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2016-04-04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关键词:人文学院深圳大学海峰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本期栏目主持人:景海峰教授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本期栏目主持人景海峰教授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主持人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有很多路径,从文明比较的视野进入,实际上是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新思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与本土文化所展开的一系列复杂的冲撞、交流与融通的过程,最终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的马克思主义。

确如一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现在要研究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放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来考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知识分子所广泛接受的一个原因,就因为它是“反西方”的,它对西方的主流价值形态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这在20世纪初中国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下,可能中国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个具有双向批判性维度的理论形态,所以很快就能被很多的人所接受。但我们要看到,这个被广泛接受的形态是经过前苏联改造的,所以毛泽东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这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和实用性的、战略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而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有着相当的距离。所以,“我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何种形态的”这个溯源问题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和流派梳理。如果视之为一个开放状的,把所有的马克思主义都带入进来分析,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可能就有一点无的放矢的感觉,或者是过于宽泛了。因为我们还是要讲清楚今天中国社会的背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来龙去脉,以及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的那些关键机制和环节,这才是我们现在需要着力来探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以后,实际上就有一个不断地被接受、被理解和被阐释的过程。这段历史,除了一种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包括今天国家的意识形态叙事,从政治层面或者是从实践化的角度来做梳理之外,马克思主义在其传播的早期,实际上是由知识分子首先引进的,陈独秀、李大钊他们对这些新思想先做了学术之关注,然后才慢慢地和中国的现实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从早期对马克思主义接受的历史来看,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其他西方的思想也十分流行,而最后俄式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在中国大地上独占鳌头的形态,其他的学说则慢慢偃旗息鼓,乃至于销声匿迹。这个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恰是我们今天考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扎根的环节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实现境况的重要前提。

收入本栏目的两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朱庆跃的《五四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西化派挑战的回应》一文,聚焦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与西化派之间的关系。二者同为以西学思潮为据的学说,因为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不同理解而发生了抵牾,乃至最终分道扬镳。李元旭、平章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种主要阐释范式》一文,在问题意识上则更具有现实感,从叙述范式的总结入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的思考延伸到了当代,分别析梳了意识形态、文明研究、体用之辩等三种诠释模式的特点、向度及意义,褒贬明显,有所持守。这两篇论文的刊出无疑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研究有莫大助益。

本期栏目主持人:景海峰教授

景海峰,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儒学、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学院深圳大学海峰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magnetic skyrmionics
深圳大学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签约共建产学研专用线站
活着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 年分类总目次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年分类总目次
再论郑振铎对泰戈尔的译介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简介
倪海峰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study on corporat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aring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