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6-03-30徐雅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社区

徐雅

内容摘要:社区可持续发展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社区发展而形成的概念,也是资产建设理论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时间银行”存在着诸多发展困境。本文通过反思这些困境,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以“社区微公益坊”模式作为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社区 可持续发展 “时间银行” “社区微公益坊”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社区“是以拥有同一聚落为基础,以对自然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为主要经济活动,以共同的文化和心理因素为特征,以共同的利益为联结纽带而形成的地域性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张再生,1998)。社区发展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社区面临的各类问题日益严峻,社区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于社区发展的具体表现。社区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以社会协调发展为保障,以社区内部全部资源(人、财、物)的可持续利用满足社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实现社区系统良性循环。

作为一种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时间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发展起来。尽管“时间银行”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内涵或有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使主体通过自己的服务时间来兑换相应的权利。我国从1995年开始,先后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沈阳、广东等地的社区陆续开展了“时间银行”试点工作。这些试点虽然在成立初期对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现在能够保留下来继续发挥功能的已经为数不多。所以,如何应对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困境,让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社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时间银行”模式的发展困境

目前,我国时间银行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储户”通过提供养老服务、特定工作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的服务时间换取未来获得他人一定时间的帮助。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一些时间银行在实施初期,确实能够较好地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充分利用低龄老人的闲暇时间,提高其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不可否认的是,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交换内容问题

我国时间银行的基本模式是主体通过提供服务兑换他人提供的相等时间量的服务。因此,交换的内容仅限于服务,尽管服务有不同种类,但实际上这样的交换内容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体交换的可能性。例如,有些居民没有时间提供服务,但具有强烈的服务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居民可以提供很多其他居民需要的物质资源。那么这种交换的需求就无法通过时间银行来实现。

(二)兑换规则问题

服务兑换规则是“时间银行”运行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进行科学的计量和公平的兑换,是保证“时间银行”持续运行的关键。目前, 我国的“时间银行”基本上都是以服务时间长度来对服务进行计量,完全不考虑服务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这样的兑换规则导致居民愿意选择以提供较为简单的服务方式来换取等时长的较为复杂的服务劳动。但是,长此以往,提供复杂服务的居民就会越来越少,相应地,提供简单服务的居民无法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复杂服务,那么,这些居民也就不愿意再提供任何服务,最终导致“时间银行”难以为继。

(三)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多数“时间银行”是由社区来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这主要是源于社区被视为政府代表的传统观念,居民认为“时间银行”由社区管,未来得到服务补偿才更有保障。但从实践情况来看,社区作为单一管理主体,不仅受到专业性的质疑,更缺乏足够的“资源”来保证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补偿。

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如何解决以上我国时间银行模式的发展困境,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和资产建设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路径选择。

(一)可持续发展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过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的理想以及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每一个社会单元的共同责任,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理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和排头兵。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社区发展,就形成了社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社区各类主体通过对社区内部全部资源(人、财、物)的永续利用,从而实现社区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范围内寻求解决途径。对于社区可持续发展来讲,社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物资基础,要求社区减少污染和排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社区循环、低碳发展;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手段,要求利用经济激励措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以确保各类社区服务项目的持续运行;社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保障,要求建立完善社区管理体系,为所有社区主体提供满足其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机会,保证其在获得社区服务、参与社区事务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就要以社区居民为本,实现“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三方面同时努力,同步发展,相互协调”(金涛、张小林,2004)。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和专家共同参与,分析、诊断社区具体情况,并最终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的选择、实施、监测与评估中。其中,社区居民作为最大受益人,应该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

(二)资产建设理论及“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

资产建设理论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其《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简单来讲,资产建设是指利用累积的资产进行特定目的的投资,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其中的资产既可以是实质资本,也可以是人力(如技能)或社会资本(如关系)。资产建设理论中特别强调能力建设问题,能力建设在社区可持续发展中应包括居民个人、社区单位和社区三个层面。社区能力建设主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等进行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投入,调动社区内部的积极性,增加社会资本,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使社区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资产的累积。同时,社区及政府还要不断地培养社区居民个人能力的提升。

资产建设理论在社区发展中的体现就是“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社区若只被看成是“有缺陷”、“有问题”或“有需求”的,那是一个处于患病状态的社区,它只能依靠外部的资源,其中的主体只能被动依赖外来的援助。而当一个社区被描述为一个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社区,那么居民所拥有的技能比较有可能被用于应对社区的事件或解决问题,外来的协助及资源仍有可能有需要,但应该是辅助性的,并且这种需要应该由社区主体来决定。因此,用资产为本来考察社区,就是社区内的人没有需要或问题。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是一种以基于社区的发展模式,其有两大原则:第一,关注资产而不是问题。社区发展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区拥有的各种资产(人、财、物),如鼓励和调动社区居民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源、价值等为社区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关注社区存在的缺陷、问题和需求。第二,基于内部而不是外部。社区发展要通过建立和提升社区居民等内部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而不是依靠从外部获得资产来满足需求。所以,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思路就是关注社区所拥有的资产,并通过在社区投资(人力、资本等)能力建设,从而进一步扩大社区共同拥有的资产。

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构

反思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困境,结合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创设以利用社区资源,特别是社区居民所拥有的未受市场利用的才能、技术为基础,在社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之间建立的资源交换平台——“社区微公益坊”。“社区微公益坊”就是一种通过对以上三方主体提供的资源(人、财、物)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一定规则赋予各类资源数量不等的交换单位,从而实现主体按需求交换资源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社区资源摸底调查——“社区微公益坊”的基础

“社区微公益坊”设计的主要思路就是要发掘社区已有的资源,通过制度设计使这些资源服务于社区并获得交换价值。社区居民作为三类主体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所拥有的资源,特别是那些无法用经济价值衡量的生活技能资源是课题组首先需要摸清的基本情况。为此,课题组确定了两大调查视角,即居民所拥有的资源和居民所具有的需求,同时为这两大视角分别选取了关键因子,如图1所示。

其中,服务意识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保障。社区居民服务意识欠缺将会直接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果直接命令、要求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或资源,往往会造成居民的逆反心理,导致服务或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本课题通过调查旨在发现服务意识欠缺的原因,并试图通过制度设计利用交换价值激励居民提升服务意识或参与社区工作的热情。服务时间是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间保障。它是居民为社区、为其他居民提供服务或资源的时间前提,也是课题组开展项目活动必须参考的因素。生活技能/资源是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技术、物质保障。根据课题研究思路,生活技能/资源不仅是居民为社区、社区单位和其他居民提供服务或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前提,也是我们项目调查的主要目的和设计项目活动的主要依据。

按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课题组对于居民需求的调查包括以下关键因子:一是环境需求,旨在探讨社区环境可持续性的满足;二是文化/生活需求,旨在探讨社区社会可持续性的满足。至于社区经济可持续性的满足问题,课题组将经济激励作为手段,利用经济原理,建立社区公益交换系统,从而实现社区居民的环境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

最后,知识/技能获取是连接资源和需求的桥梁。课题组将居民对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调查,与居民已经拥有的生活技能、资源进行匹配分析,针对能够匹配的情况,课题组需要激励拥有生活技能/资源的居民提供培训服务,从而使有需求的居民经过培训获得相关的技能或资源;针对不能匹配的情况,课题组需要根据需求选择、设计培训活动,从而提升居民提供生活技能/资源的能力。所以,知识/技能获取这个因子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是提升社区居民提供资源能力和满足需求的方式途径。

如果说居民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那么社区就是促进各方主体合作的纽带,社区单位是促进各方资源交换的经济激励,三方缺一不可。因此,课题组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覆盖调研的基础上,有组织召开了多次居民、社区和社区单位的三方交流会,为三方搭建充分交流的平台。通过三方交流会,各方都提出了自己能够提供资源(人、财、物)的种类,也了解了对方的需求。至此,课题组全面调查了实施社区的资源情况,为后续提升居民提供资源的能力、搭建“社区微公益坊”交换平台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交换规则——“社区微公益坊”的核心

课题组所搭建的“社区微公益坊”,是一个在居民、社区单位和社区三方主体之间进行人、财、物交换的平台,它比时间银行仅以服务交换为主要形式的模式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单一时间标准作为交换规则无法满足其交换公平的需要,所以,课题组提出以计量起算单位(服务时间、物资的社区交换价值等)乘以提供资源的难度系数(即权重)作为单位交换价值,然后再乘以提供资源数量得出总交换价值量(在项目中被称为“爱心”)作为交换规则。其中,权重的确定依据来源于三方交流会的讨论结果,并且得到了三方主体的认可。

根据对项目实施社区的调研,结合经济学基本原理,课题组拟定了“社区微公益坊”的交换规则,如表1所示。依据表1,例如,社区单位为特困户提供一个岗位,其获得的交换价值量等于其起算单位(以职位数计)乘以权重再乘以提供资源数量(以职位数计),即1×5×1,由此,社区企业为特困户提供一个岗位获得5个“爱心”;又比如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治安巡逻服务2小时,其获得的“爱心”等于其起算单位(以小时计)乘以权重再乘以服务数量(以小时计),即1×2×2,即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治安巡逻2小时获得4个“爱心”。据此,社区企业为特困户提供一个岗位后,如果有需要,就可以换取社区居民为其治安巡逻2小时,还剩余1个爱心;社区居民在提供治安巡逻服务后,也可以按照爱心数量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资源,以此类推。这样的交换规则,由于充分考虑了主体提供各类资源的难易程度,因此有利于吸引主体提供更为复杂、更为丰富的资源或服务类型,而交换平台上可供选择的资源或服务种类越多,提供了资源或服务的主体的需求越有可能获得满足,该主体也就更有积极性再次提供资源或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微公益坊”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管理体制和长效培训机制——“社区微公益坊”的保障

1.管理委员会制——“社区微公益坊”公平运行的保障。为了规避时间银行的管理缺陷,社区微公益坊专门设置了一个常设机构——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其中居民代表由居民选举产生。每次社区各类主体提供或兑换资源后必须由该管理委员会两人以上签字确认,方可生效,其中必须包括居民代表一人。这样做,要比社区一方作为管理主体公平、可靠。

2.居民长效培训机制——“社区微公益坊”持续运行的保障。在“社区微公益坊”交换平台上,主体提供的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提供资源的主体越有可能通过交换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就会吸引越多的主体提供资源,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而在三方主体中,社区和社区单位两方能够提供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往往是固定的,唯一的变量只能是最具活力的居民一方。所以,通过提升居民提供资源/服务的能力是“社区微公益坊”可持续运行的有效保障。例如,课题组就通过前期摸底调研为实施社区设计了三类培训活动,即文明养犬安全培训、社区工艺坊(风筝、毛猴)系列培训、绿色工作坊(废油制作肥皂活动和厨余垃圾堆肥)系列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活动,不仅帮助首批居民提升了提供相关资源的能力,而且经过培训的居民还可以教授其他居民,从而建立起社区长效培训机制,所以,即便课题组离开了,居民也可以把技能传承下去。

结论

本文在反思我国现行“时间银行”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提出“社区微公益坊”这种社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交换内容扩展为社区内的全部资源(人、财、物),有利于社区单位和社区两类主体进入平台参与交换,满足各类主体的不同需求。第二,交换规则引入资源难度系数(即权重)的理念,有利于激励主体更多地参与交换,提供类型更丰富的资源。第三,管理委员会和长效培训机制的确立,为社区微公益坊的安全、可持续运行提供了保障。从项目的实施效果看,社区、居民代表和企业代表都表示在项目过程中确实收获了技能和方法,即使课题组离开社区,已经参与过培训的居民也可以将所知、所学继续传递给其他居民,社区微公益坊交换平台也将会持续发展下去。综上,这种以社区既有资本为导向,积极看待社区资源、充分利用和提升社区资源,努力做到低成本、易参与的发展模式,更能适应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值得复制推广。当然,随着试点工作的经验积累,还应逐步完善资源难度系数(权重)的评估方法,进一步摸索制定更为科学的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4)

2.金涛,张小林.国际可持续社区规划模式评述.国际城市规划,2004(3)

3.John P.Kretzmann & John L. McKnight.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s Assets. Evanston: The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stitute,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93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