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强省”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2016-04-13姚武华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战略

姚武华(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



关于“文化强省”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姚武华(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如今,基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各界学者对“文化强省”的相关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把“文化”作为经济建设新的切入点,打造“文化强省”,以“文化强省”为撬杆,形成一组“乘数动力”和一份健康有力的能量,为经济增长增添新鲜血液,使得经济增长势头更加强劲。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主要是对“文化强省”概念、“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制定、“文化强省”评判指标的设立等几个方面研究的综述。最后是“文化强省”建设研究的相关结论和文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文化强省 战略 指标体系

如今,科技助推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会发现单纯的依靠能源输出和劳动力投入进行的机械生产已经不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在步入21世纪初的十多年里,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是努力改变着经济增长模型里的动力因子,在重视经济系统中核心驱动因子的同时,其他“辅助因素”也不可呈现疲软之态。甚至而言,经济体系中的一些边缘元素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驱动作用,例如文化元素就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体系中的重要推手。

当下,围绕“做强文化工程、繁荣文化事业”这一主题制定地区发展方案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主流“发展观念”。各个省份(以中原地区为主)正在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东风高举建设“文化强省”的旗帜,同时其也成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战略性举措。

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文化强省”的研究也是各有千秋。但是因为关于“文化强省”的研究文献大都是以当时的政策与经济理论为依据,呈现出一种逻辑推理型的叙述形式,有关实证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不完整性,这可能与“文化”这一特殊的社会属性相关。再者,本文仅综述了以中原地区为主的“文化强省”建设研究文献,可能其全面性有所欠缺。不过,通过梳理文献,旨在厘清文化强省建设的主要研究、分析对象和战略主攻方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足以代表了“文化强省”建设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不失其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的最后是我个人对“文化强省”的理解和对其未来的展望。

一、对“文化强省”概念的研究

“文化强省”建设的提出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首先,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理解“文化强省”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文化强省”的概念应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文化强省”的本质体现在那些方面?何为“文化强省”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具体表现等问题。在确立了“文化强省”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便能有的放矢,科学地进行政策制定。关于“文化强省”的概念,一些学者做了详细的阐述。

徐初霞(2006)指出,“文化强省”具有过程性,应该是先加强文化建设,之后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一个“强”是形容词,指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等;第二个“强”是动词,主要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文化强省”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并非一个固定或静止的评判标准。徐初霞以深圳市龙岗区的大芬油画村的发展为案例解释了这一论断。最后,“文化强省”只是一个标志性概念,对其定义应依据于某些指标和判定标准。[1]周正刚(2009)认为“文化强省”就是“文化高地”,本质上是内涵丰富,覆盖全面,品质与数量并进,时代性强的一个动态概念。这个“高地”应该包含文化创新和创造,囊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最终成为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集聚地。[2]

在逻辑学中解释一个事物的概念,一般是分为内涵和外延两层来分析。宋宏(2010)认为“文化强省”的内涵是指在该省内可以实现文化产品的盛产、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与公民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文化产业的繁荣带动本地区宏观经济的发展。“文化强省”中的文化照应的是公民思想道德、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三个方面。[3]张新斌、王建国等人(2007)阐述了“文化强省”的内涵——“文化强省”是一种社会风尚的体现,包括公民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行为方式等,其中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强省”的基本内涵。[4]

柳敏和、王春城(2009)在关于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研究中对其内涵与外延作了详细地解读。对于河北省来讲,“文化强省”的内涵包揽以下几个方面:1.勾勒出河北人独特的精神面貌,将河北的文化特点转变为“河北印象”。2.促进形成百姓大众之间的人文关怀精神,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3.文化产品生产紧紧地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为宗旨。[5]在此,文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物质文化即图书、音像、动漫等文化产品的盛产;[5]制度文化即制度服务于公民的健康人性需求,迎合于社会内在的发展规律;思想文化即符合公民需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健康人格的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时代性的伦理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

纵览关于“文化强省”概念研究的文献,可以大致总结“文化强省”的概念:“文化强省”的建设体现在公民思想道德涵养的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拔高,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其具体表现是文化产品生产规模的壮大与销售量的增加,公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再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文化强省”这一概念,即其概念是发展着的,并不是静止不动和一层不变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学者们基本上全面地阐述了“文化强省”的概念,包括其深刻的内涵与广袤的外延元素。

毋庸置疑,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理解“文化强省”的概念(包括其内涵和外延),都要牢牢地把握“文化”这一核心概念,紧紧围绕“文化”这一中心展开讨论。“文化强省”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建设。首先把“文化”这一概念解释清楚之后,再加之以宏观层面上发展的、拓新的、完善的概念,目的是勾勒出“强” 的概念,这样“文化强省”的概念便水到渠成。笼统地讲,文化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对某种生活现象或生活习惯形成的一种趋同与认可,甚至是一种信仰。

二、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研究

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机械地蛮干,首先需制定一个有效而合理的计划,要谋划一个科学的指导方案,要形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战略布局。其中“战略”对于项目的建设具有最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在此我们仅从微观角度对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进行讨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建设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之一,它承载和组成人类的文化信息,而书籍包络着文字,是文字有序、有义的排列集合体,所以书是文化资源的一种重要载体。图书馆作为各类书籍的集聚地,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站点,其兴建是促进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而且,图书馆经过过搜集、整理、收藏,将大量的图书资料汇集一处,为人们提供文化资料阅览、搜索、参考等,执行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形成自动的社会教育等职能。公共图书馆(附有完善的图书借阅服务体系)的兴建最直观地丰富了人们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同时这也是“文化强省”的客观体现。

邵艳(2012)阐述了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并将其文化功能方面与文化强省内涵作了对应,结果发现图书馆的设立对文化强省的建设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首先图书馆具有文化导向、文化教育等对文化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功能。另外公共图书馆可以直接为人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6]李美英(2011)指出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集散地,也是未来文化的创造地。公共图书馆可以成为国民素质的培训中心。[7]

刘晓云(2012)谈到图书馆代表了一地区的文化形象,表现了对文化传播的重视。图书馆含有大量的文献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公民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其建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8]

文化对大众精神福利的贡献度,取决于其量的大小。当然,文化这一抽象体很难被量化,通常可以借助于其传播效率的高低和文化的影响力、覆盖面的大小进行判断。图书馆的兴建可以为公民提供一个个“文化传播站”,通过提供书籍阅览直接向大众传递文化知识,而且在图书馆内通常会有一些书画、手工艺术作品的展览等等,从而高效地提升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精神福利。

从社会各界学者对图书馆“文化功能”的相关阐述来看:图书馆首先应该是一个公共机构,或者冠以公共物品的概念。之后,一般大众人群在获得此类文化资源(书籍)时将会是零门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同时也是对公民最直接的公共文化服务。多位学者坚信兴建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布局中是举足轻重的一步棋。

(二)教育体制改革与完善在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中的地位及意义

书籍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读书是获取文化知识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而“育人”意义在于传授一种普世价值观(文化的核心要素),这种价值观可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习惯的总结,但更多的来自于外界的传授,特别是启蒙式的。所以,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基,更是启发新文化创造的潜在主流力量。对于教育事业的讨论是多方面的,在此仅就教育体制对建设文化强省的影响作简要的论述。

聂绛雯(2013)阐述了农村教育改革对于河南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的推动作用,并指出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是实践文化强省战略的主要内容。[9]河南省是文化大省更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居多,其中青年人是未来繁荣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他们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将是判定文化强省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教育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核心途径,而农村教育的改革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强省战略完善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必要选择。

麻艳香,蔡中宏(2010)认为教育事业是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教育的本性作用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形成一定的规律性,也可以认为教育事业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教育事业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0]

三位学者以微观的视角分析教育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一个文化传播“途径”问题,即文化传播途径。文化的发展和演化通常孕育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非常明显,提升文化传播效率等价于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文化发展。教育,顾名思义是“言传身教”,这无疑是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启示了教育对于文化繁荣的关键性作用:教育事业是整个文化发展大系统的一组动力,并且具有可持续性、高效性。正如麻艳香(2010)等人所讲,教育系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掌控着文化发展的总体局面,主导着文化演进和创新的主体方向。

(三)打造文化品牌成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战略举措

经济学中,通常以“市场”为切入点和着手点分析经济问题,对于“文化”这一具有抽象性的研究对象同样可以用“市场”的思维进行研究。文化强省,归根结底主要是强经济,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元素要成为经济系统中的一股动力,首先要提升文化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具有市场影响力。

对于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谈其发展,在竞争环境条件下进行研究是比较科学的。前面已经谈到文化强省的概念研究,其中一种观点就认为文化强省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即是与兄弟省市比较而言的。所以强与不强要通过在文化市场上的竞争结果显现出来,很明显的,对于竞争的研究首先要以文化大市场为着眼点,以提升竞争力为主要战略落脚点,然后研究文化强经济进而强省的主攻方向。

一些学者将文化发展融于市场系统内,以市场竞争为视角研究“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设计。他们提倡产品“差异化”发展策略,即形成“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的创设,在市场内形成一定的“势力”,使其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大众对该文化的忠诚度。

刘文俭(2010)在对山东文化发展的研究中指出,以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律,同时也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他建议大力宣传齐鲁文化,使山东形成齐鲁文化品牌,施行“走出去”战略,提升齐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其作用机理都源于文化品牌的吸引力、辐射力甚至是感召力。[11]刘金祥(2012)认为打造文化品牌做出了对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最有效的呼应,并且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12]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文化大市场,产业的发展无非是以其产品的盛产和畅销为基本前提,而品牌效应愈来愈契合于现代市场竞争策略的发展趋势。

郭玉兰(2007)提倡应该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文化强省的主要目标,并以山西晋商系列文化产品——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例,阐述了山西在打造文化品牌方面的成功之处,有利地证明了品牌对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13]卢渝(2005)认为文化资源在分布形式上比较散,品牌的建立旨在整合文化资源,将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打包成一个组合,形成一个固定的规模,促使文化资源集中化,这对于建设文化强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4]

文化品牌本身是文化自觉的表现,给文化这一元素加以市场概念,形成文化品牌之后,与其他文化形成差异化,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规模的壮大,从而推动文化强省的建设。差异化的方法有很多,就效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而言,“品牌差异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品牌差异化”本是产业组织学中的一种形成差异化的手段,用来分析垄断竞争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将其引入文化大市场也符合于经济科学理念。

三、对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

单纯的就指标体系的构建而言,从集合学的角度分析,首先要找到要素集与指标集。然后再根据要素集与指标集的对应关系,确定相对重要的要素集和权重较大的指标集,最后进行综合考量。无论研究对象是什么,针对的体系是什么,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的选取应该全面,即所选指标须能反映体系各方面的要素状况。2.在指标制定全面之余,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科学地制定指标体系就是要尽量避免指标要素之间的重叠,或者指标之间的交叉现象。3.为确保工作量不至于太过繁重,同时兼顾到可行性。对于所确定的指标要保证易于取得。

建设文化强省须有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作参考和方向性的引导。关于文化强省指标体系的制定与完善,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河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焦锦淼、喻新安等(2008)认为,文化强省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应兼顾全面、科学、实用、与时俱进、可持续性、可比较性等几个特点的结合。[15]刘玉堂、刘宝昌两人(2010)对文化强省指标体系设置原则的阐述与河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方面大致相同。有所增加的是历史发展原则,即文化强省应做到加强和完善本地固有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效地利用历史积淀做好建设文化强省。[16]

对于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河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8)针对河南的文化环境做了详细的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制定了可以体现文化强省的指标体系,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有:公民素质能动力、公共文化辐射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先进文化创新力、文化品牌竞争力、区域文化传承力、文化市场扩张力、文化人才创造力。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再次细化和具体化,比如一级指标公民素质能动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7]针对于这些指标,课题组对每一个一级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权重,之后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计算方案,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加以辅助,基本完成了文化强省建设指标评价计算体系的构建。

综合文化强省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评判建设文化强省是否到位、成熟,主要是考察社会文化建设是否契合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否与人民的文化需求相适应。评判文化强省的标准应定位于文化要素涵盖全面、文化产品具有实际应用性、文化效益评估以科学依据为支撑和文化创造内容面向未来等方面。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梳理关于文化强省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建设文化强省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具有部分一致性,其核心内容和本质问题都是通过发展和繁荣文化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为落脚点。

以下是对相关文献主要结论的简要总结:

首先,文化强省是一个涵盖具体内容的概念,其含义是多元的。大部分学者定义文化强省是以文化发展的角度展开,即文化强省第一要文化产业强,一方面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本地区内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化产业对本地区文化元素的广阔包揽性。还有通俗意义上的文化——普世价值观,文化强省基本内涵在于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其外延可简单理解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文化产品的盛产与畅销。

再者,建设文化强省需要科学的战略作指导,在制定战略时一方面要以文化的发展为切入点,如发展公共图书馆,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等;另一方面要以产业的发展为着手点,如打造文化品牌,壮大产业规模等。

最后,评判文化强省的指标体系日益完善,大部分研究文献是以制定原则为对象进行讨论。普遍认为制定文化强省的指标体系时,须从全面兼顾、契合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和实用性强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展望未来,在信息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社会中,一切产业都有可能实现“互联网+”的转型,达到全面信息化的状态。然而,我想时代的主题一方面是科技主导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将会是文化引领人类思想、观念的进步,全面武装着人类的“软实力”。文化是人类最核心的精神力量和最强大的意识能量,时刻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启迪和激发着人类的智力、创造力。我们应立足于时代背景,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将文化融入于产业中,实现“文化+”的产业生产模式,从小做起、循序渐进,将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实现文化强省,进而实现文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吴妮徽】

参考文献

[1]徐初霞.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概念解读和战略策略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06(3).

[2]周正刚.“文化强省”的理性探讨[J].湖湘论坛,2011,(6).

[3]宋宏.建设文化强省:内涵、逻辑与评价[J].学术界,2010-10.

[4]张新斌,王建国.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学刊,2008,(1).

[5]柳敏和,王春城.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理论意蕴与政策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6]邵艳.论图书馆文化功能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契合与对接[J].改革与开放,2012(2)

[7]李美英.浅谈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在山西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作用[J].晋图学刊,2011,(5).

[8]刘晓云.图书馆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角色与使命[J].图书馆学刊,2012,(12).

[9]聂绛雯.论农村教育改革在河南文化强省战略中的意义[J].新乡学院学报,2013,(4).

[10]麻艳香.蔡中宏.教育: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11]刘文俭.打造齐鲁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12]刘金祥.论创建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J].消费市场,2012,(3).

[13]郭玉兰.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4).

[14]卢渝.品牌文化强省的战略选择[J].品牌,2005,(3).

[15]焦锦淼,喻新安.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学刊,2008,(1).

[16]刘玉堂,刘保昌.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8).

[17]焦锦淼,喻新安.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学刊,2008,(1).

★文学艺术★

作者简介:姚武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15-06-1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1-41-6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