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6-04-06杨秀刚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祥林嫂想象课文

杨秀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5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1.树立全新的阅读概念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都通过让学生从少量的经典文章的阅读中学会阅读的基本技巧,并以此应用于学习。然而,这种技能型的锻炼除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时取得高分以外,无论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对阅读量的扩大上来说都收效甚微。语文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情操陶冶和培养情感的过程,作为一个富有感情的科目,用这样机械的方式去进行阅读,应付考试,自然也让学生们对阅读学习开始兴趣乏乏。[2]阅读的本质,不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而应是让学生养成这种读书的习惯,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方式。阅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一切语文的教学活动都将以此开展进行,而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对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如此,教师切忌用自己的讲解来完全代替学生在阅读中自我理解的过程,那么阅读也将失去应有的意义,相反,应当营造一个气氛和谐,自由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扩散,以此达成新课标要求,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阅读过程当中还应当引导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扩大阅读范围,使得学生乐于读、善于读。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书,宁可减少作业量也应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以此让学生掌握更为广阔的知识和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不仅仅局限于一时技能和知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但相对于化学课上新奇的实验,物理课上奇妙的现象,语文阅读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我们毕竟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让他们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性。阅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考和分辨,广泛的阅读会让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以一种超越他人的眼光审视世界。

其次,给学生提供读书环境,让书籍常伴左右。阅读更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种认识和方法,所以我们大可放开手脚,不分中外,不分文体,不管名著或名家大作,都可以让学生拿来读。在班里准备一定量书籍,让学生时刻有书读,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语文的任务,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能更好的促进阅读。所以我们可以对阅读教学进行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书写阅读感受,从而使阅读更好的与写作结合起来。

3.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阅读需要想象,叶圣陶曾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值得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一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过程中的想象正是对作品形象性描绘的再创造,即把作品中的人和景等描写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绽放出形象思维的花朵。

如在讲述《祝福》中的祥林嫂向土地庙捐了门槛后安然参加祭祖仪式,却遭到四婶断然拒绝后神态变化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文字:"祥林嫂刹那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然后,展开自己的想象:祥林嫂的眼睛是如何凹陷与无神;脸色是如何灰暗与消瘦;精神是如何的不济。由此祥林嫂委顿的形象便呈现出来了。这便是创造性想象。它直接引发的艺术效果便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祥林嫂"。

文学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去感悟字里行间所描绘的形象,无论是一时一景,还是一人一物,去想象风花雪月、衰草枯杨,去想象人物的一妍一媸。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建筑在听、说、读、写等活动的基础上的。

4.披文入情,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不断培养个性才华,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被人们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学生初读《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研究性阅读,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体会到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和明慧,由此培养了审美能力。

5.强调读思结合

教师在讲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地向学生范读课文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说一篇文章,一人读之,众人听之,读得好,从语调、表情、意境都注意到了,甚至连一个标点也非等闲视之,那么听的学生通过听读不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初步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产生共鸣,为讲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的范读课文时,切不可以丝毫掉以轻心。俗语说:"台上一动作,台下十年功。"因此,教师要想范读课文,就要在备课时认真下功夫,多次反复地读,练好范读课文的本领。我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一般分为初读、精读、研读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读,要求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读懂语言文字开始,能了解字义、词义、和句子的意思,特别是了解生字难词和比较复杂的句子;能初步进行准确而有语调的朗读;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阶段是精读,要求学生在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精读:老师可以拟出自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精读,读出课文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及表达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精读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精读中去理解这些问题,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第三阶段是研读,要求学生再回到语言文字,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的?怎样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等等?通过三个阶段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点拨,在读中解惑,学生既学得主动,又能使知识内化,更能形成能力。

初读、精读、研读是贯穿教学全过程,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也就是说"初读"是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精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研读"是了解课文的深化。

猜你喜欢

祥林嫂想象课文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