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正言与李渔关系考①

2016-04-08宋文文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李渔

宋文文(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胡正言与李渔关系考①

宋文文(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摘 要 ]胡正言与李渔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套印版画家,他们共同生活在金陵十三年,有共同交往的朋友,他们所出版的书籍也都集中在三山街售卖,二人又有共同认识的朋友,且画谱里也有共同的画家。因此,二人当相互认识,但却没有交流的记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分析胡与李的关系。

[ 关键词 ]胡正言;李渔;《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传初集》

明末清初,在南京出现了胡正言、李渔两位著名的套印版画家,他们的作品分别为《十竹斋书画谱》和《芥子园画传初集》②因为之后出的二、三集都不是经李渔负责并编纂的。在初集出版的第二年,李渔仙逝。所以本论文中出现的《芥子园画传》皆是围绕《芥子园画传初集》来探讨研究的。,他们所运用的彩色套印技术不仅使中国古代版画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开创了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纪元,为中国乃至世界版画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胡正言于崇祯六年(1633)出版了《十竹斋书画谱》,在它之后46年,李渔出版了《芥子园画传》。胡正言和李渔不仅处在同一时代,共同生活在南京,且都活跃于当时的金陵文化圈,两本画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关系。因此,探索二人的关系对于版画史的研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胡、李在南京的生活

胡正言与李渔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都钟情于金石篆刻,特别是在书画刊印上有惊人的共同点。王三德《胡曰从书画谱引》:“其天性颖异多巧思,所为事无不精绝,他人摹仿极力不能至。始为墨,继逃墨而为印、为笺、为绘刻。……”[1]又萧云从在《萧尺木山水轴》题跋中说到胡正言“犹镌小印,篆成蝇头”。[2]李渔在文学上有诸多方面的成就,同时在金石篆刻上也显示出过人的才气。董文涣《岘嶕山房诗集》初编卷四有《汤文正公遗研拓本为蓉洲题》五古,题注谓:“研椭圆,池左篆‘耕耘’二字,款‘李渔’。右胁公自楷‘潜庵宝之’四字,测镌‘潜庵研,倦圃得。竹垞书,青士刻’分书十二字。给谏跋于研背。”[3]李渔于康熙十八年(1679)编纂了《芥子园图章会纂》,不仅对收集的篆刻——阐释,还用相当篇幅讲述篆刻方面的历史理论,体现他独特审美观点,堪称中国篆刻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二人又都有着从事医学的家世背景。《[乾隆]六安州志》卷十五、《[同治]六安州志》卷四十、《[光绪]霍山县志》卷三十一均载正言“世以医为业”,胡艺先生推测胡正言的父亲仰宁公“很可能是一位医生”,“胡正言由休宁迁至六安,时期未详,当系随其父行医至此”。[4]《笠翁一家言诗词集》中记载:“累世学医翻善病,终身问舍只无家”[5]这里可知李渔也是出自医药家庭的。

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原籍安徽休宁,后移居南京,至此生活了七十年左右,故自称上元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学书于李登,按李登万历四年(1576)任崇仁县教谕,六年(1578)离任,胡正言学书于李登,具体时日不详,但不得晚于此项。③胡艺,《胡正言年谱》万历三十一年,收入南京十竹斋艺术研究部编印《十竹斋研究文集》,1987年10月,第100页。可知胡正言至少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在南京了。李渔(1611-1680),原名仙吕,字谪凡,号天徒,三十七岁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原籍为浙江兰溪。李渔从康熙元年(1662)前后由杭州移家金陵,至康熙十六年(1677)返回杭州,在南京居住了十六、七年。据此可知,胡正言与李渔一起交叉在南京的时间共有十三、四年之久。从李渔来金陵的时间(1662)算起,胡正言已年望八旬,《名家诗咏》卷二陈鉴诗载《长歌赠胡曰从、致果乔梓》小序曰:“胡中翰先生,篆籀第一……今君年望八旬,其巧锼牛大发细,手眼俱妙,依然曩昔技也,而进于道矣。……”清康熙十二

为何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与兴趣爱好,却又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呢?笔者认为,除了有年龄上的悬殊外⑤按李渔移居金陵的时间(1662年)算起,此时的胡正言已经79岁了,而此时的李渔正值中年,与胡正言悬殊近三十岁,胡的精力跟不上日常的交游也属合理。,更为关键的是与二人不同的个性密切相关。崇祯甲申之变后,福王朱由崧在金陵建立了小朝廷,胡正言被其朋友吕大器引荐,为南明小朝廷督造玉玺,胡正言本有宏伟抱负,对南明寄予厚望,撰写《大宝箴》以进诤言。但南明君主仅因玉玺赐他中书舍人。胡正言感叹,朝廷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吾欲为国家开数百年之基,岂用以博一官乎?”于是辞官。清顺治二年,南京易主,胡正言便隐居“十竹斋”中,闭门谢交,并以“胜国遗民”自居,在其撰写的《篆书正跋》末题:“顺治丁酉十月朔旦前中书舍人新安后学胡正言敬书于蒂古堂”,[6]仍署“前中书舍人”衔,以表心志。顾梦游在《胡曰从中翰七十》一诗中云:“朝市由来多隐情,老思逃世未逃名。不将金马重寻梦,为感铜驼只掩荆。”由此看出,胡正言确实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仕二朝的气节。而李渔则不然,李渔是明末的山人,周作人对李渔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李笠翁虽然是一个山人清客,其地位品格在那时也很低,落在陈眉公等之下了……”[7]结合李渔一生看来,其确极具晚明山人这一典型特征——他出身贫寒,虽习科举,但无所成,不能依靠仕途上的生存方式,只能依靠自己写文章等才华来迎合世俗、谋取生计,更在官场上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打秋风”。对于这样的谋生方式,李渔也并不隐讳:“二十年来担簦负笈,周历四方,所至辄随士大夫游。”[8]“混迹公卿大夫之间,日食五侯之鲭,夜宴三公之府。”[9]胡、李二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然而作为书坊主人的他们而言,书坊经营却是他们最有可能有交集的地方。最突出的是,他们二人的笺谱销售。南京是明代重要的书籍刊刻与经销中心之一,而当时南京书肆中集中的地带位于三山街和太学一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云:“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明代三山街是商业繁华地段,各种商业店铺林立,客流量很大,太学前则是夫子庙、状元境、贡院西街一带,靠近三山街。十竹斋位于城北鸡笼山(又名鸡鸣山)下,是明代乡会试所在地,读书人集中于此,形成南京的书肆中心。芥子园位于城南雨花门,但他们的书则都集中在三山街销售。据当崇祯时孙谋所云:“及(万历)辛丑(1601年)、壬寅(1602年)以来,多新安人贸易于白门,遂名笺简,加以藻绘,始而打蜡,既而揩花,再而五彩,此家欲穷工极妍,他户即争奇竞巧,互相角胜,则花卉鸟兽,又进而山水人物,甚至天文象纬、服物彩章,以及鼎彝珍玩,穷极荒唐幽怪,无不搜剔殆尽,以为新奇月异而岁不同,无非炫耳目以求售,于是车马驰骤之冲要,而汗颜署之曰斋曰馆曰轩,布满大市通都矣。”[10]文中十分具体的描绘出当时笺纸的盛况。所谓“揩花”“五彩”即是“新安人”胡正言的擅场。李克恭在《十竹斋笺谱》序中曰:“笺之流布久且多矣,然未作谱也,间作小谱数册,花鸟竹石,各以类分,靡非佳胜,然未有全谱也,近始作全谱。” 十竹斋刊刻的另一部作品《重订四六鸳鸯谱》中,有孔尚蒙作于崇祯七年(1634)的序文曰:“曰从氏斋头,秘籍灵笺,奇葩异卉,宇内共宝。”这两段话不仅说明了十竹斋的笺纸经营项目至少在1634年已经存在,而且其制笺水平也是属同行中的佼佼者。胡正言笺谱的销路很广,在三山街一带非常风行。即便是后来汇集成册的《十竹斋笺谱》更是风靡当时整个出版业,同样必然是活跃于三山街等繁华书肆内。尽管李渔来金陵的时间要比《十竹斋笺谱》问世的时间要晚十几年,但《十竹斋笺谱》仍然在市场上畅销不衰,李渔不可能不受其影响。《闲情偶寄·器玩部·笺简》中记载:“……已命奚奴逐款制就,售之坊间,得钱付梓人,仍备剞劂之用,是此后生生不已,其新人见闻,快人挥洒之事,正未有艾。……已经制就者,有韵事笺八种,织锦笺十种。……海内名贤欲得者,情人向金陵购之。……”这里可以看出,李渔设计制作的笺简因其精美深得人心,购买者蜂拥而起,外地人想买都得托人到南京芥子园去购买,足以证明其大受欢迎的程度。另《笺简》末校勘记里有:“金陵承恩寺中,有‘芥子园名笺’五字署门者,即其处也。”承恩寺位于三山街附近①(清)陈作霖等编,《金陵琐志》(二)中记载:“承恩寺前,明景泰二年内官王瑾住宅,奏改为寺,赐额承恩,穿驴子市三山街口,街北有净觉寺。”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第365页。,李渔经营的笺纸业是位于当时最繁华的三山街附近。由上可知,胡正言与李渔二人所经营的笺纸在行内均享有盛名,且同在书坊集中地流行售卖,二家书坊势必存在竞争关系。站在商人的利益角度上看,二人虽有共同兴趣爱好,从事同一种职业,但出于商业竞争的敏感或文人相轻的积习,二人未有交集也在情理之中。

二、二人共识的朋友

胡正言与李渔先后在金陵出版了《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和《芥子园画传初集》套印版画。在南京的文人圈里,自然有着不少共同朋友,如周亮工、方文、杜濬、施闰章、陈宝钥、韩诗、纪映钟,何伟然等。

1.周亮工(1612-1672),原名亮,字符亮,号减斋,又号栎园先生、栎下先生、笠公、笠翁、长眉公。生于江宁。崇祯十三年进士,历官御史。尝着《印人传》。尤嗜绘事及古篆籀法。后人搜其遗作,集为《赖古堂集》、《书影》等,因以传世。

周亮工与胡正言是忘年交。清顺治四年(1647),胡正言《印存初集》初成。胡正言《印存初集》附亮工《胡氏印存序》:“嘉、隆文、何外不乏作者,近胡君曰从乃以特著。……余雅有此癖,尝遍索诸家,汇帙自怡。适曰从游广陵,挟数方见赠,因出其手作一册相质。……丁亥夏日,栎下周亮工元亮氏题于扬署之古梅花楼。”[11]

周亮工《印人传》卷一《书胡中翰印章前》:“胡曰从正言印谱旧名《印史》,吾友王雪蕉易曰《印存》,其以墨印者曰《元赏》,陈旻昭侍御、翰圣秋别驾、杜于皇司李与余序之,皆能及其生平。曾官中翰,最留心于理学,旁通绘事,尝缩古篆为小石刻以行,人争宝之。……休宁人,而家于秣陵,……今八十余,神明炯炯,犹时时为人作篆籀不已……”[12]

康熙六年(1667),周亮工在江宁为李渔的《资治新书》二集作序。芥子园中有其所赠手卷额[天半朱霞]。《偶寄》、诗文集还有其眉评。他同时也是芥子园内“顾曲周郎”。李渔的《新书》、《四六初征》②《四六初征》收周亮工四篇文章均为《迎麻制台小启》《迎江南麻制台启》《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34第665页,《阳谢曹太守启》《谢王安节馈园瓜启》集部135,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403页。均收其文。

《资治新书》中序曰:“笠翁虽以高才未遇,无经营天下之责,而读书观理,专以世务人情为符合。室家之安危,未尝不以悬诸虑也;里巷之尾琐,未尝不求得其通也。以故生平之心述不务为无用之学,间以绪馀衍及志林、说部诸编而纵横出之,杂以稗官家言,无不曲而中,信而有征也。而说者谓笠翁少年骀宕之言,至是而尽递严正,是未深知笠翁者也。”[13]

2.方文(1612-1669),又方尔止,江南桐城人,好结交社会各阶层名士,后来隐居江宁数十年。有《嵞山集》、《嵞山续集》传世。方文乃是王概岳父。王概是《芥子园画传》的主要编纂者。方文与李渔的亲密关系自不必多言。

清康熙(1664),胡正言的儿子胡其毅在青溪拜访方文,方文有诗赠之。诗曰:“老我卜居青溪里,为傍诗人顾与纪。顾翁谢世归山丘,纪叟移家涉江水。草堂冷落柴门秋,行吟泽畔思悠悠。此间词客甚鲜少,虽有佳篇谁倡酬。胡郎父子故风雅,君更登坛称作者。一居城北一城南,容易何能共杯斝。冬晴步趾向南来,手携吟卷皆新裁。床头浊酒聊堪语,林际斜阳去又回。稍间便欲寻君去,只愁道远难相遇。安得青溪作比邻,往来觞咏无朝奠。”③(清)方文撰,《胡静夫见访草堂有赠》出自《嵞山集十二卷续集四卷再续集五卷》,清康熙二十八年王槩刻本,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71,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657页。

早在李渔移家南京之前,就与方文相识。1659年七夕,李渔在杭州寓所接待方文。方有七古《七夕饮李笠鸿斋头》。方文后又有七律《访李笠鸿》,诗曰:“秋舠归自莫愁湖,又买西陵宅一区。僻地重开浣花径,深闺双产夜明珠。琴书有托何妨老,宾从相过合与娱。我亦明年四十九,不知能步后尘无?”其又有五律《李笠翁斋头同王左车雨宿》云:“故人新买宅,忽漫改为园。叠石岩当户,看山楼在门。客来尘事少,雨过瀑声喧。今夜那能别,连床共笑言。”[14]6161

康熙八年(1669),方文邀孙承泽入即将落成的芥子园内饮酒。方文作七古《三月三日邀孙鲁山侍郎饮李笠翁即事作歌》,云:“我友孙公渡江来,特地扣门门始开。为言老兴须鼓舞,不应枯寂同寒灰。因问园亭谁氏好?城南李生富词藻。其家小园有幽趣,累石为山种香草。两山秦女善吴音,又善吹箫与弄琴。曼声细曲肠堪断,急管繁弦亦赏心。”[15]李渔的《尺牍初征》里收录方文一篇文章。①《四六初征》收录方文一篇文章为《为李佥宪复佟中丞求婚启》,《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35,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

3.杜濬(1611-1687),原名绍先,字于皇、号茶村、睡乡祭酒、钟离濬水,湖广黄冈人,侨寓江宁四十年。有《变雅堂遗集》、《变雅堂文集》、《变雅堂诗钞》、《茶村诗》等作品。

明崇祯七年(1634),杜濬从黄冈移居南京,就与胡正言相识,并成为朋友。②黄冈汪士沦原编,罗田王葆心拾补《杜茶村年谱》,出自《年谱从刊》70册,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346页。

1647年,胡正言十竹斋刻钤印本《印存初集四卷》,有杜濬作序,亦作二者相识之证据:“事有触于手,而胸中之明。……浅人为之,目为形下之艺,故尝易深人为之,目为形上之道,故常难。难者不苟落墨,……故俗物斗量车载,而雅者如凤毛麟角,是以传世者少也。吾社中翰胡曰从氏今以必传者也……知曰从故有隐德。朝夕一小楼,好诵贾谊、刘向文及陶渊明之诗,至于籀绘事固其所独擅……使天下知曰从之学与曰从之品,然后曰从之能事,庶几或继而起也。”[11]710

1674年,杜濬《胡曰从中翰九十寿序》中曰:“忆余自客金陵即交曰从胡先生,于今四十年矣。曰从以今癸丑秋九月岿然寿登九十。……”[16]

杜濬是李渔文章的知己,也是其文章的主要评家。曾为《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凰求凤》作序,为《玉搔头》、《巧团圆》、《偶寄》及诗文种种作评。与周亮工同为渔家班女戏之“顾曲周郎”。顺治十五年(1658),杜濬为小说《无声戏》作序曰:“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入情啼笑,接引顽痴。”引渔自谓:“吾与诗文,非不经心,而得心应手,终不敢以稗官为末技。”[14]33

康熙四年(1665),李渔与王士禛、杜濬等交游。王士禛的《香祖笔记》:“余康熙乙年巳春将去广陵,偶以公事至如皋,冒辟疆襄约余修禊水绘园别业。”[17]

4.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又一号蠖斋,晚号矩斋。江南宣城双溪里人。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八年补刑部湖广司主事。十一年往浙中,有《越游草》。位居“燕台七子”之阵,又处“海内八大家”之中,“清初六家”之列。有《学馀堂集》、《愚山诗文集》、《矩斋杂记》、《蠖斋诗话》、《宣城施氏家风述略》等。

康熙十二年(1673),施闰章冬游金陵,赠以胡正言诗《石城赠胡曰从》,曰:“驱车方北首,启途怀故山。言就幽人居,如游林谷闯。佳木引修竹,白日深柴关。丈人年九十,却杖仍丹颜。古篆破金石,屈强蛟螭蟠。授我枕中书,大笑雕虫言。出门即钟埠,目送孤云还。”[18]

康熙七年(1668),李渔有七古《卖船行和施愚山宪使》:“愚山宪使卖船诗,和者争先我独迟。”[14]6162

5.陈宝钥,字大莱,以督师李公荐受佥事,备青齐辑兵。安民除饷焉,巳乃退居家食,备列群书于草堂口不绝吟,年七十四卒。③(清)方鼎等修,朱升元等纂《晋江县志》(全),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印行。第246页。

陈宝钥父亲与胡正言为南雍同学,他与胡正言儿子胡其毅友善,可谓两世通家之谊。清康熙八年(1669),《名家诗永》卷二十《陈宝钥诗》有诗《留别胡致果、用魏宪送别韵》留别胡正言次子其毅,语及正言。诗曰:“先子君家托归游(先君游南雍,与尊公曰从有识),多年履迹别神州。伏生腹以藏书老(尊公年已八十有六),吴史名为博学留,驿路劳人迟勒马,诗坛诸子溯同舟。英贤胜概真难再,几度江干立岸头。”

李渔的《四刘初征》④单锦珩,《李渔交友考》,《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四六初征》,即李渔在各地组稿的作者。收陈宝钥《王安节作竹林雅集图启》,当与其有交往。⑤单锦珩,《李渔交友考》,《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

6.韩诗,字子固、圣秋、固庵,陕西三原人,泾阳籍。

清顺治四年(1647),胡正言十竹斋刻钤印本《印存初集四卷》,有韩诗作序:“国朝论俞何章法如一艺林之宗王李,……最后获文中翰胡曰从氏则又叹为绝伦矣,清江花月龙虎雄蟠有美一人经营心苦。方今订其合作汇掇词林,毁穷缪胜,复搜元工。……顾曰从交游名公卿间声编南北,索奇问秘,日门多长香车辙,谈玄味道,博综群书,而于八体之学,考究源流本末,海内向之以书名家者莫不推让第一。……未若曰从超悟象先、顿挫敏给,辨彼同异,得兹匠心。如此所谓定武一出,逊井底远甚……”[11]707

李渔的《尺牍初征》收录了韩诗一首《与吴无称》⑥单锦珩,《李渔交友考》,《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当与其认识。

7.纪映钟字伯紫,一字蘖子,号戆叟,自称钟山遗老。江南上元人。崇祯时为复社名士。工诗书,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纪之江宁旧居,近邻芥子园,在龚幕对渔多有关照,并曾为渔诗文集及《论古》作评。

顺治十七年(1660),纪映钟为胡氏蒂古堂刻《印存玄览四卷》作序:“中翰胡曰从先生以中郎茂先之识,穷阳虚石鼓之奇,金石法书走海内者五十年,近乃掇辑具生平所著,……抑先生久负盛名,静夫翩翩振起五十年所交彻侯将相、魁人畸士,……以志缟剑而存龟镜,不独为金石之渊岳也。”[11]770-771

李渔有《与纪伯紫》书及七律《寄纪伯紫》。《尺牍新钞》收有纪书。①单锦珩,《李渔交友考》,《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

《寄纪伯紫》:“伯紫旧居,去予芥子园不数武,俱在孝侯台侧。孝侯,即周处;台,其读书处也。”

8.何伟然,字仙臞,号西湖仙郎,一号梅臣,明仁和人。工文章,善书法。《十竹斋书画谱》、《诗余画谱》均有题诗。②池秀云,《历代名人室名号辞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第322页。

何伟然在《十竹斋书画谱》中参与题诗、绘画的编印工作,如“书画谱”中“石榴”、“竹谱”中“启新”、“石谱”中“叠石”、“梅谱”中“东鄰窥宋”都是其为《十竹斋书画谱》所题诗,此外,还在“果谱”中以“乌梅”为主题的绘画。既参与了多项书画谱的编印工作,可见胡正言对何伟然是十分信任的。

除了参与《十竹斋书画谱》的编印工作,还参与了十竹斋书坊的其他刊印工作。如:十竹斋刊本的《四六霞肆》,作者:何伟然,序跋者:吴正炳,吴宗邵。③何伟然撰,吴正炳、吴宗邵增删,《四六霞肆十六卷》,出自杜泽逊撰,程远芬编,《四库存目标注》(八)索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36页。明末十竹斋刊本《苏米谭史广六卷》,作者:郭化,何伟然等序。④(明)郭化辑,何伟然、俞恩烨、吴从先等序,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明末胡正言十竹斋刻本,《苏米谭史广六卷》收录至《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85 史部分传记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齐鲁书社,1996年。第1页。皆是十竹斋刊本,胡正言是十竹斋书坊主人,何作为十竹斋书坊编印工作的参与者,自当与胡正言关系非常密切。

李渔的《尺牍初征》⑤《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53,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565页。收有何伟然数篇书信,自当与何伟然相识。

三、二谱所涉及的共同画家

《十竹斋书画谱》与《芥子园画传》中,除了临摹前代画家的作品外,其余则几乎囊括了当时活跃于金陵的多数知名画家的作品。笔者将二谱中所涉及的画家比较得知,虽然没有同一位画家为二谱同作画亦或题诗,但确有画家均交叉于二谱中。如《十竹斋书画谱》中所汇集的画家有:归昌世、高阳、高友、赵备、赵龙、吴彬、胡宗智、魏之璜、魏之克等;《芥子园画传初集》中有杨文骢、萧云从、髡残、渐江、程正揆、胡宗仁、蓝瑛、盛丹等。由上得知,均涉及二谱的画家有胡宗智、胡宗仁、杨文骢、萧云从。具体如下:

《明画录》中记载:“胡宗智,字伯通,号雪村。宗仁季弟。画山水,雅擅家法。”由此得知,胡宗仁与胡宗智乃兄弟关系。

胡宗智在《十竹斋书画谱》中,参与校对“兰谱”。胡宗仁在《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摹仿诸家宫纨式中参与绘画。

《明画录》卷五中:“杨文骢,字龙友,新贵人,登乡荐,寓白门,三吴间。工诗。画山水苍老秀润,出入于巨然、惠崇,能兼黄倪之胜。评者谓其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良然。”

明天启七年(1627),杨文骢为《十竹斋书画谱》中之《翎毛谱》写小序:“…不意廖廖千古,有胡曰从氏,巧心妙手,超越前代,以铁笔作颖生,以梨枣代绢素。而其中皴染之法,及着色之轻重、浅深、远近、离合,无不呈娇曲致,穷功极工,即当行作手视之,定以为写生妙品,不敢作刻画观。……颊上三毛,睛中一点,自曰从视之,皆剩技耳。曰从真千古一人哉!黄荃诸君,恐未敢与之分庭抗礼。天启丁卯立秋日,友弟杨文骢拜题。”此外,又相继为书画谱“石谱”中“突兀”题诗、“墨华谱”中“叠石”题诗以及“翎毛谱”中“栀雉”题诗。

杨文骢在李渔的《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中摹仿诸家横长各式中参与绘画。

《国朝画征录》中:“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当涂人也。明经不仕,善山水,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笔亦清快可喜,与孙逸齐名,兼长人物,尝于采石太白楼下四壁画五岳图,宋漫堂为长歌镌诸石,平生所画《太平景》《离骚图》好事者镂板以传,著书等身,藏于家。尝取杜诗七律中之仄体者,考其字之平仄声之出处,悉得文从字顺,因律叶和,援引古今,出入经史百家,考据诚精确矣。然亦好奇之一蔽也,善读杜诗者岂其然乎?”

清康熙六年(1667),萧云从在金陵赠予胡正言山水轴。《虚斋名画录》卷十载《萧尺木山水轴》题曰:“胡公九十好林居,三十年前老秘书。竵匾心潜羲颉学,凌云大字光椒除。即今高卧紫峰阁,天下何人不式庐。气卷灵春太液润,道潆棼缊青阳舒。烧兰旧赐宫中烛,倚缛仍安下泽车。淇水洋洋数十竿,颐期卫武歌璠玙。文章善后延松鹤,敬为胡公赋遂初。曰从先生,长余十二岁,别三十年,偶来金陵,拜瞻几杖。年开九衮,人景千秋,犹镌小印,篆成蝇头,神明不隔,真寿征也。丁未九月,区湖七十二弟萧云从石画呈教。”由此可知,虽然萧云从没有在《十竹斋书画谱》参与编印工作,但至少萧、胡是相识的。

萧云从在《芥子园画传》卷五摹仿诸家宫纨式中,参与摹仿绘画前朝画家郭宗丞的作品。

不论他们在二谱编印中任着怎样的角色,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李渔是认同胡正言所选的那几位画家的,进而促使《芥子园画传》中也会出现他们的作品,由胡正言、李渔二人涉及的共同朋友,进而再到二谱中所涉及的共同画家,这从根本上肯定了二谱间的内在关系。

四、二谱之间的内在联系

《十竹斋书画谱》与《芥子园画传》皆是晚明画谱的巅峰之作。然不论就二者的先后出版时间、版刻技艺的运用还是内容的编辑体例上,都不禁让人疑问,《芥子园画传》印行是否受到了《十竹斋书画谱》的影响?事实上,《十竹斋书画谱》的确是影响并促进了《芥子园画传》的编刻和印行。

首先,从技艺的运用上看,《十竹斋书画谱》的成书时间在1633年,《十竹斋笺谱》成书于1644年。其“饾版”“拱花”技艺的运用便是《书画谱》、《笺谱》成为版画史典范的首要因素。关于胡正言是否为“饾版”技艺的发明创造者,之前学者说法不一,如冯鹏生先生曾经指出:“在胡氏印制《画谱》之前,已有套印本出现,万历二十三年(1594)程君房刻印的《程氏墨苑》以及大抵出于同期的《花史》,……均已‘饾版’刷印而成,……”[19]这种说法有误,《程氏墨苑》中版画技艺不是“饾版”,它只是分色刷印;其次 “饾版”发明前的分色刷印术是指线版印刷、手工填色,一般一色以及套版色块印刷。而《花史》中使用的是套版线条印刷的技艺,较之真正的“饾版”技艺,则是一种新兴的雕版彩色印刷工艺。而且文献中“饾版”一词仅出现在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中,①(明)李克恭《十竹斋笺谱叙》:“盖拱花饾版之兴,五彩缤纷,非不灿然夺目,然一味浓装,求其为农中之淡、淡中之浓,绝不可得,何也?饾版有三难。画须大雅镌忌剽轻,尤嫌痴钝,易失本稿之神;又次则印拘成法,不悟心裁,恐损天然之韵。去其三疵,备乎众美,而后大巧出焉。然虚衷静气,轻财任能。主人之精神独有笼罩于三者之上,而弥漫其间者。”《十竹斋笺谱》卷首,第3页。也没有发现比其更早的饾版印刷品,因此断定“饾版”的发明人就是胡正言。

其次,从体例上看《芥子园画传》许多地方是学习《十竹斋书画谱》的。《十竹斋书画谱》不仅仅开启了饾版套印技术,在画谱的内容体例上,也有大胆创新。首次在画谱中彰显了绘画教学功能。在其中的“兰竹”二谱中都附有“起手式”,分述画兰竹的方法,更在竹谱中刊画诀以及写杆、写节、定枝、写叶各种图式。在图版的对开上都有名人题的诗句,这是以往画谱所不及的。李渔的《芥子园画传》成书时间在康熙十八年(1679),较《十竹斋书画谱》的出版时间上晚了四十六年之久,二谱之间内在传承关系自不必说。②王伯敏在《胡正言及其十竹斋的水印木刻》中也写道“…作为较有系统的整理绘画方法来说,…也正是影响并促进了清初芥子园画传的编刻和印行。”借此,王伯敏也是认为《十竹斋书画谱》对《芥子园画传》的影响关系的。录入在《十竹斋研究文集》,南京:十竹斋艺术研究部编,1987年10月,第5页。李渔则沿袭了《十竹斋书画谱》中“兰竹”二谱的教学功效,将之系统化,每类中都有具体画法、图式、画诀,成为系统的绘画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画传的绘画教学功能。在目录上强化了题材和分类,将山水画的诸因素——分类细化说明,其篇章、内容之丰富,画法画理阐释之细致清晰都是之前画谱所不及的。此画传一经问世,便大大满足了中下层人民学画无门的遗憾,其受欢迎程度超乎想象③《芥子园画传》二集《画传合编序》中提到,《芥子园画传》初集问世以后,畅销海内,乃至芥子园三易其主以后,仍然是“遐迩争购如故”,“且复宇内嗜者尽跂首望问有二篇与否?”由此可见当时的盛况。。

第三,芥子园对《十竹斋书画谱》的翻刻以及模仿学习。王伯敏在《胡正言及其十竹斋的水印木刻》中曾提及:“其实,十竹斋书画谱行世之后不久,便已有人在翻印了,……至于芥子园翻印本,虽不及原刻之精,但也达到相当的精巧。芥子园翻刻本盖有“芥子园”或“李氏”或“王安节”或“绣水王箸”等印章……”说明李渔的芥子园翻刻过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不止一次。胡正言在康熙年间刊本《书画谱》这样写道:“是传名人翰墨,图绘陆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临摹精妙,浓淡传奇,费本糜工,镌成大观。原版珍藏,素逼真赏,近有效颦,恐混鱼目,善价沽者,毋虚藻鉴。海阳胡正言曰从氏识于十竹斋。书业堂珍藏”。④参见王伯敏先生收藏清康熙间刊本末页刊的启事。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三点内容:一、胡正言在世时,已有人翻刻过他的书画谱;二、翻刻如此技艺繁复、成本不菲的版画作品非一般书坊所能承受;三、翻刻《十竹斋书画谱》的书坊一定离南京很近,亦或许就在南京,否则,对于晚年“足不出户”的胡正言来说,是很难发现自己的书被盗版的。现在,呈现在世人眼前的翻刻本也只有芥子园翻刻本,且不止一种翻刻本。其中标注时间较早的翻刻本是王概的康熙四十年翻刻本。在康熙四十年以前,芥子园有无翻刻活动是非常令人怀疑的。据台湾馆藏目录可知,有标明“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翻刻本,此本很有可能与康熙四十年翻刻本不是同一刻本,因为从其纸张、墨色等上观察,非常接近于康熙十八年出版的《芥子园画传》的纸张、墨色。所以未注明具体时间的这一康熙刻本很有可能出自于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再有,王概与胡正言的儿子又是朋友,在王概所刻方文的《嵞山续集》卷二中有《胡静夫见访草堂有赠》七古诗云:“胡郎父子故风雅,君更登坛称作者。一居城北一城南,容易何能共杯斝。”[20]王概即是《芥子园画传》的主要编辑者,他早年看见《十竹斋书画谱》并学习借鉴是非常有可能的。虽然不能确定芥子园翻刻书画谱的最早时间,但从《芥子园画传初集》中看出,其技艺等已经达到非常娴熟高超的程度,丝毫感觉不出是初次尝试的成果,显然不像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带有摸索的成分。逼真娴熟的初刻本让人怀疑这或许是由于芥子园前期对《十竹斋书画谱》的模仿与学习,而得到的经验便是《芥子园画传初集》所呈现的高超技艺并且大放异彩的根本原因。

以上可知,只有在南京并且具备较大规模的书坊才有可能刊印出书画谱那样具有高超技艺的版画以此来鱼目混珠,从目前现有的资料看来,恐怕只有李渔的芥子园书坊最符合条件。至于王概为何只在康熙四十年的翻刻本中明目张胆的作序,大概是因为此时胡正言早已过世,无人追究,便是其作序的主要原因。

五、结论

纵观李渔一生,可知李渔的确受胡正言多方面的影响,早期于南京售卖笺纸也是受胡正言笺谱的影响。李渔所交的朋友中也不少与胡正言相当熟悉,有的还为胡正言的书画谱作画、作序等,李渔通过与这些朋友的交往,收到关于十竹斋书坊刊印方面的信息,甚至可以搜罗到有关书画谱、笺谱等各种版本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李渔的《芥子园画传》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其更加系统完善。此外,那个时候要翻刻多色套印版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套印之前,一定要对墨色等有诸多方面进行学习、借鉴,才能成就一部多色套印版画作品。而对于《芥子园画传初集》的问世,均无相关信息证明其之前所学习借鉴的过程,这里最有可能的便是通过翻刻《十竹斋书画谱》作为刊印《芥子园画传》的前期准备工作了,通过对书画谱的模仿、学习、借鉴以及大胆的创新发展,最后才成就出某种意义上要比《十竹斋书画谱》更成功、传播更为广泛的《芥子园画传》。十六年(1643)本.

[2](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十六卷[M].南图藏乌程庞氏申江刻本:10.

[3]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G].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59:516.

[4]胡艺.胡正言年谱[G]//南京十竹斋艺术研究部,编印.十竹斋研究文集.1987:100.

[5]笠翁一家言诗词集[G//]李渔全集.吴战垒,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2:156.

[6](清)杨凤苞.南疆逸史五十六卷[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86.

[7]单锦珩,编.李渔研究资料选辑·周作人〈笠翁与随园〉[G]//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9:341.

[8](清)李渔.两宴吴兴郡斋记[G]//笠翁一家言文集,2;李渔全集[G].吴战垒,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1.

[9](清)李渔.复柯岸初掌科[G]//单锦珩,点校.笠翁一家言文集,3;李渔全集[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204.

[10](清)缪荃孙.云自在龛笔记[G]//邓实辑.古学汇刊·第一编,第四册,下篇,铅印本.上海:国粹学报社印行,1912:9.

[11]四库全书存目从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艺术类[G].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5:703.

[12](清)周亮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印人传三卷〉·艺术类1092 [G].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

[13]陈庆惠,点校.资治新书:二集序[G]//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编,1991,17:1.

[14]单锦珩.李渔年谱[G]//李渔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9:61.

[15](清)方文.嵞山集[G]//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71,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667.

[16](清)杜濬.变雅堂文集目录卷二[G]//变雅堂诗集.同治九年湖北武昌刊本,10:26.

[1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76[G].台湾:台湾商务印刷馆发行,民国七十二年:379.

[18](清)施闰章.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学馀堂诗集〉[G].钦定四库全书编委会,紫禁城出版社,2007,10:7-8.

[19]冯鹏生.中国木版画水印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

[20](清)方文.清人别集丛刊·嵞山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

(责任编辑:梁 田)

参考文献:

[1](明)胡正言.胡曰从书画谱引[M].十竹斋书画谱,南图藏明崇祯

[ 中图分类号 ]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1-0033-07

收稿日期:2015-11-10

作者简介:宋文文,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国艺术文献研究。

基金项目:① 2014年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KYZZ-0278)(1673),杜濬作《胡曰从中翰九十寿序》曰:“……自是遂绝口不及世务,厥后尝独处一小楼,足不履地者三十年,虽金石古文法书墨苑,其生平所好,然至是聊用排遣直寄焉耳……”由此可知,在二人交集的十三年里,胡正言主要的生活是“足不出户”地全情投入于金石书画。对于刚移居南京的李渔来说,此时正值其活跃时期。经营书铺、创建戏班、编辑著述、营造园林、游历四方,广交名士等,几乎涵盖李渔寓居南京的全部生活。沈新林在《李渔金陵事迹考》中说:“芥子园书铺出过多少种书?现已难以考订。……①沈新林在《李渔金陵事迹考》中总结了为何难以考订芥子园书铺所出书籍品种的总量,原因有三:“一是有些芥子园原版书已经绝迹;二是有的书籍刻版不署书铺名称,因而各种“书目”无法着录;三是芥子园还可能以别的书铺名义印书籍。”据不完全统计,芥子园至少出过下列画笺和书籍:韵事笺八种,织锦笺十种;(《闲情偶寄》)、《芥子园画传(谱)》初集《山水集》,凡四卷、《笠翁诗韵》五卷、《笠翁词韵》四卷、《芥子园图章会纂》、《资治新书》初集十四卷,二集二十卷、《新四六刊本》二十卷,分二十门……上述所录数种,其实百不及一。”由此可见芥子园书铺编辑著述门类相当之丰富,不愧为老字号书坊。②如果从芥子园落成的时间(1669)算起,加之芥子园书铺的前身,那么将近二百年之久了。在康熙五年(1666),李渔组建戏班,专设歌台,主要成员由其姬妾担任。至此便经常邀其朋友来芥子园饮酒观剧,《三月三邀孙鲁山侍郎饮李笠翁芥子园即事作歌》:“……因问园亭谁氏好?城南李生富词藻。……”,诗人杜子濂在芥子园观剧并赋诗《李笠翁浮白轩》(见《湄湖吟》卷七)。③单锦珩,《李渔年谱》,《李渔全集》第十九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9页。同时,李渔带着自己的戏班周游各地,以戏会友。游燕、适楚、之秦、之晋、之闽……剧班生意日渐兴隆,更有人不远千里来聘请李家戏班。康熙十年(1671),蒲松龄曾赶赴苏州邀请李渔戏班为宝应县知县调署高邮州的主人孙蕙庆贺四十寿辰。蒲诗《孙树百先生寿日观梨园歌舞》④(清)蒲松龄著,路大虎整理,《蒲松龄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4月。第477页。有此次演出的相关记载。至于李渔在南京的交游情况,以官吏和文人名士居多。官吏中有江苏布政使丁泰岩,上元知县李如鼎、李干生,侨居江宁的明兵部侍郎李研斋,江宁通判胡世美等等。在《闲情偶寄》卷四附有诸多文人名士为芥子园落成所题的碑文,如龚鼎孳题的“芥子园”,周亮工题手匾额“天半朱霞”,可见李渔人际之广。由此可见,胡正言、李渔二人虽然同时生活在南京,但两人处世态度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猜你喜欢

李渔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SOLES OF WIT
李渔的养生之道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嗜好可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