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模板 助力高考
——试探历史选择题做题方法

2016-04-06安徽李三军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选择题选项考查

安徽 李三军

活用模板 助力高考
——试探历史选择题做题方法

安徽 李三军

为了帮助考生做好选择题,有人根据不同标准把高考历史选择题分为诸多类别或题型,并以此提出解决此一类选择题的方法。这都太过复杂,学生也难以掌握。我想,只要思维过程科学严密,无论什么样的题型都可以迎刃而解。于是,化繁为简,笔者以近几年全国Ⅰ卷选择题为例,将选择题的做法总结为四个过程五个字的模板——“看”“审”“联”“辨”“选”,以供学生参考。

一、“看”:看材料里的时间

时间将帮助我们重返历史情境,并以此正确判断题干描述的是何历史事件。以下题为例: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题中的“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帮助我们理解此时正处于日本侵华时期或日军全面侵华之前。当然,材料里的时间不一定都是具体的年份或时间点,有的以时代、历史人物或作品等形式出现。

当面对表格题时,如何“看”呢?我们不仅要看时间,还有看表格的数据变化;不仅横向看数据的变化,还要纵向看数据的不同。以下题为例:

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河南15 16 2 1江苏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题中所述时间是从唐至清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变化。首先横向看,发现北方的河南人数呈递减趋势,南方的江苏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其次纵向看,唐宋时河南人数比江苏多,但到了明清人数大大少于江苏。可见,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最终超过北方,这实质上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造成的影响。

二、“审”:审关键词和设问

仔细观察,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至少两个或以上),即“题眼”。它将帮助我们判断题中所述是何历史事件。“关键词”通常是历史事件的特点或限定条件。以下题为例: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题中的“宋代”“东南沿海”“朝廷认可”等就是“关键词”。它让我们立马想到“宋代经济的繁荣”,回到历史情境中便于我们做题。若把题中的“妈祖”“临水夫人”等错看做“关键词”,你选择B项就太主观了。再说,宋代女性由于受理学的束缚更加严重,怎会地位提高呢?

与此同时,每一道题的设问也是必须“审”清的。如果不仔细审清设问,就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作答。以下题为例: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这一道题错误率极高,多数同学错选了A或C项,原因就是没有“审”清设问。题目的问题是“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什么”,而不是“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三、“联”:将题干新材料和课堂“旧知识”建立联系

高考考查的是重点知识、核心内容,应该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涉足过的。只不过在呈现的时候,往往以新材料、新形式、新角度的面目出现,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活学活用的能力。顺利建立“新”“旧”联系这一步非常关键,而建立这种联系也离不开上一个步骤“审”。以下题为例: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这是一个陌生的材料,乍一看去考生不知道这一题想考什么,很难建立新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怎么办呢?通过仔细“审”材料,发现“上海是制作中心”,放映的“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远离电影制作中心的京津,放映的外国影片的占比5∶1比上海还要高。这反映了什么?难道北京、天津的人思想更开放,更喜欢看西方电影吗?众所周知,大上海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比京津要开放得多。显然,题目考查的绝不是民众的“心态”问题。结合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可知题目想考查的是旧中国外国商品享有特权,在中国大肆倾销,中国本土的产业因为受到多重压迫,没有特权和优惠,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本题只是以电影拷贝为例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罢了。

四、“辨”:辨析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最佳选项定是最能表达题目主旨、作者出题意图或历史本质的。其余三个选项不是最佳,可能有这几种情况:①本身表述错误;②与材料没有关系;③仅能反映题干材料部分信息或观点,断章取义;④表面化,与正确答案相比不具概括性和本质性。以下题为例: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从选项上分析,A项本身表述错误,先秦时期就存在原始宗教,显然不是个人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项犯了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错误,从题干中可知,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是在李渊时。D项中说“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材料中并未体现,且不符合事实。就是因为佛教社会接受程度高,武则天才“尚佛”;后来阻碍了唐的统治,又导致唐武宗的“灭佛”。这样看来,还是“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一直保持前三名。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分析,笔者发现全国卷的选择题材料与选项之间不一定是直接的或紧密的因果关系。全国卷比较注重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做题时,关注题干材料的同时,须将50%的精力放在选项的分析辨别上。

最后一步无需多言,稳稳地“选”对就是了。

思维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不一定每个先后步骤都分得那么清,有的“看”“审”“联”是同时交错进行的;有的也不需要“辨析”选项的所有情况。

“模板”不等于“死板”“呆板”。学习任何学科、专业、技能或解决一个问题,都有其独特的、科学高效的思维程序和实施步骤。“模板”如同一个“预案”,若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势必能让我们快速有效地解答问题,助我们更上一层楼!

答案:C D C D C C

(作者单位: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选择题选项考查
单项选择题狂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跟踪导练(四)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