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几个关键点

2016-04-05李少斐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

李少斐

摘 要: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必须不断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有效方法和途径。从方法角度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是宣传教育、典型示范、价值认知与践行逐步养成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法律约束、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有机结合的过程。鉴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引领工作正在经历三个根本变化,即引领的主客体思想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引领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引领的手段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科学把握引领社会思潮的几个关键点,即充分尊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及时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积极发挥重点人群的身教作用,这应该是当前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有效方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引领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2-0014-06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必须不断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法是人们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手段、工具,方法在目标任务确定之后就具有了决定性意义。毛泽东说“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只有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即找到一种能为接受主体所乐意接受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主导价值观。从方法的角度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是宣传教育、典型示范、价值认知践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法律约束、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有机结合的过程。必须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存在基础、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寻找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方法。

一、 充分尊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既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的,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利益表达和阐释,社会经济地位、政治利益和立场不同的人们,其意识形态的倾向也会有所区别,同时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前提是利益整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解决意识形态主导问题的关键,不能仅从思想领域入手,还必须着眼于调整现实利益关系,只有关注、维护、发展、实现群众切身利益,加强理论上对人民现实利益关系的阐释、疏导与整合,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增强。尊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有效引领方法,就是建立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存在基础、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方法,这是一种要求全面了解并深入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在分析评判各种社会思潮中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

社会思潮是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思想反映和表达,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和时期,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存在的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核心,它因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联系并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反映特定阶级、阶层及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求、思想愿望,固能与某种社会心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对社会生活产生相当影响。目前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或负面影响为主的思想意识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等。

所谓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说被引领的思潮属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它本身是需要引领的,引领要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办事,引领是根据人们思想活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正面引导,不是仅仅批判错误思想,更要大力宣传正确的思想,引领的本质在于超越,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思潮形成发展一般规律,对思潮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政治方向上的辨别,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要达到有效引领,首先要全面了解和研究被引领对象,正确辨析、鉴别当前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存在基础,研判其所包含的思想或理论成分是否科学,深入把握其发展趋势和动向,特别是要对各种消极、落后社会思潮的存在基础,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认识和评判,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去引领。尽管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总体的引导、引领作用是显著的、有效的,但也应看到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多变、多样,出现了各种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各种思想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社会上存在着向往西方社会体制和价值观的风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拜金主义等思潮异常活跃,成为一些人的价值态度,有的人在思想、精神、道德和价值观方面出现了严重滑坡。在决定人们价值取向多元性、多样化的现实土壤还不能彻底铲除的条件下,在各种错误思潮与价值观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还未彻底改变的情境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将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

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我们必须增强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清除错误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的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加速分化,已从传统同质的单一型社会转型为异质的多样型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与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矛盾多样化发展的现实相联系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不同阶层利益取向和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意识形态主导问题,不能仅从思想领域入手,还必须着眼于现实利益关系,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众各种利益的诉求,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必须与解决社会成员关心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思想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真正解决好社会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对政治思潮与学术性思潮,在引领方式的选择上,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引领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不能混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于学术上的是非问题,只能靠说理、靠教化,用学术途径去解决,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正面教育,不能把学术与政治混在一起,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不能靠行政的强制力量来解决,相反,要借用文化的力量,把引领工作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具体而言,针对负价值的错误性政治思潮,要敢于采取批驳式的引领方式,要旗帜鲜明地对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分析研究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揭露其思想危害,提高人们明辨是非、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侵蚀的理性能力。比如,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需要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作出有力回应,对这些思潮,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给予有理、有据、有力的分析批判,批判揭露其虚伪性,并结合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和国情教育,逐步铲除西方自由民主思潮在我国存在的土壤。

针对中性的或正向价值的思潮,即具有进步、积极、向上性质的社会思潮,要注意采取包容式、吸纳式的引领,汲取其合理的价值和人文精神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努力使其中的合理内核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滋养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棵大树在不断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智慧基础上彰显其巨大的人民性和亲和力。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后确立的重要原则,“对中性的社会思潮,要进行客观分析,捍卫底线而非抹黑对方,把握其发展动向。要充分认识中性社会思潮存在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避免演化为负面的社会思想情绪和思潮,注重引导这些思潮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融入积极的社会思潮之中,成为积极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如生态主义思潮关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科技革命思潮中关于注重发挥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观点,我们都要积极地加以吸收。”[2]对中性思潮采取包容式的引领,实质上是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让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彼此交流,使各种社会思潮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健康成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充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尊重个体合理价值的需要和追求中发挥价值整合作用,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采取上述引领方式,可以主动汲取和广泛聚合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有益内容,找到这些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有助于借鉴这些社会思潮中的合理因素,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比如,对于生态主义、现代化思潮、科学主义等一些具有正价值的社会思潮,要承认这些社会思潮中的某些积极意义,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些社会思潮积极作用进行再认识,对这些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进行辨析,解释其作用机理,掌握这类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影响,使其合理成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利用。

尊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引领方法,就是时刻把握实施有效引领的先决性的前提条件:坚信“打铁还需自身硬”,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高势位”,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高自身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超越其他社会思潮的新概括,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作对比、作分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对在哪里;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增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占领人们价值观的制高点,关键是加强自身建设,塑造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的强大吸引力、凝聚力。鉴于目前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势,我们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心理需要、情感动机、思想意识实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宣传和阐释工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澄清附会和强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思想和观点,以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解疑释惑,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完善理论构建体系。必须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度,“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问题的解释、批判、整合和引领等能力,才能达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从方法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最根本的是靠理论的说服力,靠人们的自觉接受和广泛认同。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说:“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鉴于目前“抢夺话语权,借机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手段”[3],我们必须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大力发展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先进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要通过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为此,要引导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用高质量的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感召群众、打动人心。要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划,加大对优秀作品的扶持和推广力度,使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并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要更加重视和善于运用影响大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文化元素,发挥正面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舆论强势,传播正能量,掌控文化话语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去,让人民大众在文化熏陶和艺术享受中,在基于信任的基础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和思想问题,必须通过设置各方关切和所能接受的各种议题,通过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切实从理论上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在价值观上的本质区别,回应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关注点和聚焦点,只有这样,才能用辩证思维、底线意识、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和全局观念,挤压不正确思潮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要继续加强理论灌输。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同时存在和激烈纷争的思想环境中,人们无法从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价值取向中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还离不开理论的外在灌输。

二、及时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

要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就必须适应文化精神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探索符合和遵循文化传播规律的有效载体和引领方式,就要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此,应在宣传形式、传播方式上增加“新鲜元素”,实现传播方法的不断创新,建立融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为一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充分利用当代各类鲜活传播手段和载体,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机融合,强化定向传播,消除传播盲点,这样,才能在各类传播媒体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体的影响迅速扩大,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网络成为大众思想观点的集散地,成为一种囊括各层次人群的全新的、更为有效的传播载体和手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新型媒介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正像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新型“媒介是一股解放的力量,因为它们能打破距离和孤立的藩篱,把人们从传统社会传送到‘伟大社会中”[4],当前,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精神状况等,可以说都在受到新型媒体的影响而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变化,新型媒体的出现无疑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网络文化平台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搭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为人们表达思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新途径。鉴于目前互联网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具有独特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种重要传播资源积极发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目前“中国移动4G用户突破1000万人,4G终端出货量超过1890万台,全国超过300个城市可以享受到4G网络服务。全国4G基站约40万个”[5],“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正在变成现实,在大众传媒编织的天罗地网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和意识形态观念的表达,比如,在互联网空间里,某些明星人物和意见领袖成为身后有成千上万“粉丝”的网络“大V”,那些兼具大众媒体与社交网络双重性质的微博,固然也不乏一些经不起严谨学理分析的碎片化、快餐化、表面化的网络文化产品,但却在促进平等交往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作用,有的也构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消解力量。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型媒体里,各种观点竞相博弈,思想文化思潮的传播已不再是部分人的专属领域和特殊权利,几乎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交往实践和信仰层面。总之,网络为文化传播插上了翅膀,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其影响也愈益超出国界,人人皆可成为传播主体,同时人人都是传播受众,人人都是传播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互联网空间里的多元社会思潮中处于主流和主导地位,要占领社会思潮传播的制高点,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根据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主要载体的最新变化,根据传播形势、任务的要求,及时转换思路,更新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尽快地适应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及时、正确、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积累、创造、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资源,积极引导网民群众和网络传播机构正确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资源,探索一种传播快、声势大、互动强、影响广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宣传阵地开展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千家万户,普及到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顺应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表达的愿望和要求,必须适应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充分发挥网络新兴媒介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影响广泛的优势,迅速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制高点,突破传统平面纸介媒体与读者沟通反馈慢、周期长、范围小的局限性。

可以通过科学设置网络媒体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各类重大主题报道之中,可以尝试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免费开放的红色网站,开设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网页,宣传改革成就,探讨实际问题等途径,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的力度,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广大网民自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要及时甄别与判断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引导网民自觉地抵制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三、 积极发挥重点人群的身教作用

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需要发挥重点人群如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等对社会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需要用其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带动大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为“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管理机构,不论它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6]。引领社会思潮工作,必须抓住重点人群,发挥好他们的身教作用。

身教是以自己的行为或者实践来让他人获得教育的方法。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教育最简明、最容易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身教。爱因斯坦在怀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实践也证明,那些具有崇高品德风范的时代先进人物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代言人,其“形象效应”和群体仿效效应持久不衰,那些在社会各个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先进人物等,其所作所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和“可视化”,具有易于诉诸人民群众的优势,他们的作为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导向。

党员领导干部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重点人群,应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严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就自然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威信,引领人们共同践行核心价值追求。言传不如身教,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的行动,只有实际行动才能强化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才能持续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合法性基础。党政领导干部自己首先做到,才能对人实施有效教育。

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信仰缺失,不信马列信鬼神,以权谋私、以私化公,削弱了我党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引领力。因此,我们必须抓好重点人群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几类人群,即党员领导干部、公众人物、教育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等。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状况、道德品行状况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心目中的作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落地。党员干部要真正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为精神追求的核心,恪守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尤其是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生动诠释“三严三实”要求,展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彰显党的良好形象,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使整个社会学有标杆、行有指引,国家“软实力”得以更好提升、“软环境”得以更好改善,引领社会思潮工作进入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张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3]李艳艳.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J].红旗文稿,2014(3).

[4]〔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2.

[5]中移动4G用户突破1000万人[EB/OL].[2014-07-24].http://finance.sina.com/rou/20140716/065019716907.shtml.

[6]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88.

Abstract:To consolidat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gain the initiative i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we have to constantly explor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of leading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by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s, leading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is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opaganda education, typical demonstration, value cognition and practice. The work of leading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is undergoing three fundamental changes, we must grasp key points, namely, fully respecting the law of development in socialist ideology, timely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media technology, role of focus groups, which should b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s of leading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Key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leading way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