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训释疑义二则

2016-03-31郭浩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郭浩瑜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论语》训释疑义二则

郭浩瑜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论语》篇幅虽短,未解决的问题仍然甚多。“贤贤易色”“色难”就是其中的两例,文章从语法、词义、语境等角度分析两句的含义,认为:“贤贤易色”,“易”当为“轻视”之意;“色难”则应该是“孝顺之色,最为可贵”。

[关键词]论语;孔子;贤贤易色;色难

The Doubtful Point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UO Hao-yu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zhou510006, Guangdong)

[Abstract]Although the length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very short,there are many questionable points in each translated tex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as how to note and translate“xian xian yi se”and“se n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ntence meaning from grammar, word meaning, context, and so on, and thus believes that“xian xian yi se”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the man honors his wife’s virtue but withdraw her beauty”,and“se nan”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the look of filial piety is very precious”.

[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Confucius;xian xian yi se;se nan

当今国学大热,《论语》再度成为国民研读和讨论的焦点。《论语》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言行记录,古往今来的著作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

然古注新译虽多,古书阅读中存在的障碍亦未全然扫清。许多古人前贤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阐释清楚的问题依然存在。本文试举两例以论之。

一、“贤贤易色”义辨

1.1《学而》第七章: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对于“贤贤易色”一句,存在不少分歧。各家的差异主要现在“易”字的训释上,有四种说法:

其一,易,如也。王念孙(1796:9):“《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好色者也。”刘宝楠(1990: 20)正义认为“此训亦通”。

其二,易,交换、改变、改易。邢(1999:8)认为: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也。朱熹(1983:50)亦同此论:“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伊藤维桢(1712:8)释为“变易”,这一句释为“贤之贤而变易颜色”,荻生徂徕(1737:16)亦从此解,然其句意似不通。钱穆(1998:13-14)亦从“改易”,而译文则作“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牛泽群(2003:10)从义理的角度解释说:“实则轻色不若改易好色之心更近教诲口吻”;而“尊贤轻色”“重贤轻色”其口气“为谏君者也”。

其三,易,轻略、轻视、简慢。金良年(2004:4)、杜道生(2011:2)等即持此意见。颜师古(1962:3180)在《汉书》卷七十五中注释引文“贤贤易色”时道:“贤贤,尊上贤人。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杨伯峻(1980: 5-6)只解释说释“易”为“交换”“改变”则这句话的“意义比较空泛”,故而在翻译时加了“对妻子”这个范围。但句意空泛与否和“易”解释为“交换”还是“轻视”似无甚关联。

其四,易,代替。李泽厚(1998:36)持此观点,他把“贤贤易色”解释为“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这种解释实际与第二种相近。

李零(2007:59)对几种解释进行了总结,未提及第一种,认为“代替、改易、轻视”三种解释,“第一说最好,第三说最坏”,但他并没有说明何以下此断语。他认为“贤贤易色”就是孔子两次提到的“好德如好色”(《子罕》《卫灵公》),意思是,“要好像‘好色’一样‘好德’。可见色是可以好的”。此处的意思他认为当是“用‘好德’代替‘好色’”。从他的解说上看,他糅合了“如”和“代替”两种说法。然若“贤贤易色”乃“好德如好色”,则“易”解释为“如”更合适一些;“如”似乎没有“替代”之意;而“色”何以有“好色”之意,则无法落实。1.2我们认为,解释“易”为“如”“代替”“交换”皆于句法不顺,翻译时难免有添字为训之病。因为如用上述三种解释,则“色”必须解释为“好色”方能“涣然冰释,怡然理顺”。

那么,“色”有没有释为“好(去声)色”之例呢?

我们对先秦的一部分文献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文献里的“色”几乎都是名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也有修饰语)。

神情(人)容貌或美色(人)外表(物)神情或容貌两可 颜色气色尚书  4  4      2诗经 2  1论语 21  1  2  4左传  6  2      6 1孟子 12  4      4 2礼记 43  10  1    17 1仪礼        1周礼    1尔雅        2公羊传 4  2谷梁传  1韩非子 13  8      2 3

仅有2例是活用为动词,然亦非“好色”之意,可译为“给人脸色看”(杨伯峻1983:377)、“行诸于色”或“作色”“变色”之意:

(2)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3)于是使力士举巨囊而至于中溜,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开之则闯然公子阳生也。(公羊传·哀公六年)

《论语》中27例“色”(除此例外,还有26例)皆无“好色”之意。若此句中“易”解释为“如”“代替”或“交换”,则此句当表述为“贤贤易好色”“易好色以贤贤”,或“贤贤以易好色”等,不当为“贤贤易色”。《论语》后文出现的“好德如好色”恰是最好的证明。

1.3因此,我们认为,李零先生所认为“最坏”的解释恰是比较切合《论语》的语法的。贤,第一个活用为动词,“以……为贤”“重视”之意;第二个表指称,解释为“贤能之人”“贤德”皆可;“贤贤”是一个动宾结构。“易”解释为“轻视”,与“重视”之“贤”构成对比;“色”亦与“贤德”之“贤”构成对照,表示“美色”“拥有美色之人”,或者“美好的容色、神色”(按,若是后者,则是“巧言令色”之“色”,亦通)①。“贤贤”与“易色”是两个动宾结构并列。如此理解,于先秦语法更为理顺。故而,我们认为在“易”的解释上,以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更为妥帖,只是杨注过于简单,未能对“贤贤易色”从语法和词义上进行具体的说明。

二、何谓“色难”

2.1《为政》第八章: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关于“色难”的解释分歧主要在于在于“色”指何人之色:

一是儿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色”指儿子之色、事者之容色。郑玄(潘维城1881:27):“和颜悦色是为难也。”潘维城认为郑说为长。朱熹(1983:56)注:“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但他认为“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蔡节(1986:16)谓:“色,《礼记》所谓愉色婉容者是矣。盖非爱敬之至,和顺积中则形于外者,不能常然也。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尔劳事则代长者,酒食则先长者,此所谓养口体也,未足以为孝。”伊藤维桢(1712:26)的理解亦同此,“事亲之道,爱敬为本矣。然敬犹或可勉而能,至于愉色则非诚有深爱而终始不衰者不能。故曰色难。”其他如毛子水(1968:21)、祝瑞开(2007:101)、李零(2007:77)、黄怀信(2008:138)亦同此说。

一是侍奉父母的容色,“色”指父母之色。如包咸(潘维城1881:26-27)认为“色难谓承望父母颜色为难也。”马融(何晏、皇侃1935-1937:17)亦说:“孔子喻子夏曰: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足为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是为孝也。”皇侃(1935-1937:17)亦持此观点:“色,谓父母颜色也。言为孝之道,必须承奉父母颜色,此事为难。”

两边的解释,从义理的角度说,皆有道理。钱穆(1998:43-44)引《小戴记·曲礼》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说明“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又引《小戴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一句以说明孝子之色为难。

对此,杨伯峻(1980:15)进行了辨析。他认为《礼记·祭义篇》所谓“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以做“色难”的注脚。而若是“色”指父母之色的话,当表达为“侍色为难”,不当为“色难”②。故而他把“色难”翻译为“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杨注是从语法的角度对第二种解释进行辨正,而钱穆(1998:44)则从辞气和训诂的角度解释说:“既是问孝,当直就子言。且前解必增字说之始可通,今从后解。”

还有第三种解释,即李泽厚(1998:57)的翻译:“不给父母好脸色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服务;有酒饮,让年长的先吃;这难道就是孝吗?”这样理解亦是从儿子侍奉父母时儿子之容色的角度来说的。不同主要在于对“难”字的理解。

2.2就有关“色难”的现有注译来看,第一种解释是明显占多数的,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最少。对于第二种,杨伯峻和钱穆两位先贤已有辨正。至于第三种,据我们对先秦文献的调查,“难”在先秦还未见“(脸色)难看”之意③。故而,第三种理解我们认为也值得商榷。

那么,第一种训释是否毫无疑问呢?我们认为还是有继续探究的必要:

其一,诚然“色难”解释为“事父母之容色算是很难的事”有添字为训之嫌,则“儿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做到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事”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么?根据我们的调查,《论语》里的“色”表示神情、容色时一般是中性的意义,要加上一定的修饰词才能表示具体的容色,如“令色”“愠色”“喜色”;若无修饰词,一般就是表“容貌”“神色”,偶尔可以表示贬义,如“好色”“辟色”④等。未见单以“色”表“和颜悦色”之义者。

其二,子夏问孔子“孝”,按照本篇中其他问“孝”的章节的特点,孔子当直接回答,何者为孝,或从否定的角度说明当时人的误解,从而强调何谓真“孝”。连续四章问孝,“色难”是最后一章。比如: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2.5)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根据我们的统计,《论语》中的“问”共出现123次,其中带宾语的共55例(不包括宾语为问话对象的例子)。大部分是各种人问孔子,少数是其他人问孔门弟子。问的内容,“政”有9例,最多;其次是“仁”,有7例;然后是“孝”,有5例(其中1例是孔子的转述),以及“君子”3例,“知”3例;其他包括问概念如“礼之本”“禘之说”“行”“陈”,问人如“子产”“子西”“管仲”“孔子”,问事如“为仁”“为邦”“事鬼神”“崇德辨惑”等。除了孔子不愿意回答的,他会避而不答,其他一般都是从正面来回答对方。前者如:

(8)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3.11)

(9)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1.12)

(10)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15.1)

后者如:

(11)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1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1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2.3)

(14)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教师”,“解惑”是孔子的看家本领之一。从他与弟子以及其他人的一问一答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他显然是很擅长答疑的。他回答问题的方式无非是如下几种:

其一,直接对某事物进行概念阐释,这种例子不多,如:

(1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其二,对如何实践某种概念或达到某种标准进行说明,这种情况最多。孔子最讲究学以致用,《论语》中几乎看不到孔子对各人的疑问作空泛抽象的说理。

(1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2.2)

(17)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2.3)

(18)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12.4)

(1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回到“色难”这一章,如果按照现有的解释,我们认为孔子的回答是比较费解的。“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先生馔”与上一章的“有养”大意相近,“曾是以为孝乎”与“何以别乎”相类,意谓光是赡养父母,在体力上为父母服务,让父母有饭吃有酒喝,不算是真正的孝顺。——唯有“色难”难以索解。按理说,弟子问“何谓孝”“如何为孝”,若是要强调和颜悦色,则曰“事父母,和气婉容为孝”,而不会突然转移到一个何事为难的话题上去。孔子很少有这种答非所问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孝”这么重要的话题。

从先秦文献的调查来看,“难”一般是出现在“VP,难也(矣哉/乎)”“VP,不亦难乎”“难(乎/以)VP”“VP为难”“VP其难乎”“VP则难”“VP若此(如是)其难也”“VP,几不亦难哉”等结构里。“NP+难”则非常罕见,我们在《论语》和《韩非子》里各找到1例: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20)

(21)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五蠹)

“才难”,《三国志》裴松之注(2002:418廙)引表论治道曰:“昔者周有乱臣十人,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孔子称‘才难,不其然乎!’明贤者难得也”,杨伯峻(1980: 84),毛子水(1968:124)、钱穆(1998:303)、李零(2007: 172)等亦皆从此说,一般译为“人才难得”。“难得”即“罕见”“珍贵”也,《韩非子》之例与“寡”对文互训,可见其义。

那么,“色难”到底如何理解?我们根据先秦词汇语法的特点、这句话的上下文语境、孔子及儒家各书的记载,认为,此处当解释为“孝顺的容色,最是难得”。理由如下:

首先,从语言特点上说,“色难”作为“N+难”的结构与“才难”“能义者难也”相似,“难”译为难得、可贵为宜。

其次,从语境上说,子夏问“孝”,按照孔子向来的习惯,自然是顺其问题而答,“色难”之“色”即指孝顺的容色,“色”在这里的修饰语“孝”是承上子夏之问而来。解释“色”为“愉悦的容色”既无训诂依据,又无语境交代,似乎不太合适。这一句是对“孝”的正面说明;下文的“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则是对“孝”的反面说明,其反问和否定的语气非常明显。

再次,从儒家的观念上说,孔子在解答“孝”的问题时,重“敬”,重孝子的态度。孝子的态度和容色问题在诸多儒家著作中皆有详细讨论,其中《礼记》尤为突出:

(22)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内则)。

(23)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内则)

(24)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祭义)

(25)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冠义)

《荀子》亦有类似的阐发:

(26)子路问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以为而无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子道)

(27)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君道)

这些都可以看作《论语》2.7和2.8最好注脚。

综上,我们认为“色难”的解释,当顺承子夏之问“孝”,答之:“孝顺的容色(或态度),是最难得的。有事情,弟子效劳;有酒食,让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么?”诸家所虽与此意相差不远,但对于此章的义理和语言的把握,有“失之毫厘”之感。

[附注]

①孙钦善《论语注译》认为此“色”是指“容色”,“指表面的态度,做作的表情”;认为此句即反对“巧言令色”之意;并把“贤贤易色”翻译为“重视实际的德行,看轻表面的容态”。见《论语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5-6页。

②如《荀子·大略》有“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的话。妻子、朋友不用“事”,则曰“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

③根据我们的调查,“色难”表示神情为难、脸色难看的意义,最早可能是在东汉荀悦的《前汉纪·前汉孝文皇帝纪上卷》中:“上令太子吮痈而色难。得通前吮之。太子惭。由是心恚通。”

④见《论语》14.37,杨伯峻《论语译注》将此“色”译为“不好的脸色”,见第157页。

[参考文献]

[1(]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魏)何晏注、(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一[M].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

[3(]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吴金华点校.三国志.长沙:岳麓书社,200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宋)蔡节.论语集说·卷一[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0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日]伊藤维桢《论语古义》,日本正德二年(1712年)刻本.

[8][日]荻生徂徕.论语征(甲卷)[M].东京:武江书林,元文二年(1737)刊本.

[9](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五[M].清嘉庆元年(1796)刻本.

[10](清)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二[M].皇清经解续编卷九百十,清光绪七年(1881)江苏书局刻本.

[1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杨伯峻.白话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3.

[15]孙钦善.论语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16]钱穆.论语新解[M].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17]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18]牛泽群.论语札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19]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1]祝瑞开.《论语》本义新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2]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郭浩瑜(1976-),女,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第三批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

[收稿日期]2015-9-18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1-0059-04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