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遗书中特色灸法及其临床应用

2016-04-07贺志有刘海伟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7406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灸法

贺志有,刘海伟(.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 7406;.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文献研究·

敦煌遗书中特色灸法及其临床应用

贺志有1,刘海伟2
(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 714026;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摘要】该文通过对敦煌遗书针灸文献中特色灸法的深入研习,将敦煌遗书中散在的特色灸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敦煌特色灸法及灸治疾病的特点,以拓宽中医学灸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思路,使敦煌特色灸法在临床中更好的发挥疗效。

【关键词】灸法;敦煌遗书;文献研究

公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主持王圆箓道士在清理第16号窟甬道时,发现了藏经洞,即莫高窟著名的第17窟。在藏经洞中藏有公元4世纪至公元11世纪的5万多卷文书。敦煌遗书中针灸文献存世有20个卷号[1],分别为《明堂五脏论》《灸经图》《新集备急灸经》《灸经明堂》《人神流注》《脉经》及藏文《火灸疗法》《古藏文灸法图》[2],其内容均涉及针灸。

敦煌遗书中的灸法丰富多彩,融进了古代敦煌地区文化及西域地区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敦煌特色灸法。笔者现将敦煌特色灸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使敦煌特色灸法这一灸坛奇葩,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效应。敦煌特色灸法具体包括隔物灸、烧铁烙灸、热熨灸和耳灸法[3]。隔物灸具体包括隔豉饼灸、隔油灸、隔溲面灸和隔雄黄灸。现将其特色灸法具体分述如下。

1 隔物灸

1.1隔豉饼灸

隔豉饼灸出于敦煌遗书《五代医方》残卷,其编号为S.5435。原文[4]载有:“疗人有诸打损疮,泛肿,疮中如针扎痛,手足抽痛,取豆豉打烂,团作饼子,置于疮上,灼艾灸药饼。”豆豉属辛凉解表药,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本灸法是将豆豉打烂研细,制成豆豉饼,将豆豉饼置于损伤及疮疡的病变局部,即阿是穴施灸。隔豆豉饼灸在具体操作时一般连续灸3个豆豉饼,施灸时敦煌遗存针灸文献《五代医方》原文具体描述为:“忍痛灸疮熟,疮面气泛白……便愈。”

隔豉饼灸具有解表透脓,清热通络之效。适用于损伤及疮疡初期,局部泛肿刺痛。其中描述的“灸疮熟”为灸法辨生熟的明确记载,说明治疗外科跌打损伤之证,必须要应用熟灸,同时揭示了古人对隔物灸中灸量的初步认识。

1.2隔油灸

隔油灸出于敦煌遗书《不知名唐人医方》残册,编号为P.3930。隔油灸主要是在施灸部位涂麻油及酥油,一般在施灸部位涂麻油,以增强施灸局部皮肤的吸附性及通透性,而后将酥油做成艾柱的形状,用火点燃酥油柱施灸。《不知名唐人医方》:“治头痛选用百会穴,百会后三寸处……向火灸之。”

隔油灸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效,适用于风寒阻滞经络所引起的头痛。其中“涂麻油及酥油”为敦煌地区医家就地取材,用酥油代替传统灸法中的艾绒,涂麻油于施灸部位以增强吸附性,为隔物灸中吸附剂和艾绒的替代做了早期临床的开拓性应用。

1.3隔溲面灸

隔溲面灸出于敦煌遗书《唐人医方》,编号为P.3596。原文[4]载有:“疗恶肿,疼不可忍,以灸溲面,上置椒粉饼,灸令面焦,彻痛立止。”溲面为西北地区蒸馒头所用的经酵母菌发酵后的面。隔溲面灸在具体操作时,将溲面团做饼状,并将花椒粉平撒于溲面饼之上,艾炷隔溲面饼施灸。溲面内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在溲面上施灸,有利于大量酵母菌增殖并由病变局部吸附引起恶肿的致病菌,使之粘附于溲面内。花椒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之效,利用艾灸的温通之性,达到消灭溲面内吸附的致病菌及起到止恶痛之效。

隔溲面灸具有止恶痛、杀恶毒之效。适用于恶肿、疼痛难忍及恶性肿瘤术后扩散引起的肢体肿痛之证。其中的“以灸溲面,上置椒粉饼”是施灸时吸附剂和药物有机结合的典范。

1.4隔雄黄灸

隔雄黄灸出于《不知名唐人医方》,编号为S.3347。原文载有:“诸漏疮用雄黄……灸后十五日漏疮未破溃,以针微刺破疮表皮……”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属攻毒杀虫止痒药,有解毒杀虫之功效。漏疮为溃疡疮口处脓水淋漓不止,久不收口,尤如滴漏。隔雄黄灸法将雄黄置于漏疮表面,而后用艾炷施灸,并利用雄黄的解毒杀虫之效和艾灸的温透之效,达到托毒外出、拔脓祛腐之效。原文还记载隔雄黄灸15 d后,漏疮未破溃,以针微刺破疮表皮,再于孔中置雄黄施灸。其中针、药、灸有机结合运用,共奏托毒外出、解毒杀虫、拔脓祛腐之效。

隔雄黄灸具有托毒外出、解毒杀虫、拔脓祛腐之效,适用于中医外科学中的疮疡形成病理性瘘管的漏证。其中的“以针微刺破疮表皮,再于孔中置雄黄施灸”,为针、药、灸有机结合,针微刺具有托毒外出之效,于孔中置雄黄使掺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起解毒杀虫之效,而施灸具有拔脓祛腐之效。本法将针刺、掺药、艾灸有机结合,开拓和提高了治疗漏疮的临床疗效。

2 烧铁烙灸

烧铁烙灸出于敦煌遗书《不知名唐人医方》残册,编号P.3930。原文[1]载有:“治头皮顽肿,烧铁烙发际四边头及缝中处……治牙痛有虫,烧铁烙之即愈”。铁烙为敦煌地区医家常用的针灸器具之一,其制造过程为将粗细为0.5 cm的铁柄末端制作成形似熨衣服的熨斗形结构的器具,运用时手持铁烙针柄,将末端铁烙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进行病变局部的烧烙治疗。敦煌针灸文献中烧铁烙灸用于治疗头皮顽肿及牙痛有虫之症。本疗法具有通经、破血、逐淤、止痛之功效。

烧铁烙灸适用于顽固性疼痛,龋齿及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其中在病变局部进行烧铁烙灸治疗,丰富了中医学外治方法的体系。铁烙为敦煌地区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由运用熨斗的场景中演变而来,再次验证了敦煌医学的形象医学属性。

3 热熨灸

热熨灸出于敦煌遗书《不知名唐人医方》,编号为S.3347。原文[4]载有:“痛厥下堕及冷痹方,取戎盐三升,蒸至气滔,盛入毡袋之中,患者双脚踩于毡袋之上热熨。”戎盐具有回阳、散寒、通经之效,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辨心脏病证文并方中的小泻心汤和大泻心汤两首方剂中,均应用戎盐如杏子大3枚,这两首方剂中说明戎盐具有“以咸补之”的作用[5]。热熨灸在具体操作时取戎盐3升,放入容器中加水蒸化,而后将蒸化后的戎盐水盛入毡皮制成的袋子中封口,让患者双脚底足心踩于毡袋之上,进行热熨灸治疗。毡袋中的热戎盐通过患者双脚底的足心,即涌泉穴[6],应用戎盐“以咸补之”的功效,通过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发挥温通和补益元阳的作用。

热熨灸具有温肾、回阳、散寒、通经之效,适用于顽固性双下肢着痹、痛痹之证。本疗法开拓了采用足底涌泉穴热熨治疗双下肢痹证的思路。

4 耳灸法

4.1耳孔灸法

耳孔灸法出于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原文[7]载有:“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两耳。”该疗法以戎盐和葱白相配合,用麻布包裹,热熨两耳孔,达到利尿、通肾、启闭,用于治疗癃闭。

4.2耳尖灸法

耳尖灸法出于敦煌遗书《新集备急灸经》[8],原文载有:“患眼赤兼疮翳生并风赤,两耳尖上名阴会穴,灸一七壮,便用不发。”阴会穴为世界上记载最早的耳穴,也是记载最完整的耳穴,其中有定位,还有主治、灸治的病种及具体灸壮。本疗法在耳尖灸7壮,用于治疗眼科疾病如赤眼、疮翳生、风赤,疗效显著。

5 讨论

敦煌针灸是针灸医学的一种古老流派,是我国古代重灸派的代表[9],该流派在发展中同时融入古代敦煌地区及西域地区文化及艺术特色。敦煌特色灸法遗存于散在的敦煌针灸文献中,其不同于传统灸法,形成了门类纷繁、别具一格的特色,是敦煌针灸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同时也彰显了敦煌针灸的魅力。应用敦煌特色灸法灸治疾病,其收效迅捷,即可扩大传统灸法的临床适应证,还可以提高治疗某些临床难治性疾病的疗效。笔者认为,敦煌特色灸法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中定会绽放夺目光彩。

参考文献

[1]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1-458.

[2]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126,182.

[3]张侬.敦煌医学灸法特色[J].中国针灸,2001,21(9):563.

[4]张侬.敦煌石窟秘方与灸经图[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262-265.

[5]衣之镖,衣玉品,赵怀舟.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73.

[6]刘海伟,张侬.敦煌《灸经图》中足心古穴抗衰老之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64.

[7]王雪苔.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7.

[8]张侬.敦煌遗书中的耳穴与耳孔灸法[J].中华医史杂志,1995,25 (3):156.

[9]何天有,王亚军.敦煌灸经图重灸思想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65.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5.0623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5-0623-02

收稿日期2015-12-17

作者简介:贺志有(1984-),男

通信作者:刘海伟(1984-),男,2013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灸法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应用家庭灸法 有效调整亚健康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新时期互联网企业并购文献研究与启示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