮演了救主的角色,它的故事至此也画上了句号。

上述四个小故事相对独立,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的卢马故事。就故事本身来看,作者并没有在马本身上做多少文章,甚至也没有用多少笔墨去描写马与主人之间的感情,的卢在作品中更多承载的是叙事的作用,由它生发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既推进情节发展,也借此切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性格。

二、 “马跃檀溪”与小说主题的凸显

的卢马故事中最核心的情节就是“马跃檀溪”,这个故事并非《三国演义》首创,也不是凭空虚构。关于这个故事的最早记载出自《世语》,裴松之在《三国志·先主传》注中引道:

(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3]876-877

对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早有人表示过怀疑,如东晋史学家孙盛就认为它纯粹是“世俗妄说”,裴松之在引了《世语》的这段记述后,接着就引了孙盛反驳的话:

此不然之言。备时羁旅,客主势殊,若有此变,岂敢晏然终表之世而无衅故乎?此皆世俗妄说,非事实也。[3]877

意思是说刘备寄人篱下,主客势力悬殊,如果真的发生过这种事情,刘备怎么还敢一直安心地呆在刘表身边,而后面也没再闹出事来?可见这种传闻根本靠不住。

但不管靠得住靠不住,因为这个故事本身惊险、神奇,还特别有利于证明刘备乃“真天子”,所以后来演说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都喜欢演说这段故事。据《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时就曾会群臣于曲水,观赏一种叫“水饰”的演出,其中就有“刘备乘马渡檀溪”的剧目。[4]122在元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中对这个故事的演义就比较详细。由于刘备“在那酒筵间不合说立长不立庶”的话,得罪了刘表的二公子刘琮,故而蒯越、蔡瑁等密谋除掉刘备,他们“差家将王孙先去驿亭,盗了刘备那的卢马”[5]149,但王孙在盗马时却被刘备的一番言辞打动,反而帮助刘备逃跑。剧中写道:

(正末云)襄王放心,我送你出城去。(刘备云)今日之恩,异日必报。(正末唱)【调笑令】不索窨约,你便快奔逃,呀,再休说他乡遇故交。(刘备云)将军,此路往何处去?(正末唱)遥望着新野樊城道,似飞星彻夜连宵。你官道上莫行小路儿抄,岂辞劳水远山遥。(刘备云)前有溪河拦路,如之奈何?(正末唱)【耍厮儿】遥望见绿茸茸莎茵芳草,翻滚滚雪浪银涛。檀溪大堤水围绕,无舟渡、共长桥,险慌煞英豪。(刘备做祷告天科,云)皇天可表,若刘备久后峥嵘之日,马也,我命在你,汝命在水。(正末唱)【圣药王】他将那天地祈,咒愿祷,欠彪躯整顿了锦征袍。将玉带兜,金镫挑,三山股摔破了紫藤梢。(刘备做跳过檀溪科)(正末唱)则一跳恰便似飞彩凤走潜蛟。(刘备回顾看正末科,云)将军,后会有期。(下)(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5]149-151

在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三国志平话》里也可以看到大致相同的情节:蒯越、蔡瑁请刘备到襄阳赴宴,准备借机将他除掉。不料蒯越一个手下见刘备“面如满月,隆准龙颜”,一幅帝王之相,就密告了二人的阴谋。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慌忙骑马逃走,直逃到檀溪河畔,前有大水,后面追兵,刘备在绝望之际将跨下的卢马狠打了几鞭,马死命一跃,跳过了檀溪。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先主走至一河,是檀溪。先主(原作“生”,误)仰面叹曰:“后有贼兵,前有大水,吾死于此水。”先主马曰的卢(“的卢”原作“滴驴”,误)马。先主付(疑为“附”)马言曰:“吾命在尔,尔命在水;尔与吾有命,跳过此水。”先主打马数鞭,一踊(原作“勇”,误)跳过檀(原作“坛”,误)溪水。有蒯越、蔡瑁追至,见先主跳过,曰:“真天子也。”有诗为证:“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原诗作”前“)绕大堤。”又诗曰:“檀溪两岸长青蒲,过往行人尽的卢(原作”泸“,误)。休道良驹能越跃,圣明天子百灵扶。”(《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卷中)[6]423-424

据以上资料可知,在元代“马跃檀溪”的故事已广泛流传,而且形成了几个基本的情节要素:第一,刘备因介入刘表二子争夺继承人的矛盾,二公子刘琮部下要害刘备,故而设下鸿门宴;第二,有人暗中告知刘备,并帮他逃离宴会;第三,刘备乘的卢马逃走,在檀溪前遇阻,前有激流,后有追兵;第四,危急关头,马跃檀溪,刘备脱险。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上述记载和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但在利用这个故事时又做了一些加工。如给刘备报信的人由原来的某“壮士”、“王孙”变成了刘表的幕宾伊籍,此人曾提醒过刘备的卢马不可乘,因“服其高论,自此与玄德往来”[7]335,有了这个基础,在危急之时给刘备报信就更为真实可信。刘备一方,前来赴宴的多了赵云,饮宴时,他仗剑随侍在侧,荆州武官拉他到外厅饮酒,他坚决不肯去,经刘备吩咐,才勉强从命,事发后赵云立即引军追赶,前后对蔡瑁和守门军兵有四番盘问,又两次来到溪边寻找。增添了这些情节,就在写刘备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的同时,附带写出了赵云的忠诚、谨细,使情节内涵更加丰富。同时,蔡瑁一方的布置也更加周密。宴席上,事前安排人拉走赵云,又在襄阳城东、南、北三门外伏下人马,只有西门外,不必设伏,因为西门外有檀溪阻隔,“虽有数万之众,不易过也”[7]338。但后来刘备偏偏单人独骑从此处跃马而过,这就更具有神奇色彩。

良马“救主”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传说中都是比较常见的故事类型。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缰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唐人李延寿的《南史·梁豫章王综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任焕受伤落马,其坐骑前脚跪地使其上马,得以免难。在《三国志》裴松之注重也记载了孙权的一桩奇事:“坚乘胜深入,于西华失利。坚被创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坚所在。坚所骑骢马驰还营,踣地呼鸣,将士随马于草中得坚。”[3]1094的卢救主故事与这些记载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作者在人与马的关系上做了不少文章。在的卢跃过檀溪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连续引用了六首诗来咏叹此事,其中一、二两首主要赞颂了的卢的功绩:“的卢一跃檀溪过,从此西川霸业成”[7]339,“莫夸主有西川分,盖为当时得骏驹”[7]340。正是因为有的卢救主,才有了刘备后来的成就。三、四两首则突出了刘备的福分,“千古且休夸骏马,分明背上是真龙”[7]340,“主凭洪福应逃难,马仗神威廻不群,……须知天意推排定,千里龙驹万乘君”[7]340。所引苏学士的古风中则提到“波中忽见双龙飞”[7]340,将刘备其人和的卢马都称为“龙”,毛评本在此更做了发挥:“谓真主一龙,骏马亦一龙也。……如龙之主,自有如龙之马以救之。”[2]437在毛氏看来,的卢不仅通达人情,而且能感知天意,它似乎明白刘备是将来的西蜀霸主,于是就顺应天意助真命天子一把。正是“龙驹”与“英主”的紧密结合才成就了飞跃檀溪这一壮举,难怪蔡瑁等人感叹“是何神助也”。在中国文化中马和龙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龙马”传说,但无论如何演绎,这些“龙马”、“神马”最终都和“明主”扯上了关系,“神马出归根结底还需要明主出”[8]。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叙述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但作品的叙事角度是在刘备一方,或者说作者是站在刘蜀的立场上来审视这段历史的,“拥刘反曹”是小说最基本的感情取向。为了塑造刘备这一理想化的明主形象,作者对《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史料中的素材做了有选择的吸收,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对这些素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加工。“马跃檀溪”故事也是如此,在《世语》中只是当做一桩奇闻加以简单记述,但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更多发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象征意味,即的卢之所以能够飞跃檀溪是因为“圣明天子百灵扶”,这是刘备“真天子”的最好证明。《三国演义》作者充分认识到了这个故事的意义,因此就采用了这个故事,并按照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趣味进行了融合、加工,通过再创作不仅突出了的卢“如龙之马”的神性、灵性,更通过人与马的关联突出了刘备“如龙之主”的神威,使其成为全书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国学者希利斯·弥勒在《解读叙事》中说:“或许,我们之所以需要讲故事,并不是为了把事情搞清楚,而是为了给出一个既未解释也未隐藏的符号。无法用理性来解释和理解的东西,可以用一种既不完全澄明也不完全遮蔽的叙事来表达。我们传统中伟大的故事之主要功能,也许就在于提供一个最终难以解释的符号。”[9]14的卢马故事的意义也许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符号”。

三、 的卢“妨主”与人物形象的刻画

“跃檀溪”是的卢马故事中的一个核心情节,《三国演义》的作者不仅借此写出了马的神奇,也凸显了刘备“真天子”的神威,因此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但小说中的“的卢”不仅仅是一匹“极其雄俊”的千里马,它同时又是一匹似乎一降生就被“诅咒”了的不吉祥的“凶马”。对此,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注中曾引伯乐《相马经》做了说明:“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10]33在《三国演义》中,的卢“妨主”的故事被进一步演绎,作者利用这个故事突出了刘备的“仁义”,成为切入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因此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刘备得到的卢的第二天与刘表相见,刘表见到的卢后赞不绝口,刘备就把马送给他。刘表骑回城中,遇到蒯越,蒯越告诉他:“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有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刘表听后就以刘备经常出征更需要好马为由,将的卢还给了刘备。刘备出城时遇到荆州幕宾伊籍,他对刘备转述了蒯越关于的卢“妨主”的话,劝刘备不可乘此马。刘备回答说:“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籍“服其高见,自此常与玄德往来”[2]427,这也为他在宴会上救刘备埋下了伏笔。

据沈伯俊先生统计,《三国演义》“一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一千人”[11]4,在这众多的人物中,地位相同、性格相近者不计其数,但大多塑造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不无关系。在毛氏父子的评点中,将对比的方法称之为“用衬”,他们还将“用衬”分为两种形式,即“正衬”和“反衬”,在第四十五回回评中说:

文有正衬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乖巧,是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更美;写武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2]563

所谓“反衬”,就是对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对比,这可以加大人物性格之间的反差,从而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从这段以的卢为引线串起的小故事中,读者就可以看出刘表、刘备二人品德的高下。刘表在处理此事时表现得性格软弱而识短,听说的卢会妨主,怕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它还给刘备,不仅显得极为自私、委琐,甚至可以说有点居心叵测,仅这一件事就使他“外宽内忌”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相形之下,刘备则显得豪迈无畏、胆识过人,明知的卢妨主却不以为意,一个心胸坦荡的“仁义之主”形象就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第三十五回,的卢“妨主”的事再次被提及。徐庶化名单福来见刘备,为了印证刘备的“仁德”,他故意安排了一次考验,于是一见面就拿的卢马说事,说它“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并给刘备指了一种“禳法”:“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勃然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他宁可冒被“妨”的危险,也不做利己妨人之事,这与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2]443的极端利己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因此使徐庶大为感动,也由此认定他是“仁德及人”的真主,决意为之效力。

检索三国史料,这个故事其实与刘备毫无关系,《三国演义》是借用了晋代庾亮的轶事,在《世说新语》“德行”篇中对此有明确记载: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10]33

《世说新语》中的这段故事,表现出了庾亮的豁达和品德高尚,《三国演义》把它移了过来,改头换面后安到了刘备身上,突出了刘备仁厚爱人的性格。按照西方学者对叙事性文学的理解,的卢妨主的故事应该属于“无用的细节”,如罗兰·巴尔特所说,“一方面这种描写是合法的,因为它符合文学法则,另一方面它在结构上又完全缺乏相关性”[12]193,但作者利用这个故事去点染、衬托人物,在刻画人物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使刘备形象更加高大丰满,还从侧面烘托出刘表、徐庶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塑造刘备的仁君形象提供了绝好的道具。

总之,的卢马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却承载了比较特殊的叙事功能,作者利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关键性的情节,借此生发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马跃檀溪”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渲染了刘备“真天子”的神奇,凸显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作者还充分利用了的卢“妨主”的故事,借此对刘备、刘表、徐庶等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人物性格。

[1]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方士人,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李昉.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5]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7]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王立.龙马传说与马文化的神话内蕴[J].瀚海学刊,1992(4).

[9]希利斯·弥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沈伯俊.三国漫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2]刘莉莉.小说艺术十二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王建科 责任校对:王建科 陈 曦]

2016-05-27

2016-09-20

蔡美云(1962-),女,湖南衡阳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女性文学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计划项目(09JZ015)

I207.413

A

1673-2936(2016)04-0011-05

猜你喜欢

刘表三国演义刘备
读懂刘备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刘备与徐州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虎狼之地难中立
刘备的爱
刘表托孤考述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