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开启春晚新局面
——回顾2016年春晚舞台上的炫酷技术

2016-04-11杨子

视听 2016年4期
关键词:春晚技术

□杨子



技术开启春晚新局面
——回顾2016年春晚舞台上的炫酷技术

□杨子

摘要:2016年猴年春晚收视再创新高。回顾猴年春晚,我们看到很多亮点:愈发成熟的电视节目包装技术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身临其境,机器人登上舞台成为节目表演的主角,全息投影技术增强了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在本文中我们将一一回顾2016年猴年春晚上的炫酷技术,看技术如何开启春晚新局面。

关键词:春晚;技术;虚拟植入;机器人表演;全息投影

一、盘点猴年春晚技术亮点

(一)虚拟植入技术为春晚再添光彩

虚拟植入技术是以摄像机拍摄的信号直接作为背景,然后跟踪摄像机的运动数据,将由软件生成的虚拟景象实时同步地叠加在摄像机输出的信号上。利用虚拟植入技术可以创造更为丰富的现场画面,甚至可以不受舞台布局、空间大小的限制,呈现更为丰奇幻的视觉景象。而这一技术唯一的缺憾在于输出的画面在现场是无法看到的,只能通过屏幕观看。

早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就已经出现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在歌舞表演《多远都要在一起》中,虚拟包装的设计应用与节目内容深层次结合:通过屏幕我们看到虚拟楼梯的设计,时而绵延时而断裂,往复不休,使这一歌曲情绪得到更强烈的表达。

今年的央视春晚依然加入了虚拟植入技术,在由TFboys表演的节目《幸福成长》中,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通过电视看到的就是加入了虚拟植入技术处理后的画面,在节目中我们通过屏幕不仅看到画面当中演员们的表演,还有旋转的木马及各种卡通动画人物等虚拟植入的3D动画,配合着现场的歌舞表演,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享受。

虚拟植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视节目及晚会的录制中。将现场录制的画面配合以实时同步的三维动画,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视觉效果更加真实,超越了传统的制播效果,为导演和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机器人首次登上春晚大舞台

2016年猴年春晚有个明星红遍了大江南北,他就是央视猴年春晚广州分会场上为歌星孙楠伴舞的智能机器人alpha 1S。在孙楠表演的《冲向巅峰》节目中,地面上540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及天上29架无人机组成的表演阵势令人叹为观止。节目中这些机器人整齐划一,其曼妙舞姿丝毫不输真人,甚至开始有代替真人表演的趋势。

参加表演的机器人从研发到量产就耗费了五年时间,且完全是由我国自主研发。会跳舞的机器人身高42厘米,体重1.5千克,看着个头不大,跳动起来相当灵活。现场参与表演的机器人分别站在四个平台上,每个平台上机器人的动作又略有不同。机器人的设计团队在短短的二十天时间里,共编辑了50多套动作程序,最终导演组挑选了12套进行表演。然而,要让这540个机器人同时做动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机器人团队负责人介绍说,通常是使用手机APP来实现机器人一对一的控制,或者是一对六的控制。由于春晚的机器人有540台,就只能使用新设计的控制天线,来实现540台机器人整齐划一的动作指令。光让机器人动起来还不是最难的,在表演中,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设计都是根据歌曲《冲上巅峰》的音乐来的,这就跟人的舞蹈表演一样,机器人跳舞也需要跟上音乐的节奏。①

在春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将机器人大面积地引入到现场歌舞表演中,整个过程导演组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广大观众眼前一亮,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春节晚会上,或许会出现更多更现代化的机器人,制造更大的亮点。

(三)全息投影技术

虚拟植入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华丽的舞台,然而遗憾的是现场观众却无法看到这一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另一种技术的诞生弥补了这一遗憾,使受众在屏幕内外都可以看到绚丽的视觉景象,这就是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技术,也被称为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由于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能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因此被很多大型的活动舞台采用。②

猴年春晚并非该技术在大型晚会上的第一次应用,早在2011年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全息技术就登台亮相,使邓丽君与郁可唯“同台”表演,台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视觉和情感上都受到极大震撼。2015年春晚上的节目《蜀绣》也应用到了这一技术。

在今年诸多地方台的春节晚会中,辽宁春晚以全息投影技术为媒介,为大众生动演绎了别样的猴王情怀。通过3D全息影像技术,在舞台上为观众展现了花果山多彩壮观的奇景,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美猴王”在现场腾云驾雾,不时变幻形象,并且能够上天入地,与猴子猴孙以及七仙女展开互动,花果山、天宫等壮丽美景也再现舞台,画面震撼,大有“大圣归来”的阵势。

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装点舞台,另一方面可以配合演员一起完成表演。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仿佛把观众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中,使观众体验了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世界。

从直观上来说,全息投影的应用是舞台空间延伸的绝好载体,其真实与虚幻、具象与抽象的画面在节目主题和气氛相协调的灯效作用下,使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观看过程中,获得设计者们预先设计和安排好的由影像美学和全息技术所带来的听觉、视觉的完美盛宴。③

“虚实相生的全息技术应用能产生有趣的话题,让观众去讨论,产生很强的参与感。这能够将传统的综艺节目从舞台延伸到线下,在网络等更大的层面上去传播,让观众在舞台和演员表演之外,产生新的兴趣点。”④

二、不断超越的春晚舞台

随着1983年第一届春晚拉开序幕,每年的春晚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春节期间一道视觉上的“饕鬄盛宴”。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春晚的舞台设计越来越精良,观众对它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春晚刚刚播出的几年间,舞美技术相对落后,当时只能依靠道具及演员的配合、现场的调度来增强舞台动感。直至上世纪90年代,春晚舞台才正式加入了数字技术,舞台的升降、转换直到今日仍然被广泛应用。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春晚视听新突破从未停止。

1993年春晚舞台首次出现了LED大屏,但当时它只是作为一种视频展示的工具,与舞美设计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虽然当时屏幕尺寸有限,画面清晰度欠缺,但这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自此之后,LED技术迅速升级进步,它不单单是舞美的一部分,设计者通过LED屏幕来传达节目内涵及晚会主题,技术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给观众带来了更高的艺术体验。在2007年春晚上,LED屏开始成为了重要的表现方式。2012年龙年春晚更是将LED屏的应用推到了顶峰,304块LED屏不仅可以360度呈现现场画面,甚至还能将舞台延伸到观众席中,与观众互动。2012年春晚在“致敬春晚30年”的环节中,配合《我的中国心》歌曲演唱,原本平面的舞台一下子变成了逼真的长城景象,通过预先设置好不同方块柱的升降比例以及LED屏幕效果,实现了人、景、情三者的融合,带给观众深深的震撼,⑤多维度的展现舞台空间使得整个舞台的立体感更强。

在2016年央视春晚的节目表演中同样运用到了LED屏,演员演绎歌舞《山水中国美》时,可自由组合的LED屏柱伴随着歌曲内容,展现出了群山环绕,山峦叠嶂的水墨中国风,动态布景使得瀑布流水场景逼真,可自由组合、升降的LED屏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不同的舞台效果。对于观众来说,优美动听的歌曲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变幻多端的舞台和LED屏上多彩的画面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LED屏的进步只是春晚舞台技术进步的一部分,除了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春晚的数字技术也有较大的提升。2012年春晚节目《万物生》的表演中首次加入了虚拟植入技术,实现了将虚与实合二为一,使观众沉浸在由舞美科技营造的幻境中。2015年春晚上李宇春带来的歌舞表演《锦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台上出现的四个李宇春引起观众的惊叹,全息投影技术也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开始被应用到春晚上,带给这个舞台无限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技术提供支持内容仍是王道

(一)新技术手段为春晚带来的优势

春晚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在除夕夜的固定等待,并正在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承载体。在当今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画面效果要求更高,内容更新也更加频繁,电视媒体也开始通过技术性元素去抓取观众的眼睛,从而抓住观众的心。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声、光、电以及新媒体手段的不断发展,春晚这场视觉盛宴必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新技术的加入使春晚具备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舞美在整场晚会的表演当中通过搭建在舞台周围的大屏幕展示出来,嘉宾的歌舞表演与灯光舞美相呼应,使观众置身于一个绚丽、唯美、逼真、气势恢宏的环境中。

其次,在技术的支持下,春晚具备了更强的传播力、感染力与互动性。2016年春晚舞台上灯光舞美技术的进步使得它在视觉上带给我们更优质的体验,也让许多歌舞表演内容具备了更强大的感染力:通过LED大屏展示,小品《将军与士兵》将“9·3”大阅兵时长安街上的恢弘景象重新搬上舞台;在504个机器人的配合表演下,歌舞《冲上巅峰》为所有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享受。我们可以看到在技术的支持下,春晚上的每个节目都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观众也更能够投入到节目中。

最后,数字技术还降低了晚会制作的成本。一台晚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若想用普通摄像机拍摄出唯美而富于幻想的高品质画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一些特殊场景是没办法用摄像机拍摄出来的。而数字技术则可以模拟表现真实,展现良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听感受,从而弥补了传统摄像机拍摄的不足。

(二)优质内容仍是春晚核心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新技术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春晚历经三十几载,时至今日却面临着在内容上难以推陈出新的局面。以舞台特效技术丰富节目表现形式只是一种手段,却终究无法代替节目本身。技术不断进步的背后是物质的支持,如果将过多的精力放置在舞台效果而忽视了内容,那春晚也就变成了徒有华丽外衣的空壳子。1983年首届春晚上并没有绚丽的舞台和灯光,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永恒的深刻的记忆。虚拟植入也好,全息投影也好,广电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的生产,而并非视觉包装。只有从技术应用层面向内容承载层面过渡,从技术提供者向内容创作者的角色进行转变,让新技术能够切实转化为新内容,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技术不断进步的社会,春晚的舞台会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得越来越绚丽。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数字技术应用于舞台设计并不只是简单地将晚会内容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而是应当使技术与艺术产生“1+1>2”的效果,否则再酷炫的舞台效果失去了内容这个支点,也只是华而不实的炫技。

注释:

①搜狐网.央视猴年春晚的这些秘密你未必知道[EB/ OL].http://mt.sohu.com/20160210/n437178213.shtml,2016 年2月10日.

②姚婉欣.“全息”投影数字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包装,2014(2).

③杨建蓉.从传统到全息:央视春晚舞美的奇观演绎[J].影视制作,2010(5).

④陈晨.技术“点亮”春晚——那些央视羊年春晚中的炫酷科技应用[J].影视制作,2015(3).

⑤卢妍君.试析央视春晚的发展嬗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春晚技术
周刊“春晚”的后台故事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