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引领下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2016-04-10卢晓梅柯文山

生物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卢晓梅, 柯文山, 彭 宇

(湖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430062)

政策引领下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卢晓梅1, 柯文山2, 彭 宇2

(湖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430062)

摘 要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重学术、轻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少特色,教学内容陈旧,考核指标与方式缺乏针对性,管理机构不完备,教师队伍选拔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应在政策引领下进行培养模式创新。其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多样化,以生为本,提高质量。创新策略: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培养模式,加大案例教学比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完善管理制度和模式等。

关键词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国务院学位办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曾明确规定:“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该学位的设置既能满足我国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完善学位制度的需要,又能满足我国生物教师专业化进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11月公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并强化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推进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1.1现状

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启动[1]。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门类上发展迅速,且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全国专硕毕业生仅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7.2%,2013年则达到28.2%,增幅为4.57倍[2]。到2010年12月,获教育硕士学位人数约达6万人[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第22条指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目前专业硕士教育尚未做强,没形成良好社会认可,据相关调查,专业硕士对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为61.9%,低于学术硕士[4]。

1.2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遵循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5]。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起步晚,导致了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简单移植。一方面,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队伍等方面受传统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培养模式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人们认识上有“边缘化”的趋势,定位不准确。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硕士的入学形式缺乏科学性,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急需完善,教育硕士的质量控制尚需改进[6]。

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学术倾向性问题,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学位论文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质量控制与保障方面的问题等。其学术化倾向表现为与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同,只是适当降低标准;培养方案相同,只是在个别课程的安排上做少量的调整而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研究方向的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知识过于陈旧以及外国语课程所占比重过大[7]。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导师队伍不专业,尤其是教育实际能力欠缺。学位论文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对教育实践研究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方面重讲授轻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较落后。教育硕士的质量控制还缺乏较科学合理的标准,如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过程评价、实践环节等还重视不够等。

2 政策引领下的理念变革

2.1 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10月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8]。国务院学位办1996年25号文件指出,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重视案例教学,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联系。要求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开辟校校合作的培养方式,增加教育实习机会。

2.2 提倡多样化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框架日益多样化。2004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这是政策调整最为频繁的一种模式。国家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由此形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010年12月教育部又启动免费师范生政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既是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独特的教育政策环境影响的结果。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另一政策动因源于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教师补充难的探索[9]。

2.3 以生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 年)》 确立了“育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工作方针,这对于教育硕士培养也是意义深远。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关心每个学生,促进他们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政策的演变不仅体现了教育实践的历史品性,也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2.4 提高质量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采取导师制,导师往往只是生物某专业的教师,不熟悉教育学、生物教学理论;而且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师资的有限,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加上自己本身平时的教学和研究就很忙碌,这样就更分散了导师的精力,造成培养质量的下降[10]。再就是课程考核的形式单一,过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不能很好地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已开始重视提高质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3年3月联合颁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暨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于2015年8月召开,提出了当前加快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有关举措和主要做法,以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3 生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为了凸显教育硕士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必须正确认识学术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目标定位;加强教育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教育硕士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1]。

3.1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和表达能力。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等,其中情境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12]。经过反复实践和经验总结,可形成一套供课堂教学操作的工具系统,如教学流程、教学环节与步骤等,以形成教学的基本操作规范,体现教学模式的规范性、程序性与可控性特征[13]。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教育实习指导,提高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上,落实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等3个方面[14]。

日常教学中,教育硕士生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展开学术专题,写教案,做PPT,课堂讲演,写论文等,以提高其教研能力和教学技能。而且学生要很好地熟悉中学生物学教材,例举具体案例,不能泛泛而谈。还可让学生多方位参与本科教学实践,体验听课、讲课、出试卷等诸多环节。让部分优秀学生直接给本科生讲课,其他学生随堂听课,学生切实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还要适时设置微格课程,让学生尽量多感知教学,活跃教学,这对于无师范背景的教育硕士生尤为重要。还可组织学生到中学听观摩课,近距离感受生物学教学。学生多观摩、多体验参与,这也激发了他们教学的兴趣,拓展了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实践的潜能。

3.2 加大案例教学比例

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应采取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案例教学及生物学教学观、学习观的更新,以提高学员的教学水平[15]。为改变我国教育硕士的学术化倾向,教学方式应重视案例教学,向行动学习转变。案例教学目前在我国各类院校推广迅速,强调展示真实问题和具体情境,学生做出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因此它是一种十分贴近真实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情境实践能力要素的教学方式[16]。

学校应搭建一个教学实践共享平台,不但要加大案例分析的力度,编写与实际相关的讲义,还要为学生创造实际教学和研讨的机会。以案例教学为主,把案例作为一个主要载体,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将某些经典案例置入规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体现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更利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来自实践,走向实践也是专业硕士培养特性的体现[17]。案例库建设尤为重要,应围绕生物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如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体验式教学案例设计、多媒体教学案例设计、过程性教学评价案例设计等,教育硕士生亦可参与到案例库建设中,丰富相关内容。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1) 运用研讨性教学模式

研讨性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指导思想[18]。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教学过程可视为一个激活想象、引发探索的过程,教师可视为学生的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尽可能地把凝固、抽象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技巧与鲜活的个人教研心得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难题结合起来。如细胞膜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看图片,用讲授和谈话的方式,学生靠理解和记忆来获得知识。而研讨式教学则可让学生首先思考一些问题,如细胞膜内外有亲水疏水之分,哪个部分亲水、哪个部分疏水,为什么?这就同时涉及细胞的生活环境,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等,学生会印象深刻。与实践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如剧烈运动后腿酸是何道理,发酵在生活中的运用,植物不能过度密植或施肥有何原理,遗传病的防治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探究。

2) 重视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性的社会意义人际协同建构,合作学习很好体现了这种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它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对知识最深层意义的建构。如生物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容易记混。如细胞的成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内容多而杂,学生学习有难度。这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专题,每组负责一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教学模式是思想、方法、结构、模式等的综合体,在现实教学中,应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改良传统的讲授模式,还可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多媒体、体验式教学、对分式教学、反转教学等模式来改善教学,活跃思想,提高教学效率。

3.4 完善管理制度和模式

管理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中,管理尤其重要。要从管理队伍和导师团队两个方面进行打造,才能为教育硕士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 打造一支管理队伍,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是同等价值的,只是性质不同,要求规格不同。因此教学和教学管理应该与学术性学位相同,否则就达不到研究生的应有水平,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19]。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管理机构的设置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去支持,专业硕士教育难以实现。该机构可由生命科学学院主管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主管,督导相应工作。另设教育硕士负责人1名,协助副院长处理某些事务,也负责很多具体事务。下面还须设1~2名行政秘书,负责上传下达和处理日常事务。该机构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其良好运作能确保专业硕士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重视教师团队的管理,建立教师选拔和管理机制

在某些院校,生物教育专业学位的导师队伍堪忧,这些院校对专业硕士性质不了解、不重视。只要导师需要或领导点头,这些教师都可以成为导师,遴选机制不健全。而领导的考虑也颇有道理,除了照顾部分未招到研究生的教师外,也有想整合资源,共同努力把事办大办强的思想。培养还好说点,但就业是个大难题,涉及指标考核。让某些领导或教授指导一个,将来学生去向也好些,出路也多些,这几乎成为所有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一个潜规则。这些导师的专业指导水准并不高,从导师那儿学生很难获取专业知识,倒是有很多学生被安排跟导师做实验,跑外调等。如有学生的导师是生态专业,还请假出去采样。这些都挫伤了学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进取动力不足。所以,导师选拔迫在眉睫。导师队伍应以生物教学论专业和科室为核心,指导教师或具有师范专业背景,或是教学名师,或是品牌专业、精品课程负责人,或是教学能力突出,教学评价优良,或是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导师队伍遴选不一而足,方法众多。但如果非教育硕士专职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在全程接受督导。这样才能遴选出合格的导师,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还须注意和改进的培养环节还涉及课程设置、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学实践指导等环节。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创新非一蹴而就,还须把握其培养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出尝试。相信这种创新会使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更合理,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郭芳芳,朗永杰,闫青,等.“专业硕士扩招”的理性思考——基于S大学践行政策过程的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4):3-13.

[3]金铃.教育硕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阎为民,王久和,杨菁,等.自组织理论视域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过程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390(3):15-19.

[6]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96-99.

[7]李章泉,王洪松.突出专业学位特色,优化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 21(5):30-33.

[8]谭铮,周沙,贺小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1999-2013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9-73.

[9]刘建银.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的政策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 32(1):29-34.

[10]龙雨玲.论教育学科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J].科教导刊,2013, 3:45-46.

[11]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31(5):62-66.

[12]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4, 418(11):88-94.

[13]龚彩云,李华君.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行动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14:41-43.

[14]关尔群,商建华,余大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模式选择及思考——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5(1):71-74.

[15]洪芳,张成军,汪忠.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教学,2008, 33(8):13-16.

[16]彭振威.论教育硕士招生与培养的改革[J].教育科学,2014, 30(2):18-21.

[17]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1):52-53.

[18]李宗植,蒋莉莉.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现代高教改革与研究, 2006(3):8-9.

[19]顾明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十年的思考与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20(3):1-3.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under the lead of policy

LU Xiao-mei1, KE Wen-shan2, PENG Yu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logical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is grim.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cademic and contempting practice, less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obsolete teaching content, lack of pertinence to evaluation indexes and ways, incomplete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etc, education reform should be made.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to combine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of teaching, to encourage diversity, to care students and to improve quality. Innovation strategy is to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core to build the training pattern,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case teaching, to integrate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mod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attern, etc.

Key wordsMaster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5-10-21;修回日期:2015-12-17

基金项目:湖北大学201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生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080-013839)

作者简介:卢晓梅,博士,教授,从事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研究,E-mail:lxmei6907116@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736(2016)03-0117-04

doi∶10.3969/j.issn.2095-1736.2016.03.117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