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坊的早晨

2016-04-09孙玉安

回族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安

孙玉安

入住在钟鼓楼西侧的美丽豪宾馆,天不亮,就被窗外不远处清真寺悠扬的唤礼声叫醒。

5月的西安,几天来连续是蓝天晴空,细风中透出微微的甜,使人心旷神怡。晨空似乎离地平面比平时遥远,好不容易寻找到的那几颗眨眼睛的星星,慢慢也被东方的鱼白赶走。

无数次古都之行,一直没有认真地解读过回坊。这本厚重的图册,常常引起我考古般的遐想与记挂。蜻蜓点水的过客,怎么能够探寻到深埋的隐秘内涵?

探视回坊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早晨。

苏醒的街道与我一起,分享这片小天地的真实。

仔细研究过地图,选择行走的路线有时挺重要。我决定从西大街口的大学习巷起步,向北慢行。

可能此时的时间还较早。昨晚这条灯红人嘈的商业街,寂静得有点令人不适。店主们或急匆匆,或慢悠悠,各自忙活着手中的活。我成为孤单的外来看客,欣赏着他们繁忙前的认真。

灰砖素雕的大学习巷清真寺门口,洁净如洗,禁不住就会肃然起敬,并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何种宗教。

之所以称为回坊,毫不夸张地讲,只有她,能够慢慢地带你走回到鼎盛的唐长安。

遥望是回顾,也夹杂着自豪。当年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沿丝绸之路来到长安,了解并融入大唐的同时,把各种文明,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中华子民。异国文化也是从此地,开始适应、生根,进而蔓延、传承。

是的,一种千年之久的宗教、习俗,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和厚重的精神,已经与中国一部分信仰者息息相关,无法分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你不关注她,走进她,当然无法获得身处其中的享受。

继续向前走。

痴爱美食的嗅觉逐渐开启,路边的各种小吃、特产,争先恐后地弥漫出阵阵醇香。常人着实无法抵挡诱惑。

就这么简单务实。一个铁锅,一双竹筷,热腾腾的炸糕,召唤着逐渐增多的过往客人。突然,历史图卷中缠头浓须、深眼高鼻,叫卖“胡饼”的西域食商,重现世人面前。

走近细看,慈眉善目的中年人给我一个真诚的微笑,白帽下的脸庞,竟然那么阿拉伯。太容易了,两块钱就让我穿越回到了盛唐。看得出他待客之后的悠闲和坦然。难道这是回坊的与世不同吗?

走出十米外:“炸糕——”

身后这一声比秦腔粗犷、土得掉渣的那口陕西话,送了我很远、很远。

这条街道不宽。

虽然禁止机动车通行,运货的三轮车、代步的自行车与行人交叉着,道路被充分利用着,不到七点钟,这里已经步入繁忙。

转弯进入庙后街,这边略显静寂,街道两侧的建筑却风格迥异,值得留意。一扇扇不大的门庭,依然保留着带有清末遗风的朱门灰砖,青石门墩是家庭区别的印记。只是门檐上端,大多都挂一个篆刻着阿拉伯语的吉庆牌子,这是回坊独有的标志。

这条街道的胸怀明显大了许多。

不仅有常见的清真饮食、杂货店、茶叶铺、洗衣房、调料摊,连古玩行都有好几间。禁不住让人会与“蕃坊”二字联想起来。

时光老人将沧桑与现代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流动着、交汇着、延续着,形成了开放又独立,传统又自由,弥足珍贵并不多见的小社会。

站在狭窄繁华的十字路口,左顾右盼地观察。北广济街或许是回坊的亮点。

一眼望过去,老字号争先恐后地林立两旁。

老童家、老铁家、老孙家、老刘家,说不清的店号、老铺。或张扬,或含蓄。有默不作声的,有招摇呐喊的。晨风吹动着五彩缤纷的招牌幡旗,与锅碗瓢盆的声响,合奏着美食的奏鸣曲。我敢说,这里的清真小吃店铺的密度、食物种类、品质,完全有可能被列为全国之冠。

一直需要侧身避人,还需艰难地向南走。

我简直无法选择要走进哪一家店。

正因为哪家店都有自己独特的诱人之处,反而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包子、锅贴、酿皮、油香,散发着刚出锅的醇香。烧鸡、泡馍、腊牛肉、水盆羊肉的气息,早早吊起吃货们的胃口。我相信无论任何人到此,都会流连忘返、大快朵颐。

我来了灵感。怎么又走回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宋城闹市?

一个小时前的静谧,随着时针转动,人为地被搅动、被沸腾了。这就是回坊市场的魅力,社会的需求、文化的延续。

还得绕回西大街,再穿过北院门,面前才是宽敞的步行街,这是游人必到的集散地。

一踏进街口,就会感受到西安旅游的魅力所在。可是,很少有青年人能够抽出时间寻觅:此处曾经有过海瑞、慈禧太后、冯玉祥、于右任等人居住过的点点痕迹、动人传说。

时光走过了八点钟,这里的人流逐渐进入嘈杂涌动中。客来八方,男女老少,穿戴各异。不需踮起脚尖,几位戴头巾女孩子就进入我的视线,如同大花园中的几朵争艳牡丹。中华文化的宽容,让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极端化”的大民族主义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游客们兴高采烈地自由交谈着、行走着、选择着、品尝着,哪管笑语掩埋在大喇叭的招客声中。

吃,在这里达到了巅峰。“不吃西安清真小吃,等于没有到过西安。”这种宣传口号最直接、真雷人!不过懂行的当地老食客,很少光顾这条街。他们会小声对朋友说:“这条美食街是留给外来游客的。”

还需要沿更窄的小巷子向深处走去,那里有化觉巷清真大寺。

一接近这座神圣而尊贵的院落,敬畏感油然而生。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有没有信仰。

嗨!我终于找到了西安回坊的灵魂。

在饱经历史沧桑之后,位于繁华的商业区,还能够完整地保留着这一辉煌建筑群、这一片净土,本身就是奇迹。

由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写“敕赐礼拜寺”木牌坊的气势,完全能够震撼你。这里是伊斯兰教融入汉文化的明证。

与常见的清真寺有区别。

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宣礼塔,没有阿拉伯必备的穹顶圆堡。她如同大隐于市的修行者,隐喻着内涵,收敛着张扬。寺碑、牌楼、亭台、木饰、砖雕、石刻,如同用羊毫笔在宣纸上书写阿拉伯文的伊斯兰教义,既有西域的神秘,又具东方的肃穆。

唐、宋、元、明的包容,让中华民族文化营养,增加了许多。同样,文明才有可能不请自来、落地生根,滋润并丰富着这个汉文化海洋。

假若以一个信士的身份,瞻仰这座神圣殿堂,获得的不仅仅是穿越历史,欣赏艺术。心灵的浸染比眼福的收获大得多。我似乎找到了西安回族常到这里祈祷的原因之一。

走出求学之地,心底被一次次洗涤,沉思片刻后,豁然爽朗,因为收获昭然。一千年的岁月,镌刻在脚下光滑的石板路上,等待人们去回味、感悟。使命就在眼前,智慧迥然相异,不同人的选择怎能会一样呢?

各种文化就是这样不断地被挖掘、被书写、被融汇、被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感受只有自己内心清楚。

西安研究美食的专家白剑波,已经在大皮院东口等着,他清楚我惦记的那一口是什么。

我们俩径直走上了路南不太显眼的“真一楼”二层,这里是我每到西安回坊的必来之处。

自我感觉:吃纯正的地方小吃,不宜进招牌大的豪华饭店,这是老食客们的经典。

“真一楼”泡馍的诱人之处在于“真”。

对此店了如指掌的剑波兄弟又一遍告诉我:这里的牛羊肉不但新鲜、可靠,而且煮到了家。骨头汤熬得够火候,醇厚丰满、回味悠长。制作讲究,才做到永远的那个味!

会吃泡馍的人都清楚,早上的汤最纯正。休息了一晚上的师傅,心情最好。知识,在方方面面都需要充实。

早已经强忍谗瘾坚持着,面对着知音般的羊肉泡,顿感饥肠辘辘。顾不上欣赏,不一会,青花碗见底。这才痛痛快快地说出“享受”二字。

走出了路口,此时的太阳分外柔和温馨,一束束光线,抚摸着古城、老巷。对面竹椅上坐着的一位老者,无声地招呼我停止了脚步。

专注地望过去,老人家年龄在八十岁上下,鹤发童颜、风骨奇伟。微笑的脸与银须飘胸、白帽素衣、黑裤布鞋搭配得竟然如此协调。我忘记了礼仪,认真地端起相机,捕捉这美丽的瞬间。

我猜想,他礼拜归来,美美的一碗羊肉泡馍之后,坐着门口,安详地与朝阳对话,平静地审视着熟悉的老街,参悟昨天走过的风雨坎坷,分享着今日精神的恩典,为回坊留下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下一次我将继续来寻找知识,我喜欢这里街街如诗画,家家有故事。我暗暗地对自己说。

我崇尚朝气。

眷恋西安的传统文化,赞美回坊的早晨。

猜你喜欢

西安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 Education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我的西安印象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六)
中小学衔接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这里是西安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
植根于西安古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