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备课组研讨 优化导学案设计
——基于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导学案设计的初步实践

2016-04-08朱慧琴

名师在线 2016年3期
关键词:备课组学案化学

朱慧琴

(海安县立发中学,江苏南通 226611)

最近几年,由于学校合并,生源锐减,作为农村高中的我校,选修化学的人数逐年减少,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化学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且学习的兴趣不浓烈,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同时由于教师群体更新较慢,教育理念差别较大,导致化学教学止步不前。如何立足于实际,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化学教学水平,我校化学备课组在运用“导学案”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导学案”教学设计就是指将课前预设的学案作为课程推进载体,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的课堂教学过程。“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在注重学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强调学法的前提下科学设计的,是引导学生融入课程、自主学习、学有所得的教学媒介[1]。

我们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导学案为载体,强化教学互动,注重同步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开展好组内备课活动,通过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探究化学知识,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设计重过程,群力成合力

学校努力构建“学科中心组—年级备课组—个人教学”分层学科教学体制,以年级备课组为核心单位,推进“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组内集备;修改预案、二次复备;教学生成、课中续备;反思总结、课后补备”的五步备课机制。高一化学备课组坚持以预设的导学案为依托,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让学生借助学案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利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明确组内分工,统一布置,统一时间,统一地点,通过个人努力、群体合力的方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灵动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文本。同时备课组成员根据集体设计的导学案,结合任教班级的学情,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和特长,形成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反映个体特色的教学过程。结合规定的备课时间与灵活的课余时间,将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交流,共同探讨,协同解决,实现智慧共享。对于存在的争议,能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对于存在的难点,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规划微型课题,让源于教学“实际”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实效探究,有效解决。

二、设计重实际,规则成规范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低效益,导致导学案设计教案式、程式化,我们备课组在集体设计导学案时明确两个重点,遵循三项原则,即依据教材、遵循学情两个重点,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层次性三项原则,规范设计,科学引导备课组活动,努力形成高质有效的教学设计。

1.明确重点,有源可溯

(1)扣紧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之一,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施教的重要依据。备课组始终将教材作为“第一教学资源”,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真实意图,同时拓展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在“用好教材”,“教好教材”的基础上,同时“深化教材”,将教学设计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提升,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适宜难度,努力创设高效课堂,造就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2)注重学情。“导学案”教学中的“学”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学定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导学案的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外,更立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立足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熟悉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条件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设计指导上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补充。

2.坚持原则,有章可循

(1)遵循综合性原则。化学导学案教学设计充分整合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多种教学资源,成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的教育媒介材料,设计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将知识问题化,课程系统化,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顺应与深化创造对接与联结的机会,搭建具有梯度性、探究性、主体性的建构平台。

(2)遵循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学习的能力点和思维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合理设疑,有效探究,在质疑中辨析,在否定中确定,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能动性,充分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快乐,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2]

(3)遵循层次性原则。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年级、班级学生的独特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将学习内容整合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做到问题难度上有所区分,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努力适应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做到现有起点与教学未知的有效衔接,避免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造成教学差距。

三、设计重策略,效果成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备课组进行导学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我们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案引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而让学生在“好学”中“学会”,在“会学”中“好学”,从而做到“善学”,“乐学”。

1.自主合作的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入课堂,走近知识,走出困惑的互动过程。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巧妙置疑,合理牵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善于分析,逻辑推演,自主思考,自我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交流。将学案设计中的科学探究及梯度设问作为牵引学生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自主组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困惑,协商问题解决路径,共同有效学习。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教学时,合理设计如下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引导:(1)如何辨别两瓶白色粉末哪个是碳酸钠,哪个是碳酸氢钠。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小组互助,协同合作,设计出四种鉴别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2)如何鉴别两瓶无色的Na2CO3溶液和 NaHCO3溶液。通过小组讨论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踊跃展示。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对学案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有效探究,自主学习,彰显个人“独学”的主体独立地位。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共同努力,协同共进,在问题的碰撞与消化中,激发潜力,寻找真知,彰显“对学”“互学”“群学”互助合作的共赢效应。

2.情境体验的设计策略

情境体验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课堂三维目标,借助学生存在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素材等课程资源为脚本,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在自身情感体验中引发感悟,诱活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观察中体验,在归纳中拓展,解决问题,获取真知,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浓硫酸性质》的教学设计时,利用“蔗糖制备黑面包”的教学情境,可以递进设计:(1)无色的蔗糖怎会变黑?(2)形成“面包”中怎会有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4)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否一定是CO2?(5)如何除去气体中的SO2?(6)如何证明气体中的CO2存在?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及时点拨盲点,捕捉闪光点,深刻理解浓硫酸的两大特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对化学的实用性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借助教学情境设计,将学生置身于不断解决认知冲突、知识对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共性迁移,获取化解问题的方法。在经历问题与问题的碰撞,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接,体验化学知识的精准实用,形成化学学习的自主能力。

3.科学探究的设计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知识再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趣味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思考阻力点。设计合理、现象鲜明的化学实验,会让学生恍然大悟,并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借助现象辨析,合理假想不断接近科学事实。如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过程:(1)观察氯水的颜色。(2)测氯水的酸碱性。(3)向氯水里滴加AgNO3溶液。(4)将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5)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烧瓶,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刻地掌握新制氯水的成分,而且能明白久置的氯水就是盐酸溶液。让学生由参与者变成探究者,通过大胆猜想,尝试推理,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实验现象特征进行思考探究,合理论证推理,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在去伪存真,精练归纳中,完成的知识获取。[3]教学实验设计中通过“认知—探究—再认知—再探究”的思维推进程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探究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4.悟误反思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反思中注重“悟误生成,动态矫正”,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教师需要根据课前教学设想与课中学习反馈的合理性,及时反思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得与失,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回味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得失,独立作业中补齐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矫正认识的偏差,巩固学习的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教师制定下一课的导学案提供资源。如在学完钠的化学性质后,作业中出现“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说明理由”时,绝大部分学生都错误地写出答案“2Na+CuSO4=Na2SO4+Cu”,理由是根据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知知识,钠排在铜前,钠应能置换出铜。教师针对这一答案,可以将其改为后续课的演示实验,让实验现象与原先的错误答案产生矛盾。另外还可以反问:若把钠放入熔融的硫酸铜中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一样吗?通过以“误”生“悟”、讨论归一等途径,利用学生思维单一导致的错误,创设教学新内容的学案设计。[4]

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细胞,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导学案设计是改进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推进手段,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学习过程,以完成教学任务,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组的导学案打磨是一个“面对面”的教研预设活动,也是一个“手拉手”教研协助活动,更是一个“背靠背”的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活动,其作为实用简洁的教学手段,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学实际便于操作,易于实施。虽然运用已有多年之久,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还很肤浅,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逐步提高。

[1] 朱慧琴.高中化学“导学案”运用中的辩证关系浅析[J].西藏教育,2015(1).

[2] 赵飞君,等.导学案、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及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2013(19).

[3] 单世乾,耿秀梅.化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6).

[4] 朱慧琴.化学导学案设计的四个原则[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2).

猜你喜欢

备课组学案化学
备课组长的定位
乡愁导学案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