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尔仁尼琴早期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6-04-04李小驹

关键词:尼琴索尔仁苏联

李小驹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索尔仁尼琴早期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李小驹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和世界影响最大的作品都完成于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本文明确了索氏“早期文学创作”概念,并探讨其早期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以及对中国文学的现实意义。

索尔仁尼琴; 早期文学创作; 历史价值; 现实意义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是20世纪后半叶苏俄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自从其1962年发表处女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开始,苏俄的文学、文化乃至社会和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就置于了“索尔仁尼琴场”(俄国作家库勃拉诺夫斯基语)的影响之下。其人、其文与诸如“解冻文学”、“劳改营文学”、“农村文学”、“地下文学”、“回归文学”、“持不同政见运动”、“俄国侨民文学第三次浪潮”、“新斯拉夫派”等,都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索尔仁尼琴是其中一些现象的首创者,有的文化现象则由于索尔仁尼琴的参与才获得了应有的影响和规模。”[1]正如有的评论所说:“俄罗斯在20世纪最后的三分之一是在索尔仁尼琴的旗帜下走过的,并且结束在索尔仁尼琴的音符上。”[1]362纵观索尔仁尼琴一生的文学创作,最重要的阶段当属早期,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长篇小说《第一圈》(上、下)和《癌症楼》,以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作品长篇纪实文学《古拉格群岛》(上、中、下)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尽管索尔仁尼琴自称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流亡20年间创作的、“到目前为止,世界文学中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2]——《红轮》,但“《红轮》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个人视野下的俄国历史画卷。……完全像索尔仁尼琴对俄国历史的‘个人叙事’”[3],而且其可读性并不强。他晚年的主要创作“政论三部曲”(《我们怎样建设俄罗斯》《20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倾塌的俄罗斯》)是他对上个世纪末激烈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向何处去的思考,是自己为病重的俄罗斯开出的“救世良方”。但因其鲜明的“新斯拉夫主义”的保守思想,颇受世人诟病。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索尔仁尼琴在创作早期已基本完成了他此生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文学(乃至社会)活动。

一、“早期文学创作”的界定

关于索尔仁尼琴的创作分期,迄今为止学界尚无明确说法。笔者根据其生平与创作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1974年之前的“苏联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是中短篇、长篇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中期是被放逐后侨居西方20年的“流亡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创作是鸿篇巨制历史小说《红轮》;晚期是自1994年回国至去世的“后苏联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是一些政论著作和数个有“两部分小说”之称的短篇创作。

索尔仁尼琴在创作早期,积极尝试了各种文体的写作,但其诗歌和戏剧的文学成就远逊其小说。他在监狱、劳改营、流放地秘密创作的、长达万余行的自传体叙事长诗《小路》于2004年在俄罗斯出版,但反响平平,评论者说“他从来不是诗人”(见《新京报》2004年12月3日报道)。作者之所以最早钟情于这种文体,是因为在秘密写作的高危状态下,诗歌最便于背诵和记忆。索尔仁尼琴自己也说:“积累的诗句越多,每月复习所占的天数也越多。特别是这种复习还有一个害处,就是所写的诗句背得烂熟了,就再也发现不了其中的优劣,无法提高了……因此,不可能写出真正的好诗。”[4]索尔仁尼琴对戏剧的表演和创作从学生时代起就有很高的热情,他早期创作的剧本有《胜利者的欢宴》《劳动共和国》《鹿与小窝棚》《坦克了解真情》《你心中的光明》(《风中烛光》)等,但因种种原因基本都未能上演。后来索尔仁尼琴自己深有体会地说:“在剧本创作方面我可谓完全砸了锅。……我写剧本的时候所想象的只是30年代我在省城罗斯托夫看过的剧院演出的情景,这种演出在当时已经远远赶不上世界的戏剧水平了。……我没有充分估计到形式已经老化,20世纪的鉴赏力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在,浏览一下60年代莫斯科剧院里的演出,我后悔我写了剧本。”[5]

所以,本文所说的索尔仁尼琴的“早期文学创作”,主要是指他在早期创作的、已公开发表的、并且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小说和纪实文学的作品,不包括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和戏剧,亦不包括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红轮》第一卷《1914年8月》。

二、早期创作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索尔仁尼琴早期创作的历史价值或曰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续、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二是加速了历史前进的脚步。

索尔仁尼琴在万马齐喑的苏联时代,在文学人的主体性缺失的情况下,第一个突破政治和文学的禁区,真实表现苏联监狱劳改营生活,发出了呼唤人性尊严的第一声呐喊,惊醒了世界,开始恢复俄罗斯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的现实主义传统。特别是在题材上,他继承发展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都热心关注监狱题材、并且在这个题材上来思考俄罗斯人与国家的命运的传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感悟为源泉,创作出一系列表现苏联监狱、劳改营的杰作,比前辈作家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出监狱、劳改营的残酷真相,从世人所不知的、最深刻的角度,解剖了苏联的极权制度。在人物塑造上,他还继承发展了普希金和果戈里开创的俄罗斯文学写小人物的传统,但他笔下的舒霍夫、科斯托格洛托夫们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中的囚犯们比起来,不仅遭受的迫害更加残酷,而且他们笔下苦役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来自苏联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特种劳改营里的犯人们那种几乎全体一致的无罪感。此外,索尔仁尼琴还继承发展了果戈里、谢德林等作家的讽刺批判的传统,成为自己创作的鲜明特点。与沙皇时代遭遇迫害的前辈作家相比,索尔仁尼琴遭受的苦难更为深重。因极权统治对历史的遮蔽和篡改,也需要索尔仁尼琴冒着更大的危险和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接续和发展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但他以百折不回的“牛犊顶橡树”精神,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揭露、批判专制之恶的现实主义杰作,终于“把无与伦比的伟力还给了俄罗斯文学”[6]。但他在继承前辈作家锋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既不像托尔斯泰那样鼓吹“勿以暴力抗恶”,也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悲天悯人普度众生,而是本着“不要相信、不要害怕、不要乞求”[7]的原则,以更坚定、更决绝的姿态与专制极权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索尔仁尼琴成为20世纪俄罗斯人民争取自由的代表、民族精神的象征。

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解放事业的启动者”[8],他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实现了“文学可以加速历史前进的脚步”[5]43的宣言。他的处女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因写出了“斯大林个人迷信时期的那些痛苦而且黑暗的篇章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东西”[9],被时任苏共总书记的赫鲁晓夫作为深入清算斯大林党内影响的有力工具而亲自审读,批准面世。小说甫一发表“就立即成为社会和政治事件”[10],将苏联方兴未艾的“解冻”思潮推向了新高峰。1967年索尔仁尼琴在致苏联作家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公开信中,呼吁官方结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查,要求官方实行“诚实和完全的公开性”。这封信不仅成为苏联持不同政见运动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并且影响到东欧一些国家的自由派思想运动,1968年该信在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代表大会上宣读,这封信成为“布拉格之春”运动的一个外部推动力[1]364。70年代末,法国的“新哲学派”认为《古拉格群岛》帮助他们对很多事物重新思考,他们甚至被称为“索尔仁尼琴的孩子们。”[1]381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评价道:“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了解索尔仁尼琴所揭露的苏联社会真相尤为重要。他的作品对延缓乃至扭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和中期弥漫美国社会的左翼激进倾向起到了显著作用。……对于长期致力于向西方社会美化孤立僵化的苏联共产主义的法国知识分子而言,索尔仁尼琴改变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程。……长期极为稳定的法共党员统计数字最近出现的大滑坡,也与他的作品有关。”[11]1989年《新世界》杂志在第8-11期连载了《古拉格群岛》的片段,在苏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形成了“索尔仁尼琴热”和求真实的历史热浪潮,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苏联政治巨变的催化剂,使在《联共(布)党史》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终于“从一场持久的噩梦中苏醒过来”[3]12。正如作者所期许的那样,它在国内一出版,就会改变历史。果不其然,以《古拉格群岛》为代表的索尔仁尼琴被禁的早期作品在苏联国内的公开出版,成了推动苏联剧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持不同政见运动的领袖之一罗·伊·麦德维杰夫认为,索尔仁尼琴的作品给了这个体制“致命的一击”,他在“这方面的作用无人能比。”文艺评论家涅姆泽尔说:“如果没有《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古拉格群岛》,我们会有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俄罗斯。”[1]368因此,索尔仁尼琴被称为“一个人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的极权制度。”[3]13

然而,索尔仁尼琴的早期创作在客观上“加速历史前进的脚步”的同时,他在主观上却为历史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开出了拒绝普世价值、“向后转”向斯拉夫主义的“救世药方”。索尔仁尼琴的精神资源是基督教三大分支中最原始、最少更新的东正教,它以“正”教自居,唯我独尊,固守古老传统,拒绝修正和承认错误是其显著特点。它逻辑性、思辨性差,少理性色彩,号称“感悟之宗教”[3]558-592。索尔仁尼琴的社会理想便是从伦理和情感的角度出发,以古老的东正教和人们的道德自律为基础,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其实这是一个忽略经济发展、片面追求个体精神完善的乌托邦,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有开历史倒车的趋向。他保守的民族主义立场和他晚年与普京当局的合作,大大损害了他作为俄罗斯良心的知识分子形象,甚至被人讥为“一俄障目,不见自由。”[12]但正如金燕所评价的,索尔仁尼琴的作用,在破除旧体制的过程中已经消耗殆尽,这已足够了。尽管他一生充满着“向后看的反专制”悖论,但他毕竟是以激烈批判极权制度,而不是反对西方民主而闻名[3]22。苏联持不同政见运动的自由主义领袖萨哈罗夫说:“尽管在我看来索尔仁尼琴的世界观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但在当代充满悲剧的世界上,他不失为一个为捍卫人类尊严而斗争的巨人。”[13]

三、早期创作对中外文学的现实意义

索尔仁尼琴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之为文学的”[14]。由于他有了这样的精神自觉,从此便为中外所有作家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标杆,正如俄罗斯当代作家萨仁所说的:“索尔仁尼琴的出现不允许我们所有的人再马马虎虎地创作了。”[6]142索尔仁尼琴“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文学责任感,为中外所有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索尔仁尼琴及其早期创作对中国文学的镜鉴意义尤为显著。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苏联文学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至深至巨。在表现乌托邦精神方面,中国当代文学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但在反乌托邦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却集体失语。我们两国虽然曾走过相同的发展道路,有着相同的民族感受,然而,在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苏俄可以产生索尔仁尼琴、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浦宁、扎米亚京、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布罗茨基等一大批能超越个人的小天地,心灵直接与社会和人民大众的感受相通,充满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恳挚深切的人道关怀的伟大作家。他们在专制极权的高压下,没有放弃对道德和良知的坚守,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高度责任感,充满勇气地对荒谬的时代做出自己的道德和美学审判。然而,在相似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中国却几乎没有一个这样的作家。虽然这可以归咎于中俄两国精神传统、文学资源、民族性格以及现实政治文化的差异,但在普世价值成为世界潮流的21世纪的今天,是值得中国当代作家和知识分子深刻反省的。

索尔仁尼琴的文学,是直面人生的文学,是恢复人类尊严的文学,一言以蔽之,是说真话的文学。索尔仁尼琴大声疾呼:“不要靠谎言生活”,在诺贝尔奖答辞中更是向全世界宣告:“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6]61。人类需要讲真话的文学,人世间的许多苦难,正是靠真话才得到救赎,每个民族内心深处的许多耻辱,也只有靠真话才能得以洗刷。在今天,我们文学并不缺少语言大师,也不缺少技巧先锋,文学真正缺少的是作家应有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道义担当和社会关怀。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急速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相当集中和突出,如城乡矛盾,贫富矛盾,发展不平衡矛盾,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腐败与国家和人民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普世价值的矛盾,分配不公的矛盾,旧体制与社会进步的矛盾,历史沉疴与当今实践的矛盾,前进与倒退的矛盾等等。关注时代矛盾和民族兴衰,才是当今中国作家应有的良知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今天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的历史要求面前,坚持以自己的真诚创作推动历史前进的索尔仁尼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意义便凸显出来。

[1] 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62.

[2] 何茂正.《红轮》及其作者索尔仁尼琴[J].俄罗斯文艺,2002(3):42.

[3] 金 燕.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

[4]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下)[M].钱 诚,田大畏,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121.

[5] 索尔仁尼琴.牛犊顶橡树[M].陈淑贤,张大本,张晓强,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15.

[6] 李小驹.文学的殉道者——索尔仁尼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2.

[7]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中)[M].田大畏,陈汉章,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507.

[8] 龙瑜宬.索尔仁尼琴——历史语境与文明冲突的反抗性写作[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5.

[8] 陈春生,彭未名.荆棘与花冠——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回眸[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152.

[10] 拉克申.伊万·杰尼索维奇,他的朋友和敌人[M]//薛君智.欧美学者论苏俄文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94.

[11] 隋旭升.生活的谎言与艺术的真相——当代批评视野中的《古拉格群岛》[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23.

[12] 曹长青.斯拉夫主义害死索尔仁尼琴[EB/OL].共识网2015/08/24.http://www.21ccom.net/.

[13] 萨哈罗夫.评索尔仁尼琴《致苏联领导人的信》[M]//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论文选译.1980:240.

[14] 人类的精神星空[EB/OL].http://www.niwota.com/submsg/1123855.

[责任编辑:杨 勇]

2016-07-15

李小驹,男,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I 106.9

: A

: 1672-6219(2016)06-0056-03

猜你喜欢

尼琴索尔仁苏联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伊·索尔仁琴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索尔仁尼琴的罗曼史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