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及其用语的翻译策略

2016-03-31唐剑锋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629000

福建茶叶 2016年7期
关键词:隐喻茶文化文化

唐剑锋(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隐喻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及其用语的翻译策略

唐剑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尽管中英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但茶文化在中英翻译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隐喻理论作为新的角度和切入点,为中英茶文化及其用语的翻译寻找了新的突破口和方向,将中英茶文化放置在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中去考量,打破了之前中英茶文化差异对翻译理论的束缚和限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隐喻;茶;tea

翻译,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直译,还涉及到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这无形中也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造成巨大影响,使得文化不能实现完全的互通和精准的翻译。但是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英国的说话传统,都存在一种隐喻。“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1]可见,不论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人类语言和思维的习惯都存在隐喻式的表达,这就在中英文化的翻译上找到了通破口和连接点。通过隐喻视角的翻译,能够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对中西方文化交流都是一种探索和贡献。

中国是最早的种茶、饮茶的国家,所以也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体现着中国人的修养和品格,代表着中国典型的内敛性格。中国的茶清淡而回味,有着明显的文化象征。在英国,人们注重的是口感和口味,所以一般英国的茶都不是单独饮用,而是加入牛奶。这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在饮茶习惯上,中国的茶是待客的佳品,是对客人最大的款待。主人与朋友之间以茶香相伴,畅所欲言,能够起到拉近距离的作用。英国的茶是与茶点相联系的,他们有着固定的茶休,饮茶成为他们人际交往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中英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它们之间的差异便显得十分重要。

在中英茶文化的翻译中,运用隐喻视角能够破除中英文化之间的隔阂,将人类共同的思维习惯打通,实现思维层面的顺畅交流。这对于中英茶文化的翻译和交流也是一种尝试和发展。将中英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变成人类共同的文化行为,把整个翻译和交流过程赋予了世界性的意义。

1 运用隐喻视角翻译中英茶文化的可能性

中国是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国家,从神农氏起,已经有四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中国的文学兴起于神话传说,其后便有了《诗经》、《离骚》等一系列的文学艺术。中国产生了第一部茶专著《茶经》,也成就了陆羽茶圣的地位。自此,中国的茶文化在中国繁荣发展,成就了中国式的茶文化、茶文明。茶在中国成了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是封建士大夫品性高洁的文化象征。

茶,在元朝时由马可波罗传入欧洲,便有了最初的西方的茶文明。由此看来,西方的“茶”算是舶来品,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所以要试图翻译中西方茶文化的词汇和句子,还要从根源上寻找方法和策略。作为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中西方茶文化,与茶相关的词句不胜枚举,但是作为翻译的起点和开端,应该先了解“茶”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了解和认识“茶”字的含义,才能够进一步了解以“茶”为中心的中西方的词汇和句子。

中国汉字“茶”在1984年商务印书馆印制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含义。(1)指茶树。(2)即我们中国人通常意义上的茶,指的是用茶叶泡制的一种饮料。(3)某些饮料的名称,比如龙井茶、茉莉花茶。(4)指油茶树,其籽可用来榨油,与茶叶泡水截然不同。在英语中“茶”对应的是“tea”。它是由中国广东和福建地区的方言音译得到的。这是中西方通商和经济贸易的产物和结果,同时也证明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但“tea”在英语中已经不是完全与中国汉字“茶”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这个词传入西方后,其语义有了扩展,从四种变成了五种。(1)指茶叶。(2)指茶树,即常绿灌木,叶子长椭圆形,白花,种子有硬壳(3)指饮用的茶。(4)没有茶的饮品也可以称之为“tea”。(5)下午茶,这是英国特有的,他们有着固定的茶休,下午茶已经成为他们人际交往一项重要的生活方式。此外,在英语中,“tea”的词性也有所增加,不仅指名词“茶”,还可以指动词喝茶。由于英国有下午茶的习俗,所以他们甚至把下午五六点钟吃的饭也称之为“tea”。在美国的俗语中,“tea”还指大麻叶和大麻烟。由此可见,中英之间的茶文化有重合,也有诸多差异。在翻译中英茶文化及其用语时,要在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求同存异,利用隐喻的视角和思维,对中西茶文化进行翻译,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隐喻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现状

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元素,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和频繁,中国茶文化也成为中西方翻译的重点和重要研究方向。但是较之其他传统文化和研究角度,以隐喻为视角翻译中英茶文化及其用语的研究和实践却相对较少。

2.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

在中西方文化传播和交流中,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翻译过去。比如酒文化、棋文化。但是较之其他传统文化,茶文化表现出来更加特殊的情况。茶起源于神农氏,距今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随着《诗经》的发展,到了唐朝,茶诗到达顶峰。随后,茶词又成为另一个高峰。到了明朝,则出现了诸如茶画等艺术形式。可谓种类繁多,各具风采。但是正是因为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使得翻译人员在对外传播时很难抓住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状况,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整体传播。加之中国的茶企业和茶楼、茶馆日新月异,中国的茶文化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种,所以如果要深入研究和传播中国的茶文化,不但要熟稔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渊源,还应悉心把握现代中国茶文化的走向和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茶文化的趋势和方向准确无误地传播到外国,实现中英茶文化的顺利交流和融合。

2.2茶文化中的隐喻视角

亚里士多德是隐喻理论的最早倡导者,他认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2]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发生必须要有本体、喻体和喻义。中国则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心雕龙》,刘勰写道:“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骛,则无所取焉。”这是中国关于隐喻理论的雏形。到了1980年,美国隐喻学家乔治·莱考夫与英国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真正的隐喻理论的到来。可见,隐喻理论本身还属于全新的理论成果,所以在翻译的运用上较少。过去在中西方茶文化及其用语的翻译中,曾运用互文的理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隐喻理论来翻译中英茶文化及其常用语。正如中国著名学者王寅所说“隐喻的哲学基础就是体验哲学,认为心智是基于身体的经验的,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也是基于身体经验的。”[3]只有在利用隐喻理论进行翻译中充分重视体验的作用,才能行之有效地以隐喻的角度翻译中英茶文化和常用语言。

3 隐喻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策略

3.1对以“茶”为主体的中文词汇的翻译策略

由于中国对茶有不同的称呼,所以“茶”字本身翻译便存在难度。在中国古代,没有“茶”字,只有“荼”,这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说的通假字。如《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茶”还是使用“荼”字,而且《诗经》中的茶还只是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实物出现。所以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这虽然不属于隐喻的范畴,但是作为翻译者却是应该注意的重点。中国茶文化中涉及隐喻视角的主要出现在将“茶”比作其他事物的别称上。如宋代的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这里的“清友”就不可以直接翻译成“Clear friend”,而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作者是将茶的高洁与品格比喻成清洁的友人,所以翻译是一定要注意。再如“茶”又别称为“苦口师”。这个典故主要是因为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公元937年,皮光业的表兄弟请他尝桔子,但是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的柑橘视而不见,直呼要喝茶。于是侍从只好捧上一碗热茶,皮光业喝酣,即兴写下:“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在这首诗中皮光业运用了比喻,巧妙地将柑橘和茶水比喻成了人,生动形象。所以在翻译“苦口师”时,也一定要注意它产生的背景和存在的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以隐喻视角的翻译。

3.2对以“tea”为主体的英语词汇的翻译策略

由于茶在元朝已经传入欧洲,所以西方关于茶的成语与习俗也就相对较多。在隐喻视角的翻译中,以“tea”组成的词汇较少能够引起隐喻,只有以“tea”为主体的短语和成语才能够引起思维之间的隐喻发生。比如英语中“tea”有大麻烟的意思,所以便有了“tea party”的说法,这当然不是直接翻译为“茶会”的意思。因为在中英翻译和交流中,“茶”的意思发生了延伸,变成了与“茶叶”相近的“烟叶”,也就有了“大麻烟”的含义。再如英语中有“not be sb’cup of tea”,它当然指的不是“不是给某人一杯茶”的意思,而是指“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人或者事。”这就是对“tea”的延伸和扩展,当然中文译者在翻译类似的句法结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tea”的存在语境和文化习惯。这也是隐喻理论在实践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英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会变得更加频繁。当然以隐喻理论为主导的翻译策略也会在翻译中英茶文化及其用语的策略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也将极大地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对世界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 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2]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7:2.

唐剑锋(1982-),四川遂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隐喻茶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谁远谁近?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