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声声乐艺术中整体性意识的构建

2016-04-03宋志奇

乐府新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声乐意识音乐

宋志奇

论美声声乐艺术中整体性意识的构建

宋志奇[1]作者简介:宋志奇(1982~),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内 容 提 要]对于我国当前的声乐演唱水平提高与发展来说,整体性意识的构建是最关键的核心性问题。从具体的声乐演唱研究与实践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美声声乐艺术中技术与音乐统一的整体性意识构建;美声声乐艺术中文化与音乐艺术统一的整体意识构建。要想使我们的美声声乐艺术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就必须摆脱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理念,用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的态度和视角去构建更加具有整体性的美声声乐艺术理念与意识,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事业得到质的改变与进步。

美声/整体性/技术/音乐/文化

美声声乐艺术源于欧洲,至今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并凭借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力与艺术魅力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主流声乐艺术形式。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起步较晚,20世纪之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东西方文明开始了又一次的广泛交汇与融合,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也随之兴起和发展,在此后的百年间,美声艺术在神州大地上逐渐发展、壮大,取得过令人欣慰的成绩,也经历过艰难的曲折,时至今日,尤其是在21世纪以后,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发展规模空间壮大,如音乐艺术院校的更多设立,招生人数的增加,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值得肯定成绩,或者说成就。但在肯定现已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我国美声声乐艺术,或者说美声声乐演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一个清醒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虽然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这种进步更多的是体现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招生人数层面上,但在具体的专业演唱水准和水平上与之前相比,进步并不明显。虽然我们的专业学习人数的基数增大很多,但在当前的国际声乐舞台上的华人面孔却越来越少,可以说是与我国的声乐专业人数成反比。这也更加佐证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当前的声乐演唱水准与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可以说,我们当前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理解水平、认知水平与演唱水平,不但没有与世界先进的声乐艺术接近,反而越来越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尚有如黄英、田浩江、袁晨野、傅海静等一批在国际上得到过真正认可的华人歌唱家,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一流的国际声乐舞台几乎与华人绝缘。这便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当前的声乐艺术发展,或者谁声乐演唱水平发展滞后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者说症结到底在哪?应该说,我们的声乐选材的歌唱声音条件不可谓不优秀,绝大多数的声乐专业教师和演唱者对于专业声乐演唱技术的研究与追求不可谓不努力,但却总给人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同时也就自然不能得到国际专业声乐舞台的真正认可。究其根本,是由于受到一种根深蒂固的片面和偏激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影响,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演唱技术,或者说发声方法上,而很少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和方面,这也就导致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理解与认知始终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和层次,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声乐发展的停滞。同时必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来说,高超的歌唱技术固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美好声乐演唱效果实现的最重要载体,对于演唱技术的注重与钻研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技术,或者任何层面上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美声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成为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舞台上的绝对主流,其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便是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与艺术审美价值。从这一角度来讲,美声声乐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同时更是一种文化形式,当我在面对和处理美声声乐艺术的时候就需要具有这种整体性的意识与思维,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摆脱"盲人摸象"的状态。那么,对于我国当前的声乐演唱水平提高与发展来说,整体性意识的构建便成为最关键的核心性问题。从具体的声乐演唱研究与实践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美声声乐艺术中技术与音乐统一的整体性意识构建

正如之前所提及的,长期以来真正制约我国声乐水平提高的是片面化的声乐艺术认知与观念,这直接的体现在我国声乐艺术界对于声乐发声技术的片面化追求,无论是在我国诸多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声乐课堂上,还是在专业的声乐舞台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很多专业教师在实践授课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发声技术的提高,这本身并不能算作一个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声音技术训练时的出发角度,是否是从整体出发,是否具有整体性的意识,但现实是我们的很多教师和演唱者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艺术内涵与声音技术这两者割裂开来。如前所诉,美声,即是一种声乐艺术,同时更是一种文化形式,其每一个美好声音的发出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审美意识,这是美声声乐艺术的最核心艺术价值与特质,而美好的声音则是这种艺术内涵、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得以实现的最终载体,二者互为统一,相辅相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这一角度来讲,没有最基本的艺术内涵与价值为基础与前提,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每一个技术动作运动,每一个声音的处理和表现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思想、精神与情感的内涵和目的,而如果脱离了这个最基本的和弦基础与前提,任何单独出现的如何明亮的、洪亮的、抑或是高亢的、低沉的声音单独出现,都没有任何意义、价值与魅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自身的声乐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无关系。20世纪上半页是我国美声声乐艺术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声乐艺术主要师从于西欧及美国等声乐艺术发达地区,同时也正处于文化全面交融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虽然受到动荡时局的影响,没有形成更大的发展规模,但在美声声乐艺术理念和意识方面却与前沿基本保持一致,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识与精神,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直至80年代之处,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前苏联成为我国美声声乐艺术对外学习与交流的唯一对象,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声乐艺术理念与演唱方法上的滞后,并极大的落后与世界美声声乐艺术的前沿水平,而前苏联的发声技术理念与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对我国声乐演唱有着深远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以后有了一定的好转,随着与欧美声乐发达地区与国家艺术交流的频繁和深入,我国的声乐界开始逐渐意识到了艺术内涵与音乐情感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作用、价值与意义,并开始予以更多的重视。但在很多情况下,却随之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开始彻底的否定声音,或者说发声技术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转而又去片面的强调美声声乐艺术内涵与情感。如一些专业教师或者演唱者,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自身歌唱条件的限制,不能演唱出良好的音质,高音,或低音,便转而将跟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音乐层面上,这本身也并无可厚非,尤其是作为一名专业的声乐教师而言,如果在音乐处理方面有所造诣本身也是一项优势,但错误之处则在于很多人强调音乐的同时却不惜以否定声音技术为代价,声称音乐是声乐艺术的本质,所以声音技术无足轻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甚至往往达到了谈声音技术色变的程度。这便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人所形成的思维定式,那就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左即右,在肯定一方的同时必然要否定另一方,如果不能否定另一方,己方便不会真诚成立。而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文明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这样的思维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标准与精神,这包括我们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声声乐艺术。而这种继“唯技术论”后出现的“唯音乐论”便是这种极端化、片面化的非理性、非科学思维的做鲜明体现与佐证。而这些所谓的“唯音乐论”者的错误观念同样会滞后我国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他们的错误之处在于同样是从片面的角度去看待声乐艺术,而没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对待、处理和表现美声声乐艺术。音乐固然是所有声乐艺术形式的根本,但没有良好的发声技术与声音质量作为依托和保障,任何美好的艺术内涵、音乐价值、音乐魅力的表现也都无从谈起。重视音乐,固然值得推崇和鼓励,但在美声声乐艺术中,音乐也绝对不应该成为一块声音条件与发声技术欠缺的一块遮羞布,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不尊重,也更无益于我国美声声乐演唱水平的实质性提高。美声声乐艺术的魅力最终是通过美好的声音所实现的,这也是"美声"这一汉语词汇的由来。美好的音乐蕴藏于每一个,每一句美好的声音之中,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于一名专业的美声教师,或者演唱者来说,只有自身在演唱中实现了那种美好的声音,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音乐内涵、音乐情感、音乐价值与音乐魅力,如果自身都不具备这种美好声音的实现能力,那么对于音乐作品,乃至美声声乐艺术的理解也就不可能达到一个深刻,甚至准确的程度。比如一名男高音,如果其音域甚至不能达到小字二组的G,那么,他会怎么理解歌剧角色在演唱咏叹调高音部分时的内心思想与情感呢?如果他同时还是一位教师,那么他又该如何知道他的男高音学生去演唱和诠释此类的高音呢?如果一位自我定位为花腔女高音的专业教师或者歌者,却没有能力演唱打断的华彩花腔,那么,她会怎么去理解花腔作品所表现的艺术思想与魅力呢?那么唯一的答案就是,只能是去依靠自身的想象,而对于专业的美声声乐艺术而言,这种想象与美声声乐艺术的核心本质相去甚远,充其量也只能是处于一种欣赏者,或者音乐“发烧友”的阶段与层次。总之,对于我们的美声声乐艺术来说,无论是“唯技术轮”还是“唯音乐论”都是片面化思维的表现,都无益于我国美声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对待美声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我们必须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去对待,处理和表现,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将美声声乐艺术中的音乐与技术结合成一个有效的成体,使其相互补充,互为统一,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的放矢。

二、美声声乐艺术中文化与音乐艺术统一的整体意识构建

如前文所述,美声声乐艺术源自于欧洲,确切的说是源自于欧洲十六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文明发展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性节点,整个欧洲从此结束了持续了数百年的“黑暗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世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基督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极度厌恶基督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便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宣扬人类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以人为核心,而不是神。鼓励和倡导人们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精神。而我们的美声声乐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和土壤中孕育而出,成为具有鲜明文艺复兴精神、内涵与特质的,最为重要的欧洲文化艺术拼图之一。因此,可以说,美声声乐艺术从问世之初便具有了鲜明的文化属性基因与特质,而美声声乐艺术的这种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能够广泛的流传于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事业来说,与其说我们是在面对一种音乐形式,更不如是在面对一种欧洲的文化、精神与思想。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在学习、研究、实践、表现、演唱美声声乐艺术的时候,就需要具有更加宏观性和整体性的视角、思维与意识。而这就是要求我们需要从三个个层面上去整体的理解和认知美声声乐艺术。首先是要对文艺复兴以及至今仍然对西方文明社会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第二,要对于欧洲的主流文化特质与精神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第三,要加强美声声乐歌唱主体语言的学习,如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这样便能够对于美声声乐艺术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我们的声乐研究、声乐教学、声乐实践、声乐演唱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胸有成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例如,当我们在演唱莫扎特歌剧《魔笛》或者《唐璜》中的歌剧咏叹调时,就需要我们了解莫扎特的共济会身份,以及他本人一直试图要在其歌剧中表达的当时的欧洲共济会所宣扬的反对封建皇权桎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能抓住代表封建皇权的夜后,代表新型城市知识分子的男高音塔米诺,代表向往自由生活劳动人民的帕帕杰诺,代表反对封建礼教桎梏,向往自由的精神象征的歌剧人物——唐璜,等歌剧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及其演唱所要真正表现的情绪、精神与思想。但在当前我国现实的声乐教学、声乐研究及声乐实践中,对于文化历史的学习、研究与掌握,却常常成为最不被重视,甚至常常被忽略的一环,这对于我国美声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具体到我们的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与实践工作中对文化与人文基础予以更多的重视,并站在这一更高的视角,将文化与音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美声声乐艺术发展层次与水准。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潮流下,要想使我们的美声声乐艺术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就必须摆脱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理念,用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的态度和视角去构建更加具有整体性的美声声乐艺术理念与意识,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美声声乐艺术事业得到质的改变与进步。

[1]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中国音乐学[J],2000

[2]刘再生.西方音乐史[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3]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5]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C].上海:华乐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王进)

1001-5736(2016)02-0238-3

J616.21

A

猜你喜欢

声乐意识音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