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摹本的艺术价值分析

2016-04-04鞠瀚霖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美术馆 2016年4期
关键词:摹本原画真迹

□ 鞠瀚霖(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书画摹本的艺术价值分析

□ 鞠瀚霖(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书画摹本与赝品

1.书画摹本的定义

摹本指临摹真本,复制品,临摹或翻刻的书画本。

在世界绘画史上,临摹一直是学习传统书法、绘画技法的主要途径。尤其是中国书画,临摹和写生同属于学习书画的基本途径。中国古典画论的六法之一“传移模写”,足以说明临摹的重要性。所谓临摹是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书画摹本,从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被视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不仅因为它与原作一样凝聚了作者的智慧,更因为它的存在方便了原作的流通传播。

2.赝品的定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赝品”是指“伪造的东西(多指书画、文物)”。从理论上讲,只要存在一个艺术品“文本”,任何以此为原本的复制、仿作、临摹等都是制赝行为,这是广义上的赝品定义。至于狭义上的赝品,指的是用来冒充真品的复仿品,带有欺诈性质,通常又称为“伪作”或“假画”“假字”,指并非由某名家所作,却被冠以其名的仿制品。这类欲在古董及书画市场的交易中以假乱真的行货,是我们反对的狭义的赝品。

3.书画摹本与赝品的区别比较

书画摹本包含于广义的赝品定义,因其被应用的目的性质不同而与狭义的赝品产生差异。

书画摹本作品,有些是为了学习而存在,临摹者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于何年、何月、何日临摹等。临摹被视作掌握书画技能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方法,该学习方法在千百年的书画艺术教育实践中,被公认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至今我国的书画艺术教育机构仍然将它定为学习书画阶段夯实基本功的必修课程。书画界也总是将临摹前代书画名作的水平作为评价一位书画工作者艺术功力深浅的一个主要尺度。

有些摹本作品是为了传播而生,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好的作品,例如晋朝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在唐代何延之等人的文记中都说殉葬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之中,世间无存。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过数本——“分赐皇太子及诸王、大臣。褚遂良时为起居郎,董理检校其事”。这些唐代的《兰亭序》勾摹本,后来又被人辗转传摹,化为千百,到了今天已经不易鉴别哪些是第一代“子孙”,哪些又是旁支远亲。比较著名的摹本《兰亭序》有虞世南本、褚遂良(米带诗题)本、冯承素本、传称柳公权本、清内府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本、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本、清高宗弘历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本等。这些历代名人书法大家临攀王羲之之作品,作品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不言而喻。

然而有些人将摹本作品割去临摹者的名字及年月日,在原作者名字下盖上伪印章。有的是故意不落自己的名字,使用伪章、伪款或伪题跋等。有时一些人还会通过编造故事、专家鉴定和媒体宣传等现代手段,进一步迷惑大众,抬高作品价值,巨额获利。这样的改头换面、张冠李戴是有违于良心和法律的。

书画摹本虽指真品的复制品和仿制品,但其中同样凝聚了人的智慧和艺术精华,一些书画摹本所呈现的精湛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之同样具有许多价值。因此书画摹本与那些暗地里模仿、造假,继而以隐瞒真相并采取欺骗的手段以假乱真冒名渔利的行为不能混为一谈。

总而言之,书画摹本不存在隐瞒真相的性质,而赝品则不然,它的属性是以欺骗的手段以假乱真冒名渔利的。摹本,是传播发展书画的必要元素;而制售赝品,则涉及侵权、扰乱市场秩序等许多问题。

二、书画摹本的艺术价值

1.文化传承价值

临摹所成就的一代又一代书画家始终贯穿中国的书画发展史,中国书画史册中,一些具有极高经济、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书画“传世名作”,就是靠书画摹本一直流传至今。五代周文矩善画佛像、人物、车服、楼观、山林、泉石,而以人物侍女最精,他的存世作品《宫中图》《重屏会棋图》《苏武李陵逢聚图》等多为摹本,真迹早已无迹可考。由于年代久远或其他原因,历史上一些书画名家的作品相继失传,顾恺之的大多数作品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都是以“摹本”替代真迹的方法,以填补书画史上某一时段或是某一作者代表作品的空缺。这些摹本的散布与流传能够有助于更多的人临摹学习经典名作,并为现今的研究提供重要图像资料。

中国人物画的鼻祖吴道子的原作谁也没有见过,但他同时期的临摹作品为后人呈现了大师的绘画风格,其代表作《维摩演教图》更是神来之笔。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至唐时就已鲜有真迹,广为流传的都是通过临摹制造出的仿本。许多真本早已不知去向,后人没有运气一饱眼福。有幸的是其摹本很多,通过历史筛选后,我们依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几乎乱真的摹本中领悟到大师的独韵风范。

2.艺术保护价值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有过一段论述:“艺术作品对现实中相应的方面和现象的关系,正如印画和它所复制的原画的关系,画像对它所复制的人的关系。印画是由原画复制出来的,并不是因为原画不好,而是正因为原画很好。但是原画只有一幅,只有能够去参观这幅原画所在的绘画馆的人,才有机会欣赏它,印画却成百成千份地流传于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欣赏它,不必离开他的房间,不必从他的沙发上站起来,也不必脱下身上的长袍。”此时复制品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有些国家级博物馆常将古代名作与被“克隆”出来的名作放在一起展出,供观者比较揣摩,达到很好的展览效果。若遇到梅雨季节,一些博物馆也多采取以名作摹本替代原作陈列。民间个别有实力的收藏家,也会以高水准的摹本来布置自己居室,这样主人外出时也可以多几分安心和坦然,凡此种种,目的都是很明确的。

再者,摹本的广为流传可算是一种另类的商业广告,有助于书画家知名度的提高。董其昌的朋友陈继儒曾声称,当时市场上流传的董其昌作品真迹极少,但他认为这样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其名声,他写道:“而借名衣食者,其赝笔往往播传于辇毂,流通于外夷。……当吾世日见其声价百倍者,惟公一人而已。”

让摹本为“弘扬”和“保护”艺术真品服务,从这一角度出发,摹本对艺术品保护与流通所带来的价值,不该因摹本的“不真”而否认其客观存在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3.历史考古价值

一幅中国画不仅能够体现这个时期的中国画技术问题——例如写实方法的引入所导致的笔墨变化,也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现实和意识形态控制在艺术领域的表现。任何一幅作品都会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这使一些学者能够借此研究早已失传于历史洪流中的真迹之神韵。

4.艺术审美价值

摹本也有精品,虽然有些摹本是仿制品,有明显的他人风格特色,但做工精细,工艺独到,艺术水准比真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临摹,其重点就在于体会经典作品的“意”,临摹者通过“意”的领会,可以从文化心理上建立自信。临摹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为上,其目的就是在最大范围内掌握中国画的语汇,且能运用自如。通过对经典的临摹,激活其蕴含的活性因子,使临摹者在文化心理上提升到自主、自由及自信的高度。“遇古人名迹,不必留心位置,但当探讨笔墨,嘘吸其神韵,以广我之见解,所谓食古而化也。”(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这里的“笔”和“墨”,不是笔墨之法,而是笔墨之神、笔墨之韵;笔墨之法,只能提高技巧,而笔墨之神韵,则能“广见解”,提高自信,这才是临摹的真谛。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认为:“艺术品自古以来就有赝品,但绝对不能把这些仿制的艺术品当成假烟、假酒那样打假,因为赝品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艺术水准也不应该有真假之分。”

5.经济投资价值

专业人士认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仿品,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如今都成了文物,这足以说明赝品的收藏投资价值。书画摹本可能就是后世的“文物”。2010年11月20日,王羲之高古摹本《草书平安帖》在北京嘉德秋拍夜场以2.75亿元拍出,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3.08亿元。此件拍品是2010年嘉德秋拍最为重要的一件拍品。众所周知,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高古的精摹本历来被当作真迹看待。此平安帖久享盛名,历代鉴赏家对其年代多有研究,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三、小结

守护经典是为了将其发扬光大,通晓经典走向纵深“会得古人精神命脉处”(方薰《山静居画论》),摹本书画的价值,对描摹者是一种自我心境的提升,具慧根者可由此踏入大师的心田,正如宗白华所描述的:“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对于书画行业而言,摹本则是经典传承的真谛所在,其所带来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考古价值、审美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

2、[美]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摹本原画真迹
《游戏角色原画设计的风格研究》插图
摹本即真本——北宋宫廷藏画“真伪相杂”论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莎士比亚的全球异常:《麦克白》之“人类”摹本、影视化以及灭绝时代
田元作品
郭店楚简《老子》汇释今译选载
从唐画宋摹本中说聂隐娘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画错的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