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建设政策研究

2016-04-11闾涵加朱文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上海保险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航运上海

闾涵加 朱文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建设政策研究

闾涵加朱文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航运保险作为金融与航运的结合,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有重大推进作用。针对目前国内航运保险业存在的法律环境、税收政策、经纪人市场等问题,本文分别给出了给产品增加法律适用范围条款、进一步降低税率、三年递延纳税、定义“国际货运”、允许经纪公司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来替代等政策研究及建议。

一、引言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以下简称“第19号文”),提出要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且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国务院第19号文颁布后,上海市政府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产业,促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保险中心;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为上海航运保险深化改革发展提供了“试验田”和“窗口”。在此期间,保监会先后推出了“保八条”和“保三条”,从航运保险机构培育集聚、航保协会发展、航保产品创新、打造航保定价中心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支持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发展;2014年,国务院“新国十条”明确将“积极发展航运保险”提到国家发展高度,表明国家在战略发展上对航运保险的高度重视。

尽管洋山深水港、保税区和上海自贸区等硬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发展,但是软件方面,上海与国际一流的航运中心还是有很大距离。因此,上海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将航运业推到航运服务业的高度,航运保险作为金融与航运的结合体,其发展必然对上海建成两个中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建设两个中心之外,上海同样应当努力建设国际航运保险中心,深度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上海为龙头向“一带一路”海陆运输大通道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服务。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3030.37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图1反映了2005—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上涨态势,2009年起,连续六年贸易总额的增长也带动了航运市场不断地扩大。

二、中国及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发展规模与质量

(一)中国航运保险市场发展规模与质量

根据IUMI(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rine Insurance)的2015全球海上保险报告,2014年,中国的航运保险市场全球第二,仅次于英国。图2 为2014年按国家划分的全球货运险市场份额图,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我国货运险保费收入占全球货运险总收入的9.2%,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运险市场。图3为2014年按国家划分的全球船壳险市场份额图,从图中可看出,2014年中国已成为第二大船舶险市场,仅次于英国,船舶险保费收入占全球船舶险总收入的11.9%。

◤图1 中国进出口情况:2005—2014(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图2 全球货运险市场保费收入:2014(数据来源:2015全球海上保险报告,IUMI)

◤图3 全球船壳险市场保费收入:2014(数据来源:2015全球海上保险报告,IUMI)

◤表1 2014年主要经济体航运保险深度、密度及全球市场占比

保费虽然大规模增加,我国的航运保险行业却没有全球影响力。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的指标则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保险市场发展成熟程度。表1为20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航运保险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以及该国的全球市场占比。通过表1可知,20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保险深度方面,中国仅仅略高于美国,低于英国和日本。在保险密度方面,中国全面落后。从市场份额角度来看,2014年中国航运保险份额占全球市场7.55%,仅落后于英国。

航运保险业作为金融业与航运业的交集,对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近年来,在国际航运业的带动下,国内航运保险已经有了重大的进步,但从国际航运保险需求、国内航运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占全球航运保险市场份额来看,我国航运业仍有着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二)上海航运保险市场的发展规模与环境

根据上海保险航运协会的统计,2013年,上海保险市场船舶险保费收入22.8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市场43.07%;货运险保费收入13.41亿元,占全国市场12.94%,远远超过国内其他五大港口城市航运保险业务的总和。而到2014年年底,全国已经有近50%的船舶险落地上海,远洋保险也已经有80% ~85%的业务集聚在上海。尽管如此,上海的海上保险保费收入仅占全球1%,与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近几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居世界前列,航运企业、货代企业、保险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等机构大量聚集到上海,这些都为我国发展航运保险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随着硬件设施的逐步到位,上海若要发展建设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则更应注重在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经纪人市场等软环境的打造。

三、国内航运保险的发展现实与困境

(一)当前法律环境与国际化目标的不适应

2013年上海海事仲裁受案量首次翻番,成为国内海事仲裁的最大集聚地。根据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上海海事仲裁院)的统计数据,该会2013年受理案件量同比增加了一倍;争议标的额为1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2%。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要素集聚效应已明显增强。

然而从当前全球航运体系发展水平来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是领跑全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国家在航运方面具有非常完备、先进的立法和司法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发展航运保险的法律和监管问题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影响航运业和航运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航运立法角度看,英国参与制定的各项国际公约、准则均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如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对规范全球贸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制定的国内法如《1996仲裁法》《第三人权利法案》等也在各普通法系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具有相当的影响;部分规定,如《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2012仲裁规则》已经对中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产生较大影响。英国作为全球航运体系发展水平的魁首,在使航运保险“有法可依”方面,远超中国,也非常值得上海在建立国际航运保险中心过程中模仿和借鉴。

从航运司法角度来看,据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秘书长Ian Guan在2013年秋季通讯中披露,2012年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做出631个裁决书,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做出163个裁决书,法国巴黎的国际商会做出50个裁决书,纽约海事仲裁员协会做出约100个裁决书。如果按照2009年至2013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在四年半时间内做出了2600个裁决书,新加坡海事仲裁机构做出63个裁决书。Ian Gaunt在报告中认为,伦敦仍然是目前国际最主要的海事仲裁选择地。相比之下,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海仲委”)在2014年共审结案件115件,从增长角度来看固然可观,但是整体规模偏低,且以处理国内案件为主,缺乏对国际案件的指导能力。另外,在法律从业人员方面,伦敦的从业者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实践证明,专业技能更强的法律从业者会使案件审理更权威更公正。更多的案件处理使其具有更丰富的经验,并且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有着标杆作用,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类似案件处理提供了参考。

◤表2 中国大陆与有着发达航运保险业的国家或地区在航运保险税收政策上的比较

◤表3 全球航保业每年起承保的航运保险在之后年份的赔付数据(2005—2014年)

虽然伦敦航运保险的诉讼费相对高昂,但实际上对减少司法成本、吸引事故双方在伦敦处理诉讼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昂贵的诉讼费用影响下,事故双方首先会对自身在纠纷事故中的行为进行简单的估量:如果认为自己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持或者存在过错,很可能选择放弃诉讼;相反地,对自己的行为越充满自信,知道自己是没有过错的那一方,就越会希望通过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解决纠纷——这便是制度公平性和高透明度对吸引航保业务的重要体现。反观国内,有关航保的法律制度缺乏、落后,航保案件的处理缺乏透明度,对于类似案件的判定很可能大相径庭,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海仲委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国际航运从业人员不敢、不愿把诉讼或仲裁案件拿到国内来处理。立法完善和司法规范方面的问题对目前中国吸引航保业务进入国内是一个重要阻碍,更是建设国际航运保险中心之路上的一块巨石。

(二)当前税收制度与航保业务特性的不适应

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货运船的吨位越来越大,经营航运保险公司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仅以国内为例,2014年,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260吨,三峡库区货船平均吨位达到2700吨,同比增长分别为7.7%、8.4%。假设原来吨位小的时候,一艘船体的保额为1000万元,满载时货物的保额也为1000万元。由于吨位的增加,当船体保额假设增加到2000万元时,同样由于吨位的增加,满载时同种货物的保额也会因为装载件数的更多而增加,加大了保险公司的风险。除了保险公司自身在增加资本方面与改进承保技术方面须付出更多努力外,如此高风险的航运保险业务同样需要税收政策的帮助。

在推动航运保险发展的政策落实方面,2011年上海市共有38家机构(包括2家航运保险营运中心)享受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优惠政策,免征税额达9721万元,较上年增加4217万元,撬动的航运保险业务增量达到12.5亿元,航运保险营业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对上海市场航运保险业务的迅速集聚产生显著效果。税收优惠政策给上海带来了航运保险业务的成本优势,有效推动了上海国际航运相关保险业务的集聚。

首先,从总体的税收政策来看,目前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某一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该行业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不仅对行业来说是实质利好,更是一种积极的政策信号。表2是中国大陆与有着发达航运保险业的国家或地区在航运保险税收政策上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上海有营业税的优惠,但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对航运保险税收的优惠政策,全国甚至上海都仍有较大的开放空间。

其次,从航运保险的特殊赔付情况考虑税收政策来看,表3是2005年至2014年全球航保业每年承保的航运保险在之后年份的赔付情况。图4是表3数据可视化后的结果。

根据图4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航运保险的赔付数据将在首次承保后的三年内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从第三年起,赔付情况逐渐稳定,增长极为缓慢。我国现有的航运保险仍旧是以会计年度为缴税周期,以此缴税周期缴税的话,险企在第一年将有较多的利润,缴纳的税更多,而在第二、第三年,赔付数据骤增,先前缴去的税额将影响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增加公司的运营风险。

最后,从税收政策无法落实到位这一点来看,对于国际货运,国内的相关文件至今没有定义,承保哪些货运险业务可算作国际业务,这对保险公司来说仍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定义,从而在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上也会遇到执行困难。

◤图4 2005年至2014年全球航保业每年承保的航运保险在之后年份的赔付情况

(三)当前监管门槛与促进经纪人市场成长目标的不适应

若以伦敦的航运保险市场为对标,我们可以发现,活跃的经纪人市场对成熟的保险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上海的船舶经纪在政府支持下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目前,在上海从事船舶经纪业务的企业中,除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下属子公司外,多数是私营企业,或以兼营方式开展业务的企业。截至2012年底,上海有345人取得上海市航运经纪资格考核合格证明,16家世界著名和优秀民营国际航运经纪公司在上海市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注册成立分公司,如克拉克森;此外,目前航运经纪执业经纪人有85名。然而,2013年4月27日,中国保监会颁布《关于修改〈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的决定》(保监会令2013年第6号)、《关于修改〈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的决定》(保监会令2013年第7号),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将设立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注册资本金的要求提高至5000万元人民币,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现有的政策规定无疑抬高了中间人的行业门槛,大大阻碍了经纪人市场的活跃发展。

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环境,大步迈向国际化

考虑到政策制定的可能性,笔者建议:首先,借国内航运保险由审批制改注册制之东风,进一步允许保险公司在条款内加上“适用英美法系”等条款,让保单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进行海事争议的处理。当然这一修改需要考虑监管方面的困难,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对英美法系相应条款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关说明,防止出现钻空投机的行为。2015年6月,上海已经获保监会批准开展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并且有注册人对产品负全责的规定,这对条款修改做出了一定的保障,也是对注册制开放化的推动。

其次,进一步完善《海商法》及相关法律。《海商法》作为民法的分支,在缺少对相应事件情况的规定时,只能按照民法原则进行延伸和规定,这对审理海事纠纷的公正公平和透明都造成了影响。《海商法》正式颁布以来,二十余年一直缺乏有效修订,尤其是如今上海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建设过程中,《海商法》的完善无疑将对该过程产生很大影响。

最后,则需要相应的法律从业人员的培养,增强专业性,提高仲裁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在法律规范统一的情况下,提升施行效果。

(二)改进税收政策,打造适合航保业务的金融环境

对于经营国际航运保险业务的公司,应有力度更大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航运保险发展的金融环境;基于航运保险的赔付规律,对航运保险业的税收应采取三年递延纳税的政策,将航运保险实际承保的风险通过三年时间暴露出来,给险企保留利润以应对三年的赔付骤增;尽早地科学定义“国际货运”概念,让税收优惠真正落到实处。

(三)转变入场门槛,助力经纪人市场成长

在设置5000万元注册资本金门槛的同时,建议除了能用5000万元真金白银注册之外,也允许经纪公司为自己购买保额大于或等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职业责任保险。这样一来,监管的力度不仅没有下来,发展经纪人市场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从而有利于经纪人市场的发展,更进一步地,有利于航运保险业的发展。

航运保险市场本就是一个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市场,尽管近几年有中心向东亚迁移的迹象,但有着航运保险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伦敦,其国际航运保险中心的地位依旧牢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保险中心之路虽任重道远但意义重大,需要研究权衡的东西还很多。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航运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