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
——评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

2016-04-13蒋春容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韶关512000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连续性

蒋春容(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韶关512000)



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
——评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

蒋春容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韶关512000)

摘要: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存在“认识论断裂”,并提出断裂前是“意识形态”的马克思,而断裂后是“科学”的马克思。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克思研究总问题的变化;二是马克思所使用术语的变化。其实,这两个理由并不足以说明马克思思想的断裂。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除了有人道主义的特性,还具有科学性;而老年马克思的思想除了具有科学性,还有人道主义的价值诉求。因而,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是同一个马克思的不同发展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具有连续性。

关键词:“认识论断裂”;青年马克思;老年马克思;连续性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提出马克思思想发展存在“认识论断裂”以来,国内学者纷纷把视线转移到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研究上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对阿尔都塞的翻译和研究逐渐增多,如《读〈资本论〉》、《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和收录有阿尔都塞重要文献的《黑格尔的幽灵》在国内出版,推动了国内的阿尔都塞研究,同时也再次掀起了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研究的热潮。

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学与哲学的内在逻辑联系、人学、异化理论和生态学等角度切入,论证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本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论证主要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首先回到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了解分析这一学说及其主要依据,从中找到缺陷,推翻阿尔都塞的学说,从反面论证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然后紧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寻找到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科学因素以及老年马克思的价值诉求,从正面论证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统一。

一、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

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这一著作中提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存在“认识论断裂”这一观点。这一理论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而,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具体内涵以及这一理论的提出依据,都是我们需要考察的内容。

(一)何为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

何为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得出马克思的思想在1845年前后发生断裂的结论,并根据这一认识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两个大阶段,断裂前的“意识形态”阶段和断裂后的“科学”阶段。同时,他还把马克思的著作分为四个时期:青年时期(1840-1844年)、断裂期(1845年)、成长期(1845-1857年)、成熟期(1857-1883年)。不过,阿尔都塞在《列宁和哲学》一书中更改了成熟期著作的范围,认为马克思真正成熟的著作只有1857-1880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和《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两本了。当然,这一更改并不影响我们的考察。

这里的“意识形态”一词与马克思主义术语中的“意识形态”不同。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表述有一百多处,但是并没有明确给出“意识形态”的定义。我们可以从表述中知道“意识形态”的大致意思是:它是社会的基本事件,企图从具体的个体出发,通过抽象得到纯本质的行为。它虽然从现实的个体出发,但又把现实当作理论的派生物,它最本质的特征是脱离了直接的历史和真实的对象。阿尔都塞把青年马克思称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正是因为他认为青年马克思对“人”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脱离现实的,因而他认为人道主义本质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对于“科学”一词,阿尔都塞是把它与“意识形态”相对的。他认为“科学”不像“意识形态”一样是从单纯的感性个体出发,科学是把从直观个体抽象得到的本质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以抽象和理性的逻辑为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阿尔都塞认为科学是建立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的,它通过对意识形态中形成的虚假现实的批判形成。阿尔都塞把思想的表现形式从“意识形态”转化为“科学”称为“认识论断裂”。

阿尔都塞依据马克思经历了“认识论断裂”的过程,把马克思分成了两个:早期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和晚期的科学的马克思。两个马克思没有联系,两者相互不认识。

(二)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依据

阿尔都塞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论证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存在的“认识论断裂”。他的主要依据简要地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马克思研究总问题的变化。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存在断裂最根本的原因是马克思在1845年前和1845年后研究的总问题发生变化。所谓总问题,阿尔都塞认为是“在思想的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1],其实也就是指思维的对象与客观现实保持的关系问题。更准确地说,总问题是一种思维方式。每个研究者所作的研究都有一个总问题的牵引,这个总问题决定了各个子问题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总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前期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转向了科学的反人道主义。

阿尔都塞引证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的一段话,马克思说:“1845年……我们决定把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对立的思想阐述一下,这是批判黑格尔以来一直存在的心愿。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送到出版社后,后来又通知我们说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出版了。但我们已经弄清了这个问题,也算实现了自己的愿望。”[2]他认为这里的“把从前的哲学思想整理……”是指马克思对自己以往的全部理论前提、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费尔巴哈为代表人本哲学的各种形式进行了无情的批到和彻底的清算,开始了一个新的总问题。总问题的改变,也就意味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发生了“认识论断裂”。

第二,马克思使用的术语及术语内在关系的变更。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1845年前后使用的术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术语之间的关系也变了。早期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主要依靠的是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这三个基本概念。而1845年后马克思的研究使用了不同以前的概念体系,分工、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具有新意义和新职能的新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新概念组成了新的概念体系,新体系与以前概念体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履行其职能。由此阿尔都塞确定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以上两点是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存在“认识论断裂”最重要的原因。当然,阿尔都塞还用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最根本的区别来说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根本区别。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依据是带有缺陷的。首先,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差异,但并不能说明早期就是意识形态、脱离现实的。其次,学者们的思想体系中所运用的概念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变化,所运用的概念也应该不断完善。每门学科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意味着这门学科的术语的革命。因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否存在断裂,还需我们进一步考察。

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否存在“认识论断裂”

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否存在着阿尔都塞所说的“认识论断裂”这个问题,是本文探讨的最重要的问题。针对阿尔都塞把青年马克思思想判定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老年马克思思想为科学的非人道主义,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青年马克思是否存在科学性?其二,老年马克思是否还存在着人道主义价值诉求?经过研究,我们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中看到了一定的科学因素,而在老年马克思思想中发现存在着大量的人道主义价值诉求。因而,阿尔都塞对两个马克思的区分,其实是人为的分裂。

(一)青年马克思思想呈现的科学性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存在于意识形态中,因而是非科学的。但经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考察我们发现,青年马克思还具有许多唯物史观的科学思想。阿尔都塞认为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带有人道主义性质,是有道理的。因为马克思早期主要关注的是人的问题,这一时期他的思想表现出的是人性的回归、人的自由本质的回复。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他心系全人类的博爱胸怀。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有为全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精神。博士论文时期也表现出了对自由精神的崇尚,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当局严厉的书报检查、限制出版自由、控制群众思想等做法的批判,表现出他对争取市民的政治自由权利的努力。林木盗窃法案涉及到马克思对统治阶级的批驳,他为农民等被统治阶级的权利而奋斗。当马克思开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统治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冷酷无情。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导致劳动的异化、进而造成人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认为消除异化的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和实现解放人类的目的。

然而,阿尔都塞认为青年马克思解放人类思想的提出和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是出于对人性回归的呼吁,在现实面前是无力的,是一种虚假的论证,因而不存在科学性,陷入了意识形态中。然而我们发现,早期马克思的思想至少在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唯物史观的特征,即科学的特性。

首先,青年马克思在提出人性解放道路时作了论证。青年马克思虽然对人性解放道路的提出大多是建立在伦理的谴责层面,但是他已对物质因素有所重视,这就证明他的思想存在着不少科学合理之处。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表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才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207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谈群众解放时已经意识到了,不能仅仅依靠理性和精神力量,还需要现实性因素。因而,马克思赋予了其理论一些物质的内容。“批判的武器”是指具有批判性的理论,“武器的批判”则上升为具体的活动——实践。这时的马克思已经开始超越了意识形态的人本哲学,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思想,强调改变世界的重要性。“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3]306马克思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且承认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虽然在这里马克思还没有把物质基础是什么说出来,但他已经意识到了对现实物质力量的攻克,不能仅依赖于呼吁。

不仅如此,在追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上,马克思在分析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时,他认为只有私有制消灭了,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而私有制的消失,是需要物质基础的。马克思说:“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要的全部材料。”[3]306马克思已经追究到了现实的材料,这一思想十分接近于马克思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其次,马克思运用科学方法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这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时陷入了虚幻的境地。因为“当他(国民经济学家)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中,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3]267。例如,当他们想要说明私有财产时,并没有把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展现出来,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已然的事实。然后赋予这个范畴一些抽象的规律,这些规律并不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因而,国民经济学家并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4]。马克思不仅对国民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进行批判,而且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进行了批判。经济学家虽说从既定的事实出发,但那个事实已经不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而是经过国民经济学家篡改的“现实”。而青年马克思提倡的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3]267。马克思从现实出发的这一原则,一直是他的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发现,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蕴含着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仅仅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判定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是错误的。

(二)老年马克思的价值诉求

阿尔都塞认为老年马克思是科学的非人道主义,他用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话“我的分析方法……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证明自己的结论。我们知道,人道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等。阿尔都塞认为晚年马克思的研究已经不重视人的因素,这一观点是否准确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

我们发现,虽然老年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研究重心发生了偏移,但1845年后的马克思并非不关注人,晚期马克思也存在着人道主义的相关价值诉求。

首先,共产主义的实现一直是马克思的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曾在《论犹太人问题》、《手稿》中已经提出,青年马克思主要从道德层次论证共产主义。即使到了晚年,在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还明确提出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他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可见,共产主义社会一直是马克思构建的理想社会。只是到了后期,他的论证方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通过经济的分析、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论证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实现,而不仅仅停留在早期的伦理道德层面上。

其次,晚年马克思在对待资本家的态度上,也表现了他人道主义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一方面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强烈地谴责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对人的摧残和蔑视。在1847年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责资本家的冷漠,“在理论上对他们所谓的资产阶级生产的有害方面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如资产者本身在实践中对他们赖以取得财富的无产者的疾苦漠不关心一样……在他们看来,贫困只不过是每一次分娩时的阵痛……”[6]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谴责资本家的资本积累是血淋淋的,他们为了扩大资本积累不断对工人剩余劳动进行压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权利和自由都没有,人已经成为“非人”,充其量只是生产的工具而己。

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一直没有离开马克思的视域。晚年的马克思并不缺少人道主义的价值诉求,相反他对人的思考更丰富也更加理性化了。马克思的思想虽然不能与人道主义等同,但我们也不能把晚年马克思称为是“反人道主义”的。与人道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的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他把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7]。马克思反对抽象地谈论人性自由和解放的思想,他认为“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如果不放在生产关系中去考虑是空谈的。因而,晚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诉求是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8]。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的思想也是一个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无论是把他的青年思想和老年思想割裂,还是把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经济学思想分离,我们都表示反对。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虽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差别,但它们绝不是没有一点联系的两个部分[9]。

马克思并不是生下来就是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的著作中已经蕴含着超越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年马克思把这些思想进一步完善,继承和发展了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我们承认在1845年前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视角确实在发生变化,但变化是必然的,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变化前后的共同性。只有承认马克思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连续性,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路易·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43-17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

[7]韩庆祥.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人学[J].学习与探索,2005(6):135-142.

[8]黄学胜.青年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本质辨析——破解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锁钥[J].中南大学学报,2013(8):132-137.

[9]亚当·沙夫.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M].袁晖,李绍明,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3-211.

(责任编辑:曾耳)

Discussion on the Continuity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Evaluation of Althusser 's“Epistemological Rupture”

JIANG Chun-rong
(Shaozhou Normal University,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French Philosopher Althusser thought that there is a“epistemological rupture”in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He came up with a concept of“ideological Marx”and“scientific Marx”before and after rupture basing on two main reasons,namely,the core problem of Marx's research changes and the change of Marx's using terms. As a matter of fact,these two reasons are insufficient to support the concept of Marx's theory rupture. Back to his early age,his theory not only has the humanistic features,also has the scientific nature. Reviewing his theory in elderly time,it is filling with scientific character and value pursuit. In all words,Young Marx and Old Marx are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Marx. Marx's theory developed continuously.

Key words:epistemological Rupture;toung Marx;old marx;continuity

中图分类号:A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062-05

[收稿日期]2016-02-23

[作者简介]蒋春容(1989-),女,广西贺州人,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连续性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非经典扩散方程的拉回吸引子在中的上半连续性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广西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