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中药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遗留症状的疗效观察

2016-04-09苏小强王向阳

陕西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棘突夹脊根型

苏小强 王向阳

西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脊柱病区(西安 710021)



活血化瘀中药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遗留症状的疗效观察

苏小强王向阳

西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脊柱病区(西安 710021)

摘要目的:分析活血化瘀中药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遗留症状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涂擦联合针灸、手法治疗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遗留症状的患者。结果:60例患者经上述三种方法联合治疗后总有效率在96.67%以上。结论:颈椎中药涂擦、针灸、手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遗留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缓解患者遗留的症状。

主题词颈椎病/中医药疗法活血祛瘀剂/治疗应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压迫神经根,继而出现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肌力减弱、皮肤浅感觉减退等一系列症状[1]。我科自2009年~2014年期间,采用颈部活血化瘀中药涂擦、针灸、手法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遗留症状的患者60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分别来源于本省、市的多所医院及本院行颈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术后的患者。本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50~65岁;病程手术后最长12年,最短3个月;上述患者中因自身原因损伤引起疼痛的10例,受凉、劳累后出现疼痛的29例,原因不明出现症状的8例,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的13例;临床症状:颈肩部僵硬疼痛及上肢放射痛、麻木、无力、发凉等不适。颈椎MRI复查均提示颈椎内固定术后改变。

诊断标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颈肩部僵硬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无力、发凉;颈椎活动可,颈椎棘突间、棘突旁(+)及肩背部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头顶叩击试验(+),上肢皮肤浅感觉减退、肌力减弱;行单纯颈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排除其他颈椎病变;CT/MRI检查结果与临床相符显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

治疗方法病床上覆盖一次性中单,让患者俯卧其上,颈肩部涂药(我院自制的808膏药),30min/次,1~2次/d,10d1疗程,为增加疗效可用红外线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温度以患者舒适能耐受为度,避免烫伤。药物有:当归、红花、乳香、没药、延胡索各60g等药物,研磨为粉末状用凡士林8000g食用油2000g调制外用。

针灸取穴:主穴为颈夹脊穴、大椎、风池、天柱、后溪,配穴为:风寒痹阻配以风门、风府;劳伤血瘀者配以膈俞、合谷、太冲等。根据穴位的解剖位置及个体差异情况选取1.5~3寸毫针,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或趴于椅背上,暴露针刺的部位并常规消毒,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直刺或向颈椎斜刺,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项、肩臂部传导。为安全起见,风门、风池、膈俞斜刺0.5~0.8寸,风府、天柱、后溪、合谷、太冲直刺0.5~1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并定时行针,留针约30min。

手法治疗:先采用扌衮法从颈部逐渐向下到肩胛部放松肌肉组织,重复3~5次,重点放松斜方肌、斜角肌和冈上肌,然后用扌衮法从颈部正中项韧带处分别向两侧分推肌肉,重复5~6次,再采用按法、拿法、捏法将颈部肌肉向棘突方向拿捏约3~5次。 再采用点法用拇指按压双侧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以酸胀为度。有时可在肩胛内侧触及条索状隆起,施以弹拨法。

治疗组采用先中药涂擦,再针刺、手法治疗,各治疗项目之间间隔约10~20min。联合治疗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后再观察疗效,每疗程结束后休息4~5d,再行下1疗程治疗。

疗效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所规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共分为四级,具体内容如下。临床治愈:颈肩部僵硬疼痛消失,患肢放射痛、麻木感消失,颈椎棘突间、棘突旁及肩背部压痛消失,患肢皮肤浅感觉恢复正常、肌力Ⅴ级,颈椎活动可;显效:颈肩部僵硬疼痛明显减轻,患肢放射痛、麻木感明显减轻,颈椎棘突间、棘突旁及肩背部压痛明显减轻,患肢皮肤浅感觉明显改善、肌力Ⅳ级,颈椎活动时稍有不适感;有效:颈肩部僵硬疼痛减轻,患肢放射痛、麻木感减轻,颈椎棘突间、棘突旁及肩背部压痛减轻,患肢皮肤浅感觉改善、肌力Ⅲ~Ⅳ级,颈椎活动时有酸痛感;无效:颈肩部僵硬疼痛、患肢放射痛、麻木以及颈椎棘突间、棘突旁及肩背部压痛、患肢皮肤浅感觉、肌力无改变,同治疗前。

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

讨论本病属中医“痹证”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颈肩部遭受外伤、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太阳经枢不利,外邪留滞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经脉闭塞,不通则痛。颈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亦为一种损伤,术后局部筋、肉受损,导致颈部椎体、韧带、椎间盘等组织结构的静力与动力平衡被打破,加之局部瘢痕组织的刺激,引起局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痉挛、血瘀气滞,经络、气机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中药涂擦方(808膏药)药:当归、红花、乳香、没药、延胡索等具有活血化瘀、疏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该药配伍合理,层次分明,标本兼顾,实为伤科之良药。依据术后多虚、术后多淤的特点 ,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变慢,甚至部分区域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导致了术后遗留症状的产生[2]。现代研究认为活血化瘀类中药能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降低,这样可阻止毛细血管内液以及致炎、致痛物质的外渗,继而消除神经根水肿和肌肉痉挛,减少化学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也可起到抗菌、抗炎的作用。中药在皮肤局部的直接涂擦,还可以增强生物膜的通透性,促进中药进入病灶提高中药局部吸收,从而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满意疗效[3]。特别是在红外线电磁波谱治疗仪作用下,药力借电磁治疗仪的热力增强了渗透力,能更好的渗透到病变部位,使寒湿之邪被驱散并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疼痛阈值,促进局部组织水肿的吸收、痉挛的解除,使活血化瘀作用进一步增加。

针灸治疗该病,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神经的水肿,解除肌肉痉挛和局部粘连,减轻对神经的刺激,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具有神经根症状的颈部病症,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拟制疼痛伤害性信息的表达和传递、改善微循环减轻或拟制炎性介质释放等缓解神经根性症状,缓解患者痛苦[4]。针灸只有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良效。主穴为颈夹脊穴、大椎、风池、天柱、后溪,配穴为:风寒痹阻配以风门、风府;劳伤血瘀者配以膈俞、合谷、太冲等。而本病多为劳伤血瘀,故在主穴基础上配以膈俞、合谷、太冲等。颈部夹脊穴具有疏理局部气血而直通的作用,针刺夹脊穴,能畅通督脉及太阳经脉,行气活血。现代临床研究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减轻或解除神经根刺激症状,是源于激活颈项部组织微循环能力并改善缺血缺氧状态。中医认为针刺颈部夹脊穴,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通调督脉之气,使全身阳气得以振奋,气血得以流通,气血通畅脏腑协调,脑髓得以濡养,诸证消失[5]。大椎穴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刺之能激发诸阳经气,通经活络;风池为足少阳经穴,局部取穴,后溪属手太阳经穴,又为八脉交汇穴之一,与督脉相同,天柱、膈腧属于足太阳经穴,合谷为手太阳,太冲为足厥阴肝经。散穴相配可疏调太阳、督脉、少阳经气,通络止痛。诸穴远近相配,共奏舒筋通络、活血解痉、理气止痛之功。

据报道手法可以消除局部组织水肿、粘连、无菌性炎症及肌肉痉挛,改变压迫物、刺激物与相邻神经、脊髓、血管的相对关系,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体征等目的。我们应用的扌衮法,属于松解手法,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能够通过手法作用于皮肤、肌肉神经感受器,消除痛源,从而间接解除肌肉血管痉挛,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供,减轻症状[6];此法还具有增进局部温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软组织营养的作用,可加快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提高神经代偿区域,从而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拇指点压局部穴位,可疏通经脉、开通闭塞、剥离粘连、消除条索状物,解痉、消肿止痛;弹拨筋膜、条索状等处可充分放松肌肉,消除炎症,缓解症状。手法也可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阐,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泻、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而缓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个别患者对膏药过敏,因此中药涂擦时间不易过长,半小时即可,当配合电磁波谱治疗仪时防止烫伤;因患者颈部曾做过手术,手法治疗不易粗暴。综上所述,中药涂搽、针刺、手法三种方法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遗留症状,使中药、针灸以及手法三者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作用,增加了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促进了肢体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国华,岳学锋.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1例 [J] .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1): 1526-1527.

[2]庞召果.活血化瘀药对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4):94.

[3]孙晴,孙义军.熏蒸配合推拿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症132例[J].陕西中医,2012,33(8):998-999.

[4] 徐雯,金成宪.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80.

[5]谭惠民,高维滨.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1):86-87.

[6]汪善金.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16-18.

(收稿2016-01-17;修回2016-02-16)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5.022

猜你喜欢

棘突夹脊根型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棘突分叉变异1例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搓腰
——壮肾
“颈夹脊”源流考略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棘突捶正法治疗脊柱病经验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