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向例析

2016-04-06河北陈玉江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交通线路坡度海拔

河北 陈玉江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向例析

河北 陈玉江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主干知识点,更是一个案例。其意义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形成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专业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对聚落、交通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植被、气候、河流等)对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系统地整合人地关系知识体系,促进四项基本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但考查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而且多角度地考查了地形对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体现了上述意义。其考查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以地形图为背景考查地形对交通线路区位的影响

通过对各种地形图或卫星遥感地图的判读,分析图中交通点、线的布局与地形的关系。交通点、线是嵌入到地形图中的,需要学生认真判读、提取,然后与地形信息进行相关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种考查方式既考查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同时也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技能,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思维含量高,是高考中的易错点。

【例1】(2 0 1 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 0世纪5 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解析】图中铁路大体平行于等高线,沿等高线延伸;铁路经过区不是谷地,不会形成河流;铁路没有通过图中城镇,主导因素不是聚落和耕地。故选D。

【答案】D

二、以图文信息为背景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建设和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聚落区位的影响,二是对聚落形态的影响,三是对聚落建设的影响。新课标卷注重能力的考查,一般远离教材背景,结合具体事例,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应变能力。

【例2】(2 0 1 4年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山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2 0 1 4年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重庆采取“削山头、造平地”等方式利用土地。这对城市建设有何好处?请列举两项。

【解析】重庆号称“山城”,山地、河流的阻隔使重庆形成组团式城市地域形态。“削山头、造平地”,改造地形,将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利用起来,使城市更加紧凑;也方便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功能区联系更加便利。同时,地形坡度减小,还会减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方便城内地域联系;便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质灾害。(答出其中2项即可)

三、多角度拓展,考查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由交通、聚落的分布倒推地形特征,加强区域考查

【例3】(2 0 1 4年广东卷)图甲、图乙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 5 0~1 4 0 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 5 0~1 7 0 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 5°~2 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三江平原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海拔1 5 5 0~1 7 0 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低于1 2 5 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 0°~1 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坡度<2°和≥2 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第(2)题,塔里木盆地海拔在8 0 0~1 3 0 0m,黄土高原海拔多在1 0 0 0m以上,江南丘陵海拔多在2 0 0~6 0 0m,局部山地较高,三江平原应在2 0 0m之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地村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 2 5 0m以上,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应是黄土高原。

【答案】(1)C (2)B

(二)结合工农业区位分析,考查地形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工农业生产活动都有影响,对农业影响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势的影响——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地势较高的高原发展牧业;同一平原上,地势较高的地方,易发生旱灾,但涝灾较少。

2.坡度的影响——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适宜发展大型、现代化的商品谷物农业;起伏较小的丘陵、坡地,适宜发展林果业或山地牧业,若要耕作,需修建梯田;坡度较大的山地只能发展林业或山地牧业。

3.坡向的影响——阳坡光热充足,阴坡土壤保水时间长;迎风坡降水丰富,背风坡气温较高。

【例4】(2 0 1 1福建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第(1)题,“增肥不增产,修梯田显著增产”,说明地形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第(2)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了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但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

【答案】(1)C (2)B

(三)结合旅游环境评价,考查地形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游览造型各异的地形地貌一直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地形的变化也为游人的旅游活动带来一些障碍和风险。结合地形图和必修知识考查旅游活动的设计和旅游资源评价也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

【例5】(2 0 1 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图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解析】结合图中经纬网及等高线数值可判断该地为青藏高原东南部。该地区海拔高、氧气不足,同时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此季节易发生洪水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易迷路。

【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应;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

综上所述,我们在复习时,既要系统分析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形成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也要加以拓展,分析地形对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要分析其他环境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取得“教师举一,学生反三”的效果。

【巩固训练】

某人驾车匀速从a地到e地,单位距离油耗受地形影响而变化,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读图完成1,2题。

1.行程中,a—b、b—c、c—d、d—e四路段中,一直上坡的是( )

A.a—b B.b—c C.c—d D.d—e

2.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森林 B.耕地 C.地形 D.村落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地形图,图中甲地自然状态下种植玉米不能成熟,“地膜覆盖育苗技术”解决了该难题,播种面积迅速扩大,但种植几年后,玉米播种面积又大幅减少。读图完成3~5题。

3.甲、乙、丙、丁四地最利于建设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在图示地区自然状态下种植玉米不能成熟的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光照不足 C.土壤干燥 D.大气稀薄

5.种植几年后,甲地玉米播种面积又大幅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地发生盐碱化 B.洪涝灾害频发

C.气候逐年变暖 D.水土流失严重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c—d段点的密度大,说明油耗高,道路为上坡。

2.C b、d两点都在平坦的耕地上,从b到d油耗由少到多,说明先下坡,后上坡,两点之间为谷地;c地没有村落,道路弯曲最可能受地形影响。

3.B 甲地为山脊,用水不便;乙地为宽谷,地形平坦开阔;丙地为峡谷;丁地在陡坡下,易受地质灾害影响。

4.A 需要地膜覆盖才能成熟,说明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

5.D 甲地位于山脊上,坡地耕作,易发生水土流失。

(作者单位:河北省泊头市一中)

猜你喜欢

交通线路坡度海拔
高海拔的甘南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设计思路探究
关于公路超高渐变段合成坡度解析与应用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全球GOA4级城轨交通线路一览
海拔4000米的父爱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几点体会
基于图像处理的定位器坡度计算
坡度在岩石风化层解译中的应用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