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课:化茧成蝶的过程

2016-04-08林青益张茂平

名师在线 2016年3期
关键词:水罐挑水目标

林青益,张茂平

(1.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松元小学,安徽合肥 231511;2.合肥市庐江县希望小学,安徽合肥 231511)

磨课,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在同伴的协助下,采用多种形式,对某节课的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揣摩、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即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往复的过程。[1]可在具体的磨课过程中,不少老师仍然只关注教学设计改进,课堂语言的提炼,教学方法的选择。诚然,这些都是磨课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不是磨课的全部。在磨课时我们还要关注磨课的氛围,要磨教学目标,深挖文本的内涵,琢磨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下面用一些实例,就教于方家。

一、控磨课环境,注意引领与尊重

磨课的过程是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反思与创新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因此,磨课不仅需要专业的引领,还需要相互间平等的对话。缺少专业引领的磨课可能会陷入低水平的重复;而缺少平等对话的磨课就有可能成为职务高、能力强者个人思想的翻版。此外,每个教师的学术修养、知识储备、个性特长、爱好能力等方面也都各不相同,在磨课时,要根据执教者的素质,充分尊重执教者已有的教学设计里合理的部分,在和执教者进行充分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引领执教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和提升,把执教者的个人智慧和其他参与者的智慧整合起来。

二、磨教学目标,让表述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更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磨课的第一步就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即对教师原先确定的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审视,对其表述是否科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进行再思考,磨掉那些贪多求全,不分主次、模棱两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的表述和定位,确定简约、明晰,表述简要不繁杂,内涵清晰不复杂,三维关联不混杂的教学目标。[2]

如一位老师对《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在第一次试教时,教学目标是这样拟定的:1.在情境中学会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学会观察,通过观察掌握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的书写要领。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感情朗读。

经过多次磨课后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拟定的:1.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会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好轻声词,进而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情境初步做到有感情朗读。3.认识偏旁“□”“父”“孑”,通过观察、读帖掌握含有这三个偏旁字的书写要领。

通过两次教学目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第二次目标设定的更为合理:一是目标的表达更准确,也更明确;二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具有可测量性。首先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好课文”这一目标上,第一次的目标表述就比较笼统,缺少可操作性。在试教中,发现本课里的轻声词比较多,特别是“托起来的呀”后面三个都是轻声,很多学生读不好。教学就要从学生最难掌握的、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让学生学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读好轻声词,进而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条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其次在“指导写字”这一教学目标上,第一次的目标表述有些“假、大、空”,在写字教学方面,本课要教的重点和难点被掩盖了。可见磨课后的教学目标才更科学,更合理。也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三、磨教学内容,深挖文本内涵

一位老师的《一路花香》磨课试教片段:

PPT出示图片:一条路边有许多美丽的花儿。

师:走在这样的路上,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高兴,很兴奋!

师:在回家的路上,当那只破水罐看到这些美丽的鲜花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那只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

师:可等它到了小路的尽头时,为什么又悲伤起来了?

生:因为它在路上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师:于是它——

生: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师:但挑水工说(PPT出示):“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那些美丽的花……”

师:你能把最后一句话中的问号去掉并让句意保持不变吗?

生:如果没有你,主人就不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

师:这是个反问句。它的作用就是加强肯定的语气。在这里,挑水工强调的是破水罐的什么作用?(结合插图感知破水罐的作用)

这段教学,教师出示了精美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时切实感受一路花香的美好。接着,通过改写反问句和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破水罐的存在价值。让学生明白:人,要看到自我的价值。在试教后,老师们觉得这一段的教学处理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中牵引过重,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训练比较单一,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和深化。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这位老师深入研究文本,重新设计了本环节的教学设计。

(第二次对话)

1.既是对话,应该是两个人说的,可这次破水罐向挑水工道歉的话课文中却没有写出。你能联系上下文,猜猜破水罐是怎样向挑水工道歉的吗?

2.仔细读挑水工说的话,你有什么体会呢?

3.挑水工对这样的一只破水罐,是怎样做的?(给予安慰)挑水工不仅没有责备、嫌弃它,还有点喜爱它。

4.指导学生读好挑水工的话。

5.这是只有裂缝的水罐,挑水工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方法对待它,请结合下面的情况展开想象:

(1)挑水工对破损的水罐充满抱怨,那么它将——

(2)挑水工将破损的水罐弃置角落,那么它将——

(3)挑水工将破损的水罐加以修补,那么它将——

(4)可现在,挑水工对破损的水罐巧妙利用,所以它现在——

你最欣赏挑水工的哪一种做法,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元化的深入发掘。用假设挑水工对破损水罐可能会采取的不同态度与方法,想象破损水罐将会有不一样的境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待“缺陷”的方法、态度不同,将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对“修补”与“利用”两种方法的辨析,让学生明析对待缺陷,弥补是一种方法,但是若能化缺陷为优势,变缺点为优点,是更值得提倡和追求的。这样的思辨,还能让学生感知挑水工“智者”“仁者”的形象。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人要看到自我的价值”,还知道了“要正确利用自己及他人的特点,创造新的价值”。

四、磨学生学情,使教学更加有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不了解学情的教学是徒劳的。磨课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磨课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有的放矢地开展讨论。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已有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可提升的能力空间等。在《一路花香》教学的最后,有个读写结合的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共设计了三套可用的方案:

方案一:情境填词

在挑水工的开导下,破水罐的心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联系课文,完成填空。

在挑水工的开导下,破水罐认识到了( )。它想:“原来自己( )!”从那以后,它再也不为( )而感到惭愧;再也不为( )而感到伤心。当它看到路旁美丽的鲜花时,会感到( );当它知道主人又在欣赏它浇灌的鲜花时,会感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破水罐仍然会漏掉( ),浇灌出“一路花香”!

方案二:故事续写

1.第二天,挑水工又挑水上路了,你们看,此时的水罐怎样?

滴答的水声,就好像破水罐在说话呢!我们去听一听,他们说些什么呢?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准确用好标点符号。

2.写后交流。

3.总结。

方案三:创编拓展

1.读好对话是一种本领,能写好对话就更了不起了。我们先来读读下面这个故事。

乌鸦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嘴里的那块肉以后,一直十分后悔。这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它站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狡猾的狐狸再一次用花言巧语来骗它,想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可喜的是吃一堑、长一智的乌鸦没有再次上当。

2.指名请学生读故事。

3.这个故事也很有趣,可是内容不够生动、具体。想想这个故事缺少人物之间的什么?请同学们想象这次对话中,乌鸦是怎样应对狐狸的花言巧语而没有上当的。

4.在充分交流后,让学生练写对话。

5.自愿展示写好的对话,师生共同评价。

“情境填词”的设计更多的是凸显了课文的主脉络,进一步明晰文章的主要情节。“故事续写”的设计更加关注对文本所含哲理的理解,强化自我认同意识。同时,还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位置的不同,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将不一样。“创编拓展”的设计是从读故事到写故事的迁移,既实现了写作技法的迁移,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这一课教学要达成的情感目标。这三个练写方案中,方案一的难度最小,方案三的难度最大。到底该选哪个才合适呢?工作室的老师们认真分析了四年级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和已形成的能力。首先,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童话故事,基本掌握了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把握童话类文章的脉络和情节已不再是重难点问题,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做到。其次,在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上,是否需要再次强化?细细想想,其实也不需要,只要学生知道“破水罐”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就能树立自我认同意识。在三年级,同学们已学习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童话故事,知道“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来发现“破水罐”的自我价值已经不是很困难了。再次,对于“提示语的位置不同,标点符号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一教学点来说,在这一课表现得不是很突出。文中写说话的地方有五处,其中四处提示语在前,只有一处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和省去提示语的方法在本文中根本没有出现,让学生参照模仿的意义不大。而关于“提示语位置不同,标点不同”这一现象在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中表现最为突出,也做过专项的练习,现在再提只不过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介于这些学情,方案一和方案二的设计就显得有些高耗低效了。方案三创设的写话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哲理性思维,能更好地实现向读学写,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语文”本身。

结 语

磨课就是否定再否定、精细再精细,这一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但磨出来的课却是精彩的。磨课的过程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再确定,对文本内容的再挖掘,对教学方法的再斟酌,对学生的再了解,对教学理念的再提升。磨课,磨的并不仅仅是“课”,磨的是心,是对课堂完美追求的执着之心,是点燃自我成长的信心;磨的是性,是对学科教学的悟性,是课堂教学的一份灵性。磨课就是化茧成蝶,在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停地更新,教学技能在不断提升,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教学风格也变得灵动起来。

[1] 刘壮伦.洞悉“磨课”意义,在“磨课”中完善自己[J].考试周刊,2015(32):87-88.

[2] 洪宗相.“磨课”——让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福建教育学院报,2015(3):24-25.

猜你喜欢

水罐挑水目标
自动化焊接工作站运用于钢水罐焊接中的可行性分析
帮妈妈挑水
水罐与鲜花
挑水
周而复始
左脑风暴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一路花香》的教学启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