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金纬度与云南文明

2016-04-11林超民黄泓泰

思想战线 2016年5期
关键词:滇池纬度昆明

林超民,黄泓泰



黄金纬度与云南文明

林超民,黄泓泰①

云南中部位于北纬25度,在崇山峻岭之间有许多盆地(坝子),海拔在1 000米至2 000米之间。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除昆明外,这个纬度上的许多城镇都是春城,我们将这个恒温的、四季如春的地带称为黄金纬度。这里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栽培稻、栽培茶和畜牧业的起源地。这里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生活在黄金纬度上的云南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千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形成了不成文的风俗习惯和成文的乡规民约,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从中提炼出生态文明的精神价值与道德准则,将云南建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为云南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金纬度;良好生态;云南文明;珍视传统;传承文明

黄金纬度与云南生态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度8分32秒~29度15分8秒,东经97度31分39秒~106度11分47秒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90千米,总面39.4万平方千米。云南的中部是北纬25度,南部是北回归线。

世界上有许多的重要城市位于北纬40度,如马德里、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新疆喀什、北京、华盛顿、纽约、首尔等,可以看出这个纬度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在北纬30度,也有着重要的城市,如埃及的首都开罗、苏伊士运河、科威特、新德里、珠穆朗玛、拉萨、云南的三江并流、成都、重庆、三峡、武汉、杭州、休斯顿、新奥尔良等等。

北回归线穿过的国家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还有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墨西哥等。北回归线经过中国的地方有台湾的嘉义、花莲,广东的封开、从化、汕头,广西的桂平等。在北回归线上,云南重要的县市有耿马、双江、墨江、个旧、蒙自、文山等。

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比较好,最适宜人居的纬度。云南就处于世界上最好纬度中的最好区域。云南的最北边是北纬29度,属于低纬度地区。云南位于北纬25度左右的城市有曲靖市、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市、大理州、保山市。

云南是高原省份。云南省的东部是云贵高原,西部是横断山脉,北边是四川盆地,海拔在1 000米至2 000米之间,是中国的第四大高原。在起伏的山岭之间,有许多盆地(云南称之为“坝子”)。云南有1 200多个坝子,占了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云贵高原上的盆地的海拔大多在1 000米左右。冬季受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同时受从印度洋和太平洋过来的暖空气影响,在北纬25度左右就形成了气候学称之为的“静止锋”。也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空气在此相遇,停留到这里。这在气象学上称为“昆明准静止锋”,也就是接近静止锋,但还有小的移动,这是在同一纬度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同样是在北纬25度,在北回归线上,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就是在这个纬度上重要的静止锋。

横断山脉是中国最长、最宽、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其他山脉基本上都是东西走向,而横断山脉是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金沙江、澜沧江、盘龙江等与太平洋有关系,怒江、伊洛瓦底江则和印度洋有关系。其位居青藏高原的南部,是四川、云南两省,还有西藏的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称之为横断山脉。因为它把整个的交通给阻断了,故名横断山脉。*清代末期,江西贡生黄懋材受四川总督锡良的派遣从四川经云南到南亚次大陆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而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名称叫“横断山”。以后这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地理名称。

云南在北纬25度左右的城市从东到西有几十个。最东边是曲靖市,曲靖在24度到27度之间,但是它的政治中心麒麟区正好在25度左右,平均海拔在2 000米左右。麒麟区的海拔是1 881米,属于亚热带的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4度,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曲靖西面是昆明市,昆明的中心区域是在北纬25度02分11秒。昆明市中心的海拔是1 891米,年平均气温是15度,降水量1 035毫米。昆明西面是楚雄市,位于北纬24度到25度之间,海拔是1 773米,平均温度是16.7度,降水量大概1 000毫米。楚雄西面是大理,在北纬25度25分至25度58分之间,大理洱海水平面海拔是1 966米,平均气温是14.9度,降水量是1 051毫米。大理西面是保山市,保山的隆阳区在北纬的24度到25度之间,海拔是1 653米,年平均气温是15.5度。以上这些城市都处于北纬25度上,年平均降水量均在1 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都在15度左右。其中昆明叫做春城,这是明代文人杨升庵到昆明后,在他的诗词中第一次将昆明称之为春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句,其春城为泛指。明代学者杨慎贬官到云南后,吟咏云南诗篇甚夥。其《滇海十二曲》中,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之句。在《春望三绝》中有一绝是“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欲把归期卜神语,紫姑灯火正萧条”。据考,这是将昆明最早称为“春城”的诗句。

但实际上,曲靖、玉溪、大理、楚雄、保山的年降水量、平均气温都和昆明不相上下,甚至有的地方的无霜期比昆明还要少。所以在云南,我们看到不仅昆明是春城,上面说的几个城市也是四季如春。我们把这个恒温的四季如春的地带称为“春城带”。在北纬25度之外还有两个城市也是春城,一个是普洱的思茅,其平均气温是17.8度,比昆明的15度稍高一点。它的位置向南一点,海拔低一点,所以它要比以上“春城带”的温度高2度左右,更适合人们的居住。临沧市在北纬23度到24度之间,它平均温度是17度。临沧市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它有另一个名称叫做“亚洲恒温城”。

因此,在云南的北纬25度线上下,有许多海拔在1 000米到2 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在18度左右的盆地(坝子)。在坝子中有大小不等的湖泊,如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异龙湖等,湖水对坝子的气温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坝子周围多为高山,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候逐渐从凉到冷,冬季常有大雪覆盖,如大理四周的苍山。在坝子附近有河流穿过,不少河谷海拔较低,低海拔的河谷,气温较高,一年之中没有霜降,没有冰冻。山高谷深,形成“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多样性立体气候。多样性的立体气候,使云南拥有从热带、亚热带、温带至寒带的植物种类。因此云南有植物王国的美称。云南的鸟类、兽类、鱼类等脊椎动物的种类之多为世界所罕见,故又有动物王国的美誉。从热区到高寒山区的多种气候类型,多个气候带,形成了多样化物种资源优势,是全球著名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地处北纬25度上下的云南,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最适宜人居的地带,世界上罕有其匹。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黄金纬度”。

黄金纬度与人类起源

在黄金纬度上,云南不仅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而且在元谋的上那蚌,距今大约170万年的地层中还发现了元谋人的牙齿和石器。

元谋人的发现,确凿无疑地证明,在云南高原上,曾经有直立人存在过,他们创造了史前的文化,留下的石器等昭示我们,元谋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揭开了中华文明的大幕,走上了文化发展的舞台。中华民族的第一章,就从在黄金纬度上发现的元谋人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查阅中国现有化石的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前至4万年前,没有任何人类化石出土。经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全球科学家参与的基因变异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经过南亚进入中国。这支南亚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及体内基因突变,逐渐分化成为各个民族。中国人的祖先是否是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是否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是一个争论激烈尚无定论的问题。但是,元谋人的发现证明,这里曾经是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区之一。

如果说元谋人的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代表,那么昭通人、丽江人、西畴人、昆明人、蒙自人、蒲缥人等古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则是云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1982年11月,在昭通昭阳区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和1枚人牙化石,定名为“昭通人”。1964年在丽江木家桥村里发现3根人类股骨和1具少女头骨化石,3件股骨中有两件一左一右。1977年经专家鉴定,被定名为“丽江人”。1965年,在文山州西畴县小新寨旁的仙人洞发现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人类牙齿化石5枚,右下第二乳臼齿、右下第一前臼齿、右下第一臼齿各1枚,右下犬齿2枚,代表4个个体。形态和尺寸与现代人接近,下臼齿咬合面具有“十”字型沟纹,属晚期智人,命名为“西畴人”。1973年在昆明市呈贡县大渔乡龙潭山,考古工作者在这里的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化石2枚,右上第一前臼齿和左下第一臼齿。形态接近现代人,被命名为“昆明人”。1989年8月,在红河州蒙自县城西南约7公里的红寨乡马鹿洞发掘到一件头盖骨保存完整,属于晚期智人,将其命名为“蒙自人”。1981年在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发掘出土人类化石7件,命名蒲缥人。

20世纪30年代,西方探险者在云南元谋龙街发现新石器遗址,*参看格兰阶《中亚考察记》,转引自郑 良:《史前文化》,载杨寿川主编《云南特色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发掘,始于1938年。当时,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在大理洱海周围考察,发现18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并对其中4处做了发掘,至1940年方结束考古工作。1950年初到1970年代末,全省31个县市发现新石器遗址和采集点111处,*阚 勇:《试论云南新石器文化》,载《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981年。其中发掘了元谋大墩子、宾川白羊村等重要遗址。自1980年初开始,经文物普查、考古调查与发掘,至今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已经达到300多处,遍布云南全省。这些遗址的分布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分布在河边阶地上,如元谋大墩子遗址、宾川白羊村遗址、永平新光遗址等;第二类分布在河边洞穴中,如维西哥登村遗址、耿马石佛洞遗址等;第三类分布在湖滨或湖滨贝丘上,如晋宁石寨山遗址,通海海东遗址等。目前云南地区比较重要的并做过正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点有石寨山遗址、白羊村遗址、大墩子遗址、菜园子遗址、新光遗址、海东遗址、大花石遗址、闸心场遗址、小河洞遗址、海门口遗址、忙怀遗址、倘甸遗址、石佛洞遗址以及阿巧石棺墓、孙家屯墓地等。*杨 帆等:《云南考古(1979~2009)》,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云南新石器文化类型多种多样,异彩纷呈。这与云南地理特点、自然坏境密切相关。新石器遗址基本分布在黄金纬度上。云南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大约距今4 000年。*杨 帆等:《云南考古(1979~2009))》,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这与中国历史上尧、舜、禹传说的时代相当。

黄金纬度与云南农业

云南是亚洲水稻的起源地之一。直到明代,云南西部的土著族类还依靠野生稻生活。朱孟震的《西南夷风土记》中写道:“野生嘉禾,不待播种耕耘而自秀实,谓之天生谷,每季一收,夷人利之。”*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5卷,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490页。1950年以来,在云南已经发现野生稻的地方近百处。滇池地区新石器遗址中有稻谷的遗留。在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出土的碳化谷,经科学鉴定,距今3 770年左右。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为公元前1260年左右的遗存。剑川海门口遗址,发现了稻谷、麦子。这些都为云南是世界上较早种植稻谷、麦子的地区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述滇人“耕田,有邑聚”,说明农耕已经是滇池地区主要经济形态。西汉末年,地方官员文齐在今昭通地区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其后,他担任益州郡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得到民众拥戴。大理国时,大理地区的水稻种植已经有较大的发展。大理市大展屯东汉二号墓出土的“水田与池塘”陶模,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理地区不仅种植水稻,而且有了蓄水灌溉的技艺。

唐代,南诏的农业生产进入新的阶段。曲州、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惟业水田。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不仅种植水稻,而且实行稻麦轮作。在中国农业史上,云南当是最早实行稻麦轮作的区域。明代初期,大量移民进入云南垦殖。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明代末期,玉米、甘薯、马铃薯传入云南。清代在山区设置汛塘,云南山区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古至今,农耕经济是云南的主要经济类型。

黄金纬度地区为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地,不愁降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人们将山地改造为种植水稻的梯田。早在新石器时代,云南居民已经在山地修筑台地,种植庄稼。唐代云南梯田已经较为普遍。樊绰《云南志》说,“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南诏德化碑》称境内“厄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这是历史上最早见于记录的梯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云南许多地方环垒为田、水田夹江的梯田景致。云南山区,梯田层层叠叠,似云梯直上苍穹。“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耒半空行”。*楼 钥:《冯公岭》,《楼钥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

云南山区居民,多实行“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明清之际,云南广大地区盛行刀耕火种。所谓水耕禾稼,火种荞麦,各得其宜。刀耕火种依赖其对山地森林环境的适应性和独特的生产技术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较好的山地农耕方式,其产量与同时期同地域的精耕农田相差不大。生产方式简单,投入少产出高,人们还可以用更多时间从事狩猎、手工劳动补充生活。*刀耕火种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每平方公里人口不能超过15人,人均占有林地30亩。20世纪,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在云南大多数山区能够保持人均21亩林地以上的村社已经为数不多,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已经走到其尽头。

黄金纬度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云南发现的镇源千家寨古茶树、勐海巴达古茶树、双江勐库古茶树、澜沧邦崴古茶树、勐海南糯茶王树,形成从野生型、过渡型到栽培型的完整系列。这些古茶树的发现,为茶叶起源地提供了活生生的实物证据。我们可以断定,至少在1 000年前,西双版纳与普洱地区就已经利用和种植茶叶。云南产茶见于记录是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其书卷七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在今景东县,是南诏所设“银生(开南)节度”的首府。到了清代,普洱茶名声大振。世人逐渐发现普洱茶不仅香醇好喝,而且有益健康。普洱茶的身价日益增高,成为京师争购品饮的名茶,也成为云南进献皇帝的贡品。皇帝得到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不仅自己品尝,而且赏赐给皇亲国戚,并作为礼品赠送外国使臣。西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饮乳食肉,缺少蔬菜,不仅不易消化,且易积热;而茶之功用,能释滞消壅,清喉止渴。故西北少数民族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达到了没有茶就无以为生活的地步。因此,黄金纬度带上的茶叶及茶叶贸易,对于中原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域外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茶叶的功用从单纯的解渴疗疾升华为品味生活,反映心理的感受,体现精神的寄托,展示生活的韵味,形成了云南独特的茶文化。

黄金纬度的山地林木茂盛,茅草遍野,适宜畜牧业发展。“夏处高山,冬入深谷”*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卷,《新唐书》卷222《南蛮传》,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 405页。是黄金纬度上畜牧业的显著特点。这是云南人民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冬夏高山与深谷的气候、植被不同而总结出来的畜牧经验。这种畜牧方式有利于农畜并举,一直延续到当今。云南的畜牧业以养马著名。汉王朝一次从益州掠获牛、马、羊属30万,可见规模巨大。唐代北至曲州、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腾冲和滇池地区,不仅养马多,而且还培育好马。宋代,云南所产“大理马”闻名天下,成为宋朝战马的主要来源。马是云南主要的运输畜力,各地都有马帮运输物资,运输驮马数10万。

在黄金纬度上商业贸易较为繁盛,早在公元前3世纪,黄金纬度上就有连接中国四川到印度的道路,称为“蜀身毒道”。汉代在云南设置郡县后,交通驿道随之修筑。唐代已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商业贸易促进了初级集市——“街子”(定期定点的的贸易场所)的形成。街子一开始在黄金纬度上,很快遍布云南各地,各县都有十几个到数十个不等的街子。云南的街子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特点,有“露水集市”“日出市”“日中市”“夜市”等类型。云南的街子大多以十二生肖的日子为街期,诸如鼠街、牛街、马街、羊街、猴街、鸡街、狗街、龙街等。云南的街子最大的特点是集商业贸易、社会活动、文化交流为一体。除了日常的街子外,还有节日与商贸结合在一起的一年一度的大型“街子”,如白族的“三月街”、白族彝族等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在邑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大的城镇,如昆明、大理、保山、曲靖、楚雄、思茅、蒙自、腾冲等。这些城镇都在黄金纬度之上。

有色金属合金,是黄金纬度上云南人民为世界冶金做出的重大贡献。早在商代,黄金纬度上就生产出技术含量高超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云南就有铜矿、银矿、金矿、锡矿的开采和利用。剑川海门口、祥云大波那、楚雄万家坝、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光彩照人。

黄金纬度是铜、镍合金技术的原创地,这里生产的白铜被专称为“云白铜”。白铜见于文献是在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但云南生产白铜并非始于晋代。早在秦汉时期,云南的铜、镍合金技术,就已经颇为成熟。唐、宋时期,“云白铜”进一步被贩往西亚、南亚各国。波斯(今伊朗)人称它为“中国石”。

战国时期,云南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技艺之高、造型之美、质量之好都令人赞叹。汉代益州的朱提银闻名于世。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云南上缴银锞10万两,占全国银锞的一半以上。清代云南的铜业影响着国家的金融与经济。明清时期,云南铜矿产量之大、品位之高,为全国之冠。近代云南的锡业在世界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东川被誉为铜城,个旧有锡都的美名。

云南是多山富水的省份,高山大川使得交通极为不便,导致云南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形成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局面。在同一历史时期,有的地方商品化、市场化已经有所发展,并出现了现代金融的雏形;有的地方则保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自给自足的形态;有的地方是封建领主制经济,有的地方是地主制经济,有的农村则已经流行雇工经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云南文化具有多样性而异彩纷呈。礼失求诸野,云南边疆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云南保存着不少中原已经消失或变异的优秀传统文化。

黄金纬度与云南政区

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今云南设置益州以来,云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都在黄金纬度上。益州郡的治所在滇池县。滇池县为今晋宁县,就在黄金纬度上。益州郡管辖24个县,这24个县全部都在黄金纬度上。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在澜沧江以西设置永昌郡,治所在巂唐(今保山市隆阳区)。永昌郡管辖8个县,全部在黄金纬度上。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云南)反蜀汉大姓,将益州郡与永昌郡重新分割建立云南、建宁、永昌、越巂、兴古、朱提、牂牁七个郡。七郡之中,云南、建宁、永昌三个郡在黄金纬度上。设置庲降都督统领南中七郡。庲降都督驻味县(今曲靖市麒麟区),麒麟区正好在黄金纬度上。

晋泰始六年(270年),在南中设置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直属朝廷管辖。先统领云南、永昌、建宁、兴古四郡,治味县。太安二年(303年)再次设置宁州,统领云南、建宁、晋宁、兴古、永昌、朱提、兴古、越巂、牂牁八郡。首府依然设在味县。云南的政治中心从滇池畔的滇池县移到盘龙江(珠江上游)的味县。味县也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坝子,四季如春。味县作为云南的政治中心一直延续到唐代初期。

唐代在云南建立南宁州总管府,后改为南宁州都督府,首府依然在味县。为加强在云南的统治,于麟德元年(664年)在滇西设置姚州都督府,管理滇西各地,治所在姚州(今大姚、姚安),其位置正好在黄金纬度上。天宝战争后,南诏崛起于洱海区域,统一云南,以大理为首府。唐天复二年(902年)南诏灭亡,继起的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都以大理为首府。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以洱海大理为政治文化中心。大理古城所在的洱海坝位于北纬25度左右,洱海在鸡足山与苍山之间,四周是冲积平原,苍山十八溪、波罗江、弥苴江、西洱河等流经坝区,自然灌溉条件良好,成为高原上的“鱼米之乡”。大理也成为云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达500年之久。

元宪宗三年(1253年),蒙古大军征服大理国,在云南建立鸭池(昆明)、察罕章(丽江)、哈剌章(大理)、金齿(保山)、赤秃哥儿(贵州普安)五国。这五国的中心都在黄金纬度之上。元朝建立后,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省会设在昆明。从此,昆明就成为云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直延续到当今。

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到现今,云南政治中心经历滇池县(晋宁)、巂唐(隆阳)、味县(麒麟)、姚州(姚安大姚)、大理、昆明几个城市,这些城市之所以成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就因为它们都在黄金纬度之上,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

黄金纬度的生态变迁

黄金纬度是世界上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区域。云南有高山大川,湖泊湿地,盆地平川;是植物王国的腰带,是动物王国的园林;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区域。从汉代至今,云南历代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生产。黄金纬度上的几十个城镇都是“春城”,每一个城市不仅有四季如春的生活环境,还有四季丰收的生产环境,更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这些城镇都有各具特色的“八景”“十二景”等。

昆明的“八景”随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元代文人王升的《滇池赋》是系统描写昆明风景名胜较早的作品,他在作品中颂扬的昆明美丽景观是:碧鸡、金马、玉案、商山、五华、三市、双塔、一桥,后人称之为“元代昆明八景”。明清时期,昆明八景是: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灞桥烟柳、蚩山倒影。今天,昆明的“八景”,除“龙泉古梅”尚存外,其他七景已消失殆尽。

以滇池为例,昆明的生态环境正在日趋恶化。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元代以前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元代在云南建立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省长)第一次大规模兴修滇池水利。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滇池水位大幅度下降,昆明盆地现出良田万顷。清代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所写大观楼长联,描述滇池美好的景色: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1960年,郭沫若到大观楼游览,滇池风光依然令他赞叹。他赋诗赞美:“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从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我们向滇池要了两万亩田地。“文化大革命”期间,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在滇池“围海造田”,改变了高原明珠滇池的命运。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号召,“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要求“当年围海,当年造田,当年受益”。此后,昆明市和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先后开始了规模不等的围湖造田。这场造田闹剧,将滇池面积围掉20平方公里,造出了3.8万亩田,却种不出好稻子。不但滇池面积缩小,昆明气候也发生了异常,老海埂以北,湖区消失。围湖造田的结果,缩小了滇池的水面,直接减弱了滇池的蓄水能力,使鱼类失去了大片优良的生存空间。四季如春的昆明城,也出现了干燥、酷热的城市“沙漠化效应”。同时,多年来的乱砍滥伐致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破坏,导致水系干涸,降低了环境的承载力;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给滇池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水质下降。

1978年以后,在滇池周围围海造地,大搞房地产,使得滇池水面又缩减23.3平方千米。滇池湖滨带面积6.39万亩,其中96%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利用,湖滨湿地几乎消失殆尽。

从20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滇池流域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滇池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流入滇池的污染物增大,沿湖土地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300多万人居住在滇池流域,每天用水量80万吨以上,一年有毒有害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2亿立方注入滇池,万顷农田施用的农药残留从广泛的面源最终汇入滇池,导致90年代后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v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污染是昆明近几十年发展中的最大损失,滇池污染损害了昆明的人居环境,破坏了春城的美好形象。昆明本来是一个“富水”的城市,现在已变成缺水的都会。

据云南省政府关于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一季度水质状况及治理情况的公告,目前地处黄金纬度上的滇池、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均严重污染。其中,滇池草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重度污染,滇池外海总磷、总氮重度污染,阳宗海砷重度污染,星云湖总氮、总磷等重度污染,杞麓湖高锰酸盐指数、总氮等重度污染,异龙湖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重度污染。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为优,洱海、杞麓湖水质为良。一半的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黄金纬度上的云南地下水资源丰沛,但是污染亦很严重。在1980年以前,除昆明等少数几个城市外,所有城镇的地下水都清凉洁净,可以饮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云南所有城镇的地下水全被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所污染。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城镇大量引进洋草坪,有些城镇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建设大草坪、水景观等高耗水项目。洋草坪不仅耗费大量的水,加重了城镇用水紧张,而且要使用大量的化肥与农药。地表被绿草美化了,地下水却被污染了。现在云南所有城镇的地下水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可用于灌溉。

在黄金纬度上的昆明、丽江、大理、腾冲等城市的风景区,修建了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球练习场。高尔夫球场的好坏,要看草坪的质量。这些草发起病来扩散非常快,一小块没多久便连成一大片,经常是一夜之间全军覆没。为了照顾好草坪,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还要化肥、杀虫剂和杀菌剂。高尔夫球场不仅耗水巨大,而且污染巨大。

20世纪以前,云南省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地区。翻看明清云南地方志书,我们会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林木森森,山青水秀。云南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多、类型多;速生树种多,生长率高;蓄水的树种和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林副产品和山林特产资源丰富。

1950年以前,云南基本没有森林工业。在1940年时,昆明虽有40多家木行经营木材,但数量少、品种单一。木材成品、半成品主要靠少数木匠手工制作。1950年以后,国家把云南列为重点林区,大规模开发建设。1952年,建起云南第一个国有森林工业企业——江边林业局。接着在森林资源较集中的滇南、滇西建立了南盘江、清水江、拉姑、楚雄、新平、景东、墨江、卫国8个省属国有林业局。1965~1969年,国家为开发金沙江林区,调集大批人马会战。会战结束后,又将参加会战的16 500名职工下放给会战中建立的黑白水、宁蒗、华坪碧泉、漾江、红旗、云台山7个林业局。70年代又建立中甸、巨甸两个国有林业局。这些国有森林工业企业的发展,为支援国家建设、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一味只讲开发,不讲保护与育林,就会导致所有林业局普遍存在过度砍伐的状况,原生生态环境已经因大面积过度砍伐而被破坏,黄金纬度上的森林覆盖率日渐减少,本土生态系统受到了巨大冲击,生态多样性特点在这一地带逐渐弱化。

在云南森林大面积消失的时候,区域气候逐渐发生了变迁,导致洪涝与干旱等灾害频发不断,各类灾害的冲击及人为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本土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其他社会、经济、科技等原因的冲击下,为异域生物的入侵打开了大门。1990年以后,云南森林过度砍伐对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危害逐渐凸显,禁止砍伐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及相关法令逐渐出台。这是云南黄金纬度带,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较大进步意义的事。

但是,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因为地方政府开发方式不当,或是部分地区在改造、恢复生态环境的旗号下,采取进一步毁坏本土生态环境的措施,使黄金纬度带的生态环境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水旱、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环境灾害,以及异域生物入侵带来的各种形式生态危机频繁爆发。这不仅给地方生态环境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也彻底摧毁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本风调雨顺、森林茂密、水源充沛的区域被石漠化、经常性缺水干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生态灾害困扰。时至今日,黄金纬度地带的生态及环境优势逐渐弱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近现代以来,云南黄金纬度上的城市规模一天天扩大,城市化带来的弊病也日渐加重。本来就狭小的坝子(盆地),挤满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坝子的承载力趋于饱和。尽管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但迅速增多的车辆使城市道路拥挤不堪。据2011年昆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昆明全市人口为7 263 100人,常住人口为6 432 212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 116 616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 315 596人。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如不加以控制,将使现在已经出现的水资源不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危机加剧。黄金纬度上的其他城市,曲靖、楚雄、大理、保山等也面临同样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不及时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黄金纬度的生态环境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社会经济将难以永续发展。

这是值得政府与每一个公民深长思考的重大问题。只有充分利用黄金纬度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其强有力的生态自我恢复能力,给地方生态环境一个休养生息、自我调整恢复的时间及空间,重构本土的生态环境及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恢复这一地带历史上的辉煌及其优越的发展基础。否则,黄金纬度及其孕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文明都将在地球上消失。是到了给不顾环境基础而肆意开发的地方政府及民众反省失误的时候了,也是敲响警钟的时候了。要在制度、法律层面出台相关措施,号召全体民众关心黄金纬度的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黄金维度带的继续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良好的生态消失,黄金纬度也将不复存在,这不仅是云南人民的灾难,也是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灾难。

黄金纬度与生态文明

尽管云南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是,云南依然是当今世界上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云南省在黄金纬度上的18个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其中大理、丽江、保山、临沧、普洱等城市优良率近100%,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云南各族人民有维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保护水源,保护湖泊,保护江河;保护草地、保护森林,保护青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云南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习惯。在云南各地,无论是城镇还是山乡,无论是平坝还是高地,无论是农村还是牧区,都有成文的乡规民约,也有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习惯。

文明就是制度建设,没有制度就没有文明。乡规民约是制度,约定俗成也是制度。正因为云南各地都有依据地方特点形成的良好习惯,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的乡规民约,所以,云南才能将我们生活的云南高原建设成世界上罕见的黄金纬度。我们应该传承云南各族人民的良好习惯与优秀传统。传承习惯、珍惜传统,并非是依恋过去、停滞不前,而是在习惯中提炼出精神价值;在传统中发掘出道德原则,从而超越习惯形成制度,超越传统实现创新。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文明的基本要求。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文化纷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没有敬畏就没有谨慎,没有尊重就没有认真,没有保护就没有发展。文明就是在敬畏、尊重、保护的前提下,谨慎、认真、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只有这些关系处理好,我们才能切实、逐步实现生态文明的理想。

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少有的黄金纬度。在这个纬度上,到处是青山绿水,白云蓝天,这个纬度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无尽的宝藏。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应当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真保护好黄金纬度上的绿水青山,把云南建设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将云南文明的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 张 健)

The Golden Latitude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Yunnan

LIN Chaomin, HUANG Hongtai

Lying at 25 degrees north latitude, central Yunnan is characterized by many low-lying basins (bazi) in the high mountains at the elevations between 1,000 and 2,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With its mild climate, abundant rainfall, alluring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rich resources, the region has proved to be most suitable for human habitation. In addition to Kunming, many other places at the same latitude in central Yunnan are also spring cities or towns, so we call this region with a stable climate like spring all the year round the Golden Latitude, which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ces of origin of human beings, the cultivations of rice and tea, and animal husbandry. It has always served as Yunnan’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he people living at the Golden Latitude have created a rich and diversified culture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human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foundation for social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people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have formed unwritten folkways and customs and written loc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extract the spiritual values and moral standards from such a precious lega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build Yunnan into a model reg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civilization of Yunnan and the world civilization as a whole.

Golden Latitud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of Yunnan, cherishing tradition, inheriting and passing on a civilization

林超民,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泓泰,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650091)。

C954 文献标示码:A

1001-778X(2016)05-0017-08

猜你喜欢

滇池纬度昆明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昆明美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纬度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常用纬度差异极值符号表达式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