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的原因及指导策略

2016-04-07曹鑫莉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2期
关键词:活动区现象建构

曹鑫莉

一、问题提出: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

所谓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需求和发展需要,巩固和丰富幼儿知识经验,为幼儿提供更多与环境、材料和同伴互动学习的机会。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幼儿在选择活动时存在“偏区”现象:有的区域幼儿多,有的区域幼儿少,有的幼儿经常光顾某一区域而对其他区域视而不见。在建构区、益智区活动的大多是男孩;美工区、表演区几乎是女孩的天下;平日不善言谈的幼儿比较喜欢在阅读区和美工区这种较安静的区域中活动,活泼开朗的幼儿却爱在角色区、音乐区活动;手工区幼儿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而智力区、科学区幼儿保持的时间却较短。幼儿产生“偏区”的现象有一定的原因,并不是完全不合理的,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应敏锐察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偏区”现象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幼儿“偏区”现象的原因探寻

(一)“偏区现象”是由幼儿个体智力差异引起的

美国著名学者加德纳在批判传统智力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思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组合,这种不同主要不是表现为具有智能种类的多少,而是表现为智能的不同组合。因此,在对待具体的幼儿时,也需要关注幼儿智能的不同组合,主要是优势智能的不同。在区域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逻辑、数理智力强的孩子喜欢在建构区、言语、语言智力强的孩子喜欢在阅读区、音乐、节奏智力强的孩子喜欢在表演区或者是音乐区。不同的幼儿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偏好,这是幼儿偏区现象的合理性根源之一。

(二)“偏区现象”是由区域活动自身的特性引起的

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具体区域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游戏,否则就违背了区域活动的特点。

(三)“偏区现象”是由操作材料投放不合理引起的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域内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活动区是否吸引幼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内是否有吸引幼儿的材料。如果活动区内的材料长时间保持不变,美工区内永远只有普通的白纸和彩笔,音乐区只有几件常见的乐器,吸引不了孩子的兴趣。有时也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不受幼儿欢迎的情况,比如在娃娃家教师投放了真实的碗筷、蔬菜、点心等现成的东西,这些反而抑制了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四)“偏区现象”是由幼儿对区域的不了解引起的

活动区中材料不同,操作方法以及活动方式不同,幼儿在区域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不一样。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当活动开始时,他们围着各个区域转了一圈后,左顾右盼,不知自己该到哪个区玩;或者是在活动区内看看已有的操作材料,不知道该怎么玩,最后只好走到最传统的图书区,或者是站在旁边看别的小朋友怎么玩。

(五)“偏区现象”是由教师个人的喜好引起的

教师个人对某一个活动区的喜好也会使幼儿产生偏区现象。有时教师对某一区域特别关注,会促使幼儿对该区产生兴趣;某一区的孩子得到教师的称赞会使他们的兴趣更浓,情绪更为高涨,从而对该区情有独钟,漠视了其他的区域。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的指导策略

教师需要理性看待幼儿的偏区现象,认真分析“偏区”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幼儿实施引导和帮助。

(一)根据本班幼儿兴趣需要拟定合适的活动区域类型和规模

在创设活动区的时候既应该充分考虑孩子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的全面发展,创设角色扮演区、音乐区、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科学区等特色各异的区域,也应该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灵活调整区域的类型和规模。比如,班上的幼儿较安静,大多喜欢阅读和搭建积木,那么图书区和建构区空间可以相对大一些;如果班上孩子较活泼,喜爱角色扮演和音乐活动,那么角色扮演区和音乐区空间可以大一些。

(二)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活动主题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材料是开展教育活动重要的物质载体,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决定着幼儿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一方面的发展。活动材料的投放需要考虑孩子的发展水平以及与主题相关。

一方面,活动材料要是孩子熟悉的和会玩的,如果孩子对活动材料根本不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担心玩不好而转向其他区域。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组织的一个重要形式,材料应该要与课程的主题相关,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集体教育活动向区域活动的延伸性。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对活动主题的兴趣可以通过区域活动中与材料的互动而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车子叭叭叭”这个主题活动,孩子可以在美工区画各种车子,在建构区用积木和雪花片搭建各种车子的模型。因此,教师需要在美工区和建构区提供各种车子的图片帮助孩子建构对车子模型的知识经验,丰富主题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在活动区自主探索与学习。

(三)制订区域活动的规则

为了解决幼儿常到一个区玩,不到另一个区玩的“偏区”问题,可以与幼儿一起商量制订入区规则:要求幼儿一周内必须到每个区玩,但并不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去玩。制订入区登记制度,每进入一个区就在该区的登记表内写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在自己的照片后面划上勾,帮助教师和幼儿了解一周之内进各个区域活动的情况。这样,幼儿就可以学会分配自己的时间,时常换着区域玩。入区记录表和入区规则能有效地提醒幼儿:这个区我已经玩过了,我应该换一个区玩了。通过规则设置,鼓励孩子在一周之内平均分配自己在各个活动区的活动时间,尽可能到各个区去玩。

(四)加强各个活动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同,导致幼儿喜欢在一个区域内活动。教师通过加强各个活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家庭的联系可以帮助幼儿拓展自己的知识经验。例如,对喜欢在表演区跳舞的孩子,可以鼓励其到美工区为其设计漂亮的衣服,可以到阅读区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舞蹈,到音乐区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去建构区搭建不同民族风格的房子。通过在不同区域内的活动与学习,拓展自己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也可以请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通过上网查找,带孩子外出到书店、图书馆等地方查阅资料等方式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孩子有了感性的经验,就会有创作的源泉和玩的动力。这样幼儿在各个区域的活动才会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应该加强区域活动的指导与环境创设

活动区是幼儿自主活动和自由学习的场所,但同样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偏区”的一个原因是对活动区不了解,因此教师在创设和开放活动区的时候就应该先介绍该区域内材料操作方法、玩具的玩法以及相应的规则。开始介绍的时候最好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确保每个孩子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玩具的玩法,一天介绍一个区,循序渐进,介绍的同时给予幼儿操作练习的时间。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关注幼儿在活动区内的参与情况、与同伴的互动情况、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给予指导和帮助。

加强活动区的环境创设,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吸引幼儿到各区活动,同时根据幼儿在各区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区的类型,丰富区域内活动材料,及时更换活动材料。幼儿对各个活动区的玩法和材料的操作方法都掌握了,教师再适宜地给予引导,幼儿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个活动区的活动。

猜你喜欢

活动区现象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实施《指南》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活动研究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猜谜语
寓学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