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多声部教学的有效性

2016-04-11黄晓隆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合唱手段观念

黄晓隆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多声部合唱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多声部合唱训练的有效策略,围绕“一处着眼,三处着手”展开,对小学合唱的多声部训练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合唱;策略;观念;手段;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71-03

合唱是表现力丰富的歌唱形式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提出的不仅没有降低对合唱的要求,反而对合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合唱教学很难正常开展,许多老师面对合唱歌曲无计可施,于是只进行单声部教学。而如果参加县市区的教学赛事,对于合唱教材大家更是退避三舍,合唱教学的难度显而易见。

那么,它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成因分析:

1、特殊的文化背景,影响合唱的开展。

西方的艺术重视立体感,音乐也不例外,通过和声、配器、复调等方式追求,丰富音响的厚重感,这点单从从西方历史悠久的合唱起源和交响作品的流传就可以考证。而中国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音乐都是呈现“线”的艺术,民间流传下来的古曲多为独奏曲和独唱曲。其音乐织体不是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多声音响,而是以单纯性的旋律展开为绝对主导构成横向的“线”型延伸。另外,除了音乐课堂,在日常的生活中,西方的孩子可以在教堂还有各种传播媒体上接触多声部立体的音乐作品,而中国的学生接触多声部音乐的机会很少,缺乏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多声部教学由于受中国音乐文化特征、社会生活背景的影响,成了一个始终难以解决的课题。

2、枯燥的教学方法,影响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音乐教学中,所有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相对枯燥的,而且这些东西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总是要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传统教学环境下,一个对合唱课负责任的老师,一般身后都跟着一大群对合唱兴趣阑珊的学生。将所有学生像专业合唱队的孩子们一样机械地进行训练,这显然与新课标的理念相悖,也势必会让音乐课失去了本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失了对合唱课的兴趣。

3、错误的教学观念,延误了教学契机。

从音乐教材的选曲上看,二、三年级开始出现轮唱曲目,为数不多,合唱歌曲的大量出现是在四年级以后。所以,一直以来很多老师认为,合唱教学是高段的教学任务。殊不知,低段的铺垫决定高段的合唱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因为合唱是一项很有技术难度的工程,需要从点滴架构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延误了最初的教学契机,等到了高段合唱教学任务到来的时候再进行相关训练,一切为时已晚。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多声部合唱训练呢?

策略探究: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策略,将它概括为“一处着眼,三处着手”

一处着眼: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集体歌唱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通过技术手段引领孩子团队合作进行和谐动听的歌唱,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艺术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是所有合唱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中心点。

三处着手:观念、手段、兴趣

1、观念----先入为主,奠定基础。

任何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不断积累,由量变而引起质变。多声部和声意识的建立,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常态的音乐教学模式开始,把我们以往在低段无意识的多声部教学变成有意识的多声部合唱能力的培养,并在整个学期、整个学年、整个学段的教学中都有意识地贯穿这一理念。想方设法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和声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并投入到积极的音乐创造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有效建立学生的多声部和声意识,并切实提高学生的多声部合唱能力。这种观念的转变可以具体到从第一节音乐课、第一个音符开始。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学生的多声部训练应从单音、单声部开始,循序渐进至和声、多声部,却不知这恰恰是造成 “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中高段的学生一进入合唱就产生畏难情绪,是因为他们在低段的学习中单声部一直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很少有多声部的意识和感觉。齐唱的概念和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其实,学生多声部的意识和感觉可以从他们第一节音乐课,第一个音符就开始建立,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接受并喜欢多声部,从小建立多声部的和声概念。

例如,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就可以渗透多声部概念:

让孩子们按照以下节奏念口令:

与孩子们形成相同结尾的卡农节奏(如下图):

在第三遍练习的时候要求孩子们边念自己的口令,边听老师的口令,以此培养孩子一心多用的意识。最后就可以由学生相互合作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练习,由于只念数字没有音高,即使是刚入学的孩子也能轻松完成。

如此类似的练习还有很多,例如师生之间的多声部问好:

又例如,5 和 3 是学生最早学习的两个音,在常规的教学中,人们把它们往往独立出来教学,学生除了能记住唱名,短期内对音高是没有概念的,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做多声部的歌唱练习,既认识音名,又能够在演唱中巩固固定音高的概念,还能训练多声部的协调性,自编组合练习如下:

这是一条自编旋律,学生唱会以后可以根据以上旋律进行二声部训练:

人的大脑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如果在学生入学的开始就进行以上类似的训练,将音乐与音响呈现立体多维的概念带给学生,那么学生接受的音乐也是丰满交错的立体印象,那么以后真正步入合唱教学的时候,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手段---兼收并蓄,多管齐下

多声部演唱是一种难度较高的音乐技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因此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中,要做到准确、细腻,有合理的梯度,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点滴训练中收获自信。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兼收并蓄、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声部声势训练。声势: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指用手和脚拍击出一定的节奏,它既有声音又有节奏,既有姿势,又有动作,所以称为“声势”。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节拍感觉,而且很有趣味性,更能为学生的合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a、 手脚并用

练习的过程中,先落实脚步的节奏,因为都是四分音符节拍,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手部的节奏须在脚上动作熟悉以后再加入。还可以尝试在手上放上响板,腿上绑个串铃,以此发出不同的声响,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交错的音响效果。

b、念念有词

在手脚节奏的配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加上古诗或者童谣的节奏念白。

以《春晓》为例子

这样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难度,调动了身体的另一个器官——嘴巴来参与,训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能锻炼肢体的协调性。

c、歌之舞之

合唱教学的所有训练最终都服务于歌唱,在前两个训练做到一定程度时,加入歌曲的演唱。歌唱与节奏合成的多声部是合唱的预备阶段,它既可以在歌唱中感受多声部带来的音响避免音准不问带来的声部混淆现象。

为歌曲找不同节奏的伴奏,例如《小青蛙找家》

不同歌曲旋律与节奏的结合

以上几种练习,一开始都可以分小组进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等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将难度提升,让学生一边歌唱一边拍击,心、口、眼、手、脚同时进行,培养多声部协调能力。

(2)多声部固定音型与歌曲的训练。“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Ostinato”,原文为“顽固”之意,常译为“顽固低音”、“顽固节奏”、“顽固伴奏”。意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比如《小雨沙沙》,我们以 5 5 | 55 0 |作为顽固伴奏,二声部呈现如下:

一开始由老师唱顽固伴奏,学生唱曲调,接着由部分学生唱顽固伴奏,其余的学生唱《小雨沙沙》曲调。等学生完全适应这种歌唱方式之后,就可由学生一小组对一小组,或是一对一单独地表演。孩子们从头至尾使用一种像节奏基石这样小单位的音型,为已熟悉的歌曲旋律伴奏,减少了技巧学习的难度,使多声教学变得简单。简单、易学、有趣的顽固伴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低段夯实合唱基础。

(3)多声部卡农的练习。卡农即Canon,或者Canong。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柯达伊认为卡农是发展二声部的最好准备。通过大量卡农的练习,逐步进入复调性、和声性二声部、三声部的学习。

对于卡农的练习,特级教师项雅丽老师执教的《两只老虎》一课中有值得借鉴的方法,利用表格,指引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并把表格画在地上,让学生通过不同节拍的节奏滞后形成多声部甚至是无终卡农练习,如图:

轮唱的前提是学生学会歌曲旋律,音高、节奏准确。在轮唱时,演唱技巧上要注意节拍整齐,突出强拍,两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确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切忌争相盖过另一声部而大声喊叫、抢拍、超赶速度。轮唱中把握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良好的演唱基础。

(4)多声部内心听觉的训练。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几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觉的练习。比如完整播放合唱作品,让各声部闭上眼睛努力分离出自己声部的完整旋律线;或者在学生重点练习某一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亦用在心里默唱自己的声部;也可以进行节奏和旋律的模仿来训练内心听觉:相隔两拍或者三拍后模仿老师拍的节奏或者唱的乐句,通过类似的练习久而久之能慢慢培养出内心的听觉,让学生既各有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

3、兴趣---民主平等、演练结合

(1)掌握教学技巧。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合唱教学是一件非常枯燥的过程,有时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专业上的难点,例如音准的偏离、力度的强弱控制、气息的支撑、音色的不统一等,而我们很多教师教学中往往会过于急躁。在语态上、教态上出现过于着急或出现一些让人感到不太亲近、不太自然、甚至恶语批评学生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害怕唱,甚至不愿唱等逆反心理,从而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更不用说享受合唱的美感了,这时,教师应掌握幽默的风格的技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

(2)搭建展示舞台。给学生建立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参加各类比赛、演出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舞台表演的丰富经验。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登上舞台,比如组织大合唱比赛、六一活动、元旦汇演,街道、区艺术节等等。通过表演,学生能将平时所学充分展示,这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合唱的学习兴趣也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万丈高楼平地起,相信通过点滴的努力和积累,循序渐进的训练,多声部合唱便不再高不可攀。期待合唱如花,灿烂得开在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钟维国﹒《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2月

[2] 王 琳﹒《小学低段课堂合唱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第4期

[3] 周 琦﹒《小学低段多声部合唱教学策略探究(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6期

[4] 李秀军 李晓亮﹒《小学多声部音乐训练策略初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合唱手段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