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方位解读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2016-04-06江苏韩国军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

江苏 韩国军

全方位解读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江苏 韩国军

长达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列强以各种方式侵略中国且从未间断,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贯穿始终。

【线索梳理】

历史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既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总的发展线索,也包括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或某一个重大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本专题而言,需要把握的历史线索有:列强侵华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一、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屈辱史)

列强的侵略贯穿中国近代始终,一是军事侵略,复习时需要注意和世界形势相结合;二是政治侵略,包括不平等条约及列强获取的政治特权等;三是经济侵略,包括条约中的经济条款以及列强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四是文化侵略,包括教会侵略等。

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是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商品的销售市场和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是引发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争史)

1.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反抗

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及《马关条约》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抗日战争等。

2.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抗争

(1)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

②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2)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3)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戊戌变法;

②革命派:辛亥革命;

③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

(4)无产阶级: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三、探索救国救民和民主之路(探索史)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倡导“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②革命派:提出和发展“三民主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实行民主共和制。

③激进派: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4)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而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毛泽东思想。

【概念阐释】

在历史复习中需要重视对历史概念的阐释,通过纠正、完善、对比、区别、联系等方式形成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了解历史概念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联,以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本专题有如下概念需要理解掌握: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既不能理解为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也不能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

2.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其结束的标志是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共和制。

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土地制度、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等,自战国封建制度确立以来,该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 000多年,结束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

3.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的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二者是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多元史观】

史观问题即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多元史观已经逐渐渗透到近年的高考试题中,针对这种命题趋势,我们在复习本专题时需要多角度地去观察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问题,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理解与认识革命史观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球史观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被动),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化史观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文明史观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社会史观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史学观点

【整合链接】

我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相关联知识进行整合,使其精简、易记、好用。历史知识整合包括教材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之间以及模块之间的联系与比较等,以本专题复习为例:

1.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的世界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列强强烈要求拓展世界市场,以便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在此根本目的驱使下,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世界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3)近代后期日本侵华的世界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沉重,日本为转嫁危机,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尽快摆脱经济危机,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与援助。

【规律认识】

透过历史表象探究其深层联系,揭示历史发展中普遍性、统一性、必然性的表现;通过对历史现象规律性的归纳、概括和提炼,使我们感悟历史核心价值,才能真正地认识历史。

1.总体把握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抗争和探索

(1)一个主题:实现民族独立(救亡图存贯穿始终)和中国的近代化,反封建反侵略是其基本任务,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2)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三条主线:

①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面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阶段以自己的方式奋起抗争,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

③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4)四个阶级:近代一百多年,走在时代前沿、探索救国道路的阶级分别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抗争、探索和对近代化的推动都应得到充分肯定。

2.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的发展趋势及认识

①赔款数额越来越多;

②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向内地延伸;

③从《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到《马关条约》中的“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

④《辛丑条约》中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反映了列强由直接军事侵华发展到“以华治华”的侵略特征。

3.近代以来,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抗争和探索都以失败告终,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实践证明,只有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真题回放】

例1.(2015·江苏卷·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太平天国政治上达到全盛的标志并非走向悲剧的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说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例2.(2015·江苏卷·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巩固训练】

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20世纪初人们对革命态度变化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辛亥革命的失败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被日本侵占

④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80多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发生了一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件事件有关的是 ( )

A.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答案】1.B 2.B

中国近代史时间长,内容广而杂,总结出短时高效的复习方法十分有必要,希望本文能对广大高三学子有所帮助和启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